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堡的禮物》

《洪堡的禮物》

本書是貝婁的第六部小說,出版於一九七五年。該書獲得了一九七六年的普利茲文學獎,貝婁本人也於同年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索爾·貝婁(1915—2005)是美國20世紀大師級小說家,作品三獲國家圖書獎,一獲普利茲獎,並因“對當代文化富於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榮獲197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洪堡的禮物》是貝婁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通過對兩代作家命運的描寫,揭露了物質世界對精神文明的壓迫和摧殘以及當代社會的精神危機。曾兩獲普利茲獎並獲封法國騎士勳章的中年作家查里·西特林一切都在走下坡路,前妻要刮盡他的財產、流氓砸爛了他的賓士車、現有的情婦是個斂財娘,最重要的是他什麼創造性的東西都寫不出來了。他對潦倒而死的前輩詩人兼導師和摯友的洪堡一直心懷歉疚,洪堡曾教他認識藝術的力量,要他忠於自己的創造性精神,而他在洪堡貧病交加時卻並未伸出援手。最後在面臨物質和精神雙重破產的情況下,西特林終於藉助洪堡留給他的一個劇本提綱擺脫了物質危機,同時也深深體會到洪堡當年的精神苦痛。
·《人生不設限》超級暢銷勵志書>>·《史上最好玩教養法》獨家50折熱賣>>

內容簡介

《洪堡的禮物》是貝婁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通過對兩代作家命運的描寫,揭露了物質世界對精神文明的壓迫和摧殘以及當代社會的精神危機。曾兩獲普利茲獎並獲封法國騎士勳章的中年作家查里·西特林一切都在走下坡路,前妻要刮盡他的財產、流氓砸爛了他的賓士車、現有的情婦是個斂財娘,最重要的是他什麼創造性的東西都寫不出來了。他對潦倒而死的前輩詩人兼導師和摯友的洪堡一直心懷歉疚,洪堡曾教他認識藝術的力量,要他忠於自己的創造性精神,而他在洪堡貧病交加時卻並未伸出援手。最後在面臨物質和精神雙重破產的情況下,西特林終於藉助洪堡留給他的一個劇本提綱擺脫了物質危機,同時也深深體會到洪堡當年的精神苦痛。
索爾·貝婁(1915—2005)是美國20世紀大師級小說家,作品三獲國家圖書獎,一獲普利茲獎,並因“對當代文化富於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榮獲197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本書是貝婁的第六部小說,出版於一九七五年。該書獲得了一九七六年的普利茲文學獎,貝婁本人也於同年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通過美國兩代作家的不同遭遇,深刻揭示了物質世界對精神文明的摧殘。

作者簡介

索爾·貝婁(SaulBellow,1915-2005)美國作家。生於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婁度過童年。1924年,舉家遷至美國芝加哥。父親是從俄國移居來的猶大商人,貝婁是家中四個孩子中最年幼的一個。1933年,貝婁考入芝加哥大學。兩年後,轉入伊利諾斯州埃文斯頓的西北大學,獲得社會學和人類學學士學位。同年,赴麥迪威的威斯康星大學攻讀碩士學位。自1938年以來,除當過編輯和記者,並於二次大戰期間在海上短期服過役外,他長期在芝加哥等幾所大學執教。現任芝加哥大學教授和社會思想委員會主席。
從1941年到1987年的4O餘年間,貝婁共出版了9部長篇小說。早期創作有結構優美的《掛起來的人》(1944)、《受害者)(1947),頗為評論界注目。《奧吉·馬奇歷險記》(1953)的出版,使他一舉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學地位。由於他把“豐富多彩的流浪漢小說與當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結合在一起”,這部小說成為當代美國文學中描寫自我意識和個人自由的典型之作。其後,陸續出版了《雨王亨德森》(1959)、《赫索格》(1964)、賽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禮物)(1975)、《系主任的十二月》(1981)、《而今更見傷心死》(1987)、《偷竊》(1989)等。這些作品袒露了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苦悶,從側面反映了美國當代“豐裕社會”的精神危機。其中《赫索格》成為美國轟動一時的暢銷書。此外,貝婁還出版過中短篇小說集《且惜今朝》(1956)和《莫斯比的回憶》(1968),劇本《最後的分析》(1965)以及遊記《耶路撒冷去來》(1976)、散文集《集腋成裘》(1994)等。
貝婁的一生可以說是集學者與作家於一身,他在創作上繼承了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某些傳統,並採用了現代主義的一些觀念和手法,強調錶現充滿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他曾三次獲美國全國圖書館,一次普利茲獎獎;1968年,法國政府授予化“文學藝術騎士勳章”;1976年,由於他“對當代文化富於人性的理解和分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媒體評論

