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晚報》

《重慶晚報》

重慶晚報堅持“追求真實的魅力”,以良好的公信力取信於民,以“傳播信息、移風易俗、豐富生活、服務民眾”為宗旨,堅持“普通人寫、寫普通人”,以“貼近民眾、貼近生活、貼近現實”為特色。

基本信息

媒體簡介

《重慶晚報》重慶晚報

重慶晚報創刊於1985年5月,現隸屬於重慶日報報業集團,每日彩印,國際流行瘦身版式,重慶晚報期發行量超過30萬份,是重慶地區發行量最大、廣告收入最高的報紙並持續多年保持"雙領先"地位。以較大優勢領軍於重慶報業傳媒,其發行量、影響力、平均閱讀率首屈一指。新聞版面注重國際國內重大時政新聞,地方新聞則一貫保持親近市民、關心市民、積極為市民排憂解難的特色。重慶晚報採用國際流行對開瘦身版,氣勢大,容量大,2004年擴大到24版以上,大幅增加《投訴調查》、《目擊新聞》等與市民關係密切的地方新聞。實行郵發、自辦發行並舉的雙軌發行方針。著名欄目有:《少科在暗訪》、《記者陪你走》、《都市萬花筒》、《七色較場》、《重慶環保世紀行》、《晚報時評》、《消夜談》、《較場論劍》、《輿論援助熱線》等。重慶晚報,品牌影響力超越本市,比肩全國,打造覆蓋全球的媒體聯盟:是以主城九區為核心,唯一覆蓋40個區縣的都市報,每期的閱讀人口達百萬人,真正實現了全覆蓋和大影響;是新浪網、網易、中國住交會、中國汽車總評榜、央視十佳僱主評選等戰略合作聯盟。是世界中文報業協會執委、中國晚報協會副會長單位,中華慈善先進機構;是重慶唯一先後榮登全國都市報“文化狀元媒”榜首、榮獲“2007中國最具品牌傳播力強勢媒體30強”、“2008廣告主、廣告商親睞的中國報刊”、“品牌貢獻獎影響中國十大晚報”、中華慈善先進機構、“影響中國60年中國地標大報”、“2009中國十大晚報”等獎項的媒體。
重慶晚報以每日最高流量近100萬人次的桌面報為發展平台,成為擁有五位一體(報紙、數字報、網站、桌面報、手機簡訊)傳播平台的現代傳媒。

媒體特色

《重慶晚報》重慶晚報汶川特刊

重慶晚報每日出版對開32-64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要聞、都市社區新聞、經濟新聞、娛體新聞、服務信息和經濟專刊六大版塊,以大容量、高密度的新聞信息資訊和以晚報獨特眼光和方式報導的大量深度新聞,向讀者第一時間解讀重慶的社會發展與時代變遷,追求“一報在手別無它求”的市場目標。
重慶晚報有一個年輕、銳氣十足的團隊。現有采編人員193人,平均年齡29.5歲,絕大多數受過大學本科以上教育,其中碩士12人。記者余次、江濤、張少科分別獲得中國百佳新聞工作者、重慶十佳新聞工作者、重慶五四獎章。
重慶晚報20年來一直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改革進取,在創新新聞理念、堅持大眾路線等方面都與國內新聞發展步伐同步,並領先於同城媒體——1998年,重慶晚報由四開報改為對開報,日出版12版,是當時重慶版面最多的對開大報;1993年,重慶晚報成為西南地區第一份彩色大報;2002年,重慶晚報成為中國西部地區第一份瘦報並率先引入CI系統
在新聞報導、社會責任與回報社會之間,重慶晚報做到了統一協調發展,深受廣大市民歡迎。由此,重慶晚報被中國晚報協會評為“晚報20強”,並被2004中國報業藍皮書列為“中國報業50強”,名列第21位、重慶第一位。重慶發行量最大的報紙
·日均發行量30萬份,廣告收入1.5億,占重慶都市類報紙發行量的30%。
·覆蓋地區:以重慶主城九區為核心重點,強勢覆蓋全重慶其他31個區市縣。
·重慶最具影響力的報紙
·重慶晚報在重慶以56.9%的平均閱讀率遙遙領先於重慶地區其他報紙,最低也相差8.3%。
·重慶晚報讀者的忠誠度特別高。
·重慶晚報有極高的傳閱率,主動性自費閱讀的讀者比例也高於同城媒體。

媒體理念

秉承“責任”,重慶晚報努力奉獻社會。

由重慶晚報發起的“重慶青年歌手大賽”目前已經成為重慶每年一次的官方大文化賽;

由重慶晚報倡議的“重慶爭光貢獻獎”已經成為政府每年一次最隆重的大獎;

希望國小希望工程、助學行動、春蕾計畫等慈善事業,重慶晚報也走在前面

采編隊伍

《重慶晚報》重慶晚報記者羅璽在“尋親牆”前貼出代尋親友的告示
記者進了社區是否就算貼近生活?到了現場是否就算深入實際?為什麼很多記者天天泡在社區,寫出的新聞仍舊缺乏血肉和情感?為解決這些問題,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將重慶晚報作為進一步深化"三項學習教育活動"的試點,從2007年年初開始著力打造一支"巷子記者"隊伍。通過記者到社區當"編外幹部",與貧困戶結對幫扶等做法,探索出了一條實踐"三貼近"的新路子。

