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襄陽》

《諸葛亮在襄陽》

諸葛亮是我國三國時期頗負盛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那忠貞冠世的高風亮節和鞠躬盡瘁的獻身精神,流芳百世,在人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的這些美德是從少年時期就逐漸形成的。

生平簡介

諸葛亮是我國三國時期頗負盛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那忠貞冠世的高風亮節和鞠躬盡瘁的獻身精神,流芳百世,在人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的這些美德是從少年時期就逐漸形成的。李大釗同志在《“晨鐘”之使命》中指出: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偉大人物的成就,是可以從他的青少年時代去度量的。
襄陽是諸葛亮青少年時期生活和學習的地方,在這裡他整整度過了十四個年頭,十四年,雖然在人生漫長的道路上是短暫的,但對諸葛亮來說,卻是他思想發展的重要時期,人生旅途上的關鍵時刻。他勤學苦讀,砥礪意志,尋師訪友,審時度勢,最後向劉備提出了名垂千古的《隆中對》。可以說,襄陽是諸葛亮世界觀形成和政治思想孕育之地,是他成才的地方,是他走向政治生涯的起點。因此,了解和研究諸葛亮在襄陽的活動,對認識諸葛亮偉大的一生,對啟迪人們去思考諸葛亮成才的道路,對繼承諸葛亮這一份歷史遺產,都是大有裨益的。

1>.變亂時代2>.平凡家世3>.出走山東4>.流寓襄陽
5>.結廬隆中6>.草廬對答7>.初輔劉備8>.勝跡長存
諸葛亮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七月二十三日。這時正是東漢末年階級矛盾極其尖銳,軍閥割據混戰的動亂時期,也是社會經歷著激烈變革的時期。
東漢後期,是我國歷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時期之一。這時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外戚和宦官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妻族,即太后、皇后的家系。宦官(又叫太監),是宮廷里侍侯皇帝,后妃和皇帝家室的人。
東漢的皇帝大多是年幼時即位,在十四個皇帝中,十五歲以下即位的就有九個,最小的是殤帝,生下來只有一百天就當皇帝。年幼的皇帝即位後,不能親理朝政,通常由母后施朝,母后就重用娘家人來處理政事,讓他們擔任重要官職,把持軍政大權,形成了外戚專權的局面。從東漢王朝第四代皇帝和帝(劉肇)起,宦官因經常接近皇帝,逐漸由原來單純侍奉皇帝,到傳達皇帝詔令、掌握文書,權力逐漸加大。年幼的皇帝成人後要執掌政權,就依靠身邊最親密的宦官去發動宮廷政變,把外戚勢力搞掉,奪取大權,就形成了宦官專政的局面。執政皇帝死後,他的母后及其父兄又選立幼小的皇太子做皇帝,外戚從宦官手裡攫取大權,又出現了外戚專權的局面。幼小的皇帝長大後,又依靠宦官打擊外戚。於是,就出現了外戚和宦官交替執政,互相篡權的動盪局面。由於漢和帝以後的皇帝很多早年夭折,如殤帝在位時間只有九個月,少帝只有八個月,沖帝只有五個月,質帝只有七個月,廢帝也只有五個月,這樣就使外戚和宦官之間的傾軋鬥爭更為激烈。但無論是外戚或是宦官專權,都同樣代表最腐朽的大地主和豪強集團的利益。他們驕橫跋扈、窮奢極欲、兼併土地、殘酷地剝削壓迫人民,完全是一丘之貉(音he和,一種野獸)。
大體上說,在桓帝即位前(公元147年)外戚勢力占優勢;即位後,外戚勢力削弱,宦官專權逐漸達到頂峰,當時有一批名士(泛指有名的人士)出身的官員和一批來自中小地主階層的太學生,對宦官專權越來越不滿。這批人經常在一起議論朝政,抨擊宦官。宦官就利用手中的權力,打擊這些官員和太學生,稱他們為“黨人”,並奏捕下獄,因而引起了社會的不滿。在輿論的壓力下,宦官雖然釋放了一批“黨人”,但有的仍被殺頭,有的被禁錮(音gu固,禁閒之意),終身不得做官。歷史上把這一事件稱之為‘黨錮”事件。經過兩次(一次是公元166年,一次是公元169年)“黨錮”事件,朝廷中比較正直的官員大都被排擠,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受到嚴重的打擊,宦官勢力取得了絕對統治地位。
