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養生智慧》

《心腦養生智慧》,洪昭光著,由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於2009年1月1日出版。這是一本送給心腦血管病患者和家屬的權威實用著作,書中匯集了洪教授從醫幾十年在心腦血管疾病預防、治療、調理及養生方面的心得和經驗,並提煉了多年在全國各地進行健康教育講座的精華。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心腦養生智慧心腦養生智慧
作者:洪昭光
出版社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1-1
字數:300000
版次:1
頁數:261
開本:16開
印次:1
紙張:膠版紙
ISBN:9787538437638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保健/心理健康、常見病
定價:¥25.00

編輯推薦

人民大會堂健康生活方式大巡講,關注心腦血管健康,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大型公益活動推薦用書,洪昭光教授最新力作:將醫學專業與科普內容充分結合,針對心腦血管病患者在預防、治療、養生等方面精化匯總。
播種健康,收穫幸福,關愛生命,收穫和諧。
著名心血管病專家洪昭光教授從醫幾十年的實踐經驗總結,1000餘場健康講座的精華匯總,提煉心腦血管病防治的5種新觀念和70種解決方案,送給中老年朋友最實用的80種養心護腦方法。
健康不得病、個人少受罪、家人少受累、節省醫藥費、造福全社會
改變觀念,求已勝於求醫,早知道早預防早治療,藥食同源——食物也是你的醫藥,吃動平衡健康一生,戒菸限酒健康自已和諧家庭,病由心生——全球都在重視的情緒性疾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延長生命長度
高血壓:一個“早”字解決大問題,9大因素引起冠心病,最常見的6種心血管病的誘因,6種方法教你診斷冠心病,4招可以讓心律不失常,血脂檢查前4項注意,10大信號早知道心血管疾病,10大信號旱知道腦血管疾病,7招讓你遠離脂肪肝。
養心護腦,帶病一樣可以長壽
高血壓藥物治療8大原則,降血壓4個注意,養心養腦,中西醫是戰友,過節別過累,放鬆不放縱,對高血壓患者和諧調脂的3個建議,腦血管病患者康復運動5個原則,血脂異常的11個誤區,冬季心腦血管病發作的5個誘因,8個細節可以減少猝死的發生,心病還要心藥醫——14招調整好心態。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送給心腦血管病患者和家屬的權威實用著作,書中匯集了洪教授從醫幾十年在心腦血管疾病預防、治療、調理及養生方面的心得和經驗,並提煉了多年在全國各地進行健康教育講座的精華。
本書中提出對疾病預防的5種新觀念,結合科學論證和作者的經驗積累,為讀者提供了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的70多種解決方案。中國自古就有上醫治未病之論,現代醫學也強調治未病更勝於治已病,只要做到早知道、早預防、早治療,大家一樣可以帶病長壽。
健康要靠自己。洪教授也在本書中送給廣大讀者最貼心的健康方案,並送給中老年朋友80多種最實用的養心護腦方法,告訴讀者養生就從心腦開始,從日常生活開始,健康不得病,個人少受罪,家人少受累,節省醫藥費,造福全社會。

作者簡介

洪昭光,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幹部保健,診療中心研究員教授、主任醫師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副會長
北京市老年學學會老年健康與長期照護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
衛生部心血管病專家諮詢委員會原副主任
全國心血管病舫治科研領導小組原副組長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原副院長
北京國康民健教育諮詢中心總顧問
《新保健》雜誌首席健康顧問
曾任第二、三、四屆中華心血管病學會委員,第三、四屆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編委,並長期擔任北京安貞醫院幹部保健及老年心內科主任。
上世紀70年代與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合作研製成“北京降壓0號”及“潰瘍合劑”。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3、三等獎1項及衛生局級科技進步獎多項。
近十幾年來從事醫學科普工作,曾獲聯合國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和平使者”稱號,全圈科普工作先進個人,北京市科普工作先進個人,“中國控煙貢獻獎”,衛生部“輝瑞杯離血壓健康教育獎”,中國老教授協會科教優秀工作者。
科普活動被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東方之子》、《時空連線》、《新聞調查》、《焦點訪談》、《實話實說》及香港鳳凰衛視陽光衛視《高端訪談》、芬蘭電視台等報導。