深入社區,真情樹立"巷子記者"良好形象

重慶晚報社區新聞部實行片區責任制,每個記者分到一個城區,這個區域的每條街道、每個社區都是他的"責任地"。社區新聞部記者平均年齡27歲,很多是進報社不久的大學生。由於年輕和社會閱歷不足,加之近年來隨著社會負面報導的增多,不少社區幹部對與記者打交道心存顧慮等原因,一些記者的稿件題材比較單一,容易流於表面化,無法做到真正"沉下去"。

為改變現狀,報社要求記者親身參與社區生活實踐,以心換心,用實際行動樹立"巷子記者"良好形象。社區擦皮鞋的婆婆三個月沒吃肉了,記者就自掏腰包買肉送去;農村來賣草藥的老人到下午了還沒吃飯,記者主動掏錢"請客";聯考學子拿著大學錄取通知書為學費發愁,記者向報社申請慈善基金……時間一久,社區幹部和居民逐漸認識到,和自己接觸的記者不是只顧寫稿賺錢的機器,而是一個講感情、有良知、有責任心、可以深交的朋友。慢慢地,他們開始主動給記者提供素材,收集信息。

參與事務,真心當好社區"編外幹部"

為方便聯繫,一些社區特意為記者安排了辦公室。"巷子記者"們也把自己當成街道的"編外幹部",每天按時到社區上下班,和社區幹部一起走街串巷了解民情;和居民一起到市場買菜,感受物價上漲對居民生活的影響;在狹窄的房間裡和居民聊住房緊張、申請廉租房的話題,感受房價上漲給居民帶來的壓力……同時還經常利用自己的方法和渠道協助社區幹部處理一些熱點、難點問題。駐彈子石街道的記者向成,長期泡在這個擁有4.4平方公裡面積,5.6萬常住人口,35個主要社會單位,8個社區居委會的"責任區"內,對"責任區"的各方面情況都做到了心中有數。以至於街道負責宣傳和婦聯工作的幹部,每次搞活動都要先找向成商量,請他幫忙出主意。

記者們在每日走街串巷的採訪實踐中逐漸和民眾打成一片,他們把自己的名片挨家挨戶散發,並且製作了一批寫有自己名字和電話的牌子掛在居委會信息牆和部分居民家中,讓居民"有事找巷子記者"。很多居民都把"巷子記者"當作貼心朋友,除了積極提供新聞線索,遇到煩心事甚至家長里短的瑣事也習慣找記者傾訴。而"巷子記者"們從不推辭,能寫新聞的就寫新聞,能解決問題的就幫助解決問題。

在社區幹部和居民的支持下,記者的信息渠道暢通了,新聞素材也不愁了。重慶晚報推出的《初二男孩帶著瘋媽媽生活》、《五口人擠在二十五平米房尷尬的家》、《就是爬,我也要上學》等鮮活的社區新聞,都是從社區街巷獲得的。社區民眾也被這些鮮活、親切的新聞所吸引,每天都關心重慶晚報上有沒有他們身邊發生的新聞,有沒有駐本社區記者的稿件。

《重慶晚報》報導社區百姓生活
互結對子,真愛傳遞社區和諧之音

和諧社會的構建者,是重慶日報報業集團打造"巷子記者"的又一主題。記者在用心了解百姓苦樂、努力采寫百姓關心的新聞的同時,也經常用愛心行動傳遞著和諧之音。今年年初,"巷子記者"賀懷湘在採訪時結識了一個雙手殘疾的人,在了解到他獨自一人艱難養育著一個正上國小的兒子後,賀懷湘便經常給孩子買吃的,併到他家為孩子輔導功課。不久後他又接觸到一位60多歲的孤寡老人,於是經常利用周末到老人家裡為他讀報,陪老人說話解悶。記者孟祥偉在採訪中了解到一位因車禍高位截肢的居民帶著12歲的女兒艱難生活的情況後,多次到居民家裡幫助做家務,在她的帶動下,社區周邊一些學生也定期到這戶人家開展送溫暖行動。

記者們在奉獻愛心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通過新聞報導傳遞互助友愛的理念、宣傳社會良好風尚的同時,更應該以身作則。於是,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向全體社區記者發出倡議,與一個自己"責任區"內的困難家庭結成長期幫扶對子。幫扶內容包括經常性慰問,隨時了解並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同時還要定期將自己的部分稿費捐助給該家庭。倡議得到了積極回響,全體記者在兩個星期內就確定了各自的幫扶家庭,而"巷子記者愛人民"的事跡也在重慶各個社區中廣為流傳。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著力打造"巷子記者"以來,社區新聞有了明顯改觀,重慶晚報社區部采寫的新聞《山村教師挖煤資助貧困生》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不論同行還是讀者都認為,社區新聞更鮮活、更好讀了。記者們也感慨:"生活就像海洋,表面看來風平浪靜,只有游進去了才知道裡面有多深邃。"

各地晚報盤點

晚報是指傍晚前出版的綜合性城市報紙,晚報在新聞報導的內容和方式上具有明顯的區別其他報紙的特點。 現在我們就來盤點我國各地的晚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