東漢統治集團一方面爭權奪利,一方面更加肆無忌憚地剝削壓迫人民。他們千方百計地搜刮錢財,甚至公開張榜,標出價格,賣官鬻(音yu迂)爵。如郡太守官位賣二千萬錢,縣令官位賣四百萬錢,關內侯爵賣五百萬錢等等。那些花錢買官的官員,更是敲骨吸髓,搜刮民脂民膏。一些豪強地主趁機兼併土地。如濟南王劉康占田八百頃,奴婢多至一千四百多人。外戚梁冀憑藉政治特權,侵占京師洛陽周圍近千里的地方作為“林苑”供自己玩樂;他還有一個占地數十里的“兔苑”。後來桓帝夥同宦官捕殺梁冀,並沒收了他的財產,當時拍賣的價值竟達三十多億錢,相當於東漢朝廷一年賦稅收入的一半。而這三十多億錢還不包括房屋、園苑和土地。宦官張讓霸占“京畿諸郡數百萬膏腴田”。當時情況正如東漢末政倫家仲長統所說的:“館舍布於州郡,田畝連於方國。”“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積貯,滿於都城。琦珞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東漢王朝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滿足窮奢極欲生活的需要,又加重賦稅的徵收。如口賦(人頭稅的一種)由原來七歲開始徵收,改為一歲。田稅則一畝增加十錢。面對關係到人民生活和生產,直接影響財政收入的水利建設,則不聞不問,長期不進行整修。致使水災,旱災接二連三地發生。據初略統計,整個東漢王朝發生大的水災共二十七次,而桓帝、靈密時就有十三次,占水災次數的二分之一;大的旱災共發生十七次,而桓帝、靈帝時就有六次,占旱災次數的三分之一,由於人禍天災,使得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貧困,不少人傾家蕩產,流離溝壑(音he賀),嫁妻賣子。”到處出現“地廣而不得耕,民眾而無所食”的淒涼景象。廣大勞動人民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好舉起義旗,起來造反。據不完全統計,從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到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各地發生規模較大的起義就有六十多次。公元一八四年二月,諾葛亮正四歲時,爆發了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領導的黃巾農民大起義。起義軍焚燒官府,沒收地主財產,懲辦官僚地主和貪官污吏,人們無不歡欣鼓舞,揚眉吐氣。“旬日之間,天下回響,京師震動。”
黃巾農民軍主力主要集中在冀州(包括今河北中部、南部,山東西部,河南北部)、穎川(今河南禹縣)和南陽(今河南西南部)三個地區,從北、東、南三面對京都洛陽進行包圍。東漢王朝驚恐萬分,急忙調皇甫嵩、朱憾(音jun俊)、盧植等領兵分路向義軍進行血腥的鎮壓,各地結寨自保的豪強地主也聚集“家兵”(莊園內的私人武裝),配合東漢王朝軍隊向起義軍圍剿。黃巾軍主力頑強戰鬥,堅持了九個多月,後因敵我力量懸殊,相互間又缺乏聯繫,加之張角病死,張寶、張梁在戰鬥中犧牲,三支起義軍主力終於失敗了。但其他各地黃巾軍仍然堅持鬥爭,青州(今山東濟南以東的北部地區)、徐州(今江蘇北部和山東西南部)、冀州的黑巾軍先後堅持鬥爭達二十多年之久。
黃巾軍的兵敗,使一度緩和的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又激化了。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漢靈帝為了防止農民起義的再度爆發,加強地方權力,把原來只負責監察的州刺史改為擁有領兵治民之權的州牧。同時,為了對付外戚勢力,在中央組建一支新軍,在西園設定八校尉。以宦官蹇碩(音jianshuo減朔)為上軍校尉,統帥其他七校尉。第二年(光熹元年)漢靈帝死,以蹇碩為首的宦官集團和以何進(靈帝何皇后的哥哥,當時任大將軍)為首的外戚集團發生火併。何進立了十四歲的外甥劉辨為少帝,由何太后臨朝聽政。為了剪滅宦官集團,他又勾結世代官僚地主出身的袁紹、衰術兄弟,先發制人,捕殺宦官蹇碩。接著又秘密召并州(今山西太原)牧董卓領兵入京,準備除盡所有宦官。這時宦官張讓、段(王圭)(音gui規)得知訊息,就趁何進入宮之機,突然殺死何進。並慌忙劫持少帝和陳留王劉協逃出京都洛陽。袁紹、袁術兄弟帶兵進宮,把大小宦官斬盡殺絕,甚至連宮內沒有長鬍須的很多也被當成宦官誤殺了。宦官、外戚兩敗俱傷,董卓卻從中獲得“漁人之利”。