圖書目錄

第一章慢性病讓人類少活50年
1.慢性病——危害人類健康最主要的疾病
2.慢性病是中國人最大的殺手
3.可防可治的心腦血管疾病
十大信號——早知道心血管疾病
十大信號——早知道腦血管疾病
4.心腦血管疾病偏愛七類人
5.6種不良生活方式是慢性病的罪魁禍首
6.扼制心腦血管病勢在必行
7.省錢又治病的阿司匹林
第二章高血壓——悄悄的“殺手”
1.要么談“高”色變,要么滿不在乎
2.高血壓的“三高”與“三低”
3.與高血壓零距離接觸
4.關注血壓,關注健康
5.切莫忽視高血壓的表現
6.高血壓和三類疾病親密接觸
7.打開高血壓魔盒的7把鑰匙
8.高血壓:一個“早”字解決大問題
9.降壓藥的選擇
10.降血壓四注意
11.高血壓治療的3個誤區
第三章冠心病——病在血管痛在心
1.動脈硬化是個“瓜熟蒂落”的病
2.九大因素引起冠心病
3.6種方法教你診斷冠心病
4.5種方法教你認清典型心絞痛
5.識別不典型心絞痛
6.胸痛就是心絞痛嗎
7.注意!勞力型心絞痛
8.小心!自發性心絞痛
9.不穩定型心絞痛易導致猝死
10.急性心肌梗死的3種典型症狀
11.急性心肌梗死的三大併發症
12.心肌缺血與心律失常是“孿生姐妹”
13.為什麼有人事後才知道發生過心肌梗死
14.猝死猶如晴天霹靂
15.猝死有明確的“引爆”因素
16.從小抓起,少造“定時炸彈”
17.6種誘因最常見
18.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
19.冠心病的二級預防讓你無憂
20.冠心病的用藥與治療
21.冠心病治療,中醫和西醫是戰友
22.用藥不當能誘發冠心病
23.心絞痛病人合理用藥四原則
24.針對病情,合理選藥
25.冠心病的介入治療
26.PTCA術後的處理
27.5種冠心病患者適合做PTCA
第四章心律失常——把握脈搏,養護心臟
1.心臟是“任勞任怨”的“老黃牛”
2.心率和心律跳的不一樣
3.心律失常有哪些表現?
4.心律失常喜歡與急性心肌梗死“共舞”
5.心律失常病人如何看醫生
6.讓心臟愉快地跳動
7.善於捕捉心律失常的動態心電圖
8.心律失常的藥物治療
9.8種藥物讓心律不再失常
10.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6點注意
11.抗心律失常藥物是把雙刃劍
12.絡病理論如何看待心律失常
13.四招可以讓心律不失常
14.預防心律失常六措施
第五章莫讓血脂異常“殺人於無形”
1.血脂異常,血管危機製造者
2.人體內的血脂出路在哪裡?
3.血脂家族四兄弟
4.血脂檢查前四注意
5.45~55歲男性是高危人群
6.一定要空腹抽血化驗血脂嗎?
7.理性看化驗,平衡對人生
8.眾說紛紜膽固醇
9.機體大健康需要綜合平衡
10.一生中的三大任務
11.日常生活中,高脂血症患者有哪些表現?
12.高脂血症的診斷與年齡有關嗎?
13.是什麼引發高脂血症
14.老年人血脂異常的特點
15.為什麼肥胖者常有血脂升高
16.愛護動脈,就是愛護生命
17.長期調脂,保護血管
18.兩“高”伴行更傷“心”
19.調脂藥與降壓藥怎樣聯用?
20.保心護肝,雙管齊下
21.綜合治療脂肪肝
22.科學降血脂,減少心臟突發事件
23.循證醫學就是有證據的醫學
24.中國人自己的循證醫學證據
25.除了血糖,糖友更應關注什麼?
26.糖尿病遭遇大血管併發症
27.城市“死亡四重奏”——代謝綜合徵
28.高血壓高血脂,孿生兄弟相伴行
29.對高血壓患者和諧調脂的3個建議
