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義》

《武昌首義》

32集電視連續劇《武昌首義》第一次全方位、全景式、細膩生動的展示了1911年10月9日到12月31日這血雨腥風的83天裡湖北革命黨人奪取政權、保衛政權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表現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者為了中國的崛起和振興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及一舉推翻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讓舉世震驚的豐功偉績。同時也揭示了由於資產階級本身的軟弱性和革命的不徹底性,革命黨人在缺乏統一的思想、統一的領導下,最後把革命的勝利果實拱手讓給了舊軍閥,使革命受到重創的慘痛教訓。

基本信息

影片簡介

《武昌首義》共32集,以紀實手法再現了兩千年封建帝制崩塌的歷史時刻,藝術地表現了黃興、宋教仁及首義群英“敢為人先”的革命精神。電視劇選取了1911年10月9日至12月31日腥風血雨的83天,展現了湖北革命黨人奪取政權、保衛政權的可歌可泣故事。劇中重點敘述了寶善里失事三烈士就義首義第一槍等重大歷史事件。封建帝制的黑暗殘酷、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徹底性在劇中得到深刻體現,從而揭示出中國共產黨走上歷史舞台並領導無產階級革命走向勝利的必然性。

劇情梗概

一個偶然事件卻引起了一場必然發生的革命

一個並不成熟的新生力量卻一舉推翻了幾千年的統治階級;

一個用革命者血肉奪取的政權卻最終被讓給了反革命者

一個充滿了悲壯和矛盾的首義故事。

32集電視連續劇《武昌首義》第一次全方位、全景式、細膩生動的展示了1911年10月9日到12月31日這血雨腥風的83天裡湖北革命黨人奪取政權、保衛政權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表現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者為了中國的崛起和振興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及一舉推翻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讓舉世震驚的豐功偉績。同時也揭示了由於資產階級本身的軟弱性和革命的不徹底性,革命黨人在缺乏統一的思想、統一的領導下,最後把革命的勝利果實拱手讓給了舊軍閥,使革命受到重創的慘痛教訓。

全劇從睡獅初醒開始,到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結束。用紀實性手法具體描寫了湖北革命黨人、北京清政府和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這三大陣營在武昌攻防戰期間的種種表現,精心刻畫了一系列鮮活的歷史人物,真實反映了20世紀處中國的政治面貌和生活狀態。是一部帶有強烈紀實風格、充滿濃烈情感的,史詩型戰爭巨片。

主角簡介

《武昌首義》李成儒

李成儒,又名李誠儒

已婚

出生年月:1954年11月25日

民族:漢

體重:70kg

身高:180cm

星座:射手座

特長:戲曲

1954年生人,畢業於景山學校

70年分配到北京景山服裝廠——毛澤東思想宣傳隊

76年東城區工人俱樂部參加話劇演出,同年借與中央實驗話劇院演話劇。

80年參加北京電影學院業餘表演進修班。

81年中央電視台文藝組籌拍《西遊記》(電視劇製作中心前身),任劇務。

85下海經商90年創建了當時名震京城的“特別特”服裝店首家(開架自選服店),從鼎盛到衰亡。

91年與幾位好友建立合資企業直到96年,其間演出了《過把癮》,《編輯部的故事》等幾部電視劇。

97年1月1日遞交辭呈,正式開始演戲,全職殺入演藝圈

主角真實命運

《武昌首義》李成儒飾黎元洪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

回望95年前,那些改變中國命運的人物,他們的命運究竟怎樣?

逝去的英雄——彭劉楊

在武昌起義中這是最先犧牲的三位英雄。他們以生命和鮮血換來了革命、換來了民眾的覺醒、換來了希望。

英雄“解甲”——程正瀛、金兆龍

武昌起義成功,清朝滅亡了,革命“勝利”了。打響首義第一槍的程正瀛和他的戰友金兆龍,兩位革命先鋒,卻選擇退出“革命”。

經歷了這場革命,看清了眼前的革命隊伍並不是他們理想中的革命隊伍,這一點令他們傷心至極。在革命變味後,他們看到了戰爭的殘酷,看清了局勢的動盪,在無助與絕望之中,兩位樸實的革命者毅然解甲歸田。

