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是一部三幕的幻想喜歌劇。奧托·尼古拉在1845年-1849年為該劇譜曲。之前他憑自己的義大利歌劇取得了不少成功,但這部歌劇是他德語歌劇裡面最成功之作。他對歌劇腳本作了輕微的改動。歌劇的序曲生動活潑,輕鬆優美,深受喜愛,經常被獨立出來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很多指揮大師並沒有錄下全劇,但卻會錄製這一部序曲,如富特文格勒和卡拉揚。德萊塞一生忙於創作,他將自己的所見所聞用最真實的方式記錄下來,突出了資產階級道德觀和價值觀對人性的腐蝕,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物慾橫流的醜惡。他的“欲望三部曲”更是對美國資本主義的一個近景特寫,記錄了美國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到壟斷及資本輸出的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德萊塞的小說形象生動,刻畫了各式各樣的人物形象,通過這些人物形象的刻畫,德萊塞真實地反映了美國的社會現實,大膽地揭露了社會的陰暗面,從而突破了傳統的小說主題。

作者簡介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莎士比亞(1564~1616) 英國著名戲劇家和詩人。出生於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鎮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曾在當地文法學校學習。13歲時家道中落輟學經商,約1586年前往倫敦。先在劇院門前為貴族顧客看馬,後逐漸成為劇院的雜役、演員、劇作家和股東。1597年在家鄉購置了房產,一生的最後幾年在家鄉度過。莎士比亞是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初英國最著名的作家(本·瓊斯稱他為“時代的靈魂”),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他共寫有37部戲劇,154首14行詩,兩首長詩和其他詩歌。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1592~1593)和《魯克麗絲受辱記》(1593~1594)均取材於羅馬詩人維奧維德吉爾的著作,主題是描寫愛情不可抗拒以及譴責違背“榮譽”觀念的獸行。14行詩(1592~1598)多採用連續性的組詩形式,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主題是歌頌友誼和愛情。其主要成就是戲劇,按時代、思想和藝術風格的發展,可分為早、中、晚3個時期。早期(1590~1600年):這時期的伊莉莎白中央主權尚屬鞏固,王室跟工商業者及新貴族的暫時聯盟尚在發展,1588年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國勢大振。這使作者對生活充滿樂觀主義情緒,相信人文主義思想可以實現。這時期所寫的歷史劇喜劇都表現出明朗、樂觀的風格。歷史劇如《理查三世》(1592)、《亨利三世》(1599)等,譴責封建暴君,歌頌開明君主,表現了人文主義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據的開明政治理想。喜劇如《仲夏夜之夢》(1596),《第十二夜》(1600)、《皆大歡喜》(16O0)等,描寫溫柔美麗、堅毅勇敢的婦女,衝破重重封建阻攔,終於獲得愛情勝利,表現了人文主義的歌頌自由愛情和反封建禁慾束縛的社會人生主張。就連這時期寫成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1595)也同樣具有不少明朗樂觀的因素。

中期(1601~1607年):這時英國農村的“圈地運動”正在加速進行,王權資產階級及新貴族的暫時聯盟正在瓦解,社會矛盾深化重結,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政治經濟形勢日益惡化,詹姆士一世繼位後的揮霍無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痛苦加劇,反抗迭起。在這種情況下,莎士比亞深感人文主義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越來越加劇,創作風格也從明快樂觀變為陰鬱悲憤,其所寫的悲劇也不是重在歌頌人文主義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會的種種罪惡和黑暗。代表作《哈姆雷特》(16O1)展現了一場進步勢力與專治黑暗勢力寡不敵眾的驚心動魄鬥爭。《奧賽羅》(1604)描寫了一幕衝破封建束縛又陷入資本主義利己主義陰謀的青年男女的感人愛情悲劇。《李爾王》(1606)描寫剛愎自用的封建君王在真誠和偽善的事實教育下變為一個現實而具同情心的“人”的過程。《麥克白》(1606)則揭露權勢野心對人的毀滅性腐蝕毒害作用。這時期所寫的喜劇《終成眷屬》、《一報還一報》等也同樣具有悲劇色彩。晚期(1608~1612年):這時詹姆士一世王朝更加腐敗,社會矛盾更加尖銳。莎士比亞深感人文主義理想的破滅,乃退居故鄉寫浪漫主義傳奇劇。其創作風格也隨之表現為浪漫空幻。《辛白林》(1609)和《冬天的故事》(1610)寫失散後的團聚或遭誣陷後的昭雪、和解。《暴風雨》(1611)寫米蘭公爵用魔法把謀權篡位的弟弟安東尼奧等所乘的船攝到荒島,並寬恕了他,其弟也交還了王位。一場類似《哈姆雷特》的政治風暴,在寬恕感化中變得風平浪靜。馬克思稱莎士比亞為“人類最偉大的天才之一”。恩格斯盛讚其作品的現實主義精神與情節的生動性、豐富性。莎氏的作品幾乎被翻譯成世界各種文字。1919年後被介紹到中國,現已有中文的《莎士比亞全集》。

