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95年

歷史紀事

遼置義倉
遼聖宗統和十三年(995),詔令諸道各置義倉,每年秋收時百姓出粟交倉,歉收時用作賑濟

子河漢之戰
至道元年(995),遼招討使韓德威聯絡党項、勒浪諸族,率數萬騎自振武寇略宋邊。永安節度使折御卿伺其北歸時,親率騎兵截擊,大敗遼軍於子河漢,勒浪諸族倒戈,殺遼將突厥合利,韓德威僅以身免。

太宗封龍漢王堯歸化王
至道元年(995),西南夷牂牁蕃部首領龍漢王堯派龍光進朝貢宋朝,太宗親自召見,詢問其地理風俗。其地土宜五穀,多產水稻,兼事狩獵。每二三百戶為一州。俗殺人不抵命,可以家產贖命。國王居城郭。人皆蓬髮,面目黝黑,狀如猿猱,皆善歌舞。詔授龍漢王堯寧遠大將軍,封歸化王。

太宗立儲
至道元年(995),太宗年老體衰,又患足病,於是召參知政事寇準自青州還京,太宗詢問寇準的意見後,決計決襄王元侃為太子。於是以元侃為開封尹,改封壽王。八月,立壽王元侃為太子,改名恆,大赦天下。太子既立,京師百姓,歡呼雀躍。太宗聞後,反生嫌疑,對寇準說;人心歸太子,哪把我看在眼裡?寇準稱賀道:這是社稷的幸福!太宗感悟,告訴後嬪相率稱慶。

文化紀事

李昉卒
李昉宇明遠,深州饒陽(今河北)人。父李超為後晉工部郎中、集賢殿直學士,以父蔭補齋郎。後漢乾祐年間舉進士,補為秘書郎。後與呂端同直弘文館,改右拾遺、集賢殿修撰。後周顯德二年 (955),宰相李谷征淮南,召為記室。還師後,擢為主客員外郎、知制誥、集賢殿直學士。四年(957),加史館修撰、判館事。同年,隨世宗南征,命為屯田郎中、翰林學士。宋初,加中書舍人。建隆三年(962),罷為給事中.次年,出知衡州,後受誣,貶為彰武軍行軍司馬。開寶二年(969),再拜中書舍人,不久,直學士院。次年,知貢舉,後加翰林學士、判吏部銓。太宗即位後,加戶部侍郎,受詔與扈蒙等同修《太祖實錄》。從太宗征太原,以功遷工部尚書兼承旨。太平興國中,改文明殿學士。不久,命參知政事。趙普罷相後,與宋琪同拜平章事。不久,加監修國史。雍熙元年(984),加中書侍郎。端拱元年(988),罷為右僕射。淳化二年 (991),以本官兼中書侍郎、平章事,監修國史。四年 (993),罷守本官。次年,以特進、司空致仕。至道二年 (996)卒,享年七十二歲贈司徒,諡文正。編著有《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太平廣記》。

雜譚逸事

趙贊伏法
趙贊,并州人。北漢時,為軍中小吏,因與都校不和,乃誣營中謀叛,以功署右職。太原平後,隸為三司走吏,後補殿直。太宗即位後,遷供奉官、閣門祗侯,提舉京西、陝西數州錢帛。後專鉤校三司簿,專門刺探中書、樞密、三司事,密奏太宗。三司改官屬後,為西京作坊副使、度支都監。與西上閣門副使、鹽鐵都監鄭昌嗣狼狽為奸,橫行不法。至道元年(995)上元節,汴京張燈結彩,太宗臨幸上清宮觀燈。趙贊與鄭昌嗣邀其朋黨,攜妓樂至宮中玉皇閣,觀燈飲宴。掌舍宦官勸阻不聽,乃奏告太宗。太宗大怒,詔奪趙贊官爵,發配房州禁錮,鄭昌嗣黜為唐州團練副使,不久二人被賜死於途。

王禹偁貶滁州
至道元年(995)四月,孝章皇后病死,太宗因忌恨孝章皇后當初企圖冊立德芳之事,令群臣不成服。翰林學士王禹偁上書認為"當遵用舊禮",觸怒太宗,以工部郎中出知滁州。

張餘就義
淳化五年(994),王繼恩率官軍攻陷成都,俘獲義軍領袖李順。義軍餘部在張餘率領下,連克嘉、戎、瀘、渝、涪、忠、萬、開八州,兵勢大熾,眾至十萬。義軍在攻夔州時,遭到白繼贇、解守頤等部官軍的前後夾擊,迎戰失利,後又會聚餘部,繼續鬥爭。至道元年(995),張餘在嘉州被俘,英勇就義。

折御卿卒
折御卿為雲中大族。幼補節院使,其兄御勛知府州時,署為兵馬都校。御勛移鎮,召為閒廄副使、知府州。太宗征河東時,命御卿與尹憲率屯兵攻嵐州,大敗岢嵐軍,陷嵐州,以功遷崇儀使。淳化三年(992),遷為府州觀察使。五年(994),拜永安軍節度使。至道元年(995),大敗遼軍于于河漢。同年,御卿患病。遼軍得到訊息,率軍來侵,以報子河漢之仇。御卿帶病督戰,遼軍不敢進。御卿病危,其母遣人召歸。御卿曰:我家世受國恩,邊寇未平,是我的責任,現在臨敵退敵,有負皇恩,請替我轉告太夫人,忠孝難兩全。次日病逝,時年三十八歲,贈侍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