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裕仁天皇》

《揭秘裕仁天皇》

《揭秘裕仁天皇》昭和天皇裕仁(19011989) 60多年前,一場正義對邪惡的國際大審判在日本東京進行,史稱"東京審判"。但近年來,在日本卻出現了一股否定東京審判結果,企圖為甲級戰犯開脫罪責,甚至從根本上質疑東京審判正義性、合法性的思潮。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揭秘裕仁天皇》揭秘裕仁天皇

BBC的報導向來犀利,這次BBC將向您揭秘天皇裕仁,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個神秘的主角。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處於美國的控制之下,很多人預料裕仁天皇作為戰時名義上的元首會受到審訊,但最後卻什麼都沒發生。

《揭秘裕仁天皇》將通過詳實的資料,採訪專家學者和一些還健在的歷史親歷者,揭秘天皇裕仁,追問他是否應該承擔戰爭罪責。

同時本片還將還原歷史的真相,探詢被扭曲的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是如何把一個個普通的民眾變得瘋狂而效忠,如何製造出一系列人類歷史上的戰爭慘劇。

裕仁簡介

裕仁(Hirohito),日本第124代天皇。1901年4月29日生,大正天皇嘉仁的長子。1914年學習院初等科畢業,後在東宮學問所讀書。1916年11月被立為皇太子。1924年與良子結婚。1926年12月25日正式即位,改元“昭和”。日本戰敗投降後,根據1947年實行的日本新憲法規定,天皇為“日本國象徵”,只行使“有關國事行為,並無關於國政的權能”。1989年1月7日病故。稱號迪宮。

背景資料

《揭秘裕仁天皇》《揭秘裕仁天皇》劇照

製作《揭秘裕仁天皇》的單位是BBC“時間回眸”節目。該節目以深入挖掘題材,並用全新視角審視歷史事件見長,隸屬BBC較有影響的事實類節目發行部。

BBC事實類節目發行部主任助理約翰·阿什沃斯:儘管距二戰勝利已經60年了,但英國人還是會時常回味二戰中通過艱苦戰鬥取得的最終勝利。在英國,有兩個二戰紀念日非常重要:歐洲戰爭勝利日(5月8日)和對日戰爭勝利日(8月15日)。每逢這兩個日子,英國老兵就會身著禮服,上街遊行以示紀念。相對於對日戰爭勝利日,英國媒體更看重歐洲戰爭勝利日,尤其是對戰勝德國的歷史的報導。

在“時間回眸”製作的片子中,就有多部反映希特勒政治生涯和私生活的紀錄片。這些片子均以最尖銳的解說詞來剖析這個戰爭狂人的罪行,如BBC電視台正在播出的、揭露德國納粹法西斯罪行的紀錄片《奧斯維辛》等。但這些紀錄片中,始終沒有一部是深刻揭示誰該真正為60年前東亞那場戰爭負責的。為此,BBC做過種種努力。前些年,BBC試圖就裕仁天皇在二戰中所扮演的角色做一個紀錄片,並提出採訪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因為裕仁在位的最後幾年,中曾根曾擔任首相。但中曾根的秘書只看了初稿,就直接“槍斃”了這個採訪申請,理由是節目“明顯要把裕仁天皇陛下描繪成一個壞蛋”。

幕後故事

《揭秘裕仁天皇》(4)《揭秘裕仁天皇》劇照

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的二戰題材的紀錄片《揭秘裕仁天皇》,遭到了日本媒體的猛烈攻擊。BBC拍攝的是一部有關前日本天皇裕仁生涯的紀錄片,在該片的解說腳本中,BBC將裕仁描繪成一個“身體殘疾、性格扭曲、智力障礙”的人,並稱裕仁是“活躍的、但逃脫審判的戰爭頭目”。就是這樣一個人,一直被日本尊崇為“人神”。戰後,他不僅在民間沒有受到任何批評,還拒絕對在戰爭中遭受苦難的各國人民承擔任何責任。此外,紀錄片還稱日軍在二戰時曾用毒氣殺害了270萬中國人。BBC的紀錄片還未播出,就已經觸動了日本保皇派的敏感神經,並在日本社會引起了不小的波動。

日本雜誌炮轟BBC

最先向BBC發難的媒體是日本最有影響的兩大周刊之一的《周刊新潮》。在紀錄片還未完成之前,該雜誌便通過接受BBC採訪的日本人了解到了節目的內容,並由此斷定這部紀錄片“內容偏頗”、是“惡意中傷”和“醜化”天皇裕仁。於是,在2005年2月9日上市的雜誌上,該刊記者發表重頭文章向BBC發出了強烈抗議。

《周刊新潮》文章的標題:《昭和天皇是人格不正常的殘廢!英國BBC具有極端偏向的節目腳本———<勝利的戰敗之犬>太過分了》。文章寫道:“(BBC在描寫)關於日中之間永無休止的南京事件時,竟然稱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殺死了20萬或者30萬中國人,這樣的數字完全是中國政府官方用的宣傳數字。更為誇張的是,BBC竟說是天皇批准了日軍使用國際法禁止的毒氣瓦斯,並導致中國270多萬人死亡。”該文還引用日本岩波書店出版的《毒氣瓦斯戰和日本軍》一書的記載稱,中國的資料表明,因毒氣致死的中國人只有2086人。由此看來,不知道BBC是怎樣計算出270萬這個數字的?