“永遠”的總統——黎元洪

黎元洪,曾經是一位相當於現在的旅長——混成協統領,一夜間當上了當時湖北軍政的一把手——軍政府大都督。

人稱“黎泥菩薩”的黎元洪,此後官運亨通,三任民國副總統,兩任大總統

老奸巨滑的袁世凱,欲封黎元洪為“副元帥”、“輔國大將軍”之類的虛名,被大事不糊塗的黎元洪堅決地“婉拒”。

1923年6月,黎元洪再度辭職,退出政壇,移居天津。後黎曾妄圖東山再起,但組織政府計畫流產。黎晚年任中興煤礦董事長,購置地產,投資實業。

1928年6月3日,這位湖北黃陂人客死天津。

不懈“皇帝夢”——袁世凱

武昌起義之後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袁世凱與第一屆總統失之交臂

此後,慾壑難填的袁世凱,才當大總統,又做皇帝夢。

沒想到,袁世凱也搞起掩耳盜鈴的遊戲,在自印的唯一一張報紙上虛擬民意,終於“稱帝”。

舉國聲討聲中,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仍稱大總統。

幾個月後,袁世凱因腎結石轉為尿毒症,憂病而死,終年57歲。

將革命進行到底——黃興

漢陽失陷後,黃興轉赴上海。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後隨孫中山興師討袁,領導“二次革命”,流亡日本。

1916年病逝於上海。

革命不回頭的“兵大哥”——熊秉坤

武昌首義後,熊秉坤仍堅持戰鬥在革命最前列。

他先後參加了武裝討袁、護法運動、北伐戰爭等。解放前,曾擔任國民黨湖北省政府委員,並一度兼任武昌市市長、國民黨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1946年退役。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省政協常委、中南軍政委員會參事室參事、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受到各級黨組織無微不至的照顧,尤其是周恩來總理體貼入微的關懷。

1969年5月31日病逝於首義之地——武昌,終年85歲。

“尋尋覓覓度一生”的民主人士——湯化龍

武昌起義漢陽失陷後,這一最初的革命投機者看清“武昌之事不可為”了,離開武漢去了上海。武昌首義之後,先在南京臨時政府任職、後又支持袁世凱獨裁、而後又與梁啓超合組進步黨對抗國民黨、再又參加護國討袁。1918年出國考察,在加拿大遇刺身亡。

被暗殺的革命者——張振武

武昌首義後,黎元洪與張振武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

黎殺心頓起,給袁世凱發電報——“請求”除掉張振武。此後,袁世凱電請張振武赴京商議國事,1912年8月15日,張振武被秘密押解西單牌樓玉皇閣京畿軍政執法處,16日凌晨1時,張振武在執法處被綁於木樁上,身中6槍斃命。

臨刑前,英雄怒斥:不料共和國如此黑暗

末路的攝政王——載灃

武昌首義後,袁回北京出任內閣總理大臣,即以隆裕皇太后的名義免去載灃攝政王的官職。載灃後在醇王府住了10多年,於1951年病故。

人物分析

李成儒演繹民國不倒翁“黎麵團”

《武昌首義》《武昌首義》

歷史上,黎元洪是一個有爭議的複雜人物。迄今為止的影視作品中,黎元洪一直是個配角,如何拿捏好《武昌首義》中主角人物“黎麵團”的多面性,對李成儒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在《武昌首義》中,李成儒顛覆了之前自己在觀眾眼中的影視形象,著力打造一個亦正亦邪的黎麵團。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自己與劇中的黎元洪一角,在“黑色幽默”這點上有相通之處,有信心將自己演的這個角色打造成“黎元洪第一品牌”。

“我對黎元洪這個角色很感興趣”,李成儒說,“黎是個投機分子,他不單純是一般人心目中那種膽小、怯懦的人,這個人物很複雜,他有善的一面,比如說他平時對手下的弟兄不錯,要不然他在軍隊中不會有那么高的威信,在那種時候大家也不會推舉他來領導革命。”

李成儒說,黎也有惡的一面,比如說他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他會背後捅人一刀。

在表演中,李成儒把黎元洪塑造成一個很“正”的軍人形象,這樣才能和他內心的那種膽小的、陰暗的一面形成鮮明的對比。李成儒說,這樣的人物才鮮活、生動、好看。

潘瓊真情詮釋大丈夫黃興

歷史上對黃興的評價很高,章太炎先生曾高度讚譽: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電視劇《武昌首義》以尊重史實為基礎,展現黃興的務實,對革命的堅定,但並不迴避他的歷史局限性。