30.血甘油三酯高為什麼會引起胰腺炎?
31.冠心病人血脂不高,也要服降脂藥
32.什麼時候服降脂藥更好
33.中藥降血脂有什麼特點
34.血脂異常誤區大盤點
第六章腦皿管病——世界性殺手
1.腦血管病——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
2.腦血管病六大特點
3.腦血管病的七大危險因素
4.了解腦卒中,更好戰勝腦卒中
5.愛腦護腦是當務之急
6.腦血管疾病的七大紅色警報
7.腦動脈硬化是個兇險的疾病
8.血壓急劇升高應警惕高血壓腦病
9.出血性腦血管病可以導致迅速死亡
10.引起腦出血的六大原因
11.腦出血預防十必須
12.不同人群一級預防措施不同
13.腦血管的二級預防
14.腦血管病患者需常做的8項檢查
15.出血性腦血管病的2個治療期
16.別小看缺血性腦血管病
17.缺血性腦血管病的2個治療期
18.不明顯的短暫性腦缺血
19.腦梗死就是一種腦死亡
20.高血壓是引發腦血管病的重要因素
21.高脂血症加速腦血管病的發生
22.慢性腎病患者易出現腦血管病
23.惡性腫瘤患者也會出現腦血管病
24.腦血管病易發生在早晨
25.寒冷易引發腦血管疾病
第七章求醫還要求己
1.春寒料峭更要注意護心、護腦
2.夏日炎炎心要悠閒
3.夏季如何做好日常保健
4.秋風紅葉話秋補
5.人體生理與廿四節氣
6.營養補充,增強免疫力
7.“秋凍”適應,提高耐寒力
8.運動健身體,冬練防誤區
9.過節別過累,放鬆不放縱
10.麻將娛樂別較勁
11.缺什麼,別缺覺
12.多什麼,別多吃
13.入席少飲酒
14.閒來多品茶
15.細節決定健康
清晨的健康警告
清晨是發病高峰期
憋尿造成的血壓猛升
當心“衛生間事件”
大便決定生死
低血壓要小心應對
小心沐浴會伴行高血壓
適中的洗澡水溫度
16.腦血管病患者出院後自我治療六注意
17.腦血管病患者生活護理常識 
18.腦血管病的家庭急救方法
有了症狀不硬扛
院外急救時間關係重大
腦卒中急救四誤區
腦卒中“報警症狀”5個“突然”
搶救處理六要素
5個細節幫助家屬辨別患者是否發生腦血管意外
家屬發現患者發生腦血管疾病如何進行處理
怎樣護送急性腦血管患者去醫院
19.冠心病心絞痛發作的家庭急救
20.心血管疾病急救錦囊
第八章與疾病為友三分治七分養
1.《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6個字,十句話
2.溫家寶總理的飲食12字訣
3.21世紀最合理的膳食結構:一葷一素一菇
4.吃什麼很重要,怎么吃更重要
健康飲食10個字
慢慢吃,多咀嚼
養心長壽多吃谷
要想身體好,果蔬不可少
養生保健常吃豆
別小瞧堅果、種子的保健作用
大可不必談肉色變
什麼都吃,適可而止
5.吃動平衡,健康一生
運動最佳化體質,增強免疫力
運動是觀念問題,不是時間問題
最好的運動是步行
科學運動三五七
鍛鍊要量體裁衣謹防運動三誤區
作息起居,順應自然
心律失常,運動還是不運動
腦血管病患者康復運動有講究
6.戒菸限酒,健康長久
數字看吸菸危害
吸菸是死亡的“加速器”
菸酒親兄弟,並非一家人
7.病由心生——76%的疾病是情緒性疾病
心理壓力是百病之源
嫉妒比生氣更可怕
高度恐懼導致死亡
生活像鏡子,你笑它也笑
不要忘記好心態
心病還要心藥醫
心寬一寸,病退一尺、
心平血壓平
常看三座山
信心顯著提高機體免疫力
像心臟學習
蜜蜂生活
愛心蜜蜂,日子越過越輕鬆
家是沙漠裡的綠洲
8.健康寶典——八味湯
9.高風亮節,常飲“四君子湯