正當洛陽大殺宦官之時,董卓領兵迎立少帝和陳留王劉協進京。董卓進洛陽後,逼走衰紹兄弟,廢少帝,另立少帝的弟弟十九歲的劉協為漢獻帝,自任相國,控制朝政。至此,長期以來外戚和宦官輪番執政的情況宣告結束。此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鬥爭,便主要表現為各個官僚地主武裝集團之間的衝突,即所謂軍閥混戰了。
董卓是個極端殘暴的傢伙。在洛陽,他縱容兵士掠奪財物,殘殺百姓,從而引起人民的不滿。各地州牧和豪強地主便乘機勾結,組成同盟軍討伐董卓。董卓見機不妙,便挾(音xie協,用強力逼迫別人執行某事)持漢獻帝西遷長安。並在臨逃時,把洛陽附近二百里以內房屋燒成一片焦土,還脅迫數百萬人跟隨去長安。致使洛陽遭到空前洗劫,變成一座空城。董卓西遷後,關東協軍破裂,他們各自趁機擴大地盤,形成一股股割據勢力,“務相兼併以自強大”。如:
孫度,占據遼東(今遼寧西部)。
劉虞、公孫瓚,先後占據幽州(今河北北部)。
袁紹,占據冀州、青州和并州(今河北中南部、山東東北部和山西大部)。
曹操,占據兗州(今山東西南部、河南東部)。
孫策,占據江東(即長江以南的蘇、浙、皖一帶)。
袁術,先占據南陽,後占據揚州一部分(今淮河下游和長江下游以北)。
劉表,占據荊州(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的小部分)。
劉焉,占據益州(今四川、貴州和雲藏北部)。
張魯,占據漢中(今陝西南部)。
陶謙、劉備、呂布,先後占據徐州(今江蘇北部、山東西南部)。
董卓、李傕(音jue決)等,先後占據司隸(今陝西中東部、河南西部)。
馬騰、韓逐,占據涼州(今甘肅、寧夏和青海湟水流域)。
這些割據一方的豪強地主武裝集團,控制所在地區的軍事、行政和財政,成為各霸一方的“土皇帝”。他們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相互間展開了一系列的兼併戰爭。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紹攻打公孫瓚。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被司徒王允、中郎將呂布殺死,王允後又被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殺死。不久,李傕、郭汜之間又互相殘殺。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公孫瓚攻打劉虞,曹操攻打袁術、劉備、陶謙等等。
總之,軍閥間的長期混戰,不僅使東漢統治了二百多年的江山四分五裂,東漢政權名存實亡;更重要的是使黃河流域一帶的土地荒蕪,經濟凋蔽,民不聊生,連各地軍閥的部隊也沒飯吃,到處是一片、“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慘景象。
在社會的大動盪中,同時出現了社會大變革的趨勢。如在思想方面,原來是儒學占絕對統治地位,現在隨著形勢的變化,兵家、法家、縱橫家、農家、墨家的思想又活躍起來,出現思想解放的新局面;在土地制度方面,東漢時是豪強地主的莊園制,現在自耕農經濟擴大,屯田制開始出現;過去地主階級奴役的主要對象是自耕農,現在依附農民成為主要階層,佃客、部曲成為主要剝削對象,在軍事制度方面,過去是國家強征自耕農當兵,現在出現士家制度,在選拔官吏方面,過去是“察舉”(地方州郡推舉有名望、德行的人,經考核任以官職)、“徵辟”(由朝廷、官府直接徵召某人當官),現在出現“唯才是舉”,“九品中正制”,這些變革的趨勢是歷史向前發展的表現。亂世出英雄,變革顯人才,諸葛亮就是在這樣一個變亂的時代里出生和成長起來的。
