《長眠不醒》

《長眠不醒》

《長眠不醒》的作者是雷蒙德·錢德勒,屬於硬漢派偵探小說。在《長眠不醒》中,馬洛說自己三十三歲,未婚,以前是洛杉磯地檢處的偵探。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長眠不醒長眠不醒

原名:Big Sleep

作者: (美)雷蒙德·錢德勒

類別:硬漢派偵探小說

內容簡介

一個古怪的父親,一對兒古怪的姐妹。菲利普•馬洛第一次登場,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家庭。老邁而富有的將軍請馬洛去尋找他的女婿,他的兩個女兒卻一直阻止馬洛採取進一步行動,花痴一樣的妹妹甚至偷偷爬到馬洛的床上。誘惑力十足的姐姐則送上雙唇。只認識錢的混混兒、最有情意的流氓、租售淫穢書籍的同性戀……馬洛本來只是找一個不見的人,結果確見了這么多人。他要一個一個和他們打交道,用他利如刀鋒的語言和拳頭、手槍。這是雷蒙德•錢德勒第一部長篇小說,他把麥可•凱恩開創的黑色小說和達謝爾•哈米特開創的硬漢小說結合在了一起,從此將自己的名字鑄在偵探小說的門楣上,並鋪下了通往今日的蘇•格拉夫頓、以及CSI等犯罪電視之路的第一塊磚。

作者介紹

生平

雷蒙德·錢德勒雷蒙德·錢德勒

雷蒙德·錢德勒1888年7月23日出生於美國芝加哥

七歲時父母離異,他隨母親來到英國。雷蒙德有志成為一名作家,可母親和祖母堅持要他成為公務員。在進入海軍部短暫供職之後,錢德勒還是離職嘗試成為自由撰稿人。不料這次選擇失敗了,他於1912年回到美國定居。此後,他做過許多種工作,並在一戰期間加入加拿大陸軍和英國皇家空軍。

1922年,他進入戴比尼石油公司擔任記帳員,不久升任副總裁,可謂事業有成。

1924年錢德勒同比他大十八歲的茜茜·帕西卡結婚。過了幾年幸福生活之後,錢德勒開始走下坡路。

1932年他因為醉酒和曠工被開除。

失業之後,苦於只能依靠存款維持生計,他又想到了寫作。錢德勒閱讀了一些廉價雜誌,開始模仿自己喜歡的作家創作,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哈米特。經過多次修改,他的第一篇偵探小說《勒索者別開槍》(Blackmailers Don't Shoot)投給了著名的廉價雜誌《黑色面具》(Black Mask),並刊登在1933年12月號上。此後,他開始撰寫短篇偵探小說。

1933到1939年間誕生了他大部分的短篇作品。

1938年,出版商請錢德勒撰寫一部長篇小說,於是產生了1939年出版的《長眠不醒》(The Big Sleep)。

關於《長眠不醒》

長眠不醒長眠不醒

《長眠不醒》出版之後,有些評論者認為該書過於暴力或者墮落,但是更多的觀點指出一位硬漢流派的新星已經誕生。待到出版平裝本後,銷量更是驚人,一下子就賣出四五十萬冊,這讓錢德勒名聲大振。1943年,派拉蒙公司邀請錢德勒去好萊塢。在好萊塢,錢德勒成就斐然,他編劇或者合作編劇了多部有影響力的電影,其中“雙重理賠”(1943)和“藍色大麗花”(1946)獲得奧斯卡獎提名。此後的小說《漫長的告別》(The Long Goodbye,1953)也是廣受評論家好評,並獲得愛德加獎最佳長篇偵探小說。1954年妻子去世後,錢德勒也試圖自殺,並且酗酒嚴重。同時,作品水準大幅下落,唯一一部長篇作品《重播》(Playback,1958)遠無往日風範。1959年3月,錢德勒當選美國偵探作家協會主席。可惜,3月26日他便在加州去世。菲利普·馬洛(Philip Marlowe)不是錢德勒最早塑造的偵探,但卻是他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錢德勒筆下的馬洛,突出的是性格,案件,則是為了性格的展開。這種硬漢,引領了至今大部分偵探小說的方向。1995年,美國偵探小說作家協會會員票選史上最佳男偵探,馬洛超過福爾摩斯勇奪第一。馬洛出現在所有七部長篇小說以及一些短篇小說中,可錢德勒對他的外表描述不多,只說他七英尺高,灰色的眼睛,對於馬洛的感覺更多是通過他的行動和對話表述的。在登場作《長眠不醒》中,馬洛說自己三十三歲,未婚,以前是洛杉磯地檢處的偵探。到了《漫長的告別》,他已經四十二歲了。如果要說馬洛的原型,恐怕是錢德勒自己的理想化身。他外表和錢德勒有幾分相似,且有著同樣孤僻的性格,而他的名字也是來自錢德勒就讀的都爾里奇學校的一所校舍的名字。

