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欖菊愁煙蘭泣露

蝶戀花·欖菊愁煙蘭泣露

蝶戀花·欖菊愁煙蘭泣露即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是宋代詞人晏殊的作品。此詞寫深秋懷人,是宋詞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寫苑中景物,運用移情於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點出離恨;下片承離恨而來,通過高樓獨望生動地表現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態,蘊含著愁苦之情。全詞情致深婉而又寥闊高遠,深婉中見含蓄,廣遠中有蘊涵,很好地表達了離愁別恨的主題。

基本信息

作品信息

【名稱】《蝶戀花·欖菊愁煙蘭泣露》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體裁】

作者簡介

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約派詞人之一。漢族,撫州臨川文港鄉人。十四歲時就因才華洋溢而被朝廷賜為進士。之後到秘書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後,升官做了集賢殿學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歲時過世。性剛簡,自奉清儉。能薦拔人才,如范仲淹歐陽修均出其門下。他生平著作相當豐富,計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刪次梁陳以下名臣述作為《集選》一百卷,一說刪並《世說新語》。主要作品有《珠玉詞》。

作品原文

蝶戀花

蝶戀花蝶戀花

欖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作品注釋

⑴檻(jiàn):欄桿。
羅幕:絲羅的帷幕,富貴人家所用。
⑶不諳(ān):不了解,沒有經驗。諳:熟悉,精通。
朱戶:猶言朱門,指大戶人家。
⑸凋:衰落。碧樹:綠樹。
彩箋:彩色的信箋。尺素:書信的代稱。古人寫信用素絹,通常長約一尺,故稱尺素,語出《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作品譯文

清晨欄桿外的菊花籠罩著一層愁慘的煙霧,蘭花沾露似乎是飲泣的露珠。羅幕之間透露著縷縷輕寒,一雙燕子飛去。明月不明白離恨之苦,斜斜的銀輝直到破曉還穿入朱戶。
昨天夜裡西風凋零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給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連綿,碧水無盡,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處

作品簡析

這首詞是詞人晏殊的代表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云:“《詩·蒹葭》一篇是最得風人深致。晏同叔子‘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頗近之。但一灑落一悲壯耳。”其另一則詞話又雲,這三句是“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的三種境界的“第一境”。可見,此詞頗負盛名,獨具特色。

這首詞主要寫離恨,離恨隨著秋天到來而更加深了。於是,秋菊籠煙生愁,蘭因沾露而泣淚。其實,這是作者自己在愁與泣,只不過將菊與蘭人格化罷了。詞中所表現的是閨中秋思。

上片採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烘託了閨中婦人在秋日懷人的愁怨苦悶,她由黑夜到晨曉的離別相思,愁苦之情無限。

下片寫時間由昨夜而破曉,而清晨;地點由室內而室外,而登樓,最後又回到室內題詩寄贈,表現其對愛情的執著認真,一往情深的思念。

格律對照

檻菊愁煙蘭泣露。
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中仄中平平仄仄(韻),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昨夜西風凋碧樹
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韻)。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中仄中平平仄仄(韻),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說明: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中,表示可平可仄。)

作品詞牌

蝶戀花,又名“鵲踏枝”“鳳棲梧”。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趙令畤有《商調蝶戀花》,聯章作《鼓子詞》,詠《會真記》事。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典範詞作

五代·李煜蝶戀花·遙夜亭皋閒信步
宋·蘇軾蝶戀花·昨夜秋風來萬里
宋·蘇軾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宋·蘇軾蝶戀花·蝶懶鶯慵春過半
宋·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
宋·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宋·歐陽修《蝶戀花·畫閣歸來春又晚
宋·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
宋·晏幾道《蝶戀花·初捻霜紈生悵望
宋·張先蝶戀花·移得綠楊栽後院
宋·晏殊蝶戀花·六曲闌乾偎碧樹
宋·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宋·周邦彥蝶戀花·月皎驚烏棲不定
宋·賀鑄蝶戀花·幾許傷春春復暮
宋·辛棄疾《蝶戀花·何物能令公怒喜》
宋·李清照《蝶戀花·淚濕羅衣脂粉滿
宋·米芾蝶戀花·千古漣漪清絕地

宋·王詵《蝶戀花·小雨初晴回晚照
清·納蘭性德蝶戀花·出塞
清·納蘭性德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
清·王國維蝶戀花·閱盡天涯離別苦
毛澤東蝶戀花·答李淑一
唐靖智蝶戀花·寒霧行

文學賞析

這首詞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宋詞的名篇之一。下面是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劉學鍇先生對此詞的賞析。
婉約派詞人許多傷離懷遠之作中,這是一首頗負盛名的詞。它不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點,而且具有一般婉約詞少見的寥闊高遠的特色。它不離婉約詞,卻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約詞
起句“檻菊愁煙蘭泣露”,寫秋曉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籠罩著一層輕煙薄霧,看上去似乎脈脈含愁;蘭花上沾有露珠,看起來又像默默飲泣。蘭和菊本就含有某種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潔),這裡用“愁煙”“泣露”將它們人格化,將主觀感情移於客觀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畫痕跡較顯,與大晏詞珠圓玉潤的語言風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寫心情、渲染氣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寫新秋清晨,羅幕之間蕩漾著一縷輕寒,燕子雙雙穿過簾幕飛走了。
這兩種現象之間本不一定存聯繫,但充滿哀愁、對節候特別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為不耐羅幕輕寒而飛去。這裡,與其說是寫燕子的感覺,不如說是寫簾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輕寒,而且心理上也蕩漾著因孤孑淒淒而引起的寒意。燕的雙飛,更反托出人的孤獨。這兩句純寫客觀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來兩句“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從今晨回溯昨夜,明點“離恨”,情感也從隱微轉為強烈。明月本是無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離恨之苦,而只顧光照朱戶,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應怨恨它,但卻偏要怨。這種仿佛是無理的埋怨,卻有力地表現了女主人公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悵觸。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過片承上“到曉”,折回寫今晨登高望遠。“獨上”應上“離恨”,反照“雙飛”,而“望盡天涯”正從一夜無眠生出,脈理細密。“西風凋碧樹”,不僅是登樓即目所見,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臥聽西風落葉的回憶。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之勁厲肅殺,“凋”字正傳出這一自然界的顯著變化給予主人公的強烈感受。景既蕭索,人又孤獨,幾乎言盡的情況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現出一片無限廣遠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裡固然有憑高望遠的蒼茫之感,也有不見所思的空虛悵惘,但這所向空闊、毫無窒礙的境界卻又給主人公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使其從狹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對廣遠境界的騁望,這是從“望盡”一詞中可以體味出來的。這三句儘管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意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也洗淨鉛華,純用白描。這三句是此詞中流傳千古的佳句。
高樓騁望,不見所思,因而想到音書寄遠:“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彩箋,這裡指題詩的詩箋;尺素,指書信。兩句一縱一收,將主人公音書寄遠的強烈願望與音書無寄的可悲現實對照起來寫,更加突出了“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悲慨,詞也就這渺茫無著落的悵惘中結束。“山長水闊”和“望盡天涯”相應,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處”的慨嘆則更增加搖曳不盡的情致。

名家點評

王國維對此詞評價很高,他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