潘瓊表示,黃興身上最打動他的就是那種真性情,他一生戎馬,無論是首義成功也好、屢戰屢敗也罷,你始終可以從黃興身上看到對革命的熱情和堅持。

黃興——一位徹頭徹尾的職業革命家。

徐光明潛心塑造竊國大盜袁世凱

影視作品中袁世凱的形象林林種種,基本上都逃不脫老奸巨猾的“程式”。

電視劇《武昌首義》中的袁世凱,從洹上一介布衣,突然發力,借力革命黨,逼退攝政王,竊得大總統。演員徐光明,把袁世凱身上的睿智、狡詐、貪婪像死魂靈一樣依附在自己的身上,一個活脫脫的袁世凱從徐光明的眼神、獰笑,甚至是一驚一乍的詭異聲調中復活了。

這便是徐光明演繹的竊國大盜袁世凱。京城專家稱,這個袁世凱比起《走向共和》中的袁世凱,更像本人,更有藝術魅力。

江濤精妙刻畫兵大哥熊秉坤

一介匹夫,葬送清朝,做過將軍,當過參事。

熊秉坤的一生,不簡單。不是常人想像中的只會放一兩槍的武夫而已。他的成功,自有常人不可想像的美德和能力。演員江濤,對這位家鄉英雄有自己獨特的理解。

看過電視劇《武昌首義》的專家們,無不被熊秉坤的魅力所折服。

雖一介匹夫,從自己的戰友身上,看到了清朝的殘暴。他們中,有的是走投無路,當兵只為餬口,這種為一口飯而隨時喪命的生命輪迴,深深震怒了熊秉坤。還是在戰友們的身上,每一位弟兄的急難,都能找到大哥熊秉坤的“義”字。

清兵查抄兄弟金兆龍,在熊秉坤的吆喝聲中,首義第一打響;漢口戰事吃緊,熊秉坤持槍與清兵相接,敵人聞風喪膽;革命軍中內訌,熊秉坤默默而去,潛入敵陣後方;革命勝利兄弟相慶,熊秉坤獨步江灘,痛悼彭劉楊三烈士。

沉默,寡言;狹義,丹心;勇敢,堅韌。這就是江濤所演繹的熊秉坤。

劇情盤點

武昌起義中人物眾多,事件紛繁,電視劇《武昌首義》力求真實地還原歷史,經過仔細地求證,首次向觀眾解密武昌起義中眾說紛紜的事件。

炸彈促使的革命?

武昌起義的日期本不是1911年10月10日。史實上,革命指揮部經過研究,決定於10

月16日,湖北、湖南兩省同時起義。

1911年10月9日下午4時,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14號的秘密機關里,由於起義日期日趨迫近,同志們都在緊張而忙碌地工作著。孫武在研製炸彈,恰逢劉公攜妻弟到機關里來,劉同閒著無聊,就掏出一支香菸點上,也朝臉盆里看,漫不經心地一彈菸灰,湊巧菸灰落到了火藥上,只聽到“呼哧”一聲響,火藥爆燃,濃煙四起。

爆炸驚動了租界巡捕,起義名冊被查抄、部分革命黨被捕、還引起了清軍的戒嚴,原定的起義計畫完全被打亂。

1911年10月10日,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革命黨就勢起義,武昌起義爆發。炸彈失事改寫了史實。

誰的第一槍?

關於武昌首義中誰開的第一槍這個問題,人們通常都誤認為其人是熊秉坤。電視劇《武昌首義》經過對史實的仔細考證,終於找出第一槍的真人——程正瀛。

程正瀛,早年投入湖北新軍工程八營當兵。1908年他加入共進會,並任工程營革命軍第二正隊第五支隊隊長。其間,他回響孫中山民主革命,秘密聯絡同志,共謀反清大業。臨近武昌起義當晚,起義之事被當局察覺,程正瀛率先擊中該營前來鎮壓的二排排長陶啟勝,打響武昌首義第一槍。

史學界對此亦有詳細地考證。如著名歷史學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馮天瑜認為:“考之以實際狀況,打響首義第一槍的是程定國(正瀛)。”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系學者羅華慶曾成貴亦撰文指出:熊秉坤不僅在一九五六年的回憶中沒有明確肯定自己打響第一槍,而且早在一九一八年的回憶中,就直接指出打響第一槍的是程正瀛而不是他自己辛亥革命勝利後,程正瀛榮立一等功臣,被原國民革命軍政府授予“首義第一槍”金匾。

床底拖出大總統?