“如果我不強硬,我就沒法活。如果我不文雅,我也不配活。”馬洛在《重播》中如是說。馬洛為錢工作,卻不為錢出賣靈魂。他說:“為了討生活。我賣我必須賣的。我所能賣的,就是上帝賜給我的一點膽量跟智慧,還有為了保護客戶,寧可吃虧受氣的一點意志力。”他接受了委託便會追查到底,哪怕最後的真相連委託人也會大吃一驚。受過大學教育的馬洛喜歡譏諷嘲笑,行事有點犬儒主義。面對邪惡而骯髒的世界,他卻不肯放棄對正義的渴望,願意在正義和罪惡的張力中苦苦等待。因此,我們往往看到的是他玩世不恭的態度,聽到的是他尖酸刻薄的話語。錢德勒暗地裡給自己的偵探這樣一句評語:“如果有足夠的人像他,那么這個世界會是個安全的地方,不會變得太無趣而不值得居住。”馬洛是“骯髒大街的騎士”,而錢德勒呢,便是“犯罪小說的桂冠詩人”。  

至於馬洛的私人生活,錢德勒倒是為他安排好了。在《漫長的告別》中他遇到了擁有百萬財產的琳達·羅林,並在《重播》里再續前緣。在未完成的遺作《普德泉莊園謎案》(The poodle Springs Mystery,由羅伯特·B·派克[Robert B Parker,1932-]續完,於1989年出版)開頭,他倆結為連理。婚後,馬洛拒絕常住在琳達的豪宅,也不接受她的經濟資助。他還想當一個私人偵探,他說:“我是一個窮人,娶了一個富有的妻子。我手足無措。我只是堅信一件事情——破舊的辦公室,在那裡我能做回我自己。那裡才是我想呆的地方……對我來說沒有別的路了。”讀者不禁會莞爾,這位犬儒偵探還真是傻得可愛。

1944年,錢德勒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著名的評論《簡單的謀殺藝術》(The Simple Art of Murder)。這是一篇帶有硬漢派宣言性質的文章,闡述了錢德勒的主要偵探小說觀,並且對傳統的英式偵探小說進行了抨擊。他說,解謎偵探小說“思想上來說,它們談不上是個難題;從藝術上來說,它們談不上是部小說。它們都是閉門造車,對世界上的事情太無知了。”而他所謂的偵探小說是“為那些對人生抱持積極進取態度的人寫作……把謀殺案還給了有殺人理由的人,不僅僅是提供一具屍體而已;還給了手頭有兇器的人,這種兇器不是手工打鑄的決鬥手槍、毒箭、熱帶魚”。錢德勒強調偵探小說的現實性:人物、場景和氛圍必須真實;在開端和結尾處要有可信的動機;人物以及言行要在所處環境中可信;在謀殺和推理方式上要符合程式和技術;等等。錢德勒關於偵探小說連同對出版商、電影等的看法,被研究者結集成《錢德勒如是說》(Raymond Chandler Speaking,1962)。這些言論和他的馬洛系列一樣辛辣、有趣。

人物影響

錢德勒的影響是巨大的,後世的硬漢派作家很少有不受其影響的,而硬漢偵探們身上多多少少有著馬洛的血統。硬漢小說和解謎小說的最大區別在於對待偵探小說的途徑和方法。後者將偵探小說作為謎的遊戲,前者將偵探小說當成反映社會、觀照人生、甚至是陳述道德理念的嚴正藝術。因此,硬漢派不再蜷縮在鄉村別墅或者安樂椅中,他們面對社會,面對更為廣闊和骯髒的犯罪。推理解謎不是故事的主軸,偵探主角也不再高人一等,他們身處與黑暗的社會中,必須倚恃著拳腳及毅力才能生存下去。哈米特就說:“一個小人物日復一日在泥濘、污血、屍體與欺騙中前進,儘可能地麻木、粗魯與犬儒,邁向一個晦暗的目標,除了他受僱盡職之外,別無督促或召喚他前進的理由。”而作家們往往通過偵探的眼睛和嘴巴,以冰冷旁觀的眼光來凸現社會各種不合理的現象。所以我們常會發現硬漢派擅長描寫大都市的罪惡,以及偵探的道德困境。

1944年,《戀人無情》(Farewell,My Lovely)最先被搬上銀幕,更名為“謀殺,我的愛人”,由迪克·鮑威爾(Dick Powell)扮演馬洛。本片頗為成功,獲得了埃德加獎最佳偵探電影。長篇作品除了《重播》全部改編過電影,很多作品包括短篇小說還被改編成電視片。因主演“馬爾他之鷹”(1941)而成為硬漢派偵探代言人的亨弗萊·鮑嘉也曾在“長眠不醒”(1946)中扮演過馬洛。不過錢德勒自己覺得卡萊·格蘭特才是馬洛的最佳人選,可惜未能實現。

錢德勒在為自己的短篇小說集《找麻煩是我的職業》(Trouble Is My Business,1950)作序時寫下這樣一段話:“沒有所謂的犯罪或推理‘經典之作’,一本也沒有。在本身的參考範圍之內,就是唯一品評的標準。經典之作應該是一件耗盡本身形式的可能性,無人可以超越的作品。至今還沒有一部偵探小說或故事達到那個境界,接近標準的也微乎其微。這是為什麼講理的人繼續攻擊這個碉堡的原因。”沒有人會否認錢德勒的說法,同樣也沒有人否認他的作品稱得上經典之作。他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名字之一.他的作品被收錄到權威的《美國文庫》中.

