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西方哲學論著選輯》

《現代西方哲學論著選輯》

《現代西方哲學論著選輯》選擇了西方哲學主要學派論著中有代表性的文字片斷,如:意志主義、新康德主義、直覺主義、分析哲學等。

基本信息

圖書出版信息

現代西方哲學論著選輯現代西方哲學論著選輯

題名與責任現代西方哲學論著選輯.上冊[專著]/洪謙主編
出版項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1
載體形態項1040頁;20cm
語言chi
主題現代資產階級哲學--哲學理論--文集
現代資產階級哲學
哲學理論
中圖分類號B505
著者洪謙主編

簡介

《現代西方哲學論著選輯》原系現代西方資產階級哲學論著選輯(上),下部還未成稿,洪先生就駕歸道山。《現代西方哲學論著選輯》上冊僅印上冊,印數1600冊。此書90年代改名現代西方哲學論著選輯重印後也多年未見重印或再版。《現代西方哲學論著選輯》選擇了西方哲學主要學派論著中有代表性的文字片斷,如:意志主義、新康德主義、直覺主義、分析哲學等。

作者簡介

洪謙先生是當代中國著名哲學家,是維也納學派唯一的中國成員。原籍安徽省歙縣,909年出生於福建省,早在東南大學求學時,受到康有為的賞識,被推薦為梁啓超的學生。後遠渡日、德留學,在德留學時師從石里克。回國後曾任清華大學哲學系講師,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英國牛津新學院研究員,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主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外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及外國哲學研究所所長,英國牛津大學客座研究員,日本東京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和學術委員,中國現代外國哲學研究會名譽理事長,中英暑期哲學學院名譽院長,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榮譽哲學博士。發表的論文和著作有:《現代物理學中的因果律問題》、《石里克和現代經驗主義》、《維根斯坦和石里克》《論確證》、《邏輯經驗主義論文集》,主編《維也納學派哲學》、《哲學史簡編》、《西方現代資產階級哲學論著選輯》等。

筆記讀書

2007年寒假我呆在家細讀了洪謙編著的《現代西方哲學論著選輯》一書,摘錄了一些精華,寫了一些還欠成熟的心得,現挑揀幾條我認為能啟人深思的,記錄如下:

1.真理符合論必然遺漏一部分不能而且永遠也無法判斷真假的句子(即不能稱之為命題的句子),如“康德怕老婆”,而康德已死且一生未娶,故無法判斷此說法是否為真。[杜米特Dummett,1925-]

2.布倫塔諾Brentano的‘意向性’理論:在心理學現象中存在一種‘心理必然指向客體’的‘指向性’或‘意向性’,因此當人們思考(指向)某物時,某物就進入人的心理活動中而有‘內屬的對象性’或‘實在性’。比如,每當父親二字,父親的音容笑貌就依稀浮現在我的眼前,因此’意向性‘的實質是我的大腦儲存庫里有關於父親的記憶資料,像檔案一樣靜靜地躺在檔案室的鎖櫃裡,近似於被人遺忘,看到父親二字,我賭景生情,父親的音容笑貌就從大腦的意識流里浮現出來,如同檔案管理人員接到提出某人檔案的指令而使鎖在櫃裡的檔案重見天日一樣。〔難道生理一直是心理的基礎,心理活動不能超脫於生理之外?〕〔心理學內容到過程機能主義心理學〕

3.Plato的非存在之謎:非存在必定在某種意義上存在,否則那不存在的東西是什麼呢?〔奎因Quine《論何物存在》〕。新實在論者邁農Meinong認為現實世界並不存在的圓之方和獨角獸等虛假概念也是實在的只不過這一種實在相對於現實(時空中)的實存而言,是一種非現實(非時空)中的潛存bestehen.我認為,判斷主觀世界創造物的存在並不能以判斷客觀物質世界存在與否的標準為基準,而要以是否有意義為準繩。固然,《西遊記》中的女兒國在現實世界中是尋覓不到的,但作為一個文學創作,它對於人類具有恆久的欣賞價值,它在讀者的精神世界裡存在就足夠了。物質世界是有限的,精神世界才是無窮的,以無窮的精神填補實在世界的空白,以非存在的名義而把把人類精神創造物予以抹殺,人類將失去一半有趣的世界,而只殘留一半沒有生氣的世界。〔語言思存在〕

