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菩提樹》

《我的菩提樹》

他的這部最新長篇小說《我的菩提樹》可以說是順沿了前此的寫作套路。有意味的是,他有意識地對這一寫作套路從文體上進行了嶄新的試驗:過去的經歷以“日記”的形式被記錄下來,而今天的寫作又是對日記的陳述,於是勞改記憶以跨越時空的形式作了兩度書寫。從文體角度講,張賢亮這篇小說就顯示出讓人羨慕的自由的寫作狀態。《我的菩提樹》在寫作過程中一再突破了作者當初所約定的原則“力圖將此書還原成純粹私人的記錄”,這一突破使小說超越了個人經歷的含義,那就是對自我言說的私語發展為對時代發言的獨白;對歷史真實的“顯示”發展為對歷史本質的“講述”。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00

張賢亮說,他的《我的菩提樹》一書,是“對一般性文學手法的挑戰”
從理念上說,《我的菩提樹》沒有比《綠化樹》時代的張賢亮有更多的建樹。
《綠化樹》時代的張賢亮起碼尚有“馬櫻花”的顏色,風韻。卻而今,在張賢亮的筆下,只剩下了理念——一種深刻的“大牆情結”。過去,不講“包裝”的時候,張賢亮尚懂得用小說去包裝他的政治;而現在,他只剩下了政治。張賢亮痛恨遺忘——對於今天我們這個已經變得更加善於遺忘的時代來說,這用心彌足珍貴。

作者簡介

張賢亮,男,江蘇盱眙縣人,1936年12月生於南京。1955年中學畢業後至寧夏銀川幹部文化學校任教。1957年因在《延河》文學月刊上發表長詩《大風歌》而被列為右派,遂遭受勞教、管制、監禁達十幾年,其間曾外逃流浪,討飯度日。1979年9月獲平反,1980年調至寧夏《朔方》文學雜誌社任編輯,同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1年開始專業文學創作。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副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寧夏分會主席等職,並任六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受家庭影響,從小深受中國古典文學薰陶,中學時代開始廣泛接觸俄羅斯文學和法國文學作品,並嘗試文學創作,曾寫作發表了60餘首詩歌。1979年重新執筆創作後,先後發表了短篇小說《邢老漢和狗的故事》、《靈與肉》、《肖爾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說《土牢情話》、《龍種》、《河的子孫》、《綠化樹》、《浪漫的黑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長篇小說《男人的風格》、《習慣死亡》、《我的菩提樹》。先後結集出版的選集有中短篇集《靈與肉》、《感情的歷程》(又稱“唯物論者的啟示錄”,是以章永麟這一“右派”知識分子為主人公的一系列小說,其中包括《初吻》、《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的菩提樹》等)及中篇選集《張賢亮集》。其中《靈與肉》、《肖爾布拉克》分別獲1980年及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綠化樹》獲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評論

讀張賢亮《我的菩提樹》
張賢亮是我喜愛的一名作家,在我讀書的時候,《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習慣死亡》、《靈與肉》等文章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其實直到讀了張賢亮寫的《靈與肉》我才知道,我小時候看過的一部很好看的電影《牧馬人》居然是《靈與肉》改編的。
翻開《我的菩提樹》的第一頁,寫著:郭建文,96年元月。這本書已經陪伴我12年了,這是我喜愛的一本書,書中所體現出來的黑色幽默,人性的扭曲,不可思議的年代,仿佛將我也置身於那個年代。每隔一段時間,我便會從書架取出它,倚在床頭重讀,似乎每一次閱讀,都帶給我不同的收穫。我沒有在三年大饑荒那個年代生活過,但令自己也不解的是,我對建國以來出現的大躍進、大饑荒、大鳴大放、文化大革命有著濃厚的興趣,而張賢亮的小說,是他在21歲的時候被打成右派開始,一共坐了22年大獄,他用他22年常人無法想像的經歷,超乎尋常的樂觀與幽默和對人性深邃的思考,寫出了《綠化樹》、《我的菩提樹》等令人深省的文章。
在《我的菩提樹》的後記里,作者對讀者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人們,我是愛你們的。千萬不能再走那條路。那到底是一條什麼路,令作者感到恐懼、迷茫、厭惡?這也許是我為什麼總是愛讀它的原因,我希望走進張賢亮,聆聽他的苦難、他的理解、他的樂觀。
一個作家的寫作風格如同人的脾氣個性一樣,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穩定性,正所謂“文如其人”。從文字里,你可以看到他的內心世界裡最真實的東西,他的觀念和經歷在他的文字里清晰地展露無遺,透過他筆下的人和事,你可以看到另一個人的生命軌跡,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我們的生命歷程中無法涉及的東西,所以,我們總是懷著極大的好奇心和興趣去讀書,去了解一些我們不了解的人和事。《我的菩提樹》,是張賢亮在漫長的勞改歲月里記錄下來的日記的一部分,當時的政治環境迫使他每寫一個字都萬分的小心。那是一個多么荒唐、野蠻、失去理智、沒有法制的年代!所有的事情都與階級立場和革命事業聯繫在一起,而階級立場又直接關係到人的生死存亡。他寫的每一句話都十分謹慎,不可以帶點滴的感情色彩和個人觀點,當時如實記錄下來的那本流水帳里,簡短的文字卻沉浸著深重的血淚和冤屈!在平反之後,經過整理,加上對當時勞改的勞動、生活和政治環境詳細的注釋,對當時的心理狀態寫實的描寫,使讀者觸目驚心。看過之後,我心裡受到很大的震動,我驚奇的是,人在那樣的環境裡竟然可以活下來,張賢亮居然能活下來,能活下來,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1960年的張賢亮,身高178公分,體重呢,連皮帶肉連同破鞋上的泥巴,一共44公斤,小說中寫道:因為我全身上下沒有一點皮下脂肪,有時在扛土塊的時候甚至能聽見乾硬的土塊和骨頭直接摩擦所發出的咯吱咯吱的響聲。“低標準瓜菜代”、“吃青”、“照相”是那時特有的名詞,加入你不了解那段歷史,你是無法直到這些名詞的苦澀含義的。《我的菩提樹》讓我看到,人的生命力居然可以如此的頑強,生活中除了死亡,幾乎沒有不可以戰勝的東西。生命所表現出來的高貴和卑賤,不只是取決於一個人的內心思想和所受的教育,還取決於你生存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狀況。只要生命還在繼續,它總是要帶給你一些意外,有的是你希望得到的,有的是你不希望得到的,不管喜歡不喜歡,你都必須全部領受。
我們應該很慶幸生活在這個年代,讓我們可以自由地了解那個匪夷所思的年代,他從五十年代末“右傾”到六十年代的文革直到七十年代,整整坐了二十二年大獄,他能夠活下來已經算是奇蹟,作者從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詩人到階下囚,然後再成為一名著名作家,回顧那段歷史,心情依然不能平靜,文字中顯示出對回憶的一種特殊的信念,雖然用了一些諷刺挖苦詼諧幽默的手法,還是讓人能讀出其中的辛酸苦難。那段真實的經歷在他的生命了留下深深的烙印,他把它們從記憶中清理出來,用文字告訴我們那段歷史,那也是新中國的一段歷史,單從人性的角度來讀這部書,給予人的震動就是非常大的。我覺得,人們是必須了解歷史的,否則,又怎么會珍惜現在的生活呢?

張賢亮作品

張賢亮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副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寧夏分會主席等職,並任六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曾三次獲得國家級小說獎,多次獲得全國性文學刊物獎,獲國家與寧夏自治區“有特殊貢獻的知識分子”和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