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官污吏傳》

基本信息

信息

《貪官污吏傳》,感觸頗深,該傳記所列的清代貪官,很多我還是前所未聞,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果然不為虛傳。由此,可以認清官吏如何因貪慾而不擇手段,可以看穿麋費貪腐如何成為社會政治毒瘤,可以縱觀清朝如何由盛至衰,以至滅亡的歷史。《貪官污吏傳》是對“當官發財”的生動寫照。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自然是和珅。他原在鑾儀衛充當校尉,雖學問淺,但善於逢迎,遂升為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和軍機大臣。他斂財的重要手段是剋扣軍餉,在乾隆庇護下,他搜刮的金銀器物字畫房產,總值二十億兩白銀,相當於當時政府二十年的財政收入;傳記中所載最大的貪官,則是明珠。明珠,字納蘭,乃康熙年間當朝首相,曾任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權勢最盛。明珠性狡猾,貌慈善。見人輒用甘語柔顏,當時為他所籠絡的官員很多。他納賄方式主要是“賣官鬻爵”,往往又以官位好壞論價。凡督撫等省部級官員空缺,就必“托人輾轉販賣,滿其欲壑而後止。”就是在朝廷“九卿”大臣職位也由他預定,任意派缺。其餘如嘉慶年間直隸司書王麗南,道光年間兩江總督牛鑒,光緒年間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崇勛,廣東海關監督崇禮,廣西提督蘇元春,駐藏大臣瑞洵,督辦墾務大臣貽谷等等,所用的手段則無不涉及官商勾結,貪贓枉法,以公肥私,榨取民脂民膏和牟取暴利。

評價

眾所周知,乾隆中葉以前,乃是康乾盛世頂峰,之後,隨著國力日益強盛,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奢侈腐化開始成風。從乾隆六巡江南,沿途官吏接駕送駕的豪華排場,可見麋費至極。有此先例,上行下效,其他官員就紛紛效仿,以鋪張浪費和貪腐為本事。如乾隆年間雲貴總督恆文和雲南巡撫郭一裕,徇私舞弊、中飽私囊;連續三任兩淮鹽政高恆、普福和盧見曾,貪污總額達一千萬兩;浙江巡撫王亶望在甘肅任內貪污賑災糧,牽連官吏六十餘人;連一向號稱清苦的六部大員,也利慾薰心、挖空心思地尋找貪污門路。正如史學專家鄧之誠教授所說:乾隆帝的軍旅之費、土木游觀,悉索之於和珅,和珅索之於督撫,督撫索之於州縣,而州縣官又索之於廣大勞動人民。真所謂文官貪贓、武官克餉,無官不貪,無吏不暴。由於朝野內外貪污聚斂、營私舞弊之風瀰漫,到嘉慶、道光兩朝,清廷財政日益拮据,便靠捐納彌補財政不足。於是,官場上到處充斥著以錢買官之人,仕途擁塞不堪。這些官吏到任後,首先想到和要做的便是儘快把買官的成本撈回,然後再賺取更多錢財。這種貪黷行為直接導致官吏的橫征巧奪,國家財政收入銳減,以至於官場黑暗,吏治腐敗,階級矛盾更趨激化。當然,污濁之中亦有清廉,如乾隆四十七年,江南道御史錢灃上疏彈劾山東巡撫國泰、布政使於易簡貪縱營私、吏治廢弛。最終案件查實,貪官被賜令自盡於刑部大牢。向錢灃這樣為官清貧,敢於碰硬敢於彈劾大員的實在不多,他甚至禦寒的衣服都缺,終至積勞成疾,英年早逝。
貪污腐化是一個國家和政權最嚴重的問題,尤其是高官集團貪腐和屢禁不止的貪腐暴政,勢必會嚴損政府形象,激起社會混亂,引來民眾的反抗。哲學家說,腐敗現象,都與不公正的商業經濟有關。在中國傳統歷史上,凡堪稱富商巨賈的,單靠經營有方單靠自己的資本遠遠不夠,他們要么有著高深的政界裙帶關係,依靠“近水樓台先得月”,取得“重要資源專利權”,要么是通過“權財交易,暗箱操作,以權入股”方式,獲得“政策性優惠,經營上便利”。正因為如此,才極易取得商業上的成功,達到“雙贏”目的,然而,這種權力與經濟的結合,最大的損害就是吏治腐化和社會風氣的敗壞。
回顧歷史則可鑑今世,我們更應該徹底反思,那些遺留的劣性,固久的庸風,那些唯利是圖的意識,官商勾結的醜惡,是否已經真正肅清,是否已經不構成對我們的威脅?結論當然是不容樂觀的。明代郭允祀在《官箴》中有句名言:“吏不畏吾嚴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值得為官者細細品味和深思。

民國筆記小說(1)

民國筆記小說以鹹、同、光、宣四朝之事居多,凡朝廷、社會、京師、外省事無大小,皆據所聞所見錄之,不為鑿空之談,不作理想之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