4.海德格爾對‘言’與‘說’的區分;‘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什麼也沒有說,然而達到這種什麼也沒有說的情況下卻言了很多。’當然,這不能成為巧于思吶於言的人藉以開脫的論據。語言制約思想的發展,當我們在思想時,一股思想的意識流在腦海中涌動,當我們有一股不可名狀的思想和情感時,是積累的語言還不足以表達這一思想,這一思想不可言說,不可書寫,只能在腦海中潛存,無法讓他人感覺到,是一股未能客觀化的意識潛流。

5.榮格Jung的‘集體無意識’無疑具有值得深究的價值。

6.物理定理是現象的總結,而不是解釋現象的原因。如克卜勒三大定理只是揭示了光體運動的規律,以便人們預測它們在將來某一時刻的運行狀態,卻沒有說明,也沒有能力說明它們之所以這樣的原因,如萬有引力的原因是什麼。

7.新柏拉圖學派波菲利Porphyry在注釋亞里士多德時說:“我現在不談‘種’和‘屬’的問題,不談它們是否獨立存在,是否僅僅寓於單純的理智之中;如果存在它們究竟是有形體的還是無形體的;以及它們究竟是與感性事物分離,還是寓於感性事物之中,與感性事物一致。這類問題是最高級的問題,需要下很大功夫研究的。”〔Dogeneraandspeciessubsistinthemselves,ordotheyexsistonlyinthemind?Iftheysubsistinthemselves,aretheycorporealorincorporeal?Iftheyareincorporeal,dotheyexsistinseparationfromsensiblesunbstancesorinconjunctionwiththem?][唯名論與實在論〕

8.由於對時空的實質感興趣,隨便讀了愛因斯坦所著《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淺說》一書,摒棄了康德承繼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接受空間不是獨立的存在,只是物質的廣延性。時間也不例外,時空不能離開物質獨立存在。時空是物質的屬性。

9.隨著對某些名震四海的哲學家的觀點深入而無誤的理解,那些環繞在他們頭部的光環愈加黯淡了。在我的心裡,他們由不可企及的高度也日漸墜落到馬里亞納海溝。我這才明白,哲學家,即使那些彪炳千古的哲學大家,也不全是真理與智慧的化身,他們並不是智慧女神雅典娜在凡間的肉與靈,但他們所提出的問題以及回答問題的方式,已足以讓我們仰望一生。

世界的本質是權力意志

統治一切

在本體論上,尼采直接繼承了叔本華的意志論觀點,認為康德哲學意義上的“自在之物”是不存在的,“世界就是我的表象”。有表象必定就有表象者,因此,“自我是存在的”。自我的存在與表象的存在一樣,不容置疑也無需證明。“自我”是什麼呢?尼采宣稱,“自我”既非物理學上的,也非生物學上的,而是自我的“生命”或“意志”。這是一種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動不息的生命或意志。這種意志不是叔本華說的低級的生存意志,而是推動人類去統治環境並不斷超越自身的權力意志(又譯為強力意志)。權力意志是一種貪得無厭的權力欲望,是套用權力進行創造的本能,它企圖占有一切、統治一切。

去做人的主人

尼采認為,“生存意志”是低級的,把它作為意志的本質是不夠的,應該給意志以創造發展的性質,因此,應該把權力意志看作意志的本質。在尼采看來,一切生命有機體都受生存競爭原則的支配,但是,不能把競爭進化的結果說成是“適者生存”,因為弱者也能運用巧妙的手法去保存自己的生命。生命對於人並不是終極目的,人生的目的是為了表現自己、擴張自己。所以競爭的結果應該是產生強者,產生爭奪權力的勝利者。因為已經生存,不必再求生存,所追求的應該是權力的擴張。保存生命是消極的,擴張權力才是積極的。強者為了達到擴張自我權力的目的,應該不擇手段地施展一切陰謀伎倆去踐踏他人,征服異已。因此,掠奪、剝削、傷害、吞併的本能才是生命有機體的本質。意志的本質就在於提高權力、發揮權力和增長權力。就人來說,其權力意志大致可分為四個方面:一是追求食物的意志,二是追求財富的意志,三是追求工具的意志,四是追求奴僕的意志。也就是說,權力意志推動人去生存,去做富人,去做物的主人,去做人的主人。

