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三良》

《詠三良》是魏晉詩人陶淵明所作詩詞之一。

作者

魏晉 陶淵明

詩詞正文

彈冠乘通津,但懼時我遺;
服勤盡歲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謬獲露,遂為君所私。
出則陪文輿,入必侍丹帷
箴規響已從,計議初無虧。
一朝長逝後,願言同此歸。
厚恩固難忘,君命安可違。
臨穴罔惟疑,投義志攸希。
荊棘籠高墳,黃鳥聲正悲;
良人不可贖,泫然沾我衣。


注釋

(1)彈冠:彈去帽子上的灰塵,指準備出仕為官。

(2)乘:駕馭,占據。

(3)通津:本指交通要道,這裡指高官要職。

(4)時我遺:即“時遺我”的倒裝句,時不我待之意。(我指三良)

(5)服勤:猶言服侍、效勞。

(6)盡歲月:一年到頭。

(7)功愈微:功勞甚小。愈:更加。

(8)謬妄:自謙之詞。

(9)獲露:得到表現。

(10)私:親近,寵愛。

(11)文輿:華美的車子,這裡指穆公所乘之車。

(12)丹帷:紅色的帷幕,這裡指穆公寢居之所。

(13)箴(zhēn)規:規諫勸戒。

(14)響已從:一發言就聽從。

(15)初無虧:從不拒絕或輕視。

(16)虧:枉為。

(17)言:語助詞,無意義。

(18)同此歸:一道去死。

(19)君命安可違:史記秦本紀載,秦穆公死,康公立,遵照穆公的遺囑,殺了一百七十四人殉葬,秦大夫子車氏三於亦從殉,共“一百七十七人”。“君命安可違”即指此事。安,怎能。 

(20)臨穴罔(wǎng)惟疑:面對墳墓沒有猶豫。罔:無。

(21)惟:語助詞,無意義。

(22)疑:猶疑,猶豫。

(23)投義:獻身於大義。

(24)攸希:所願。

(25)不可贖:不能挽救贖回。

(26)泫(xuàn)然:傷心流淚的樣子。

譯文

出仕為官居要職,只怕蹉跎好時光。

一年到頭勤效力,常恐功績不輝煌。

忠情偶爾得表現,於是得寵近君王。

出門陪同在車邊,入宮服侍丹帷旁。

規勸之言即聽取,建議從來不虛枉。

一旦君王長逝後,願得一道把命亡。

君王恩厚難相忘,君命怎能敢違抗!

面臨墳墓不猶豫,獻身大義志所望。

草叢籠罩高墳墓,黃鳥啼鳴聲悲傷。

三良性命不可救,淚水沾濕我衣裳。

賞析

這首詩同詠二疏、詠荊軻是陶淵明三首著名的詠史詩,三篇體制大體相當,當為同一個時期的作品。從這首詩的內容來看,當作於宋武帝永初二年421之後不久,暫繫於永初三年,陶淵明五十八歲。三良,指春秋時秦國子車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zhēn)虎。他們三人都是傑出的人才,是秦穆公的寵臣。穆公死,三人遵穆公遺囑為之殉葬。左傳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詩經秦風黃鳥就是秦國人民為哀悼三良及一百七十多個無辜犧牲者而創作的,表示了對殘暴統治者的控訴與譴責。陶淵明的這首詩,則完全稱讚三良的行為,其目的顯然不在詠史,而是借詠三良之事。表彰張褘不肯毒死零陵王而自飲毒酒先死的盡忠行為。

作者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