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兵法》

什麼是木子兵法——李氏綠色兵法
創研人李德雄
陣法歌
林環水抱易為魂,點木成兵布陣新。
天人合一循章法,綠色風水巧如神。
木子兵法,又叫李氏綠色兵法,由我國當代易學植物造園專家李德雄教授創立,是研究綠色植物排兵布陣的一項科學,是園林設計中的一枝奇葩。木子兵法參照古人的謀略,運用易理中的陰陽、五行、八卦原理,把綠色植物比擬為兵將,在某一既定區域內按方位“確立將帥”、“排列兵丁”,布成相應的植物陣勢,以獲得最理想的造場或改場“化煞”效果,達到改善環境之目的。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李氏綠色兵法就是在這思想的指引下,以中國古代易經的易學哲理古為今用實踐的創造發明,是傳統文化促進科技創新的研究成果。
一、什麼是木子兵法
木子兵法的內涵意義
排兵布陣,古來有之。我國古代以東周列國的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最負盛名,而三國時諸葛亮排兵布陣最為得心應手。晉朝淝水之戰,謝玄以五萬之眾擊敗苻堅八十萬大軍,以寡敵眾、以少勝多,是古代最好的用兵實例。這裡所說的“綠色兵法”,就是參照古人的謀略,運用易理中的陰陽、五行、八卦原理,把綠色植物比擬為兵將,在某一既定區域內按方位“確立將帥”、“排列兵丁”,布成相應的植物陣勢,以獲得最理想的造場或改場“化煞”效果,達到改善環境之目的。
植物是有生命的綠色物體。它生機蓬勃,姿彩繽紛,形態萬千,功能各異,所以是造(改)場化煞的天然物具和武器。筆者在《植物密碼》一書中(李氏綠色兵法的科學依據和易經套用理論)作了闡述,並介紹植物具有許多特點、特性和功能,其中有些是人類和其他物體所不具備或無法替代的。植物的這種性能,使得它在造(改)場化煞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體地位。
套用“綠色兵法”面對的敵人是誰?敵人不是人,是惡化的環境和不利於人生存的環境與不健康的心態。21世紀人類面臨之勁敵是特殊的對手、特殊的戰場,戰情多變且複雜,投入面積之大,工作量之多,是史無前例的。對一場場特殊敵人,開展特殊的戰鬥,孤家寡人萬萬不取勝,必須動用千軍萬馬,“打一場人民戰爭”,用群體的力量,以植物為兵擺場布陣,沒有炮火和硝煙,是人類以勤勞的雙手用植物創造健康的人居環境及和諧的生存環境。
木子兵法的科學原理
木子兵法按易理陰陽、五行、八卦原理,以植物為主體進行科學合理排布,造就一個具一定特色的、優質和諧的綠色生物(或生態)場,既能最大限度發揮植物所具有的各種功能,能象一個個訓練有素的士兵,通過不同“兵種”的組合,構成一道道綠色屏障,以抵擋、消滅各種和各方的“來犯之敵”,以消除或減輕來自宇宙或其它方面的微波輻射所造成的干擾和污染,達到改場化煞之目的,改善美化大地環境,使醜地、劣地、壞地等得以煥發新生,變為風水寶地。這就是“綠色兵法”的基本原理和深刻內涵。
國內外的易學家將這種造場化煞的方法,譽稱為“李氏綠色兵法”。從中可透出他們對樹木花草本身所具自然威力的認知,以及對筆者所創的“李氏綠色兵法”的認同。有的學者如《中國時代》的作者宋太慶教授,最早發現和推崇“綠色兵法”為“李氏綠色兵法”。
木子兵法命名的產生及由來
“李氏綠色兵法”又叫“木子兵法”,是“綠色兵法”的別稱。這個名字,最早是由粵西奇人、傑出企業家陳宇先生提出。2003年,筆者應邀到湛江雷州市進行生態設計,陳宇先生和雷州市領導孫亞帝對筆者把植物用於建設生態和諧的人居環境十分欣賞,他們說:“李先生,古有“孫子兵法”,你姓李,何不叫“木子兵法”既簡單又明了”。
2004年筆者應邀赴北京參加首屆建築風水文化國際論壇大會,提出“木子兵法”,得到與會代表的一致認可和讚許。2005年廣州召開的建築風水文化國際高峰論壇大會中,易學與地產專家對“木子兵法”一致肯定,並認為“木子兵法”就是植物風水,是對環境保護與改善的一門新科學,值得研究和推廣。
2005年廣東經濟出版社為筆者出版的新作中,主編董真和策劃人田宇總經理極力主張把“奇趣植物排兵布陣”定名為“生存環境與木子兵法”。筆者在廣州電台、佛山電台和番禺電台多年主持的風水家居環保節目中,聽眾朋友對筆者的研究成果投以熱情的關切。聽眾朋友黃廣慶、植廣泉等來電來信講:“《木子兵法》好”。由於相關學者的認同和民眾的讚譽支持,和出版成書的確定,因此命名為李氏綠色兵法——木子兵法。
二、木子兵法的理論套用
甲、植物造場改場
1、“場”的概念與形式