權力意志

尼采哲學的核心就是權力意志。他認為,世界萬物的紛呈多姿都是權力意志的創造和表現。權力意志是世界上一切存在的本原,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都是權力意志的表現形態。例如,原子在本質上不是物質,而是權力意志,原子輻射就是權力意志的表現。引力和斥力的對立是不同權力意志的爭奪。化合和分解是不同權力意志的相互侵占、相互征服。生物界的同化和異化、物種之間的弱肉強食都是權力意志的表現,生命過程本身就是權力意志通過有機體對時間、空間的占有,生物進化過程就是權力意志的實現過程。人類社會中的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更是明顯的權力意志的外化與套用。尼采認為,世界的本質就是權力意志。他說:“世界是……一種無所不在的力量……一個奔騰泛濫的力量海洋……是一種不知滿足、不知厭倦、不知疲勞的遷化……你願意給這個世界一個名字嗎?……這個世界就是權力意志——豈有他哉!你們自己也是這個權力意志——豈有他哉!”①這樣,尼采就把表象世界即現實世界看成了虛幻的假象,把權力意志當作世界的本質,因而是一種意志主義的唯心主義。在認識論上,尼采表現出極端的反理性、反辯證法、反本質的色彩。他認為,世界動盪不安,充滿偶然性,毫無規律可循,難以捉摸。人的感官知覺是相對的,以視覺論,有各式各樣的眼睛,所以有各式各樣的真理。如果生命本身不消失,寓於有機體內的自我視界就不可能被超越。所以,認識世界的“客觀實在”或“本來實在”是不可能的。人們說的認識不過是人神同形論的虛構,藉助於這種虛構,人們才能把不可認識的,不可把握的宇宙變化,變成可度量、可想像的,從而使自然界成為科學的對象。感性認識是虛構,理性認識也是虛構,概念、判斷、推理全是虛構。並沒有什麼精神,也沒有什麼理性,什麼思維,什麼意識。

①《權力意志》,引自洪謙主編《西方現代資產階級哲學論著選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24頁。

主張工具真理論

虛構,人們才能把不可認識的,不可把握的宇宙變化,變成可度量、可想像的,從而使自然界成為科學的對象。感性認識是虛構,理性認識也是虛構,概念、判斷、推理全是虛構。並沒有什麼精神,也沒有什麼理性,什麼思維,什麼意識什麼靈魂,什麼意志,什麼真理,這一切全都是無用的虛構。黑格爾是“詭辯家”、“江湖術士”,黑格爾的辯證法是變戲法,冒牌智慧,空洞的廢話。尼采還認為,理性思維並不是認識世界的武器,只是權力意志為達到一定目的任意使用的工具。他說,對於這個世界概括得越膚淺、越粗率,世界就越顯得有價值、越確定、越美、越有意義。看得越深,我們的評價就喪失意義,就越沒有意思。什麼實在、實體、物質、精神等概念都是多餘的,應該統統拋棄。唯一有意義的就是權力意志,唯有權力意志才是真實存在的,才是唯一的認識對象。科學知識不是對客觀對象的正確反映,而是科學家從主觀需要出發來解釋權力意志的產物。人們不是知道對象,而是根據需要把對象系統化,然後加到自然身上。尼采不僅歪曲科學,而且貶斥科學,把西方工業社會的弊病歸因於科學和理性。他斷言,科學和理性扼殺了生命意志,扼殺了精神生活。在真理問題上,尼采否定了傳統的符合真理論,主張工具真理論,把真理問題同主體意志的需要聯繫在一起,提出了“有用即真理”和“強權即真理”的主觀主義真理觀。尼采認為,根本沒有真理,所謂真理也就是有用的錯誤,沒有這種錯誤,人們就無法生活。由於用處不同,人們的看法不同,所謂真理也就不同,有各種各樣的真理,也可以說根本沒有真理。沒有真理,也就無所謂科學。人們把從事物中找到某種東西叫做科學,其實,這種東西不過是人們塞入事物中去的。塞入就是藝術、宗教、愛情、驕傲,找出就是科學。他認為,他屬於塞入的一種人,科學家屬於找出的一種人。找出者是要跟著塞入者轉的,所以,藝術、宗教、哲學高於科學。

