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一兵》

《普通一兵》

影片《普通一兵》是根據前蘇聯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描寫了一名普通的前蘇聯紅軍戰士馬特洛索夫在衛國戰爭中成長與犧牲的歷程,馬特洛索夫是在戰場上第一個用身體堵住敵人機槍眼的英雄。

基本信息

簡介

蘇聯電影《普通一兵》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部譯製片,由長影(當時叫東北電影局)於1949年譯製完成。影片描述一個普通的戰士------馬特洛索夫在對德國法西斯的戰鬥中,用自己的

《普通一兵》《普通一兵》

胸膛堵住了敵人的地堡射孔,光榮犧牲,而保證戰鬥的勝利的英雄業績。影片在全國上映時,抗美援朝戰爭激戰正酣,這部影片便在前線上映,受到廣大指戰員的熱烈歡迎,有資料顯示,黃繼光看過這部影片後,深受鼓舞,成為了中國的馬特洛索夫。

影片從1941年的秋天開始。德國侵入了蘇聯的國土。當時,馬特洛索夫是某技校的學生,戰爭爆發後,他一直心繫前線,他的滿腔熱忱終於得到上級的批准,成為一名光榮的衛國戰士。

到了前線後,馬特洛索夫在參加第一次戰鬥後負傷,他耐著性子養好傷後,又趕回部隊。上級要他和幾個同志去執行一項偵查任務。正當他們在敵人陣地前爬行時,敵人打了一棵照明彈,缺乏作戰經驗的馬特洛索夫有些慌亂。衣服不慎被鐵絲網掛住,他一掙紮起身時把警戒鈴震響,敵人的機槍立即掃射過來,其他的偵察員均爬過了,只剩下被鐵絲網罩住的馬特洛索夫,他立即恢復了鎮靜,掙脫鐵絲網,接連投出三棵手榴彈,把敵人的火力吸引到自己身旁,掩護了其他同志。

任務完成後,他們還捉到一名俘虜。馬特洛索夫受到了表彰,但他想這次行動幾乎因為自己當時驚慌而失敗,他怎么能被當成模範來表彰?他找到上尉要求更正,上尉說到:“掛上鐵絲網時你是錯了,但是,後來你又鎮靜的立功,這一點沒錯”。

馬特洛索夫,在火線上就是在上級的教育和同志們的幫助下鍛鍊成為一名堅強的戰士。影片的結尾反映了在整個戰線反攻時,敵人的地堡阻擋了部隊前進,炮兵因地形原因打不著它。這時,馬特洛索夫爬行到地堡邊,連續向地堡里投擲了幾棵手榴彈,但敵人的火力並沒有減弱。這時,部隊已命令衝鋒了,馬特洛索夫一躍上前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地堡的機槍射孔,部隊衝過了敵人的陣地,取得了戰鬥的勝利,馬特洛索夫卻光榮地犧牲了。

影片在全國上映時,抗美援朝戰爭激戰正酣,這部影片被送往前線上映,受到廣大指戰員的熱烈歡迎,有資料顯示,黃繼光看過這部影片後,深受鼓舞,成為了中國的馬特洛索夫。

配音經過

張玉昆 共為400餘部外國電影配音,在前蘇聯影片《普通一兵》中,為男主角馬特洛索夫配音,他配音的重要譯製片角色還有《列寧在十月》中的列寧、《戰爭與和平》中的皮埃爾、

《普通一兵》《普通一兵》

《靜靜的頓河》中的葛利高里、《賣花姑娘》中的哥哥、《攻克柏林》中的阿廖沙以及英國影片《百萬英鎊》中的亨利·亞當等。他還為國產影片《花園街五號》、《吉鴻昌》、《刑場上的婚禮》中的重要角色配音,並為電視劇《太陽照常升起》、《嘎達梅林》、《當代檢察官》中的主要角色配音。

1949年的張玉昆還只是一名普通的電影院放映員,只在成蔭導演的故事片《回到自己隊伍來》中塑造過一名戰士。當時,被譽為“新中國譯製片之父”的袁乃晨正在籌建《普通一兵》翻譯片工作組,袁乃晨就地取材,選拔《回到自己隊伍來》的一些演員進行試音,張玉昆因形象好、在所有人中聲音最接近《普通一兵》當中的男主角馬特洛索夫,而被選中。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張玉昆努力回憶著那段經歷,他說,當時他沒見過什麼大世面,比較靦腆,有時在電影廠里打打雜,跑跑“龍套”,從來沒想過有朝一日搞配音,平日裡習慣了擺弄放映機的他婉言謝絕了袁乃晨的邀請。

“來吧,你別害怕,你不會,我可以一句一句地把你教會。”至今,張玉昆仍清晰地記得袁乃晨誠懇的話語,經過再三考慮,張玉昆決定試試。

這一試,讓張玉昆幸運地成為了為新中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男主角馬特洛索夫配音的演員,而在配音這一行,一乾就是一輩子。

張玉昆說,當年拿到《普通一兵》的電影原本也非常不易,為了讓中國觀眾儘早看到翻譯過來的外國電影,袁乃晨找到前蘇聯影片進出口公司的總代理聶斯庫伯,與他商洽翻譯蘇聯影片的業務。