場是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存在於整個宇宙空間,具有能量效應。場的強弱梯級,相對可以自然興利,也可以自然致害。一定梯級的場環境,影響不同的生態。宇宙法則就是如此,就健康而言,某種物質多了會是一種病,少了也會是一種病。物質平衡,適宜就是利,不平衡就帶來弊病。場的物理量適宜與否,對啟迪智慧與健康生存至關重要。
平常所說的“場”,包含靜和動兩種狀態,以及平面和立體兩種形態。靜態的場,一般是指存在於一定範圍內的場所,如操場、會場、劇場、遊樂場、游泳場等,這些靜態的場,大都是平面的。而動態的場,一般是指在某一空間區域里,存在著某種物理量梯度或函式級差狀態時稱之為場,物理學上冠名為物理場。因為存在著物理量梯度或函式級差的關係,所以物理場具有如下特性:一是場是物質存在於空間區域的兩種基本形態之一;二是實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依靠有關的場來實現的;三是場本身具有能量、動量和質量,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和實物相互轉化;四是根據量子論的觀點,場與粒子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即一切粒子都可以看作是相應場的最小單位(量子),例如電子聯繫於電場,光子聯繫於光子場(即電磁場),水粒子流動聯繫於水流速度場、磁粒子聯繫於磁場等。這樣一來,物體或物質的一切相互作用,都可以歸結為有關場之間的相互作用;按照這種觀點,實物和場並沒有嚴格的區別。
現代物理學、尤其是量子力學的研究已經證明:分布在一定空間區域內的場,是可以用物理量或數學函式來定性和定量的。但是,場有時也不一定是物質存在的形式,而是直接指某一空間區域本身,這是為了研究方便才引入的概念。例如,房間火爐可使房內的不同方位有不同的溫度,就可以說房間裡存在著一個溫度場;又如河流中不同的地點有不同的流速,表明河流的水體存在著速度場。還有如電場、磁場、電磁場、地熱(紅外波)場、地放射性(射氣)場、地震貧發場、引力場、光電場、風力場等,在這些場中,既可以是物質的存在形式,也可以是指各自存在的空間。自然界中存在的場有如下幾種類型:如果用來定性和定量的物理量或數學函式是標量時,稱為“標量場”;如果用的是矢量時,則稱為“矢量場”;如果不隨時間和空間變化的,稱為“穩恆場”或“靜場”;如果隨時間和空間變化的,則稱為“可變場”或“交變場”。
2、植物造場改場
植物能不能形成植物場呢?對照上面物理場的概念、特性和類型,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首先可以用植物造就一個各個方位高矮有致、品種不同、大小不一、柔和美觀的空間;也可以種植成濃淡不同的色彩區域;更可布置成香花各異、香味不同的區間;還可栽種成風格不同、功能各異的場所;又可以用植物設定不同特色和作用的陣勢等等。而在一個特定的綠色空間區域中,植物的高矮和大小分布各異、香味散布濃度的各點不同、各區域顏色深淺的色度變化、抵禦環境不良因素好壞的程度、淨化環境優劣的高低等,均與上面所說的物理場所具有的特性相吻合,表明植物可以形成多種形式和狀態的場——植物場。
這些植物場,既有動態的可變場,如花的香味散發、光合作用的氧氣釋放、樹葉對塵粉的吸附、以及花果葉顏色隨氣候或時間變化、植物形態隨季節變化、區域內溫度變化等所形成的場;也有靜態的穩恆場,如某一時段內植物的高矮大小和形態、顏色等基本保持不變等所形成的場。這些人工設定所形成的植物場,既可以是指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植物體本身及其所釋放的物質,也可以是指它們存在的綠色空間區域。它們有相當部分的場能及其梯度分布,是可以用物理標量來度量的,如花香濃度、顏色色度、釋氧濃度、區域溫度、吸塵數量、光合作用強度等形成的場,這些場可稱為植物標量場。李氏綠色兵法就是根據植物具有這些場的特性,運用植物所具的陰陽和五行屬性,結合種植區域的具體條件及所要求的功能和作用,用排兵布陣之方式,來造就不同特色和功能的植物場,稱之為綠色兵法植物造場或改場。
筆者在上世紀90年代給大學生和社會各階層講授綠色風水、綠色兵法的學習班,到各大公園、植物園實習時,與學員論證植物場的存在,曾經要求學員伸出雙手,把手掌中的勞宮穴對準各種樹木花草,大家感受尤深:當手掌伸向紅色的朱蕉,就會感到屬火的朱蕉釋放出的氣場是暖和的;當手掌伸向葉子黑綠色的棕竹,就會感到屬水的棕竹釋放出的氣場是陰冷的……各種植物的五行不同就會有強弱不同的感受。雖然沒有用儀器,但用活生生的人體場,去感應活生生的植物場,這種感受是客觀存在的。有對夫妻學員叫陳厚柏(南方醫院教授)和馬維芳(第一軍醫大學教授),深有感觸說:過去只知道是一棵棵植物,殊不知每棵植物都有自己的氣場、植物場。