辛亥革命首義取得取成功,照理說應該推選一個有才幹、孚眾望的革命中堅人物出來擔任新政權的首領,以便把革命進行到底。但湖北的革命黨人卻拉出一個與革命毫無淵源,且一直視革命為大敵的舊軍官黎元洪來作為軍政府的都督。關於此事之巔末,外間傳說不一,至今幾成疑案。特別是關於革命黨人把他從床下拖出來推上都督寶座的故事,一直在社會上傳得沸沸揚揚,黎元洪因此而有了“床下都督”的雅號。

《武昌首義》對此事也有詳細地展現:武昌起事後,黎元洪更換便衣,躲到其參謀劉元吉家中。當革命軍聞訊找來時,黎元洪嚇得躲到屋中蚊帳後面,又從帳後鑽入床下。革命軍程正瀛將子彈上膛,命他出來,黎元洪見再也無法躲避,只好從床下爬出來,最後被革命軍推上了湖北軍政府都督的席位。

舊址盤點

電視劇《武昌首義》真實地再現了那段宏偉歷史,還原歷史、力求真實是這部電視劇最大的特點,現在在武昌還留有不少當時起義的舊址,我們隨著電視劇《武昌首義》的講述對武漢的首義舊址一一盤點。

武昌胭脂巷11號胡祖舜

1911年9月24日,文學社與共進會經過多次協商後,在這裡舉行聯席會計,決定利用清政府忙於應付四川局勢的有力時機,發動武裝起義,成立臨時指揮部,孫武為參謀長,劉復基等人具體籌划起義事宜。

紫陽湖

陸軍第八鎮工程營的舊址位於現武昌紫陽湖東側現湖北省總工會院內。1911年10月10日晚8時許,革命士兵抱著"死裡求生"的決心,勇敢地打響第一槍,武昌起義首先從這裡開始。

楚望台軍械庫

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梅亭山(今武漢船舶設計研究所院內)。相傳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幀封於楚,曾於此築台遙

《武昌首義》楚望台軍械庫

望都城南京,故名。清末,湖北新軍軍械庫由武昌三佛閣遷此,庫存德國、日本及漢陽造步槍數萬支、炮百餘門及大量彈藥,為當時國內最大軍火庫之一。

1911年10月10日夜。黨人熊秉坤等在工程第八營駐地發難後,即率兵眾四十餘人直奔楚望台,會合該營守庫士兵,占領軍械庫。隨後,城內外其他起義部隊亦先後匯集楚望台,用庫存軍械裝備自己,並以楚望台作為進攻督署指揮台與前進陣地。原建已毀。舊址立一磚石水泥砌保護標誌碑,題"辛亥革命楚望台舊址"。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武昌中和門

工程營起義後,駐紮城外南湖的第八鎮炮隊由此門入城,在蛇山等制高點安設炮位,炮轟總督署。

《武昌首義》武昌蛇山

大智門車站

武昌起義後,清朝官吏大部分從漢口大智門車站乘火車狼狽逃跑。

武昌蛇山

武昌蛇山是辛亥首義部隊攻打清湖廣總督署的重要炮兵陣地。

黃興拜將台遺址

黃興拜將台遺址位於閱馬場中軸線南端。1911年11月3日,湖北軍政府在此用木料搭台舉行拜將儀式,黎元洪向黃興授戰時總司令印、旗和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

俗稱紅樓。紅樓位於蛇山南麓閱馬場北端。武昌首義後,為鄂軍都督府(湖北軍政府)辦公地。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精彩看點

首次真實再現首義歷史

《武昌首義》《武昌首義》

電視劇《武昌首義》的李雲亮同時也是該劇的編劇。他介紹說,本劇從1911年10月9日起義前一天開始,一直寫到12月31日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成立,武昌完成了革命任務。“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就在於它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但是目前還沒有哪部影視作品,完整展現過武昌首義這段歷史。而這部戲的特色,正在於它第一次全景式地展示武昌首義的過程。”

武昌起義的歷史功績非常大,起義是敲響了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喪鐘,革命軍攻克總督府,占領武昌,消滅清軍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國腹心地區打開一個缺口,就此在全國燃起燎原烈火,致使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結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統治和二千多年君主專制統治。在拍攝前的劇本創作階段,編劇詳細查閱相關的史料,希望在創作中力求真實地再現歷史。