根本沒有真理

在尼采看來,根本沒有真理,如果非說有真理的話,那么真理的標準是什麼呢?他指出:真理的標準就在於提高權力感。能提高權力的就是真理,不能提高權力的就是謬誤。或者說,權力就是真理,有權就有真理,權力愈大,真理愈多,權力與真理是同一的。尼采認為,真理作為權力意志的工具,不是本來如此這般,而是應該如此這般;不是某物是真的,而是必須把某物看成是真的。他說:傳統的“哲學的迷誤,就在於不把邏輯和理性範疇看成一種手段,用來使世界適應有用的目的(‘從原則上說’是有用的偽造),而認為可以在其中找到真理的標準、實在的標準。‘真理的標準’其實只是這樣一種原則上是偽造的體系在生物學上的利用。”①為使哲學走出傳統思維的迷誤,尼采大聲疾呼:“唯有我才掌握著‘真理’的準繩,我是唯一的仲裁者。”② 尼采的真理觀,從理論上說根源於權力意志本體論;從階級基礎說反映了壟斷資產階級極度膨脹的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

①引自洪謙主編:《西方現代資產階級哲學論著選輯》第11頁。

②尼采:《瞧!這個人》,中國和平出版社1986年版,第97頁。

重估一切價值

破舊立新式的人物

在西方哲學史上,尼采屬於典型的破舊立新式的人物,他自稱是“第一個反道德者”,是現有的頹廢文化堆下的“炸藥”,是舊價值體系的“徹底的破壞者”。因此,“重新估價一切”是他思想的出發點,也是他超人哲學賴以產生的基礎。“重新估價一切價值”是他的代表著《權力意志》的副標題;“如何用鐵錘從事哲學”是他的重要著作《偶像的黃昏》的副標題,其意思是要把傳統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統統當作偶像打倒,重新建立催人向上的新文化、新道德。尼采認為,自蘇格拉底以來的西方文化和道德已經完全喪失了存在和發展的根據。蘇格拉底提出“知識即美德”的口號,把知識當作人生的最高目的和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人的直覺和本能遭到輕視。這樣,人必須服從普遍的、純粹的理性以及作為這種理性體現的世界,遵循奴隸道德,陷入狹隘的實際主義,不敢去創新,看不到自己的真正前景和價值。迄今為止,一切生活價值的判斷都是不合邏輯的發展的,因此,都是不公道的。現今歐洲的道德只是一種群集動物的道德,而不是真正人的道德。他主張的反道德也就是對傳統頹廢道德或基督教道德的否定和反動。他說:“從根本上說,在反道德這個名詞中,含有兩種否定。第一,我否定以往被認為最高者那種形態的人——即善良的、仁慈的、寬厚的人;第二,我否定普遍承認所謂道德本身的那種道德——即頹廢道德,或者用更不好的名詞來說,基督教的道德。”①尼采指出,長期以來,西方文化觀念中始終洋溢著一種幼稚的“理想主義”,它給我們設定各種美妙而俗不可耐的“目標”、“美德”,使我們忽視了現實事物,從蘇格拉底到康德、黑格爾都是如此。

人性是惡的

尼采的反道德主義基於他對人性的看法。他斷言,人性是惡的,“人是野獸”,“是一堆糾纏在一起的惡蛇,他們很少相安無事”。因為人的本能就是“惡”,因此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惡才是真正的善,惡才是值得讚揚的、值得推崇的行為準則。他大聲疾呼:剝削人吧!虐待人吧!要以此逼得人們走投無路、山窮水盡,要煽動人跟人作對,民族跟民族作對,而且永遠這樣做。只有用這種方法才能點燃起精力的火焰,爆發出天才的光芒,發揮出野性的意志,使人類猶如一匹駿馬,在騎士的馬刺的踢刺下,突然脫韁而去,馳至另外一個廣闊無邊的境域。但是,社會發展到19世紀,流行的是一套軟化麻醉人的道德價值。平等、自由、博愛以及基督教宣揚的憐憫、虔誠就是弱化人類的道德規範。這些所謂文明的果實是有毒的,它毒化了人類,使人類不斷蛻化。尼采稱19世紀是人類墮落的時代。他重估價值的目的,是要推翻流行的道德,以惡代善,使人類變得強大,變得有生氣,以免使人類沿著叔本華指出的道路達到涅槃的境地。