綜合上述所說,李氏綠色兵法的綠色植物造“場”或改“場”,實際上就是營造一個良好的氣場,以改善人們居住或工作環境,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和平衡人們心態。我們可以這樣構想:假若一個單位的環境出現凋零萎損,不堪入目時,那必然會導致從單位形象到職工心理都處於不良狀態,從而造成事故不斷,乃至經營屢屢受損,這樣不要說發展了,就是維持現狀也難。又如果是一個家庭的環境不良,必會令人心緒不寧,憂煩苦惱,心力交瘁,乃至災病頻侵,既影響健康,更會影響生活和工作。面對這樣的情況,非常有效的途徑就是用植物進行造場改場,以求改善環境,平衡心態,調節身心,激發人們積極向上的思想情緒和創新精神,開創敢於面向困難,解決困難,從而進入一個健康的、新生的、興旺發達的新局面。
乙、用植物場改造建築場
用植物場改造建築場在中華歷史上較少談到,用植物為兵布陣改場更是鳳毛麟角,筆者套用植物場來改造建築場雖有四十餘年的實踐,但行者路寡,尚感力薄勢單,更需要更多的志士仁人,加以研究和總結。
這裡談到的改場問題就牽涉到傳統風水學所常論的“煞氣”了。
“煞”,古人稱謂“凶神”。世間並沒有神,更沒有凶神存在。依筆者的理解,古人所稱的“凶神”,可比擬為存在著一種極甚危害性的不良因素。那么,這種不良因素是什麼呢?《白虎通?五行》中有這樣的描述:“金味所以辛何?西方殺傷成物,辛所以煞傷之也。”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裡要以“氣”學風水派的術理進行解釋。該風水學派的特點和運用,是將風水分為大運、小運及流年,而對於某一局部區域來說,殷別流年風水是頗為重要之事。而該風水學派預測流年風水,主要是根據洛書九星(即一白、二黑、三碧、四綠、五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共九星,其中一、六、八、九為吉星;二、三、四、五、七為凶星)術理,來推算紫白吉凶方位,即紫、白各星所落入的方位,以據位擇時,依勢而動,達到趨吉避凶之目的。這裡所說的紫白九星,實際上是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注,結合陰陽、五行和八卦,來推定它們對地球或其中的某一局部區域所造成的影響。按照這一術理,《白虎通?五行》所說的可解釋為:當凶星落入西方時,還在此方位擺放屬火的器物,不但不能趨吉,反而會助凶,使煞星更具殺傷力。由上述可知,古人所指的“煞”,實際上指的是存在於空間的一種無形的東西,古人將它稱為“炁”。用現代物理學解釋,實質就是來自宇宙或區域周邊的微波輻射,所造成的一種干擾或污染,而產生或形成的不良氣場。化煞,依筆者之說:就是改造化解不良的氣場。事實證明,通過各種不同植物的最佳化組合——“行兵布陣”的種植或擺設,來抵禦和化解不良氣場的影響,達到改善環境的目的。這種植物造(改)場化煞方法,比之古人套用相應的傳統器物化解法,其實用性、科學性和有效性都好得多。

當代風水學知名學者梁惟朝先生認為,風水的根本原理在於五行相生相剋關係的平衡,而利用植物“行兵布陣”在現代建築中更是風水套用與實踐的集中體現,李德雄先生所創立的《木子兵法》是古代風水學與現代建築環境學完美結合的“生態風水”科學,它的產生無疑給古代風水學和現代建築環境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註:據2006年5月31日《廣州日報》轉新華社電《科學特寫》報導:稻穀可否收割衛星說了算,科研人員就用“蛋白質圖紙”來把握收割稻穀的最佳時機。衛星把低蛋白的稻穀描繪成綠色。那么,稻田的綠色部分就被認為到了最佳收割時機。農業勞動力短缺現象在日本變得越來越嚴重,邊緣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套用能夠節省很多勞動力,同時通過數據分析也使得對農產品的科學評估成為可能——小小的人造衛星都能影響到我們地球的人事活動,那么比人造衛星的量化更大得多的太陽系八大行星,就更能左右地球萬物的各種活動。
——這個案例可以讓那些早年有個別不研究或不懂得風水的人認為“天上八大行星離我們很遠,對我們的影響微不足道”這種看法可以算是一種啟發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