李雲亮說:“拍攝中,劇組在場景、服裝、化妝,以及演員的選擇上,都努力的營造一種與當時歷史最接近的氛圍。因為國內還沒有一個完全囊括‘辛亥革命’時期場景的影視基地,為此劇組輾轉北京、武漢、橫店三地取景拍攝。”

揭密式講述武昌首義

歷史劇揭秘式的表現形式一直都為觀眾所歡迎,正是由於他們的不了解、想了解,所以倍加關注,在武昌首義這80多天的時間裡具體發生了怎樣的事情?在劇中將得到揭秘。紅樓閱馬場、首義路、彭劉楊路等地方,是武漢市民生活或每天經過的地方,但它們到底是怎么來的?可能大多數人並不是很清楚。

彭劉楊路其實是指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個烈士,正是他們的犧牲直接造成了這場起義,他們又是怎樣被抓的?被殺的?李雲亮透露說,劇情就是從這裡展開的,當時湖北革命軍密謀在中秋節發動起義。不料孫武在漢口研究炸彈時引發爆炸,起義軍名單被泄,彭、劉、楊三人隨後被抓,在江邊被砍頭。引發了其他革命軍的危機感,在程正瀛等人的槍聲中,一場起義爆發了。

兄弟連式的群像戲

對於《武昌首義》的特色,李雲亮稱,除了是部歷史劇外,還是一部“群像戲”,準確地說,是一部“兄弟連”式的歷史劇。劇中沒有吸引人的愛情糾葛,沒有催人淚下的親情故事,有的是兄弟、朋友、戰友之間的情感。在那個年代,歷史讓著些人走到了一起,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努力著、奮鬥著,他們的情感在那樣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是最動人的。該劇反映出了一種勇往直前、激昂的奮鬥精神,而這種精神是現代中國人最需要的一種精神。

這部電視劇以事件為主要推動,時間順序為主要核心。戲劇性不強,完全依照歷史走向來發展。雖然也涉及到以載灃為首的清政府和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政府,但湖北革命黨才是這部戲的絕對主角。雖然黎元洪、袁世凱等人更為大家所熟知,但這部劇其實是一部‘群相戲’。劇中40多個重要人物,每個人幾乎都有自己的一條線。不像一般電視劇一樣,完全圍繞著男女主角來展開。比如黎元洪這個角色,到後面戲份才比較多。

既有戴著辮子的清朝裝束,又有現代槍械,但導演仍把這部劇稱作古裝戰爭戲。由於人物眾多,場面宏大,拍攝也比較艱苦、比較複雜。“就拿人物來講,既有純革命者,如孫中山;也有搖擺不定的投機分子,如黎元洪;還有反革命一派,如袁世凱。”李雲亮說,但他同時表示每個人物都表演得非常好,相信觀眾能感受到不同於其他劇目的精彩。

李成儒打造亦正亦邪黎元洪

據了解,傅彪曾是導演心目中黎元洪的最佳人選。對此李元亮表示,自己的確有過這個想法,也聯繫過傅彪,但是由於當時傅彪的身體原因,所以黎元洪的角色改由在《過把癮》等劇中表現出色的李成儒來擔當。

李元亮稱,從外形上,傅彪比較接近黎元洪,胖乎乎的,能演出那種窩囊的樣子;李成儒身材比較高挑,還有一絲帥氣,跟傅彪演出來的感覺肯定不一樣。“我覺得兩個人都具備出演黎元洪的條件,因為他們都擅長這種從小人物爬至上層的角色,只是表現方式不同而已,但一切都是以劇作為中心。”導演透露,李成儒塑造的黎元洪,得到了全劇組的認同,令自己最為感動的,是所有的演員都非常敬業。據了解,為拍攝此劇,劇組輾轉於武漢、北京和橫店三地,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拍攝。在武漢的場景主要以沿江為主,包括漢陽保衛戰失敗和北洋水師部分,袁世凱官邸部分的文戲,則是在東湖梅園完成。

10月9日播出獻禮辛亥革命

另據了解,該劇是為配合紀念“辛亥革命勝利95周年”慶典活動而推出,武漢影視傳媒的相關領導此前做了大量的工作,終於為爭取到10月在央視播出本劇。據中央電視台總編室節目處訊息10月9日本劇將與全國觀眾見面。