——摘自余鵬飛著《諸葛亮在襄陽》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郡陽都(縣名,故城址在今山東沂南縣南)人。關於諸葛氏的來歷,曾有兩種說法:一種說,諸葛氏原單姓葛,是秦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葛嬰的後代。“葛嬰至東城(今江西九江),立襄疆(音jiang江,意同強)為楚王。嬰後聞陳王已立,圍殺襄疆,還報。至陳。陳王誅殺葛嬰。”到西漢文帝時為追封葛嬰的功勞,封他的子孫為諸縣侯,稱為諸縣的葛氏,後稱諸葛氏。另一種說,葛氏原住諸縣,後遷移至陽都縣。因為陽都原有姓“葛”的,陽都人為了把他們和當地姓葛的區別開來,就稱他們為“諸葛”;即諸縣來的葛氏。從此,“諸葛”複姓就代替了原來的單姓“葛”了。
諸葛亮出身於一個門第不高的官僚地主家庭。父親諸葛珪當過太山郡(治所在奉高、今山東泰安市東北)的郡丞(協助郡太守掌管郡內行政、司法的中級官員)。諸葛亮的祖輩也算不上世家望族。《三國志》記載他是諸葛豐的後代。諸葛豐,字少季,在西漢元帝時擔任司隸校尉。他為人剛正不阿,執法公允,不畏權貴,敢於揭發達官貴人的不法行為。漢元帝嘉獎他,授予他符節(古代帝王派遣將相委以重任時,用作憑證的一種信物),加封他為光祿大夫(為加官及褒贈之官,掌顧問應對)。元帝有個寵臣叫許章,此人驕橫不法。曾縱容他的門客犯法。諸葛豐出於自身職責,準備彈劾許章。有一次,恰逢許章私出,諸葛豐在路上相遇,便舉節要他下馬,“欲收之”。許章—見符節便驚恐萬分,立即驅車逃進皇宮去了。之後諸葛豐一再上奏元帝,請求懲治許章。由於諸葛豐的行為觸犯了元帝的尊嚴和利益,許章不但未被懲辦,連諸葛豐的符節也被元帝下令收回,並降為城門校尉(職掌京師城門的屯兵)。從諸葛豐起,歷史上的司隸校尉不再掌握符節了。諸葛豐雖被貶職,仍堅持正義,繼續上書檢舉光祿勛周堪、光祿大夫張猛等的不法行為。元帝不但不支持,反說他“怨堪、猛,以求報舉,告案無證之辭,暴揚難驗之罪”,要給他治罪,見他年老,便削職為庶民,後來病死在家.這件事到東漢末年雖然已相隔二百多年,但諸葛豐的正直名聲卻留傳下來,對諸葛亮家的家風有著一定影響。
諸葛亮兄弟三人哥哥諸葛瑾,弟弟諸葛均。另外還有兩個姐姐。諸葛亮約二、三歲時,他母親章氏就去世了,他父親為了撫育孤息,又娶了一房繼母,此後就由後母料理家務。諸葛亮七、八歲時,父親諸葛珪去世。那時諸葛瑾才十五歲多,不能主持家務勞動,因而諸葛亮全家的經濟來源枯竭,生活出現困難,只好靠叔父諸葛玄來安排料理了。可見,到諸葛亮時,他們的官僚地主家庭已經破落了。諸葛亮在後來的《出師表》中也曾說,“臣本布衣”。這表明這時諸葛亮家的社會地位並不高。根據有關材料,諸葛亮的家系綜合如下:
上列表中除諸葛豐、諸葛珪、諸葛瑾、諸葛亮大姊、小姊、諸葛瞻、諸葛均、諸葛喬等人本書要介紹以外,其他人的情況簡略如下。
諸葛恪(公元203—253年),字元遜,諸葛瑾之長子。少年時就有才名,並以“發藻歧嶷,辯論應機,莫與為對”而出名。十八、十九歲時就在孫權手下擔任騎都尉(統率皇帝的羽林騎兵),後升為左輔都尉。嘉禾三年(公元234年),諸葛恪自薦為丹陽太守。吳將陸遜死後,諸葛恪升為大將軍。代替陸遜在荊州擔任要職。孫權死前,升恪兼太子太傅,並囑託輔佐幼子孫亮。建興二年(公元253年)吳、魏交戰。諸葛恪因輕敵,招致大敗。引起“眾庶失望,而怨黷(音du讀)興矣”,後被皇族孫峻所殺。他的屍體“以席裹其身而篾束其腰”,投之於建業(今南京)城郊石子罔。死時五十—歲。
諸葛綽,諸葛恪之長子。在孫權手下任騎都尉,後參與孫權兒子魯王孫霸的陰謀活動。孫權得知後,就吩咐諸葛恪要嚴加管教。諸葛恪氣憤不過就用藥酒將他毒死。
諸葛竦,諸葛恪之次子。任吳國長水校尉。他對父親諸葛恪“素性剛愎(音bi畢,固執的意思),矜(音jin巾,誇耀的意思)已陵人”的作風曾多次勸諫,均被拒絕,他經常憂心禍至。諾葛恪被誅後,他用車載著母親和弟弟逃走。半路上被孫峻派遣的部隊堵截,最後被吳騎督劉承斬於白都。
諸葛建,諸葛恪之幼子。任吳國步兵校尉。其父被誅後,跟隨母兄逃亡。兄被殺之後,他準備渡江投奔魏國,走了數十里被吳國追兵所殺。
諸葛攀,諸葛喬之子。在蜀國行(代理)護軍、翊(音yi益)武將軍。諸葛恪在吳國被誅後,“子孫皆盡”,而諸葛亮已自有後代,放諸葛攀回到東吳,成為諸葛瑾的後嗣,不久就死了。