20世紀美國文學的支柱是由兩位小說家構成的:威廉·福克納和索爾·貝婁,他們是20世紀的麥爾維爾和馬克·吐溫。
——美國作家菲利普·羅斯

精彩書摘

馮·洪堡·弗萊謝爾的歌謠集在三十年代一問世,就立即引起了轟動。洪堡正是人們期盼已久的人物。遠在中西部的我,當然更是熱切地期待著。這一點,我是從不諱言的。他是一個先鋒派作家,新一代的奠基者。他漂亮,白皙,身材高大,嚴肅而詼諧,是一個博學的人。這傢伙真是走了運。所有的報紙都在評論他的作品。他的照片在《時代》周刊登出時,沒有遭到貶責,《新聞周刊》還對他大加讚揚。我熱情滿懷地讀著《滑稽歌謠》。當時我是威斯康星大學的學生,晝思夜想的只有文學。洪堡對我展示了做事的新途徑。我欣喜若狂,羨慕他的運氣,他的才智以及他的聲譽。五月,我到東部去拜訪他,也許是想親近親近他。我乘坐“灰狗”長途汽車,沿斯克蘭頓線,用了大約五十個小時的時間,才走完了那段路程。那倒無所謂。車窗敞開著。我還從來沒有見過真正的群山呢。樹木正在抽芽,一派貝多芬《田園交響樂》中的景色。我的心不禁為滿目的青翠所陶醉。曼哈頓也美不可言。在那裡,我租了一個小房間,每星期三元,同時找到了一個工作:走門串戶推銷福勒牌刷子。我對一切都感到無比興奮。我給洪堡寫了一封表示崇敬的長信。於是他邀我到格林尼治村去談論文學,交流思想。他住在貝德福街丘里飯店附近。他先給我倒了杯清咖啡,隨後又在那個杯子裡倒上杜松子酒。“呵,你是個蠻漂亮的小伙子,查理,”他對我說,“你大概還有點兒狡獪吧,我看你年紀輕輕的就快要謝頂了。好一雙美麗多情的大眼睛。你當然喜歡文學嘍,這一點很重要。你有感應性。…‘感應性”這個字眼是他首創的,後來這個詞兒便風行起來了。洪堡為人和善,他把我介紹給同村的住戶,給我書籍,讓我寫書評。我一直喜愛他。
洪堡的成功大約持續了十年之久,到四十年代末就開始衰落了。五十年代初,我自己也聲名鵲起,甚至賺了一大筆錢。啊,錢啊錢!洪堡則拿這筆錢為藉口攻擊我。到了晚年,當他還沒有因為頹喪而沉默下來,還沒有被關進瘋人院的時候,他依然在紐約四處奔走,攻擊我和我那“百萬家產”。“就拿查理·西特林來說吧,他從威斯康星州的麥迪遜投上我的門來,現在他居然搞到百萬家產。什麼樣的作家,什麼樣的知識分子才能賺那種錢呢?——又是一種凱恩斯嗎?對啦,凱恩斯,一個馳名世界的人物,一個經濟學天才,布魯姆斯伯里的王子。”洪堡說,“娶上個俄國芭蕾舞演員,錢就隨之而來。可是這個變得如此富有的西特林竟是何許人也?我們從前還是莫逆之交呢!”洪堡確切地說,“不過,那傢伙總是有些反常。賺了那么多錢後,為什麼又躲到邊遠地區去呢?呆在芝加哥幹嗎呢?他一定是怕露餡。”
當他頭腦清醒的時候,便利用自己的才華來攻擊我。他幹得出色極了。
我並不熱中於金錢,啊,老天,對啦,我一心想的是做好事。我想做好事想得要命。這種做好事的情感,可以追溯到我早年對生存的意義的獨特感受——我好像陷進了透明的生活深處,激奮地、拚命地摸索著生存的意義。我清楚地感到,瑰麗的面紗、虛幻的境界,以及玷污著永恆的白光的五彩玻璃的圓頂,而我就在緊張狂亂之中哆嗦。對那些事情,我是著了迷啦。洪堡是明白這一點的,然而到後來他卻一點都不同情我了。他自己病愁潦倒,對我也毫不寬容。他一個勁地強調瑰麗的面紗和巨額金錢之間的矛盾。其實,我賺的那些錢是錢自己賺來的,是按照資本主義那些說不出來的古怪道理賺來的。世道就是這樣嘛。昨天我在《華爾街日報》上看到對財富感到憂鬱的文章,“人類在有文字記載的五千年的歷史裡,並不都是如此富足的”。在五千年匱乏中所形成的思想,現在被歪曲了,然而人們的感情卻適應不了這種變化,有時候甚至抗拒這種變化。