群氓奴隸式的生活

尼採為了印證他以惡代善、反善為惡的價值觀,考察論述了兩種類型的生活觀和兩種對立的道德觀。他說:“我把生活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奮發有為的生活,另一種是墮落的、腐化的、軟弱的生活。”②前者是英雄主義式的生活,代表著真正的人類意義;後者是群氓奴隸式的生活,如同動物一般。與兩種不同的生活相聯繫出現了兩種不同的道德,代表英雄生活的是主人道德或英雄道德;代表群氓生活的是奴隸道德。他從德文的詞源考據中發現“善”和“惡”這兩個詞的內涵有著不同的社會意義。上層社會說的惡是指平凡、庸碌、粗俗、下劣;下層社會說的惡是指不熟悉、不規則、難予猜測、危險、傷害、殘酷。上層社會說的善是指強壯、勇敢、權力、奮鬥;下層社會說的善是指熟悉、和平、無害、好意。既然道德觀念在事實上是因人而異的,那么哪一種道德觀念值得人們去追求呢?由於生存就是鬥爭,優勝劣敗,弱肉強食,叔本華的悲觀虛無主義是令人恐怖的。只有使人優勝、強健的觀念和行為才值得推崇,才稱得上善。使人衰弱、敗亡的思想品德無論如何要遺棄,只能叫做惡。尼采認為,推崇男性、剛強、冒險、勇猛是善;謙遜、利他是惡。愛戰鬥、愛創造、積極進取有利於生命強大的是英雄道德;愛安穩、愛和平、與世無爭、樂天知命、自我犧牲不利於生命強大的是奴隸道德。只有興英雄之道滅奴隸之道才是使人類健全發展的道路。

①尼采:《瞧!這個人》,中國和平出版社1986年版,第110頁。
②引自洪謙主編:《西方現代資產階級哲學論著選輯》,第22頁。

人類不斷墮落

尼采認為,基督教是來自亡國的猶太民族意識,它把奴隸的品性變成普遍的倫理,使愛冒險、愛戰鬥的英雄氣質論落為愛安穩、愛和平的奴隸習性。基督教的廣為傳播改善了昔日英武的世風,使狡猾代替了堅強,暗算代替了明仇,憐憫代替了嚴厲,良心的鞭策代替了自尊和驕傲,人性的高貴价值不復存在了。由此而產生的民主主義、功利主義、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女權主義,在人人平等和謀求大多數人利益的盅惑下,加速著社會的庸俗化,使生命的活力不再增強,社會失去了排泄廢物的能力。他認為,平等觀念是能力低劣的人捏造的的謊言,因為他們不願意別人高強,從而結成集團來限制他人超過自己。其實,平等是根本不存在的。這些能力低劣的人共同扼殺了超人後,他們之間也會分化,個人不再無條件地與他人平等。他們又會結成小集團進行奪取特權和優勢的鬥爭,哪有什麼平等呢!社會必然是等級社會。地位最高、最受尊重的是權力意志數量多、質量高的出類拔萃者,他們體魄超群、智力過人、富於創造、善於統治。據此,尼采攻擊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嘲弄康德、黑格爾的理性樂觀主義,詛咒盧梭的民主思想和倫理學,指責盧梭的道德理論是道德頹廢派中的典型。他說:“我恨盧梭,還因為革命。革命結果變成了流血的醜劇,革命當中‘道德蕩然無存’;這些我都不在乎。我恨的是盧梭的道德,所謂革命的‘真理’。革命用這些‘真理’直到現在還在影響人心,還在吸引一些凡夫俗子。”①在這種道德的引導下,模仿代替了獨創,良心代替了自尊,人類不斷墮落。

