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金陵懷古》

這首詞作於王安石任知府期間。通過對六朝歷史教訓的認識,表達了他對北宋社會現實的不滿,透露出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同時,這首詞在藝術上也有成就,它體現了作者“一洗五代舊習”的文學主張。詞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無聊之時頤情自然風光的情懷。

基本信息

原詞

桂枝香·金陵懷古桂枝香·金陵懷古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
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注釋

故國:指金陵,三國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舊都,即今江蘇省南京市。
簇:箭頭,形容山峰峭拔。
星河:星河即銀河。
畫圖難足:無法用繪畫來描述的。表示景色、景致等美麗非常。

漫嗟榮辱:空發興亡感慨。
門外樓頭:用杜牧“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詩意。意思是隋兵已經臨城下,陳後主還在尋歡作樂。門外,指朱雀門外。 
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
 
後庭遺曲:陳後主游宴後庭,其曲有《玉樹後庭花》 ,是一首艷曲,被視為亡國的象徵。

譯詞

我登山臨水馳騁目力,
天氣開始變得蕭索淒清,
故都正值晚秋時季。
千里長江像一條澄靜的綢帶,
蒼翠的山峰如箭頭般尖利。
斜陽中,船隻穿梭來去,
背對西風,
酒家斜斜地豎著酒旗。
五彩的船帆仿佛浮游於雲端,
白鷺就像從銀河翩然飛起。
縱有多彩的筆,
也難把山河畫得這樣清麗。
感念往昔,
人們在此地比賽著繁華奢靡,
可嘆隋兵來到了門外,
陳後主和妃子還在樓頭酣飲未已,
亡國的悲恨一代代,
不斷地繼續。
我憑高面對著歷史遺蹟,
空自嘆息千古的榮辱興廢。
六朝舊事隨流水去而不還,
暮煙衰草總是凝成一片寒綠。
到今天,歌女依然時時唱著,
前朝《玉樹後庭花》的歌曲。

題解

王安石是在神宗熙宗寧初出任江寧知府的(府治即今南京市),兩年後即入中樞為相。這首詞當作於任知府期間。作為一個偉大的改革家、思想家,他站得高看得遠。這首詞通過對六朝歷史教訓的認識,表達了他對北宋社會現實的不滿,透露出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同時,這首詞在藝術上也有成就,它體現了作者“一洗五代舊習”的文學主張。北宋當時的詞壇雖然已有晏殊柳永這樣一批有名詞人,但都沒有突破“詞為艷科”的藩籬,詞風柔弱無力。王安石這首詞全篇意境開闊,把壯麗的景色和歷史內容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歷代詩餘》引《古今詞話》說:“金陵懷古,諸公寄調《桂枝香》者三十餘家,惟王介甫為絕唱。”王安石一生雖然寫詞很少,但這首詞卻是可以千古傳唱的。

賞析

此詞抒發金陵懷古人之情,為作者別創一格、非同凡響的傑作,大約寫於作者再次罷相、出知江寧府之時。詞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無聊之時頤情自然風光的情懷。
全詞開門見山,寫作者南朝古都金陵勝地,於一個深秋的傍晚,臨江攬勝,憑高弔古。他雖以登高望遠為主題,卻是以故國晚秋為眼目。“正”、“初”、“肅”三個字逐步將其主旨點醒。
以下兩句,借六朝謝家名句“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之意,點化如同已出。即一個“似練”,一個“如簇”,形勝已赫然而出。然後專寫江色,縱目一望,只見斜陽映照之下,數不清的帆風檣影,交錯於閃閃江波之上。細看凝眸處,卻又見西風緊處,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風飄拂。帆檣為廣景,酒旗為細景,而詞人之意以風物為導引,而以人事為著落。一個“背”字,一個“矗”字,用得極妙,把個江邊景致寫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其中。
寫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變化。“彩舟”、“星河”兩句一聯,頓增明麗之色。然而詞拍已到上片歇處,故而筆亦就此斂住,以“畫圖難足”一句,抒讚美嗟賞之懷,頗有大家風範。“彩舟雲淡”,寫日落之江天:“星河鷺起”,狀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換一幅筆墨,感嘆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繼亡覆的史實。寫的是悲恨榮辱,空貽後人憑弔之資;往事無痕,唯見秋草淒碧,觸目驚心而已。“門外樓頭”,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點染,亦簡淨有力。
詞至結語,更為奇妙,詞人寫道:時至今日,六朝已遠,但其遺曲,往往猶似可聞。此處用典。“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此唐賢小杜於“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時所吟之名句,詞人復加運用,便覺尺幅千里,饒有有餘不盡之情致,而嗟嘆之意,千古彌永。

藝術特色

《桂枝香.金陵懷古》可能是王安石治平四年(1067)出知江寧府時所作。據《歷代詩餘》引《古今詞話》說,當時有三十多人用此調寫金陵懷古詞,“惟王介甫為絕唱。”
王安石的這首《桂枝香》的內容是金陵懷古。上闋寫景。“澄江”、“翠峰”、“征帆”、“酒旗”、“彩舟”、“鷺起”,構成一幅雄偉壯麗的金陵晚秋圖。下闋通過懷古,揭露了六朝統治階級“繁華競逐”的奢侈生活。結句“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則是對當道者的警醒。這首詞語言蒼勁,意境開闊,擺脫了當時綺靡詞風的影響。在藝術風格上擺脫纖細、綺靡的詞風,“一掃五代舊習”,有著極大的獨創性;在意趣和識度上,一反千古謾嗟榮辱的悲嘆,站得高,看得遠,隱喻現實,寄興遙深,所以被推為金陵懷古詞的絕唱。難怪蘇軾見了,讚嘆“此老乃野狐精也。”

品詞

《歷代詩餘卷一百十四引古今詞話》 金陵懷古,諸公寄調桂枝香者三十餘家,惟王介甫為絕唱。東坡見之,嘆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作:“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圖畫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詞源卷下》詞以意為主,不要蹈襲前人語意。如東坡中秋水調歌、夏夜洞仙歌,王荊公金陵桂枝香,姜白石暗香賦梅,此數詞,皆清空中有意境,無筆力者未易到。
《藝蘅館詞選乙卷》梁啓超云:李易安謂:“介甫文章似西漢,然而作歌詞,則人必絕倒。”但此作卻頡頏清真、稼軒,未可謾詆也。

作者簡介

王安石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宋臨川人(現為撫州 東鄉縣 上池自然村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鏇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諡號“文”。其政治變法對宋初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詞牌與格律

又名《疏簾淡月》。茲以王安石《臨川先生歌曲》為準。一百零一字。前後片各五仄韻,宜用入聲韻。前後片第二句第一字是領格,宜用去聲。
登臨送目 正故國晚秋 天氣初肅 千里澄江似練 翠峰如簇 歸帆去棹殘陽里 背西風 酒旗斜矗 彩舟雲淡 星河鷺起 畫圖難足 
中平中仄韻仄中仄中平句中中平仄韻中仄平平仄仄句仄平平仄韻中平中仄平平仄句仄平平讀中中平仄韻仄平平仄句中平中仄句中平平仄韻
念自昔 繁華競逐 嘆門外樓頭 悲恨相續 千古憑高 對此漫嗟榮辱 六朝舊事如流水 但寒煙衰草凝綠 至今商女 時時猶唱 後庭遺曲 
仄中中讀平平仄仄韻仄中仄平中句中中平仄韻中仄平平句中仄仄平平仄韻中平中仄平平仄句仄平平中中平仄韻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中句仄平平仄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