二十年代,芝加哥的孩子們每到冬雪初化的三月天,便要四出尋財探寶。骯髒的雪在馬路旁堆積著,消融的雪水在溝渠里蜿蜒流動,閃閃發光。這時你可以發橫財啦——瓶塞呀,齒輪呀,鑄著印第安人頭像的小錢呀,都可以找到。去年春天,我已經差不多成個老頭子了,我發現自己竟然離開了人行道,順著路邊東張西望,尋尋覓覓。找什麼呢?我這是怎么了?假如我果真撿到一角或者五角的硬幣,那又該怎么樣呢?我不明白童心是怎么在我身上復活的,然而它畢竟是回來了。一切在融化。冰,謹慎,老成。面對這一切,洪堡將會說些什麼呢?
每當聽到他對我的惡意中傷時,我往往覺得自己對他的觀點也是同意的。“他們給西特林頒發普利茲獎,那是由於他寫了關於威爾遜與圖馬爾蒂的書。普利茲獎是發給那些乳臭未乾的小崽子的,不過是對那些招搖撞騙、不學無術之輩虛張聲勢的宣傳而已。與其說得獎,倒不如說是為普利茲充當活廣告,充其量當你一命嗚呼之時,訃告開頭可以寫上這么一句:‘普利茲獎得主逝世了。”’我想,洪堡此話也不無道理。“而西特林就兩次獲得這種獎金,頭一次是他寫了那出傷感戲,使他得以在百老匯發跡;另外又取得了電影製片權,他從中又撈到相當的份額。我並不是說他真的有剽竊行為。不過他的確從我身上偷去了一些東西——我的個性。他根據我的個性塑造了他的主人公。”
這些狂言聽來刺耳,但細想並非全然沒有根據。
他能言善辯,一個人在那裡可以滔滔不絕說個沒完。他是個即興演說家,詆毀別人的老手。說老實話,被洪堡糟蹋一下倒是一種榮幸,就像給畢卡索的雙鼻肖像或者蘇蒂恩畫的扒出內臟的小雞充當題材一樣。錢一直在激發著他。他頂愛談論有錢人。靠辦紐約小報起家的洪堡,還經常提到以前曾經轟動一時的醜聞,諸如皮奇絲和闊佬白朗寧,哈里·騷和艾維琳·內斯比特,還有爵士時代,司各特·菲茨傑拉德以及超級富翁。亨利·詹姆斯的女繼承人他非常熟悉。有時候,他自己都可笑地謀算著發財。然而他真正的財富就是文學。他胸羅萬卷。他說,歷史是一場噩夢,他只想在這噩夢之中好好睡一夜而已。失眠使他更加博學。他徹夜不眠地讀著大部頭——馬克思和桑巴特、湯恩比、羅斯托夫采夫、弗洛伊德。談到財富,他便把羅馬的奢華同美國新教徒的富貴加以比較。他有空就鑽研猶太人——喬伊斯筆下的證券交易所外面戴大禮帽的猶太人。他會很自然地把話題轉到施里曼挖掘出的阿伽門農的貼金腦殼或者死亡面具上去。洪堡的確健談極了。
他父親是匈牙利猶太移民,曾追隨潘辛將軍麾下,馳騁於奇瓦瓦,在以妓女和馬匹聞名於世的墨西哥追捕過潘喬·比利亞(他和我父親不同。我父親是一位身體矮小的體面人物,是不屑幹這等差事的)。他父親就是這樣闖入美國的。因此,洪堡起初只談靴子、號角、野營什麼的,而到了後來,便也談起佛羅里達的轎車、豪華旅館和娛樂場所來了。經濟騰飛時期,他父親在芝加哥呆過,在那裡經營房地產生意,在濱水飯店租了一套房子。夏天,他就把兒子叫去。洪堡也熟悉芝加哥。在棒球名將哈克·威爾遜和伍迪·英格利希大顯身手的時日,弗萊謝爾家在里格利運動場有一個包廂。他們常常開著利箭牌或者希斯潘諾一蘇莎牌汽車(洪堡是個汽車迷)去觀看比賽。芝加哥有小約翰·海爾德美麗的繪畫,有穿一腳登內衣的漂亮姑娘;也有威士忌、暴徒;在拉薩爾街,還有圓柱林立的森嚴的銀行,在它的鋼鐵金庫里,鎖著鐵路錢、豬肉錢和收割機的錢。我從阿普爾頓來時,對這個芝加哥一無所知。我同波蘭小孩在高架鐵道下玩騎驢。洪堡在亨利西餐廳吃香甜的椰子朱古力蛋糕。至於亨利西裡面是什麼樣子,我連看也沒看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