價值轉換

尼采還以生物進化原則為根據,來論證他的價值轉換。他認為,生物學的原則是倫理的基礎,生物進化的結果是產生強者。強者的惡德比弱者的善德更為必要。因此,殘忍、強暴、戰爭、危險,比仁愛、和平更可貴,只有在殘忍、強暴、危險、戰爭的時代,才有偉大的個人出現。惡對善就是變異對遺傳、革新對保守、試驗對陳規。世界上沒有什麼比慈悲更有害,一切創造都是鐵石心腸。“義務”、“德行”、“自在之善”完全是痴人說夢,只表明生命的沒落和最後一息生氣的消失。既然虐待人、剝削人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生命的本質就是權力欲,就是彼此侵犯、弱肉強食,那么,人人都可以採取一切手段去侵略別人、去爭奪權力。“上帝死了”,什麼都可以做。如果非要給善惡找一個標準的話,那么唯一的標準就是能否提高權力感。能增加權力感的就是善,不能增加權力感的就是惡。一切由軟弱而生的東西都是惡的,一切由堅強而生的東西都是善的。在尼采看來,權力意志不僅是衡量真假、善惡的標準,而且是判別美醜的標準。他認為,藝術創作就是為一定目的而偽造現實,因此,藝術同真理、道德一樣是虛假的,只是服務於權力意志的具有直觀性質的工具,或美或醜就是視其是否體現了權力意志。美感總是與權力感的獲得和強化息息相關,醜感總是與權力意志的弱化或喪失相聯繫。美不美就看其是否能提高權力感。總之,尼采確乎聚集了“千萬年的破壞能力”,給西方傳統的道德文化安放了“炸藥”,進行了一次“徹底的銷毀”。

①尼采:《偶像的黃昏》,《尼采全集》第10卷,萊比錫1906年德文版,第338頁。

超人哲學

英雄道德觀

“超人”的出現,是尼采“重估一切價值”和英雄道德觀的必然結果,也是他最高的道德理想人格。在尼采看來,正如必須重新創造一種新的價值體系以挽救人類道德的墮落一樣,也必須呼喚出一種“超人”來挽救人類自身可悲的退化。“超人”是人類能夠而且必須創造的最高價值的人格代表,是英雄道德的載體和人類發展的目標。他說:“目標並不是‘人類’而是超人!”。①尼采歪曲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一切物種都創造出超越自己的東西,人也必然進化到超人。超人高於人猶如人高於動物,人只是超人與動物之間的一條過渡的繩索。人或者走過這條繩索成為超人,或者掉下深淵摔死歸於毀滅,或者留在此岸退回動物界,成為超人是光榮的,掉下深淵摔死是可敬的,退回動物界是可恥的。在超人眼裡,普通人就像畜牲一樣可笑。超人與現代人類的差別甚至比現代人與猿類的差別還要大。“超人”是天生的統治者,是宇宙的真正精華。上帝由於過分慈悲而死掉了,超人就是尼采心目中新的上帝。

超人幾個特徵

在尼采看來,“超人”至少有這樣幾個特徵:第一,超人是人類生物進化的頂點,是人類物種中最優秀的部分。他高踞於整個人類之上,而不能混同於平庸的群體,是人類、社會、民族不平等的見證。第二,超人是天才,是真正的精華;超人具有極大的權力欲,他們最有力,最雄厚,最獨立,最有膽量。凱撒大帝、拿破崙就是超人的雛形。第三,超人企圖占有一切,統治一切,而毫無膽怯懦弱的性格。他們超出善惡觀念之上,不受良心的責備。第四,超人愛好冒險,以冒險為樂;他們專門選擇強者與之鬥爭;他們在最好的朋友中尋找最兇惡的敵人。第五,超人是一種至上的道德理想;超人本身就是真理與道德的化身,是規範與價值的創造者和占有者;他們為人類立法,他們的意志,言論就是法律;他們的道德標準就是“我能做”,而不存在“我應當做”的東西。第六,超人是絕對自由、自足而又自私的。超人最孤傲。他們傲視一切,遠離民眾,決不象燕雀那樣結隊飛翔,而是象雄鷹那樣,張牙舞爪,獨來獨往,馳騁逍遙,沒有任何朋友。第七,超人最能忍受痛苦的折磨,又能從痛苦中崛起。他們忍受著最熾烈痛苦的煎熬,擁有最強勁的意志力。最痛苦的天才最有希望成為超人。

超人是人類世界的最高價值目標

那么,如何創造出超人呢?尼采認為,需要適宜的環境。所謂適宜的環境是指超人成長所需要的險惡環境。環境越惡劣,超人的出現就越有可能,“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尼采說:“仔細審查一下最優秀、最有成效者的生平,然後反躬自問:一棵參天大樹如果昂首於天宇之間,能沒有惡劣的氣候和暴風雨之助嗎?外部的不善和對抗、某種仇恨嫉妒、頑梗疑惑、嚴酷貪婪和暴戾,是否不算順利環境之因素呢?沒有這種順利的環境,甚至連德性上的巨大長進也不可能。”①由此,尼采毫不掩飾地給人們指出了一條充滿血腥氣味的和恐怖氣氛的超人之道:“我教你們超人的道路,人類是應該被超過的東西”。②不要左顧右盼,也不要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與不安,順著強力意志一往無前吧,哪管它浮屍遍野、血流滔天。要逼得人們走投無路山窮水盡,才有希望達到超人的境界。他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指出,超人就是大地的意義。其喻義是說,超人是對天國的否定,是對上帝的替代。