諸葛顯,諸葛攀之子。蜀國亡後,於鹹熙元年(公元264年)隨同諸葛京一同遷移到河東(郡名,轄境今山西省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區,治所在安邑、即今山西夏縣東北)定居。
諸葛融,字叔長,諸葛瑾之幼子。少時“性寬容,多技藝”。初為吳國騎都尉。諸葛瑾死後,他承襲父親爵位,統兵駐公安。他寬待部屬,深受部屬愛戴。後升至奮威將軍。兄諸葛恪被誅後,孫權派元難督施寬、將軍施績、孫壹、全熙等“取融”。諸葛融“聞兵士至,惶懼猶豫,不能決計兵到圍城,飲藥而死”。他的三個兒子都被殺。
諸葛尚(公元247——263年),諸葛瞻的長子。公元二六三年與諸葛瞻在與魏軍鄧艾作戰時見父戰死,便悲憤地單騎沖入敵陣,英勇戰死。時年才十六歲。
諸葛京,字行宗,諸葛瞻次子。蜀國滅亡後,於公元二六三年遷到河東。在西晉時,初為郿縣令。有政跡,尚書僕射山濤奏稱,“(諸葛)京治郿自復有稱,臣以為宜以補東宮舍人,以明事人之理,副梁、益之論。”因而升至江州刺史。
諸葛質,諸葛瞻之三子。蜀亡後,劉禪北去洛陽。劉禪之子洮陽王劉恂不願投降司馬氏,就與關索一起策劃南逃,並派諸葛質為使與蠻夷主帥孟虬結好,劉憫才得在南中永昌(“南中”是指今四川南部,雲南東北部和貴州西北部一帶,“永昌”指今雲南保山地區)定居。
諸葛懷,諸葛亮之幼子。晉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太傅王覽召錄漢代名臣的後代到京城任職,惟諸葛亮的後代沒有去。經查訪得知,諸葛亮的第三個兒子諸葛懷還在,就準備給他封爵。諸葛懷謝絕說:“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簿田十五頃,衣食自有余饒。材同樗櫟(音chulin出利,樗櫟是一種樹),無補於國,請得歸老牖(音you有,窗,即終老在家)下,實隆賜也。”晉帝司馬炎“悅而從之”。
諸葛果,諸葛亮之女兒。成都西北有朝真觀,即乘煙觀。傳說諸葛果在此修行和成仙升天。
林氏,諸葛均之奏,南陽人。是諸葛亮親自為弟選擇的配偶。
葛望,諸葛均之子。
諸葛誕(?—258年),宇公休,諸葛豐的後裔(音yi益,後代),諸葛亮的族弟。“顯名於魏”,在魏作官,拜鎮東大將軍。而諸葛亮在蜀任丞相。諸葛瑾在吳,官至大將軍。“一門三方”(指三國魏、蜀、吳)為冠蓋,天下榮之”。時人評曰:“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諸葛誕在魏,先後任御史中丞尚書、揚州刺史、鎮南將軍、征南大將軍等職。諸葛誕因與夏侯玄、鄧颺關係很好,又見“王凌、毋(音guan貫,姓氏)丘儉累見夷滅,懼不自安”,就“傾帑藏振施以結眾心,厚養親附及揚州輕俠者數千人為死士”,並以十多萬人據守壽春。諸葛誕的行動引起魏朝廷的懷疑,司馬昭下令奪去他的兵權。諸葛誕自知危急,就叛反。一面攻殺揚州刺史樂綝,一方面派長史吳綱和他的兒子諸葛靚到吳求救。司馬昭得知後,即派二十六萬軍隊攻打壽春。諸葛涎乘馬從小城門突出,被抓獲,後被斬,並夷三族(即父族、母族、妻族)。諸葛誕手下數百人不降,並說:為諸葛公死,不恨”。結果全部被殺。
諸葛靚,字仲思,諸葛誕之子。他“雅正有才望。”在吳國官至右將軍、大司馬。吳國亡後歸晉,晉朝廷任命他為大司馬。他國父親諸葛誕被司馬昭所殺,仇恨晉國,不肯就職,並“誓不見世祖(司馬炎)。”
諸葛頤,字道回,諸葛靚之長子。東晉元帝對他很器重,官至太常(專為司祭祀禮樂之官)。
諸葛恢(公元284—345年),字道明,諸葛靚次子。在年青時就“知名”。當時和荀閻(字道明)、蔡謨(字道明)等三人號稱“中興三明”。他在東晉地位僅次於王導,官至尚書令,金紫光祿大夫(為加官及褒贈之官,加金章紫綬者稱金紫光祿大夫)。他為官清正無私,“政清人和,為諸郡首”,博得元帝信任和嘉獎。
從以上簡略情況可知,諸葛亮家系所屬之人都不是那種庸庸碌碌、無所作為的人,而是在堅持正義,維護統一的鬥爭中,都不同程度地作出過一定的貢獻。諸葛亮的祖傳家風是正派的、愛國的。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美德和忠誠、正直的精神。
——摘自余鵬飛著《諸葛亮在襄陽》
漢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諸葛亮十三歲時,他和弟弟諸葛均以及兩個姐姐跟隨叔父諸葛玄離開了山東老家。
