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游擊隊》

《水上游擊隊》

《水上游擊隊》是一部抗日戰爭劇,由龔朝導演,于小偉、白冰、小李琳、穆佳男、王鑫、三浦研一主演。《水上游擊隊》取材自白洋淀雁翎隊的事跡,講述了抗日戰爭打響後,白洋淀軍民採用游擊戰抗擊日寇的故事。

基本信息

故事背景

“螢屏最美笑容”小李琳素顏出鏡。“螢屏最美笑容”小李琳素顏出鏡。

穆青首寫《雁翎隊》記錄白洋淀水上游擊隊抗日事跡,關於雁翎隊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許多作家、新聞工作者都曾寫過,而首先挖掘出這一題材,並寫出長篇通訊的卻是中國著名的資深新聞工作者,曾任新華通訊社社長的穆青。穆老分別於1943年、1990年、2001年三次來白洋淀,對白洋淀有特殊的深厚情感,並為中共安新縣委宣傳部主持編寫的全面介紹白洋淀一書《中國白洋淀》題寫了書名。

1943年的“七七事變”紀念日前夕,當時的《解放日報》編輯部為了紀念抗日戰爭6周年,曾組織編輯記者深入各抗日根據地采寫一批反映敵後軍民抗戰事跡的報導。穆青同志當時去中共中央黨校採訪了一位在白洋淀堅持抗日鬥爭的軍隊幹部。這位軍隊幹部詳細地介紹了在白洋淀上活躍著的一支由當地漁民和獵戶組成的水上抗日游擊隊——雁翎隊

這支游擊隊使用的武器除步槍、手槍外,主要是打獵用的“大抬桿”。他們在方圓幾百里的白洋淀上,憑藉著密密的蘆葦和千迴百轉的葦塘,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使日偽軍聞風喪膽。雁翎隊英勇殺敵,保衛家鄉的故事,使穆老深受感動,加之穆老又曾在冀中打過游擊,多次在大清河子牙河滹沱河兩岸穿插,也曾在黎明或日暮時分在白洋淀附近穿行過,對那裡的地形、地貌及抗日鬥爭情況很熟悉。

於是,穆老以抒情筆法,寫出了3000多字的長篇報導,題目就是《雁翎隊》。這篇報導於1943年8月22日在《解放日報》發表。文章發表後,引起很大反響。在延安,當時還有些人把這篇文章從報紙上剪下來貼到本子上和窯洞牆壁上。從此富有傳奇色彩的雁翎隊的名字便傳向了各根據地。抗戰勝利後,《雁翎隊》一文還被選入許多版本的通訊、散文、報告文學集和一個時期中學課本中。後來,又應約在《人民文學》重新發表一次。由此可見,穆老所寫的《雁翎隊》一文產生的重大影響。

1990年和2001年夏季,穆老在百忙中先後兩次抽時間來白洋淀,與當年的雁翎隊員、青抗先隊員、兒童團員們傾心交談。儘管當年的老戰士們都年事已高,但談起當年雁翎隊的抗日戰鬥故事,仍然是英姿勃發,心頭湧起股股暖流。“魚兒,游開吧,我們的船要去作戰了。——雁啊,飛去吧,我們的槍要去射殺敵人了。”這是穆青在長篇報導《雁翎隊》一文中開頭引用的歌謠。這首歌謠至今仍流傳在白洋淀上。白洋淀人沒有忘記雁翎隊,更沒有忘記首寫《雁翎隊》的穆老。

演員介紹

諜戰戲《水上游擊隊》劇照諜戰戲《水上游擊隊》劇照

小李林

小李琳出道至今塑造過無數經典熒幕形象,憑藉那雙靈秀的眼睛和無可複製的獨特笑容,讓無數觀眾記住了這位螢屏百變俏佳人,也記住了她曾演藝過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角色。對於小李琳來說,《水上游擊隊》里“華筱諾”這樣的軍人角色,還是頭一回挑戰。首次出演這樣的角色,前期做足功課自不必說,為了更好的突出人物的年代感,小李琳更甘願素顏出鏡飾演華筱諾這個角色。剛剛結束都市劇《兄弟車行》拍攝的小李琳,馬不停蹄的加入《水上游擊隊》劇組,出道以來其拚命三娘的“本色”真是絲毫未改,不過照小李琳的話說:“我是專業演員嘛,天生對好劇本、好戲缺乏免疫力”。

作為專業演員,能演自己喜歡的戲那當然是很開心,就是這三伏天里每天裹著厚厚的軍裝拍戲,恐怕就不那么舒坦了,不過凡事第一次都很新鮮,相信小李琳第一次出演軍旅戲,會讓我們再看到她的實力和百變,期待小李琳的又一次突破和騰飛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