超人從忠於大地的眾生中產生

在尼采看來,超人從忠於大地的眾生中產生,但超人並不是全體人類進化的結果,就象人類不是全體猿類進化的結果一樣。整個人類好象一座蟻山,在芸芸眾生之中,只有少數勇敢者,創造者,權力意志數量多、質量高者,才能攀援那懸浮於深淵之上的繩索而抵達光輝的彼岸,成為超人。超人是指未來的新人類,並不是指個別的偉人或傑出人物。超人從現存的優秀者的後代中產生,但不是現存的優秀者本身,歷史上或現實中還沒有出現過超人,尼采也沒有把自己看作超人。他只不過是意識到了人類的頹廢和孱弱之後,希望超人出現,呼喚超人來臨而己。他認為自己至多是超人來臨的預言者。如同猿類已經為人所超越一樣,人類也將為超人所超越。超人是現存人類的目的和意義,現代人要積極地、勇敢地向超人邁進,這就是尼采超人哲學的主要底蘊。

①洪謙主編:《西方現代資產階級哲學論著選輯》,第23頁

永恆的循環

一切原動力皆為權力意志

尼采認為,作為表象的世界在權力意志的推動下,形成一個奔騰泛濫的力量海洋,永遠在流轉易形,亦多亦少,此起彼伏,各種形態潮汐相間。他說:“一切原動力皆為權力意志”。權力意志就是“我們的物理學家用以創造了上帝和世界的那個無往不勝的‘力’的概念”。由於力的推動,“萬物方來,萬物方去,存在之輪永遠循環。萬物方生,萬物方死;存在之時間,永遠運行”。“萬物消滅了,萬物又新生了;存在之自身永遠建造同樣的存在的屋宇。萬物分離而相合;存在之循環對於自己永久真實。”“永恆的路是螺旋形的”。他利用能量宇恆定律來論證了循環論。他說:“能量守恆的原則要求永恆輪迴。”“從最簡單的湧向最複雜的,從最靜的、最硬的、最冷的湧向最燙的、最野的、最自相矛盾的,然後再從豐盛回到簡單,從矛盾的糾纏回到單一的愉悅,在這種萬化如一、千古不移的狀態中肯定自己,祝福自己是永遠必定回來的東西”。③尼采雖然看到了萬物的生滅變化和發展過程,但卻以權力意志作為萬物運動的根源,用循環論來議代替發展論,這既是唯心主義,又是形上學

權力意志是絕對自由的

尼采關於世界運動變化循環的根據是:權力意志是絕對自由的,它沒有邏輯,沒有秩序,沒有規律,因而它在無窮的組合中必然會出現重複。實際上,物質世界是由於自身的矛盾而不斷運動變化,運動發展呈螺旋上升的趨勢,而不是周而復始的循環。總而言之,尼采深入世界底部進行考察,並沒有發現永恆真理和絕對道德,世界就其本身來說沒有什麼客觀和固定的意義,所以尼采哲學的基點也是虛無主義。但是,尼采不象叔本華那樣陷入悲觀絕望不能自拔,他轉換了一種思維方式,認為上帝死了反而能夠使人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創造力。他否定了傳統的價值是為了讓人們去創造新時代的新價值。不論叔本華和尼采是否意識到他們哲學的階級性質,他們的哲學都屬於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尼採在哲學上要打倒偶像、重估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生命力等思想有一定積極意義。正因為如此,他受到了各種不同類型的社會叛逆者的稱讚。意志主義的形成標誌著西方哲學反理性主義的轉向,說明哲學將向一個新的領域拓展。
①尼采:《快樂的智慧》,引自R.J.赫林德爾編《尼采》,1973年英文版,第103頁
②轉引自[蘇]斯·費·奧林也夫著《尼采學說的反動本質》,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52頁。
③《權力意志》,見洪謙主編《西方現代資產階級哲學論著選輯》,第23頁。

本章摘自:韓震主編《現代西方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