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保羅醫院花園》

《聖保羅醫院花園》

《聖保羅醫院公園》文森特·梵·高作品,作於1889年10月,是作者文森特·梵·高藝術最高產和最重要的時期。作品現估價:英鎊8,000,000–12,000,000英鎊/港幣88,000,000–132,000,000港元。

畫作簡介

《聖保羅醫院花園》聖保羅醫院花園》

《聖保羅醫院公園》(Parcdel’hpitalSaint-Paul)作於1889年10月,即作者文森特·梵·高(VincentvanGogh)藝術最高產和最重要的時期。畫面充滿了有節奏感的渦鏇,為作品增加了一份獨有的活力。柏樹高聳直至雲霄,與風景其它部分的輕快,閃爍和靈動形成鮮明對比,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時,前景中兩棵樹的扭曲的樹幹毫不協調地貫穿整幅畫面,令作品看起來像是一張非正常構圖的快照,也不禁讓人對選擇這種風景的初衷產生一絲疑惑。

創作背景

梵·高(vanGogh)自願進入普羅旺斯聖雷米(Saint-Rmy-de-Provence)的聖保羅精神病院(Saint-Paul-de-Mausole),他的一些最偉大的作品就是在那裡創作的,尤其以1889年後期為甚。而令人驚訝的是,他這個時期的作品,很多都是在一次發病之後馬上創作出的,而此後他足足六個星期不能作畫。一個半月後的1889年9月,他重新開始創作油畫,幷在作品中重拾了勇氣和激情。這樣的勇氣和激情來自於《聖保羅醫院公園》(Parcdel’hpitalSaint-Paul)透過筆觸所躍動的生命。梵·高(vanGogh)似乎依靠自然界原始的活力作畫,而他微微閃爍的畫作也似乎展示著自然中某種統一的精神內涵。

梵·高(vanGogh)最早住進聖保羅精神病院源於他在阿爾(Arles)的持續發病,在那兒他與高更(Gauguin)一起生活。在經過與高更(Gauguin)激烈的爭吵後,梵·高(vanGogh)割下了自己大半隻耳朵,幷送給了當地一位妓女。後來他被人發現躺在床上,血流不止。鎮上的人們漸漸給當局施加壓力,要把藝術家隔離到醫院裡,經過幾位同情藝術家的資深醫生的介入,梵·高(vanGogh)最終被安置到距阿爾(Arles)14英里以外的一家精神病院,這座建築曾經是十二世紀的一座奧古斯丁修道院。在聖雷米(Saint-Rmy),梵·高(vanGogh)與外界的接觸時多時少;有時他被關在房間裡,有時又被允許到鄉間散步,甚至去阿爾(Arles)。在7月發病後,他甚至被單獨隔離在聖保羅(Saint-Paul)荒園裡一段時間。這對梵·高(vanGogh)來說幷不是非常痛苦,因為頹廢的場地為他提供了無盡的繪畫題材。此前他曾寫信給提奧(Theo),對花園讚不絕口:

“荒蕪的花園裡種著一些大松樹,樹下的牧草長得又高又亂,中間混著各種雜草,這些足夠我畫的了,然而我還沒有出去作畫。聖雷米(Saint-Rmy)周圍的風景非常美麗,我將要在各個地方走走幷作畫。”(梵·高,《文森特·梵·高書信全集》,倫敦,1958年,第三卷,592號,173頁。)

此後他又更加詳盡地描述了他周圍的光線和色彩,仿佛對聖保羅醫院公園的景色加以保存一般:

“有時,自然顯現出它的偉大來。秋天的色彩最為榮美,青色的天空映襯著黃色,橘色和綠色的植物,大地覆蓋著紫羅蘭,乾枯的草地上,一些植物靠著雨水保持著最後一絲活力,開出紫色,粉色,藍色和黃色的小花。多么憂傷啊,這些逝去的東西。

“天空-和北方的天空一樣,但日出和日落時的色彩更加豐富和清晰……

“我畫了兩幅公園和瘋人院的風景,在後一幅畫中,瘋人院看起來是一個很舒適的地方。我努力把景物畫成這樣的布局:簡練而著重地描繪背後襯著藍天的松樹與杉樹林的高傲﹑倔強的性格。”(梵·高,同上,610號,222頁。)

