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翁》

《漁翁》

《漁翁》:唐代著名詩人柳宗元的七古詩。這首山水小詩是作於永州的。詩寫了一個在山青水綠之處自遣自歌,獨往獨來的“漁翁”,藉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憤。

基本信息

全詩

《漁翁》《漁翁》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作者】:柳宗元 【朝代】: 【體裁】:七古
格律】:○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 ▲仄韻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
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

【注釋】:

1、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2、欸乃:搖櫓的聲音。
3、無心:指雲自由自在飄動。

【韻譯】:

傍晚,漁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曉,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煙銷雲散旭日初升,不見他的人影;聽得乃一聲櫓響,忽見山青水綠。
回身一看,他已駕舟行至天際中流;山岩頂上,只有無心白雲相互追逐。

【前言】:

柳氏的這首山水小詩是作於永州的。詩寫了一個在山青水綠之處自遣自歌,獨往獨來的“漁翁”,藉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憤。

【賞析】:

首句就題從“夜”寫起,“漁翁夜傍西岩宿”,還很平常;可第二句寫到拂曉時就奇了。本來,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語新奇,為讀者所未聞。事實不過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為薪而已。不說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詩句的意蘊也就不一樣了。猶如“炊金饌玉”給人侈靡的感覺一樣,“汲清湘”而“燃楚竹”則有超凡絕俗的感覺,似乎象徵著詩中人孤高的品格。可見造語“反常”能表現一種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謂“合道”。
一、二句寫夜盡拂曉,讀者從汲水的聲響與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漁翁在。三、四句方寫到“煙銷日出”。按理此時人物該與讀者見面,可是反而“不見人”,這也“反常”。然而隨“煙銷日出”。綠水青山頓現原貌忽聞櫓槳“欸乃一聲”,原來人雖不見,卻只在山水之中。這又“合道”。
這裡的造語亦甚奇:“煙銷日出”與“山水綠”互為因果,與“不見人”則無乾;而“山水綠”與“欸乃一聲”更不相干。詩句偏作“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尤為“反常”。但“熟味”二句,“煙銷日出不見人”,適能傳達一種驚異感;而於青山綠水中聞櫓槳欸乃之聲尤為悅耳怡情,山水似乎也為之綠得更其可愛了。作者通過這樣的奇趣,寫出了一個清寥得有幾分神秘的境界,隱隱傳達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為奇趣而奇趣。
結尾兩句是全詩的一段餘音,漁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時“回看天際”,只見岩上繚繞舒展的白雲仿佛尾隨他的漁舟。這裡用了陶潛《歸去來辭》“雲無心而出岫”句意。只有“無心”的白雲“相逐”,則其孤獨無伴可知。

【話外音】:

關於這末兩句,東坡卻以為“雖不必亦可”。這不經意道出的批評,引起持續數百年的爭執。南宋嚴羽、明胡應麟、清王士禛、沈德潛同意東坡,認為此二句刪好。而南宋劉辰翁、明李東陽、王世貞認為不刪好。劉辰翁以為此詩“不類晚唐”正賴有此末二句(《詩藪·內編》卷六引),李東陽也說“若止用前四句,則與晚唐何異?”(《懷麓堂詩話》)兩派分歧的根源主要就在於對“奇趣”的看法不同。
蘇東坡欣賞此詩“以奇趣為宗”,而刪去末二句,使詩以“欸乃一聲山水綠”的奇句結,不僅“余情不盡”(《唐詩別裁》),而且“奇趣”更顯。而劉辰翁、李東陽等所菲薄的“晚唐”詩,其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奇趣。刪去此詩較平淡閒遠的尾巴,致使前四句奇趣尤顯,“則與晚唐何異?”兩相權衡,不難看出,後者立論理由頗欠充足。
“晚唐”詩固有獵奇太過不如初盛者,亦有出奇制勝而發初盛所未發者,豈能一概抹煞?如此詩之奇趣,有助於表現詩情,正是優點,雖“落晚唐”何傷?“詩必盛唐”,不正是明詩衰落的病根之一么?蘇東坡不著成見,就詩立論,其說較通達。自然,選錄作品應該維持原貌,不當妄加更改;然就談藝而論,可有可無之句,究以割愛為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