作品簡介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莎士比亞進入創作的成熟期後,《溫莎的風流娘兒們》是唯一的一部以較濃厚的生活氣息,把新興的市民階級家庭生活搬上舞台的喜劇。昔日出入宮廷向貴婦獻花、獻詩甚至獻出生命的的封建騎士—福斯塔夫,流落社會成為一個不務正業、失去生活理想、失去經濟來源的社會渣渣,今日有酒、今日醉就是他的全部人生哲學。《溫莎的風流娘們》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首任常任指揮、德國的作曲家、指揮家奧托·尼古拉根據莎士比亞的同名作品所寫的一部輕歌劇。時至今日,這部輕歌劇已很少上演,其中的音樂也被大家忘記得差不多了,但她的這首序曲卻被譽為浪漫派三大序曲之一,與《羅莎蒙特》《芬格爾山洞》齊名。是許多音樂會上經常上演的曲目。我對於小克,最早喜歡他是因為他的氣質和魅力,而不是音樂本身。後來隨著自己的音樂欣賞水平的提高,我才感覺到他對音樂的理解是如此的深刻、透切。他留下的錄音不多,但為我們送上的都是一部部的精品。 這首序曲,就象為他度身定造一樣.

情節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第一幕已婚婦女弗特和萊希女士發現她們兩人同時收到破落貴族法斯塔夫的情書。她們決定要好好教訓他一下,讓他以後不敢再來騷擾。她兩人於是商量計策去了。此時弗特和萊希先生上場。萊希先生的女兒安娜已到了適婚年齡,三位先生欲得其芳心: 卡祖斯醫生,一位浮誇的法國人,卻很得萊希女士的喜歡,萊希先生則看上了靦腆的容克斯巴利奇,而安娜則對清貧的芬頓情有獨鍾。換場弗特女士故意裝作邀請法斯塔夫來跟自己幽會,法斯塔夫一上場就動手動腳。就在這時萊希女士在約好的時間上門,告訴弗特女士,她那多疑的丈夫弗特先生正要回來捉姦。那位老騎士就被硬著逼到洗衣籃子裡躲避。但他很快就被連人帶衣服扔到水溝里去了。弗特先生找遍全屋,都沒有找到證據,只好承認自己妻子的清白。

第二幕在酒店裡,法斯塔夫從剛才那沐浴中回來,還唱起粗野的飲酒歌。一個信使帶給他又一封信,信中弗特夫人又提議來一次幽會。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弗特先生換了一套衣服並聲稱自己叫巴赫,和法斯塔夫談到後者的艷遇。法斯塔夫毫不知情,只顧吹牛,說自己和弗特夫人這樣那樣,激得弗特先生大怒。換場斯巴利奇和卡祖斯在安娜的窗地下躡手躡腳的走來走去。當兩人積攢夠勇氣去靠近一步的時候,又被芬頓的小夜曲給嚇著了,兩人慌忙躲入灌木叢中,並看著那兩口纏綿的愛情場景。換場又是法斯塔夫和弗特女士,又是萊希女士回來拉警報說弗特先生回來。這次胖騎士只能穿上女士服扮洗衣女。弗特先生又一次無功而返,但他臨走的時候把那胖洗衣女扔到屋外面去了。第三幕弗特先生和萊希先生最後還是成了兩位女士的同謀,他們四人計算要給法斯塔夫來一次最終打擊。在溫莎的森林裡又一次化妝舞會,他們要老騎士出盡洋相。萊希夫婦還各有自己的算盤,他倆都準備在舞會中把自己的女兒交給自己的心水賢婿。但女兒安娜卻和芬頓約好,夜裡在森林裡面相會。換場音樂描述了一輪明月上空,舞會開始。法斯塔夫裝成海涅騎士,先是被兩位婦女吸引住了,但很快就被一群鬼魂,精靈和昆蟲打扮的人嚇著了。摘下面具後,人人都嘲笑法斯塔夫。這時安娜和芬頓出來了,在森林樂隊的伴奏下兩人戶表心意。在歡樂的音樂聲中大家互相諒解,大團圓結局。

參考資料:

1.莎士比亞作品全集http://www.taoshuke.cn/ebook/sort07/sort070/down-580.html
2.莎士比亞紀念網 http://ssby.memsky.com
3.http://hi.baidu.com/%C9%CF%B9%D9%C6%AE%D3%A3/blog/item/b68a76243c5c9b37c995595d.html
4.世界圖書與著作權日
5.http://en.wikipedia.org/wiki/Image:Shakespeare.jpg#file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