諸葛亮的家鄉徐州地區,原來是較為安定的地方。史載董卓之亂時,“徐方百姓殷盛,谷實甚豐,流民多歸之。”曹操的父親曹嵩就是因曹操“起兵”,不願跟隨在一起,便帶著家室和次子曹德來諸葛亮的家鄉琅邪避難的。雖然黃巾農民起義軍主力被鎮壓下去後,青、徐一帶起義軍仍堅持數年,但這些起義軍不是很快被鎮壓下去,就是被封建軍閥誘降而改編。因而農民起義的聲威對諸葛亮家的影響很小,他們也並未因此而離開家鄉。
導致諸葛亮跟隨叔父離開山東的直接原因是曹操攻打陶謙所至。
曹操是沛國譙縣(今安徽毫縣)人。他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他父親曹嵩是東漢朝廷宦官曹騰的養子。曹嵩曾用一億萬錢買了個太尉官。後又任司隸校尉、大司農(負責租稅錢穀和國家財政開支)等職。曹操在熹平六年(公元177年)二十三歲時,任頓丘縣(故城址在今河南清豐縣西南)令(一縣的行政長官,秩千石。漢代,人口萬戶以上的縣稱令,萬戶以下的稱長),後升為朝廷議郎(皇帝的侍從官,掌顧問應對,能參與朝廷的議論)。黃巾起義時曹操被任為騎都尉(統率皇帝禁衛軍羽林騎的軍官)。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又升為濟南(王國名,治所在東平陵,今山東章丘西)相(國的行政長官稱呼)、東郡太守、典軍校尉(中央禁軍的高級軍官,位僅次於將軍)。組建“青州兵”後,就把兗州作為根據地。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夏,曹操派兗州所屬的泰山太守應邵到琅邪接父親曹嵩來兗州。徐州刺史陶謙派都尉張閻護送。曹嵩家財特別多,足足裝了一百多輛車,一路上招搖過市。當走到泰山郡境內的華縣(今山東費縣東北)和費縣(今山東費縣西北)之間時,陶謙都將張闖見財起心,便進行截擊,曹嵩所有財物被搶劫一空,曹嵩以及曹操的弟弟曹德也全被殺掉,張闡逃之夭夭。應邵得知訊息,急忙趕來,卻撲了個空,應邵看到不好向曹操交待,便棄官逃奔袁紹。
曹操得知父親和兄弟被殺,氣憤之極。他也不管是不是陶謙直接指使張固乾的,便“復仇東伐”。這年秋天,曹操親率大軍進攻徐州,一連攻下十餘城,進抵彭城(今江蘇徐州)、傅陽(故城今山東沂州縣)。陶謙得知曹操攻來,就領兵抵禦,結果被曹軍打敗,退保郯縣(徐州治所,今山東郯城)。曹軍又進攻郯縣,久攻不下,曹操就引兵向南攻下取慮(音qiulu秋盧)、睢陵、夏丘等地,並屠殺男女數十萬人,投之於泗水,使水為之不流。原來三輔(今陝西渭水流域一帶)遭李之亂,來徐州避難的百姓也全部被殺。造成“雞犬無餘”,“無復行跡”。在這樣情況下,陶謙急忙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派平原相劉備率數千人去支援。陶謙推劉備為豫州刺史,並又給四千人,命他屯小沛(今江蘇沛縣東)抵抗曹軍。這時曹軍因“軍食亦盡”,被迫退回兗州。
第二年,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四月,曹操又第二次東擊陶謙。曹操大軍進入徐州後,一連攻下五城,一直掃蕩到諸葛亮的家鄉琅邪和東海(郡名,治所在郯縣)諸縣,陶謙和劉備在郯縣東郊堵擊,被曹軍打敗,郯縣失守,陶謙逃向丹陽。這時曹操“後院”起“火”,兗州境內發生了反曹操的叛亂,陳留太守張邈和陳宮勾結,共迎呂布為兗州牧。曹操聞訊,急忙撤軍,趕回兗州,還擊呂布。
曹操的兩次洗劫徐州,把徐州弄得滿目淒涼,一片荒殘,有的城池連一個人影也沒有,甚至連雞犬都被消滅光了。總之,曹操所過之處,“多所殘戳”。致使“曹操擊謙,徐方不安”。人民被迫離鄉背井,流離失所。張昭就是這時來到長江以南避難的。諸葛亮的家鄉琅邪在曹操第二次攻打陶謙時,糟踏得更是殘破不堪,他們一家感受到了戰亂的威脅。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玄才被迫帶著侄兒諸葛亮和諸葛均,以及兩個侄女離開山東到荊州來避難。這年(公元194年)諸葛亮正是十三歲。