圖書書摘

第一章慢性病讓人類少活50年
1.慢性病——危害人類健康最主要的疾病
慢性病離你有多近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65歲以前算中年人,65~74歲算青年老年人,75~90歲算真正老年人。那么人的生理壽命應該是多大歲數呢?按照生物學的原理,哺乳動物的壽命是他的生長期的5~7倍。人的生長期是以最後一顆牙齒出來的時間(20~25歲)來計算,因此人的壽命最短100歲最長175歲。人的壽命正常應該是120歲。應該怎么度過呢?在這個120歲當中應該是健康7、8、9,百歲不是夢;70、80歲沒有病,90歲也很健康,活到100歲不是夢,人人都應該健康100歲,這是正常的生物規律。可現在的情況呢?應該平均活120歲卻只有70歲,整整少活50歲本應該70、80、90歲很健康,好多人40多歲就不健康,50多歲冠心病,60多歲死了,也整整提前得病50年。現在提前得病,提前殘廢,提前死亡成為當今社會普遍現象。
來自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說,迅速加重的非傳染病已是影響全球公眾健康的一個主要因素。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精神病以及癌症同屬非傳染慢性病。
這些曾被認為只屬於已開發國家的慢性病,正在向中低收入國家轉移,給這些經濟剛剛有所起色的國家增添了沉重的醫療負擔。
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2005年全球5800萬死者中,因慢性病死亡的約為3500萬,其中80%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家,心血管病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中國加上印度,心血管病造成的負擔超過了全部工業化國家疾病負擔的總和。當前,心血管病(包括腦血管病)是世界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大約有1700萬人死於這種慢性病,占全球總死亡人數的30%左右。也就是說,每3個死者中,就有1個死於心血管病。根據目前的估計,到2020年時,這類死亡將達到死亡總人數的73%,占疾病負擔的60%。
如果疾病是人類健康的殺手,那么心腦血管疾病就是殺人狂魔了。在中國,每年因心腦疾病而死亡的人數大約在300萬。而以惡性腫瘤腦卒中、冠心病、糖尿病等為代表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性病”)已成為威脅我國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殺手”。目前,這些慢性病無論是發病或死亡情況,不僅沒有得到有效遏止,而且都呈明顯上揚態勢。
由於慢性病是致病因素長期作用,致使器官慢慢損傷,功能逐步失調而累積成的疾病,所以其發病不明顯,潛伏期長,不容易引起人們注意,往往容易忽視一些潛在因素。慢性病的發病年齡已經不僅僅限於老年人,青壯年發病也十分常見,最近的一項調查表明,國小生肥胖、得高血壓,中學生得脂肪肝、動脈硬化者越來越多。
為什麼經濟發展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些人反而死得更快了呢?有人認為現在心腦血管病多、腫瘤多、糖尿病多都是因為經濟發達、生活富裕造成的。研究表明:這些病並不是因為物質文明提高造成的,而是因精神文明不足、健康知識缺乏而產生的。
2.慢性病是中國人最大的殺手
“殺手”很可怕,沒有人願意接觸這種人,如瘟疫一樣避之唯恐不及。可隱藏在我們身邊甚至自己身體內的疾病這個隱形殺手,有多少人認識到了呢?
目前,慢性病已成為危害我國人民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是危害的重中之重。
與世界流行趨勢一樣,我國的疾病和死亡模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衛生部2002年公布的部分市縣死亡率及死亡原因構成中,前5位的病分別是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損傷和中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慢性病的流行出現增長速度逐漸加快,增長幅度農村高於城市的顯著特點,這對我國的勞動力人口(15~59歲)構成威脅,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
中國心腦血管疾病(除特指外,以下統稱心血管病)發病呈增長態勢。據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用最近一次人口普查資料(來源於《中國人口統計年鑑2006》公布的人口資料)推算2006年中國心血管病主要危險因素現患人數如下:
高血壓2億人;
血脂異常2億人;
肥胖7000萬人,超重2.4億人;
糖尿病3000萬人;
心力衰竭420萬人;
心肌梗死200萬人;
腦卒中700萬人。
可防可治的心腦血管疾病
心腦血管疾病是兩大類疾病的總稱,它可分為心血管疾病和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冠心病為主,冠心病又稱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是由於供應心肌血液的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使動脈血管變窄,心肌供血不足造成的。由於冠狀動脈病變引起管腔狹窄或閉塞的臨床症狀,在時間長短、程度輕重上不盡相同,因此可表現為隱陛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肌硬化和心源性猝死等多種形式。腦血管病則是指因腦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腦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損傷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疾病,俗稱為腦卒中;該病常見於中年以上人群的急性發作,嚴重者可發生意識障礙和肢體癱瘓,是目前造成人類死亡和殘疾的主要疾病。
心腦血管疾病的大規模流行,與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分不開的。現代人勞累過度,心理壓力過大,平時又不注意合理安排飲食,沒有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並且較少參加必需的運動,久而久之,在體內種下惡果;另外,抽菸、過量飲酒、肥胖,這些也都是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的誘因。