在梵·高(vanGogh)的畫冊中,海曼克(AMHamacher)認為《聖保羅醫院花園》(Parcdel’hpitalSaint-Paul)即是藝術家提到的兩處風景之一(JanHulsker則認為它們指的是另外兩幅畫作,即F642和F643,但是他也覺得這兩幅作品與《聖保羅醫院花園》屬於同一組。)與此同時,delaFaille認為《聖保羅醫院花園》(Parcdel’hpitalSaint-Paul)是梵·高(vanGogh)後來的作品,因為藝術家曾這樣描述過那兩幅畫作:“我在一幅習作中畫了兩顆黃色的白楊樹,背景是山脈和這裡的公園,秋天的景致令它看起來更加樸素自然,也更加——有家的感覺。”(梵·高,同上,609號,221頁。)當然,畫中的率真和樸實令其更迷人。當我們凝視這幅作品時,的確可以體會梵·高(vanGogh)早前對他弟弟所說的:“你可以看出來,我們大部分時候都在這個花園中度過,這幷不是難熬的。”(梵·高,同上,592號,174頁。)這個地方呈現出無比繁多的景致和視覺享受,令梵·高(vanGogh)滿懷激情地通過油畫抒發胸臆,而在醫院的隔離也讓他有機會在此期間創作出了一系列與《聖保羅醫院花園》類似的畫作,它們中甚至會出現相同的樹木和台階。也許梵·高(vanGogh)把這一組風景畫作看成是自己藝術成功的標誌,因為他工作室的牆上就掛著這樣一幅,畫的是從他聖保羅房間的窗戶望出去的景色。

梵·高(vanGogh)坦率地把周圍環境畫進作品,某種程度上源於他對日本藝術的熱愛。《聖保羅醫院花園》(Parcdel’hpitalSaint-Paul)無論從創意還是構圖上均是在向他所熱愛的安藤廣重(Hiroshige)致敬。梵·高(vanGogh)臨摹了安藤廣重(Hiroshige)的幾幅版畫,而上述畫作通過前景中的粗大樹幹,與日本前輩大師木版畫突出的構圖形成了巧妙的呼應。事實上,梵·高(vanGogh)曾經為了尋找與日本類似的風景,而去過法國南部的阿爾(Arles)。他早前曾為留在阿爾(Arles)而寫信給他的弟弟爭取更多的盤纏:“留在南部雖然花銷不少,但是想想吧,我們熱愛日本繪畫幷深受影響,所有的印象派畫家都是如此;為何不去日本呢,我是說為何不去和日本一樣的法國南部呢?”(梵·高,同上,500號,589頁。)之後他圍繞主題詳細解釋了日本藝術對他的吸引在於繪畫方式以及自然風景,而他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對此作出回應:

“我希望你能在這兒度過一陣子,你最終會發現眼界改變了:你的眼光更加日本化,你對顏色的感覺也不同了。日本人畫畫非常快,如閃電一般,因為他們擁有更敏銳的神經和更簡單的直覺。

“我決定繼續住在這裡,釋放出我的藝術個性。”(梵·高,同上,500號,590頁。)

這一切都成為了現實。梵·高(vanGogh)的繪畫迅速演變為一種無限的奔放,當然這也和高更(Gauguin)的出現以及兩人之間對藝術的深入探討有關。與這個時期的其它畫作一樣,《聖保羅醫院公園》(Parcdel’hpitalSaint-Paul)的筆觸充滿了狂熱和激情,表達出藝術家對周圍世界的態度。在手法上,他略微受到新印象主義的影響,幷將其融入進自己的需要。梵·高(vanGogh)在這一年早些時候曾與保羅·西涅克(PaulSignac)會面,但在色彩上幷未採納後者的理論和邏輯,卻以大膽和激情而代之。梵·高如此極端的風格令他的弟弟感到不適,他在梵·高(vanGogh)7月發病前給他寫信,盛讚他的繪畫,但也對其手法和步驟表示擔憂。提奧(Theo)寫道:“你最近的畫作讓我開始思索你創作時的精神狀態。

“所有的繪畫中,顏色都透出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氣勢,但這種罕見的特徵似乎有些過頭了。你的作品中很多都帶有符號般的扭曲的形體,這是你對自然和對生物的理解,你堅信它們生來如此。但是你的思考方式,你把一切推向極致的方式,不免讓人眩暈!

