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田詞》

畬田,即焚火種田,用草木灰作基肥。 作者寫了這組詩,“欲採訪官聞之,傳於執政者”。 ,巨野(今屬山東)人。

作者

王禹偁

詩詞正文

大家齊力劚孱顏,耳聽田歌手莫閒。
各願種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滿青山。

作品鑑賞

畬田,即焚火種田,用草木灰作基肥。此詩大約作於公元992年(淳化三年)。作者在詩序中介紹商州山區的刀耕火種方法:“大底先斫山田,雖懸崖絕嶺,樹木盡仆,俟其且燥,乃行火焉。火尚熾,即以種播之。”

這首詩歌頌了宋初農民之間的互助精神和開發山地的熱情。商州某些偏辟山區,交通不便,生產落後。由於歷史條件和客觀環境的關係,這裡的農民還保持著群體互助的古老傳統。到了農耕季節,“先約定某家某日有事於畬田,雖數百里,如期而集,鋤斧隨焉。至則行酒啖炙,鼓譟而作”。這種風俗反映了山區農民之間團結互助的關係。為了生存,他們不能不依靠集體的力量。從詩中還可看出,當時山區農民在土地所有權尚未確定時誰願多種誰就多收的情況。作者在這組詩的第一首“各願種成千百索”句後自注道:“山田不知畎畝,但以百尺繩量之,曰:‘某家今年種得若乾索(十丈為一索)’,以為田數。”畎田,即田間。這一首“北山種了種南山”句就反映了農民們想多開荒地、多有些收入的心情。第二句讚揚農民的“相助”和“力耕”。前者體現了友愛精神,後者體現了勞動熱情。“豈有偏”則體現了民農的無私:無論對誰都一視同仁,沒有私心。第三、四句以“我”的語氣發議論,切盼天下百姓都能開荒種地,過上好日子。經過五代戰亂之後的宋初,田地荒蕪,生活貧困,人心未定。作為一個有頭腦的地方官,當務之急就是開荒種地,恢復生產,民心方能安定。作者能夠意識到這一點是明智的。作者在詩序中希望朝廷能選用州官和縣官,讓他們在全國各地倡導開荒,“使化天下之民如斯之義”,使天下的農民都象商州山區農民“更互力田,人人自勉”。作者寫了這組詩,“欲採訪官聞之,傳於執政者”。願望固然是好的,但在現實生活中是難以現實的。

這首詩有濃郁的民歌風味。它是在吸收民歌營養的基礎上創作的。農夫們耕作時常常邊乾邊唱,可以鼓士氣、除疲勞。正如作者在詩序中指出的:“督課之語若歌曲。”聽起來如同有節奏的歌曲。又指出這些民歌有“俗”的特點。作者創作這組詩時,儘量寫得通俗易懂,“其詞俚,欲山甿(即山民)之易曉也。”語言力求樸素淺近,清新流暢。

作者簡介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巨野(今屬山東)人。晚貶知黃州,世稱王黃州公元983年(太宗太平興國八年)登進士第,授成武主簿,遷大理評事,移知長洲。端拱(宋太宗年號,公元988—989年)初,擢右拾遺,直史館。後拜左司諫、知制誥。公元991年(淳化二年),貶商州團練副使。公元995年(至道元年),任翰林學士,坐訕謗,以工部郎中出知滁州,改知揚州。真宗即位,復知制誥,上書提出“謹邊防”,“減冗兵,並冗吏”等事。與修《太祖實錄》,以直書史事,再貶出京,知黃州,徙蘄州。卒年四十八。《宋史》與《東都事略》有傳。禹偁性剛直,遇事敢言,以直躬行道為己任,曾三次遭貶黜。著有《小畜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