BBC回擊日本雜誌

針對日本雜誌的非難,BBC表示,節目還在製作階段,腳本也需經多次審核、修改,目前難以對其下任何結論,但BBC無意冒犯日本人民。同時,BBC駐日本分社也發表聲明,要求《周刊新潮》雜誌在節目播放前不要對BBC妄加評論。

BBC不會向日本妥協

在日本,裕仁天皇在二戰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戰後一個諱莫如深的問題。在日本官方審定的教科書中,裕仁是一名慈祥的海洋生物學家。他熱愛和平,在戰爭中是一名軍國主義的“無辜傀儡”。

直到他死後多年,美英一些歷史學家通過大量考證,證明裕仁對那場東亞人民的悲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少學者指出,只要日本繼續迴避檢討裕仁的戰爭罪行,就無法得到亞洲其他國家的原諒,也無法脫胎換骨成為一個正常國家。因此,在策劃一系列反映二戰題材的紀錄片時,BBC再次決定拍攝一部有關裕仁天皇生涯的紀錄片。

儘管日本方面對BBC施加了強大壓力,並要求BBC立刻停止製作該紀錄片,但約翰表示,既然BBC投入經費製作這個節目,就一定會繼續下去,具體播出時間在2005年8月中下旬。

日本民眾很想看片子

《周刊新潮》抗議BBC的文章登出後,在日本社會引起了極大反響。日本《讀賣新聞》、《每日新聞》等主流媒體也相繼報導了此事,部分網站還專門為此設立論壇,供網民發表意見。在日本《東京新聞》英語版塊的論壇上,一些人表達著對BBC“詆毀”裕仁的不滿,認為節目腳本有不少杜撰成分,如指裕仁有智力缺陷。不過,一個筆名為簡·科爾瑪的人的留言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條留言說:“BBC這次只是禮貌地告訴日本人應該從何做起。裕仁可能不是智障,但他是戰犯,這才是關鍵。真希望BBC有勇氣把這些話說出來。”

不少民眾表示,日本媒體之所以對BBC感到憤怒,一是怕片子播出後會嚴重影響日本的國際形象,二是怕這部片子會激發中國民眾更強烈的反日情緒。不過,他們表示,真的很想看看BBC拍攝的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紀錄片。

BBC經典紀錄片一覽

對於紀錄片愛好者來說,追BBC(英國廣播公司)題材廣泛、製作精良的紀錄片是人生一大樂事。看BBC的紀錄片,既可以追溯上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也可以欣賞從宇宙到地信深處的奇妙境界,而其其超級精彩的畫面即使定格,也是一幅攝影佳作。

《恆河》
《活力星球》
《地平線:超大質量黑洞》
《百慕達三角洲之謎》
《野性加勒比》
《星際漫遊》
《探潛鯊魚火山 》
《太空漫遊》
《神秘的瑪雅》
《冷血生命》
《俄羅斯音樂祭》
《地球的力量》
《透視動物》
《古代啟示錄》
《藝術精品全記錄》
《地球》
《空中特勤組》
《製造新人類》
《消失的古文明》
《喜馬拉雅壯麗之旅》
《與野人同行》
《藝術的力量》
《極地之旅》
《超自然力量》
《八十天環遊地球》
《揭秘裕仁天皇》
《人類親緣》
《人類本能》
《鬼盜船真面目》
《行星地球探索記》
《藍色星球》

《世界自然奇觀》
《神跡透視》
《埃及》
《白色星球》
《野性南美洲》
《彗星的故事》
《二戰大突擊》
《動物超感官》
《成吉思汗》
《微觀世界》
《漂移的災難冰山》
《尋找特洛依戰爭》
《北極傳說》
《地平線》
《與恐龍同行》
《納粹警示錄》
《地球脈動》
《兩性奧秘》
《霍金的宇宙》
《海洋奧德賽》
《動物戰場》
《野生動物奇觀》
《海明威冒險之旅》
《錦繡中華》
《長城》
《探索不列顛的高地》
《世界八十寶藏》
《超級風暴》
《維生素真相》
《觀星指南》
《愛因斯坦的最大失誤》
《時光機器》
《復活節島上失落的眾神》
《地圖上的空白》
《大地之歌》
《野性印尼》
《亞馬遜深淵》
《尼羅河》
《園丁鳥的魅力藝術》
《以色列的誕生》
《曠世傑作的秘密》
《文明的軌跡》
《環太平洋之旅》
《瑪雅地底之謎》
《人腦漫遊》
《死屍的價值》
《地球:氣候戰爭》
《上帝之子》
《仰望夜空:大爆炸》
《人體世界》
《自然世界:鱷魚謠》
《1929年大崩盤》
《抹香鯨:深淵歸來》
《動物犯罪現場》
《驚世一刻》
《金字塔》
《宇宙行星探索記》
《宇宙無限》
《龐貝古城:最後的一天》
《羅馬鬥獸場》
《自然世界:馭風而歸》
《自然世界:聰明的猴子》
《生命之源》
《爆破達人:前進賭場》
《印度的故事》
《自然生態精選》
《消逝的生物》
《神話與英雄大觀》
《群體大自然》
《戰慄東方》
《雌雄爭霸戰》
《挪亞方舟》
《諾曼第大登入》
《廣島核爆》
《敦刻爾克大撤退》
《地球水之旅 》
《從諾曼第到柏林》
《大西洋之戰》
《戰爭之路》
《地球形成的故事》
《邱吉爾的保鏢》
《BBC 海底世界揭秘》
《光的故事》
《宇宙間的各種洞》
《野性非洲》
《未來景象》
《血戰奧馬哈海灘》
《最初的伊甸園》
《昆蟲帝國》
《深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