諸葛亮南行後,他的哥哥諸葛瑾及其後母仍留在山東老家。這不僅是因為諸葛瑾年歲較大(此時已二十一歲),可以主持家務,看管家庭少量財產,而且他對後母“恭謹”,有孝敬之心,留下來可以多方面關照後母。但是過不了幾年,徐州又遭到厄(音e扼)難。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領兵攻打盤據徐州的呂布,並決開沂水、泗水、淹灌下邳(故城址在今江蘇省睢寧縣西北,一說在今江蘇省邳縣東三里),最後殺死呂布,占領徐州。第二年劉備乘曹操派他去聯袁術之機,叛離曹操,殺徐州刺史車胄,占領徐州。第三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討伐劉備,破下邳,並擄其妻子和關羽。劉備逃往青州(州名,治所,在臨淄縣,故城址在今山東省臨淄縣北,轄境今山東濟南以東的北部地區),徐州又被曹操所占。這一系列的軍閥混戰,使徐州一帶人民更加痛苦不堪。就在諸葛亮離開山東的第六年,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諸葛瑾不得不棄祖宗墳墓於不顧,攜帶老母及妻子、兒女離開琅邪南下到江東避難。
諸葛瑾少年時遊學京師洛陽,學習《毛詩》、《尚書》、《左氏春秋》等儒家經典,學識極為淵博,而且待人誠懇、忠厚。他“才學雖不及弟(諸葛亮),而德行尤純。”他一到東吳,孫權的姐夫弘咨,就把他引薦給孫權。孫權見諸葛瑾儀表非凡、談吐不俗,甚為喜悅。先後要他擔任“長史”(太尉、司徒、司空設長史、號為三公輔佐)、“中司馬”等職。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派遣諸葛瑾為特使到蜀與劉備通好,求還荊州。雖然他和諸葛亮闊別數年,兄弟情誼很深,但兄弟倆只是在商議國事時才相會,私下從不交往。關羽敗亡後,諸葛瑾任吳國綏南將軍兼南郡太守。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大舉伐吳時,諸葛瑾從吳、蜀聯盟共同抗曹的利益出發,寫信給劉備,勸兩家不積私仇,進行和解。當時有人向孫權進讒告密,說諸葛瑾打算投歸劉備,孫權不以為然。他想起十三年前諸葛亮出使東吳聯合抗曹時,他曾要諸葛瑾去勸諸葛亮留在江東,諸葛瑾回告孫權說:“弟亮以失身於人,委質定分,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也。”寥寥數語,道出了諸葛瑾對他的忠耿之心。想到這些,孫權憤慨地說:“子瑜(諸葛瑾的字)與孤從事積年,思如骨肉,深相明究,其為人非道不行,非義不言”。“孤與子瑜,可謂神交,非外言所聞也。”可見孫權極為信任諸葛瑾,故在黃武元年(公元222年)升他為左將軍,封宛陵侯、督公安(今湖北公安縣東北)。不久又升為大將軍、左都護等職。赤烏四年(公元241年)諸葛瑾奉令領兵進取曹魏占領的(木且)(音zu租)中(湖北南漳縣東南),並直指襄陽。這年七月病卒,時年六十八歲。臨終前“遺命令素棺斂以時服,事從省約。”由此可見諸葛瑾精神品格之高尚。
——摘自余鵬飛著《諸葛亮在襄陽》
襄陽曆來是“天下重地”。初平元年(公元19O年)劉表任荊州牧時,就把治所從原來的漢壽移到襄陽,從此“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的襄陽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水陸交通極為便利。從社會經濟方面來說,襄陽當時是“境廣地勝”,“年穀獨登,兵人差全”的繁榮地區。
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正是看到襄陽的地理、經濟、政治等優越條件,加上又和荊州牧劉表(山陽高平人,即今山東省鄒縣西南)有“舊友”關係,便攜帶諸葛亮、諸葛均和兩個侄女離開山東,來襄陽避難。
長期以來,人們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認為諸葛玄是因袁術署他為豫章太守,故離開山東去豫章做官。後因朝廷“更選朱皓代玄”,才輾轉來到襄陽。但裴松之注引的《獻帝春秋》卻記載不同。究竟哪一種記載較可信呢?我們看到,陳壽在編纂《諸葛亮集》時(在編著《三國志》前,六年)的奏文中說,“遭漢末擾亂,(諸葛亮)隨叔父避難荊州。”史載諸葛玄與劉表是“同鄉”,素有“舊友”關係。西遷的東漢朝廷把劉表作“為己援”,劉表也經常“遣使奉貢”。而袁術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縣西北)人,出身於“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地主家庭。