幕後故事

首次將著名革命者黃興作為主角的電視劇《武昌首義》目前正在央視熱播,劇中扮演黃興的演員潘志翔在接受採訪中告訴記者說,為了能從外形上塑造最逼真的黃興,他整整增肥了50斤,並且還因為練習騎馬而將大腿磨得皮開肉綻。

導演出身的潘志翔在銀幕上塑造過不少軍人形象,但這次扮演黃興的機會卻竟是他自己“搶”來的。偶然聽說《武昌首義》即將開拍的潘志翔,想起自己在武漢老家時天天都

要路過黃興的塑像,於是便自告奮勇出演黃興,上鏡試戲後,順利獲得了角色。不過,導演也給他提出了一點要求,一定要迅速增肥,因為歷史上的黃興身材十分健碩。為此,潘志翔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瘋狂吃喝,最終成功增肥了50斤,以前熱愛運動的他儼然變成了一個有著將軍肚的威風凜凜的軍人。不過,潘志翔告訴記者說,增肥還不是最痛苦的,為了演出黃興在馬上的威風,他瞞著導演一個人跑去康熙草原練騎馬。由於先前沒有任何騎馬經驗,他穿得很隨意,苦練一天下來,高級褲子竟給磨破了,大腿也幾乎是皮開肉綻。無奈之下,他只好給一位導演朋友打電話,連夜開車把他拉回北京去看急診。

潘志翔透露,他對黃興很是敬仰,這次出演過黃興之後,他決定自己也要籌備一部電視劇再現黃興的英姿。

創作意義

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一個世紀前的事情也許太遙遠了。他們已很難想像那時候中華民族的悲慘處境。正在橫店熱拍得大型歷史題材電視劇《武昌首義》即把近代中國最舉步為艱的一段歷史——辛亥革命第一槍武昌首義,用最精彩的、最真實的鏡頭語言展現給觀眾。作為新年辛亥革命95周年的獻禮。

我們講述歷史,是為了不忘歷史。

中華民族創造過燦爛的古代文明,在近代卻落後了。當二十世紀到來的時候,中國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上走過整整六十年。外國列強控制了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命脈。中華民族在世界上遭人鄙視,被看作"劣等民族"。國家的命運不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裡,而是聽任別人擺布。人民掙扎在生死線上,多少次反抗都失敗了。長夜漫漫,仿佛沒有盡頭。這一切,不能不使每個有愛國心的中國人感到極大的痛苦。

結束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這是改變中國歷史面貌的一件大事。親身參加過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同志在六十年前曾很有感慨地說:"對於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這並不足怪,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武昌首義給歷史打開了一個缺口,從此封建統治一潰千里。這場變革,為中國人走向獨立和解放的道路掃除了一個巨大的障礙物。此後,無論是袁世凱稱帝還是張勛復辟,都只能曇花一現,立刻遭到全國人民的普遍反對,很快歸於失敗。歷史的發展畢竟無法倒轉回去了。

這場革命的失敗給後來的革命者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場革命的領導者所代表的社會力量很薄弱,政治上也不成熟,存在嚴重的弱點:第一,他們沒有提出一個明確的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制度的政治綱領,許多人在推翻清朝政府以後便以為大功已經告成,失去了繼續前進的明確方向。第二,他們沒有發動並依靠占中國人口最大多數的下層勞動人民,因而在強大的舊勢力面前便覺得自己孤立無援,找不到把革命進行到底的力量源泉。第三,他們沒有形成由一大批有著共同理想和嚴格紀律的先進分子組成的黨,作為革命隊伍的核心力量,因而難以在極端複雜的環境中頑強地進行堅韌不拔的鬥爭。在當時還不成熟的中國社會歷史條件下要解決這些問題是做不到的。這場革命中先驅們用自己的淚水、鮮血和生命走出了一條道路,給後來的革命者提供了這些經驗教訓,讓他們看更進一步的清解救中國的道路。

今天的我們應滿懷崇敬和感激來看待這場革命,來緬懷那些英雄,因為是他們讓絕望者重生、讓哭泣者歡欣、讓徘徊者前行!

軍事題材影視劇

高揚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旗幟,大力弘揚時代主鏇律,以優秀的作品鼓舞官兵士氣,培育社會正氣,提升民族精神,是軍旅題材電視劇創作多年來的一貫堅持。不管市場上某類劇怎么叫好,軍旅題材電視劇創作一直堅持自己的創作方向和藝術品位,形成一個個亮點,引領時代風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