幾經周折,袁乃晨終於與對方簽訂了為電影做翻譯配音的契約,拿到了第一份準備翻譯的電影原本,也就是《普通一兵》這部電影。隨後,袁乃晨開始組織人員,安排設備,全力以赴地開始了譯製工作。

據張玉昆回憶,《普通一兵》的譯製工作是在三個不同的地方完成的,在興山市(今黑龍江省鶴崗市)確定了配音演員;後又到齊齊哈爾市,租用當地的一家電影院,在沒人的時候進行配音排練,排練時不能有腳步聲,大家都穿著平底鞋,衣服之間更不能有摩擦,十幾個人共用一隻話筒是常有的事;影片最後錄製又回到長春完成。

張玉昆說,當時所有人員都是穿插著工作,譯製期間有的人還被借調到別的工作組,就這樣打游擊式的工作了半年,才完成全部錄製工作。

1949年5月,《普通一兵》完成了全部譯製工作,影片在東北電影製片廠里的小禮堂試映時,請來了包括聶斯庫伯在內的有關人員觀摩,結果大獲成功,結束時全場掌聲雷動,聶斯庫伯連聲說好,同意以後所有蘇聯電影的華語翻譯都由東北電影製片廠來做。1949年8月影片開始全國公映。

譯製過程

《普通一兵》譯製人員《普通一兵》譯製人員

1948年春季,由冀中軍區120師演員劇團來到東影的袁乃晨,接受了譯製工作。以前從未搞過,怎么做?袁乃晨心中沒有底。  

首先要找到前蘇聯有關部門。一番周折後,袁乃晨在哈爾濱終於與前蘇聯影片輸出公司東北分公司總經理聶司庫伯見面。在莫斯科電影院二樓會客廳,一場關於譯製片的國際談判開始了。

聶司庫伯對中國沒拍幾部電影就搞譯製片很感懷疑,袁乃晨做了肯定的答覆。聶司庫伯最後答應,如果我們不滿意,我們將把著作權交給印度、香港的發行網。先譯製一部,我們看看再說。

袁乃晨告別聶司庫伯,馬上起草了一份契約,回到東影向廠長袁牧之匯報。袁牧之審批了契約:你現在不是代表你個人或東影去談判,你代表的是一個國家!

對於袁乃晨的堅韌品質和不懈追求,聶司庫伯似乎格外敬重,他在契約上籤字。“好,可以!給你們一部片子!”一個月後,前蘇聯影片《普通一兵》到達東影。

“烏拉”為什麼譯成“沖啊”

譯製片生產的主要程式是,要用我國的藝術語言代替外國影片中角色的藝術語言,經過翻譯、編輯、導演的加工,用來體現原片思想、塑造人物形象、展現人物性格。演員講話的語調、節奏、邏輯重音的點送,哭與笑,無不代表著人物的內心世界。

《普通一兵》劇照《普通一兵》劇照

對於當時沒有絲毫譯製經驗的袁乃晨說來,《普通一兵》的譯製工作簡直是無從下手。他先在廠里找到搞俄語翻譯的孟廣鈞,孟廣鈞又推薦了一人。由於對譯製的電影劇本對白不理想。二人就“重起爐灶”,搞起對白配音。

條件艱苦、設備落後,他們就用土辦法、笨招數,真是歷盡艱辛。兩人背下對白,袁乃晨手拿秒表。“這段話15秒———好,正好15秒!”“太快了,重來!”“太慢了,重來!”譯製工作不僅要尊重原作,還要符合中國觀眾的觀賞習慣。有幾段台詞很長,就要濃縮,從30字減到20字,並且不能改變原意。夜以繼日,袁乃晨、孟廣鈞費盡了心思。

譯製到一位士兵從戰壕中跳起,高呼“烏拉!”千軍萬馬沖人敵陣時,袁乃晨犯難了。這是重大場面,“烏拉”很費解,阻礙觀眾思路。袁乃晨決定用“沖啊”替代“烏拉”。“顧了口型顧不上戲,顧了戲又找不準口型,那不行!”“烏拉”和“沖啊”口型相近,又符合劇情,時至今日,袁乃晨依舊引以為妙。  

經過多次試聽試看之後,1949年5月,東影也是中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譯製完成並且通過東影審查。在莫斯科電影院二樓會客廳,袁乃晨、聶司庫伯和翻譯一同看片。袁乃晨沉穩地坐在沙發上,心裡卻忐忑不安。這可是中國的第一部譯製片!沒想到,聶司庫伯剛看完片子,一臉燦爛地快速說著。翻譯說,他說你翻譯得很好!他說他祝賀你成功!袁乃晨終於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那句話:“按照契約的規定,今後我們的影片華語對白版的著作權就全部交給你們中國製作了!”  

《普通一兵》為中國電影觀眾打開了一扇認識世界的視窗,為國際間的文化交流,為溝通中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與相互了解架設了橋樑。

影響

影片在全國上映時,抗美援朝戰爭激戰正酣,這部影片被送往前線上映,受到廣大指戰員的熱烈歡迎,有資料顯示,黃繼光看過這部影片後,深受鼓舞,成為了中國的馬特洛索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