獎項

他是以偵探小說而被載入經典文學史冊的大師,他是美國推理作家協會(MWA)票選150年偵探小說創作史上最優秀作家中的第一名. 他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編劇,他與比利懷爾德合作的<雙重賠償>被稱為黑色電影的教科書. 1942年到1947年,他的4部小說6次被好萊塢搬上銀幕,似乎至今還沒有哪個作家享受到好萊塢如此的厚愛. 他筆下的馬洛被公認為是最具魅力的男人."有著黃金般色澤心靈的騎士",在40年代,好萊塢男演員以能扮演菲利普馬洛為榮耀,其中亨弗萊 鮑嘉塑造的最為成功. 他想寫一部"人人都在作品裡無憂無慮地散步"的小說. 他描述自己的性格是"表面的缺乏自信和內里的傲慢自大的不協調的混合物". 他當過兵,參加過一戰,經歷過苦難與孤獨,認為自己"始終活在虛無的邊緣". 他不喜歡看大海,因為海里有太多的水和太多淹死的人.(這句我最喜歡了,有個性的作家) 他是個酒鬼.他認為"一個男人,每年至少要酩酊大醉2次.這是個原則". 他菸斗從不離嘴.與比利懷爾德一起編劇,被煙燻得忍無可忍的比利經常跑到廁所里躲藏,他竟懷疑比利的生殖器有問題. 他瞧不上海明威,曾在小說里給一個警察起名叫海明威,稱之為"一個老是重複同樣的話,直到讓大家相信那話一定很精彩的傢伙". 他拒絕任何獎項. 假如他獲得了諾貝爾獎他也必定會拒絕.原因有二:一.他不會跑到瑞典去接受獎項,還要穿上晚禮服發表演講;二.諾貝爾獎曾經頒給太多二三流作家,而許多實力遠勝於他們的優秀作家卻未獲獎. 他孤零零地死在異地他鄉.只有17個人參加了他的葬禮. 他說:"我是個沒有家的人......到現在,還是."

國內外著名偵探推理小說一覽

這裡基本匯集了偵探小說史上的知名佳作,可以作為偵探文學愛好者的參考資料,除了附有書名、作者、出版社等基本信息外,還有比較精悍的介紹或評論,相當不錯。也有局限性,就是只推薦了有過中譯本且在國內出版過的,而且出版時間上以上個世紀的版本居多,近兩年出版的優秀小說沒怎么羅列,非常遺憾。不過作為一般讀者來說,已經足夠其需求了。
《桶子》
《鐘敲八點》
《瘦子》
《殺意》
《黃狗》
《X的悲劇》
《凶鎮》
《鋼城》
《死亡推理》
《地下人》
《女雕刻家》
《獄門島》
《破戒裁判》
《女妖》
《貓知道》
《點與線》
《砂器》
《隔牆有眼》
《大海獠牙》
《蒸發》
《荒涼山莊》
《月亮寶石》
《黃屋奇案》
《螺鏇樓梯》
《神秘房客》
《無人生還》
《謀殺啟事》
《血腥收穫》
《絕命情緣》
《豺狼的日子》
《上鎖的房間》
《亡靈的舞廳》
《玫瑰的名字》
《他不在現場》
《憂傷黑櫻桃》
《屍體會說話》
《陳查理探案》
《馬爾他黑鷹》
《移花接木》
《加倍賠償》
《布萊頓硬糖》
《長眠不醒》
《戀人無情》
《湖底女人》
《時間的女兒》
《勒魯菊案件》
《受冷漠的人》
《臨死前的吻》
《別告訴左手》
《鬼面謀殺案》
《天使的傷痕》
《殺人綠皮書》
《虛線的惡意》
《高層的死角》
《腐蝕的構造》
《人性的證明》
《北京悠悠館》
《莫格街兇殺案》
《角落裡的老人》
《主教殺人事件》
《希臘棺材之謎》
《教堂里的謀殺》
《八千萬隻眼睛》
《本陣殺人事件》
《惡魔的彩球歌》
《怪人二十面相》
《雙曲線的殺人》
《四十六號密室》
《濡濕面頰的雨》
《美發城殺人案》
《香港旅行謀殺案》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
《特倫特的最後一案》
《羅傑·埃克洛伊德謀殺案》
《我們在哈瓦那的人》
《柏林——一八八八年》
《我嫁給了一個死人》
《聰明的瑞普利先生》
《法官和他的劊子手》
《初出茅廬破大案》
《郵差總敲兩次門》
《尼羅河上的慘案》
《第三十九級台階》
《布朗神父探案集》
《金絲雀殺人事件》
《沒有鑰匙的房間》
《亡靈出沒在古城》
《博來·法拉先生》
《狄仁傑斷案全集》
《來自俄國的愛情》
《阿基米德借刀殺人》
《恐怖分子的洋傘》
《終點站殺人事件》
《非連續殺人事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