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愁》

《煙愁》

1999年台灣為“五四”新文學運動八十周年,舉行台灣文學經典評論會,琦君《煙愁》散文集被選為“台灣經典文學”之作。

作者介紹

琦君琦君

琦君(1918~2006),原名潘希真,出生於浙江永嘉。其父為官多年,喜歡收藏古籍、碑帖、字畫,家中藏書豐富。由於家庭薰陶,她自幼酷愛文學,六歲時,父親便為她請家庭教師講授古典文學。在杭州弘道女子中學讀書時,又閱讀了大量現代文學和外國文學作品,並開始文學創作。高中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被保送之江大學中國文學系,成為詞壇巨擘夏承燾的得意門生。琦君隨夏先生研讀古籍,詠詩填詞,深受其學識、人格的影響,並在詞學方面有了精深的造詣。大學畢業時,正值抗戰爆發,她輾轉於上海、永嘉等地,飽經憂患,深感國破家毀之痛。1949年到台灣,歷任高檢處紀錄股長和司法行政部編審科長等職,1969年自法務部退休,任教於中央大學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新舊文學。自1953年出版第一本小說散文合集《琴心》,她陸續出版了散文、小說、兒童文學、詩詞、評論等著作數十種。其中散文創作成就最高。主要散文集有《煙愁》《溪邊瑣語》《琦君小品》《紅紗燈》《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里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燈景舊情懷》等。她的散文曾獲台灣文藝協會散文獎、台灣文學作品菱金鼎獎、第十一屆文藝獎,還被譯成英、日、朝等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

散文賞析

《煙愁》後記中這樣說:“像樹木花草似的,誰能沒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忘掉故鄉,我若能不再哭,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然而,這怎么可能呢?”

《煙愁》是琦君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一九六三年八月出版,至一九七五年,共出十一版,從書本出版發行的數量來看。可以知道其受歡迎的程度。
《煙愁》是集中的一篇,琦君對這兩個字有一份偏愛。“淡淡的哀愁,像青煙似的,縈繞著,也散開了。那不象徵虛無縹緲,更不象徵幻滅,卻給我一種踏踏實實的永恆的美的感受。”正因懷著這份美的感受,她寫下許多童年的故事,寫下對親人、師友的懷念,寫下在台灣的生活感想。
琦君對父親的懷念有剪不斷的眷戀和哀思,而她對於老師的追憶,則反映出三十年代的濃郁的書香氣息,以及如雕如琢的文人士子的剪影。琦君說:“我是因為心裡有一份情緒在蕩漾,不得不寫時才寫。每回我寫到我的父母家人與師友,我都禁不住熱淚盈眶。我忘不了他們對我的關愛,我也珍惜自己對他們的這一份情。像樹木花草似的,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望掉故鄉,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然而這怎么可能呢?”讀者隨著這份激盪的情感,與她悠遊於純樸真摯的世界裡。
淡淡的《煙愁》在現代社會裡,這個精神無疑的是已漸趨沒落,或許是不可避免。但是,琦君能以曾經一度生活於其中,以她的作品讓別人來感受到這種精神的質樸和芳香,在她個人以及讀者都可以說是一宗幸運。作者憶及舊人往事,沉思於淡淡的如煙之愁里,若是將今日社會上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師生之間的相與,比之於往昔,就不免令人感到另一種更沉重、更難以排遣的悲愁。
《煙愁》一書,更重要是在琦君已鮮明地呈現出她散文的創作風格。無論是在題材的擇取、情節的安排、人物的描寫、敘述的方式,有其個人的獨特。文集中《金盒子》被選在一九九一年,台灣《中學中國語文科》修訂課程中。
台灣名作家林海音對《煙愁》予以高度的評價說:“《梅花的足跡》(其中的一篇)您靜靜地讀它,掩卷之後,還會沉浸在那飄逸的氛圍中。你仿佛看到落英繽紛的梅花仙子,披著一襲白衣自梅湖冉冉而來,周圍是白皚皚的深山幽徑,待你正要捉捕那仙子的衣襟時,她卻不知在何時已經飄然引去,只有那幾枝梅花在寒風中搖曳,給你留下永恆的記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