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為中唐朝詩人柳宗元所作,全詩共4句,表現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被貶謫的憤慨不平。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創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柳宗元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①
海畔尖山似劍芒③,秋來處處割愁腸③。
若為化作身千億④,散向峰頭望故鄉⑤。

注釋譯文

【注釋】

①與:同。浩初:詩人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長沙)人。上人:和尚的尊稱。親故:親戚、故人。
②畔:邊,側。似:有如。劍芒:劍的頂部尖銳部分。
③秋:秋季。割:斷。愁腸:因思鄉而憂愁,有如肝腸寸斷。
④若:假若。千億:極言其多。化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便是龍安海禪師的弟子,詩人自然聯想到佛經中“化身”的說法,以表明自己的思鄉情切。
⑤散向:飄向。峰頭:山峰的頂端。望:遙望。

【譯文】

海邊的山峰如同劍鋒,在這悲秋的季節,處處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腸。如果把自己的愁腸割成千萬份,把自己的身子化成千萬份的話,分散在峰頭上定能看到故鄉。引

作品格律

這首七言絕句的用韻方式為首句入韻仄起式;其韻腳是:下平七陽(平水韻)。
海畔尖山似劍鋩,
●●○○●●△
秋來處處割愁腸。
○○●●●○△
若為化得身千億,
⊙○●●○○●
散上峰頭望故鄉。
●●○○●●△ 
(說明:○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作品鑑賞

柳宗元這首詩,給讀者的印象是:詩人通過奇異的想像,獨特的藝術構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鬱抑之情,不可遏止地儘量傾吐了出來;它的抒情方式,是屬於嚴羽《滄浪詩話》里所說的“沈著痛快”一類。這在唐人絕句中是不多見的。
柳宗元是個具有遠大抱負的進步詩人。早年他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永貞革新”,積極進行政治活動。不幸失敗,貶為永州司馬。十年之後,又被分發到更遙遠的邊荒之地的柳州。這詩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時所作。當時,他正當壯盛之年,政治上不斷遭受到沉重的打擊,使得他心情憤激不平,終年生活在憂危愁苦之中。這詩里一連串的奇異的想像,正是他那“堙厄感郁”心情的寫照。
他之所以“自放山澤間”,為的是借山水以消遣愁懷;然而借山水以消遣愁懷,如同李白所說借酒澆愁一樣,“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懷消愁愁更愁。”特別是那秋天季節,草木變衰,自然界一片荒涼,登山臨水,觸目傷懷,更使人百端交感,愁腸欲斷。詩人從腸斷這一意念出發,於是聳峙在四周圍的崇山峻岭,著眼點就在於它的巉削陡峭,在於它的“尖”,從而使群山的形象,轉化為無數利劍的鋒芒,這“愁腸”仿佛就是被它們割斷似的。說“海畔尖山”,正以見地處西南濱海,去故鄉之遠。身在貶所,“望故鄉”而不能歸,當然是痛苦的;然而“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古樂府《悲歌行》),卻又能從痛苦中得到某種滿足。於是在無可奈何的矛盾心情的支配下,他就盡情的望去,唯恐其望得不夠。這無數像“劍芒”一樣的“尖山”,山山都可以望故鄉,可是自己只有一個身子,一雙眼睛,該是無可奈何。柳宗元是精通佛典的,而和他一同看山的浩初上人,便是龍安海禪師的弟子。佛經中是有“化身”的說法的。在一種微妙的啟示下,於是他就想入非非,想到“化身千億”了。
在這首詩里,詩人就是通過上述一系列的形象思維來揭示其內心世界的。
詩題標明“寄京華親故”。“望故鄉”而“寄京華親故”,意在訴說自己慘苦的心情、迫切的歸思,希望在朝舊交能夠一為援手,使他得以孤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癘之地。
蘇軾論唐人詩,以柳宗元和韋應物相提並論,指出他們的詩,“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澹泊。”(見《書黃子思詩集後》)王士禎也說:“風懷澄澹推韋柳。”“簡古”、“澹泊”或“澄澹”,乃是柳詩意境風格的一個方面,雖然是其主要的方面,但並不能概括柳詩的全貌。柳詩自有其別調。他的詩,像懸崖峻谷中凜冽的潭水,經過沖沙激石、千迴百折的過程,最後終於流入險阻的絕澗,渟到徹底的澄清。冷冷清光,鑒人毛髮;岸旁蘭芷,散發著幽郁的芬芳。但有時山洪陡發,瀑布奔流,會把它激起跳動飛濺的波瀾,發出悽厲而激越的聲響,使人產生一種魂悸魄動的感覺。此詩中詩人跳動飛濺的情感波瀾無法抑制,恰如“山洪陡發,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作者簡介

柳宗元
(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出生於京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世稱柳河東或柳柳州。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公元793年(貞元九年)進士及第,五年後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後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後貶邵州刺史,再貶永州司馬。後回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政績卓著。卒於柳州任所。今存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富於戰鬥性,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哲學著作有《天說》、《封建論》等。其作品由劉禹錫編成集。有《柳河東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