諸葛玄在琅邪又未做什麼官,他們素不相識。東漢朝廷曾想“結術為援”。但袁術卻把朝廷派來拜他為左將軍、封陽翟侯的使節馬日(石單)的節仗奪走,致使馬日(石單)受辱,憂憤而死。再者,袁術經略揚州各郡,所署任的人,《吳志》各傳中均有記載,唯獨署諸葛玄為豫章太守一事,除《諸葛亮傳》記載外,《吳志》及其他史籍均無記載。另外《獻帝春秋》的作者袁嘩的祖父袁迪和東吳丞相陸遜的弟弟陸瑁關係甚為密切,而陸遜對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又特別敬重。因此袁迪可以把從陸瑁那裡了解到的諸葛瑾家的情況告訴給他特別器重的孫子衰嘩。因而袁嘩“生長於吳,故所作多傳”。根據以上分析,我們認為《獻帝春秋》記載諸葛玄離開山東直接來到襄陽是可信的。
諸葛亮來襄陽後,因為年小,就在劉表辦的“學業堂”里學習儒家著作。諸葛玄由於劉表的推薦,約在興平二年至建安元年(公元195—196年)之間離開襄陽去豫章做官。諸葛亮沒有跟隨去,是因為他的兩個姐姐來襄陽不久就先後出嫁;一個嫁給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另一個嫁給中廬縣(今湖北南漳縣)蒯家大族蒯祺。兩個姐姐定居襄陽,使他生活上有所依靠,加之襄陽政治安定,故仍留在學業堂讀書。在學業堂里他結識了一些好友,如崔州平、徐元直、孟公威、石廣元等等。同時憑藉他叔父和兩個姐姐的關係,認識了襄陽地區一些名望士族和知名人士,如龐德公、蔡瑁、蒯越、黃承彥等等。這些聯繫對諸葛亮學識上的進步和思想上的成熟產生了深刻影響。

三國歷史研究書目(一)

三國(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說)是中國歷史上東漢與西晉之間的分裂對峙時期,有曹魏(魏國)、蜀漢(蜀國)、東吳(吳國)三個政權。三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各具特色,充滿生機。
《水淹七軍》
《張松獻圖》
《曹操傳》
《火燒赤壁》
《三氣周瑜》
《三國會要》
《孔明進川》
《草船借箭》
《三國史》
《諸葛亮集》
《三國史略》
《曹操論集》
《三國史話》
《三國新志》
《閒話三分》
《兵伐東川》
《三國史講話》
《三國志平議》
《三國志評論》
《三國志知意》
《三國志札記》
《諸葛亮新論》
《三國之鼎峙》
《曹操集譯註》
《諸葛亮評傳》
《三國史研究》
《三國志選注》
《三國志集解》
《三國食貨志》
《三國人物論》
《三國經濟史》
《三國群英會》
《三國志導讀》
《三國志選譯》
《三國志校詁》
《三國志今譯》
《三國志辭典》
《魏晉思想論》
《天下英雄劉備》
《魏晉清談述論》
《魏晉文學論稿》
《諸葛亮在襄陽》
《三國志今注今譯》
《三國人物評傳》
《三國志世系表》
《三國志人名錄》
《諸葛孔明全集》
《三國演義論稿》
《讀三國志雜誌》
《三國志裴注述》
《讀三國志蠡述》
《三國志玉璽傳》
《三國志現代文版》
《三國演義縱橫談》
《三國志兵事鉤元》
《三國時代薄葬考》
《三國演義研究集》
《三國演義簡說》
《三國演義創作論》
《三國演義新論》
《三國演義學刊》
《三國演義資料彙編》
《魏晉清談思想初論》
《一代賢相諸葛亮》
《三國志人物故事》
《魏晉的自然主義》
《火燒赤壁揚州評話》
《華陽國志校注》
《諸葛忠武侯年譜》
《諸葛孔明生活》
《三國演義會評本》
《竹琴三國志選》
《三國演義選粹》
《說三國話權謀》
《諸葛亮文集全譯》
《三國演義的用人藝術》
《三國志證聞校堪記》
《後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
《反三國志演義》
《曹魏之經濟基礎》
《三國郡縣表補正》
《校補三國志疆域志》
《三國志三公宰輔年表》
《三國志世系表遺附訂偽》
《魏晉玄學中的社會政治思想略論》
《理想與現實的碰撞從三國演義看中國古代人才觀》
《襲取成都長篇評話》
《三國演義謀略新探》
《三國演義與經營謀略》
《龍爭虎鬥——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與經營管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