“因此,我親愛的哥哥,當你告訴我你重新開始工作時,我很高興,因為你不會像某些可憐的人那樣陷入已有的成就中沾沾自喜;但我也忍不住擔心,因為你不該痴迷於神秘費解的事物,似乎人們只能小心翼翼地瀏覽你的作品,卻不能一目了然地參透你的作品。別再帶來無謂的麻煩了,如果你在身體完全康復之前,只是簡單地把所見的畫出來,那已經有足夠的理由讓你的畫流芳百世了。”(提奧·梵·高,同上,T10號,543-544頁。)

提奧(Theo)的話成為了對梵·高(vanGogh)的預言,無論是對他的傳奇作品,還是對他的健康狀況。梵·高(vanGogh)是一個理智開明的人,但是他發起病來卻瘋狂恐怖,這令他尷尬不已:“我對於自己現在的思想,對於成為左拉(Zola)和龔古爾兄弟(deGoncourt)的如此狂熱的崇拜者,對於我現在這樣地關心藝術感到驚異;我好像迷信的人可能發作起來那樣發起病來,那種在北方時從來沒有鑽進過我頭腦里的可怕的宗教思想,使我的心中混亂。”(梵·高,同上,607號,214頁。)梵·高(vanGogh)的理智思維被他的情緒所摧毀,但正是這種經歷和狀態令《聖保羅醫院花園》(Parcdel’hpitalSaint-Paul)這樣的作品充滿了觸手可得的自然之美。

也正是梵·高(vanGogh)逝世前一年在阿爾(Arles)的這段時期,他開始在藝術家和崇拜者的小圈子裡獲得越來越多的讚譽,此時他聲名鵲起,佳作倍出。儘管他一生幾乎沒有賣出一件作品,但是他作為禮物送出,或者和朋友作為交換而給出的作品卻彌足珍貴,包括他在這一年早些時候給西涅克(Signac)的一幅鯡魚畫作。高更(Gauguin)從篷達旺(Pont-AVEN)來到阿爾(Arles)也證明他備受尊重的身份。在創作《聖保羅醫院花園》(Parcdel’hpitalSaint-Paul)的同年,J.J.Isacson在一篇文章中表示梵·高(vanGogh)應該舉辦更多的展覽,幷受到媒體出版界的更多青睞,文章這樣寫道:

“在現今的十九世紀,是誰為我們詮釋偉大生命的形態和色彩?我知道一位,他是孤獨的前驅,在深夜獨自爭戰,他的名字-文森特,將留給後世。”(J.J.Isacson,節選自J.Hulsker《梵·高全集:繪畫,素描和草圖》,阿姆斯特丹,1996年,418頁。)

對這樣的溢美之詞,梵·高(vanGogh)感到受之有愧,他表示Isacson應該至少再等一年,直到他呈獻出更多的優秀作品時再給予如此慷慨的評價。但是他也清楚地知道,儘管他生前幷沒有廣為人知,但他終究走在自己孜孜以求的藝術道路上。從他這個時期寫給提奧(Theo)的信件中也可以看出這樣的觀點:

“你知道我經常想什麼嗎?我以前和你提過——即使我不能成功,我已從事的事業照樣將繼續下去。當一個人信仰著他心中的真理時,他幷不是孤家寡人。那么就一個人而言又有什麼關係!我覺得跟人們在一起就像和麥子在一起,如果不在土壤中播種發芽,又有何關係呢?——最終你都會被磨石磨碎成麵粉烘製成麵包。

“幸福與不幸只一字之差!兩者都不可缺,都有用;死亡或者消失……是相對的——生命不過如此。

“即使面對摧殘我的恐怖疾病,信念仍舊不動搖。”(梵·高,前引書,1958年,第三卷,607號,218頁。)

世界傳世名畫

那些傳世名畫,帶給我們震撼。讓我們一起來掀開那未知的面紗,去了解他們,去欣賞它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