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藏戲志》

《甘孜州藏戲志》

《甘孜州藏戲志》是由張央所著的一本文學類書籍之一。

《甘孜州志》中有如下說明:“塔公草原舊稱木雅草原,是木雅藏族較為集中的聚居區。”而“木雅”一詞的...據四川《甘孜州藏戲志》記載,早在17世紀中葉,西藏腹心地帶的藍面具戲如江嘎爾、迥巴、覺木隆等流派的藏戲,

編寫者簡介

張央,男75歲回族,原甘孜州文化局,創研室主任、副編審

《甘孜州藏戲志》張央

1999年5月下旬,甘孜州電視台在《雪域風》欄目《康巴人》中播出了題為“邊城詩人——張央”的事跡,他寫的散文和小說,許多說的是康定的歷史和現實;山川風物和人文景觀。他的詩文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正直人物的浩氣,券願望和追尋,叫人慾罷不能,難怪他出的書,那么暢銷,受人歡迎。上了40歲的人說,五、六十年代,康定的文藝活動豐富多彩,誰不知道,這些活動多數是他組織的。
“邊城詩人張央”,確切地說,他是生長在藏東西蜀名城康定的老作家、老編輯、老民眾文化工作者。基孜州熟知他的人,都認定他這個回民,確是孜孜不倦地為這塊康巴的民族文化建設,傾注了心血和汗水。這曾經是荒寒的邊塞,如今生機勃發,他也在勃發中,勃發他的智慧和力量,做著花香四溢的事業,讓人求真、求善、求美。他自居於平凡中,但追求崇高,時時在詩文中流露。
張央,原名張世勛,還曾用筆名張陽、史序、沙粒、歐思曼·陽、肖芒等。他的先祖是西北的回民,在回民起義中失敗,流落到金川而後定居在康定的。三十年代在康定讀完中國小,於1942年去重慶就讀於少數民族聚讀的大專學校,在這個學校里,同愛好文學的同學組織了《無弦琴》詩社,《風陵度》文藝社,互相激勵,互相學習;並在中共地下黨同學的影響下,認識到文學要為國家和人民大眾的憂患鼓與呼。他寫了許多詩文在重慶發表,表現抗日,追求民主。抗戰勝利,學校遷往無錫太湖邊梅園,這期間寫了大量詩文,呼喚黎明、詛咒黑暗,刊於上海、南京、無錫、杭州報刊;並參加了“反飢餓、反內戰、要民主”的“學運”和“文運”活動。還與進步同學一起,主編了《無弦琴詩葉》報二期,《淺草》文藝刊三期鉛印出版,還參予了“未央詩社”的工作,1947年秋畢業回西康。臨行,京、滬、錫進步的詩友文明賦詩題詞壯行,希望在康藏開荒播種,有民族的、大眾的新文藝之花在荒寒中綻開。他帶著希望和追求回到康巴勤耕細作直到今天。
1947年到金沙江畔的巴塘國立師範校教書,課餘組織學生唱進步歌、演話劇、教進步詩文出牆報,還教唱《黃河》大合唱,在縣城舉行專題演出,使這邊城人在愛巴塘弦子歌舞的同時,也喜歡上這些昂揚的歌曲。同時,對康地藏族民歌進行大量搜捕。記下詞譜。西康日報《百靈鳥》文藝副刊編輯請他作特約撰稿人。工作之餘,全身心地投入創作。這期間他寫了渴望光明,鞭撻黑暗的詩人近百篇,刊發於康定、成都、南京等報刊。他還組織學生揭發特務校長,貪污學費及反人民言行,策動全校學生罷課示威、請願、遊行。鬥爭日烈,他於1948年底回到康定。
1949年他參加了康定中共地下黨員組織了外圍“新民主廣義联盟”,負責“文運”主編西康日報副刊《金川》 ,共辦事處9期,刊發了革命進步詩文150餘篇,這年,雅安中共地下黨通知他去康北調查研究迎接解放。1950年3月度康定解放,趕回康定,向康定軍管會會報,從此,直接參加了新中國的建設。
1950年至1980年間,先從事教師工作,1957年起調入康定文化館作館長,長期從事民眾文化工作,在城鎮、農村、牧區廣泛開展了民眾宣傳教育、文學藝術創作和演展活動,受到城鄉民眾普遍的歡迎。“文革”十古年定為“黑幫”頭目,逐出文化單位,批判鬥爭下放勞動。1980年調州主編文學刊物(貢嘎山)》。由於文藝方針、政策正確貫徹,他和同仁們的培養,甘孜州出現了一攏藏、漢、回、土家等民族的方案創作者,有文學作品發表於省內外,形成了一支銳氣十足的康巴文學新軍。1984年,甘孜州成立文化局,他調去創作研究室作主任,協助行政領導、組織輔導了全州文字藝術創作和文化藝術研究工作,1988年州文化局創辦了《康巴文苑》 ,由他具體主編。有文化藝術創作研究陣地,州內民族文化藝術研究蓬勃發展,與此同時,他與他人合作執筆創作的藏戲《瓊達和布秋》,親自編導,繼承傳統改革創新,參加省少數民族調演,獲優秀獎,執筆劇本獲文化部隊1989年少數民族題材創作三等獎1990年,他編寫的《甘孜州藏戲志》出版,省文化廳等單位授給其先進個人證書。
《甘孜州藏戲志》藏劇

內容簡介

甘孜州在繼承、保護和搶救傳統文化方面,已經做了一些工作,並取得一定成績。已經收集、整理出版了《甘孜州民歌集成》《甘孜州舞蹈集成》《甘孜州藏戲志》《甘孜州曲藝音樂集成》 、《甘孜州風俗志》、《甘孜州民間歌謠集成》、《甘孜州民間故事集成》、《甘孜州民間諺語集成》等。甘孜、巴塘等縣還積極地在青少年中普及踢踏、弦子,培養接班人,卓有成效。今後還應繼續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建立甘孜州文化藝術資源信息庫
目前州、縣文化館搶救、收集傳統文化的設施手段落後,不能適應工作需要。應逐步為州、縣文化館提供現代化的採錄、攝像設備,加大搶救、收集傳統文化的力度,並採用現代化手段,將民間歌舞 曲藝 、藏戲完整地錄製成光碟,建立文化藝術資源信息庫。
2.認真抓好傳統文化的普及,加強接班人培養
傳統文化的活力,在於它具有廣泛的民眾性和代代相傳的傳承性。因此,應把握傳統文化的這兩個特點,堅持不懈地抓好傳統文化的普及,加強接班人的培養,解決傳統文化後繼無人的問題,使傳統文化始終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並能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