十大信號——早知道心血管疾病
(1)勞累時感到心前區疼痛或左臂放射性疼痛;
(2)夜晚睡覺時感覺胸悶難受,不能平躺;
(3)早晨起床時,若突然坐起,會感到胸部很難受;
(4)飯後胸骨後憋脹得厲害,有時會冒冷汗;
(5)情緒激動時心跳加快,胸部有明顯不舒服的感覺;
(6)走路速度稍快或時間稍長會感到心跳加快、胸悶、氣喘;
(7)不願多說話,經常性渾身乏力;
(8)爬樓梯或做一些原本比較容易的活,會感覺很累,需要歇幾次才能幹完,而且感覺胸悶、氣喘;
(9)經常性胸悶、心慌;
(10)胸部偶有刺痛感,一般1~2秒即消失。
十大信號——早知道腦血管疾病
(1)經常性頭痛頭暈耳鳴、視物不清、眼前發黑;
(2)睡眠差、夢多、覺輕或感覺老是睡不醒,醒後又很累;
(3)舌頭髮麻、發僵、說話不利索;
(4)手發抖、發顫,做一些日常基本動作感到困難,如穿針、扣扣子等;
(5)腿腳、手指尖或手指發麻,摸東西沒有感覺,洗手、洗腳感覺不出水的冷熱;
(6)嘴角常感到濕潤或控制不住地流口水;
(7)思維緩慢、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
(8)會莫名其妙地跌跤;
(9)看什麼都不順眼,對人對事無原因發火;
(10)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經常性地哭或笑。
4.心腦血管疾病偏愛七類人
(1)中、老年人
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最主要疾病。尤以40~70歲的人群最常見。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血管(主要是動脈)的結構和功能也逐漸發生變化,形成病變,醫學上稱為動脈粥樣硬化。這種變化在40歲以後尤其明顯,即在動脈壁上發生了多個由於脂質沉積和壞死所形成的灰黃色斑塊,同時伴有纖維增生,從而導致動脈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一些較小的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就會引起組織和器官缺血、缺氧,從而產生一系列症狀。在嚴重的動脈硬化病變部位,動脈壁變薄而向外膨出便形成動脈瘤,動脈瘤破裂則引起出血。另外,動脈粥樣硬化後血管壁彈性減退,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成為導致血壓增高的主要因素。因此,中、老年人更容易患心腦血管疾病。
(2)有遺傳病史的人
心腦血管疾病和遺傳有一定的關係。心腦血管疾病的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硬化是隨著人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血管疾病,其規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時期發生,至中老年時期加重、發病。動脈硬化形成初期,沉澱在血管壁內的脂質,只有像縫衣服用的線般粗細,隨後積少成多,進而在血管壁內集成大小不一的脂質斑塊,直接堵塞血管腔發病;有的脂質斑塊還可脫落,隨著血液流動至血管狹窄處堵塞發病。
目前發現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多達百餘種,其中高血壓、高血脂、胖肥、糖尿病、心臟病和吸菸等最為常見。
(3)飲酒、吸菸者
吸菸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菸草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及尼古丁,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使保護動脈免於發生粥樣硬化的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同時使血壓升高,並導致動脈硬化的發生。
大量飲酒可使血壓升高,血液呈高凝狀態,引起心律失常,導致腦血流量減少。長期大量飲酒還可損害肝臟,影響血脂代謝。
(4)長期心理緊張和壓力大的人
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的激烈,現代人面臨著各種生存壓力、競爭壓力、社會壓力等,導致身心長期處於高度疲勞和緊張狀態,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有很大影響。而長期的心理緊張狀態是引起血脂和血壓升高的重要因素,生活緊張程度越高,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越高。從事緊張度高的職業,如司機、新聞從業人員、科技人員,其高血壓的患病率高達11.30%;其次是電話員、教師、會計、公務員,其患病率達10.2%。說明高血壓病在從事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緊張又缺少體力活動者中容易發生。
(5)糖尿病人
糖尿病人之所以易患心腦血管疾病,主要是因為脂質代謝紊亂。患糖尿病時,胰島素分泌量明顯不足,作為機體主要熱能來源的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利用而大量流失,從而刺激對激素敏感的脂酶使其活性增高,促使脂肪分解供給機體熱能,因此大量三醯甘油、膽固醇及游離脂肪酸進入血液;同時,脂肪的合成能力減弱,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脂肪分解產物滯留於血液中,為動脈粥樣硬化提供了條件,促進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6)肥胖
多年來醫學專家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胖人患高血壓病的機率較瘦人高2~3倍。
(7)A型性格的人
心理學家將人的性格分為A、B兩種類型。
A型性格不是我們常說的A型血,而是心理學上對性格劃分的一個名詞。A型性格的人的特點用俗話說就是“點著火兒就急”,具體表現為:急躁、易惱火、易激動、易發怒。這種人積極向上,有才華,有創造力,辦事節奏快、幹練利索,遇到困難不罷休,說到做到,比較完美主義,但是不好的一面是比較容易衝動、脾氣大,壓力大,常為一些小事就可以大發雷霆,心理容易出現失衡。一些在工作中處於重要崗位的群體多傾向於A型性格,他們對於事業有追求,不論對自己和對他人均有很高的要求,卻常常忽視自己的健康狀況,不會享受生活,常使自己整天處在緊張和壓力之中。
A型性格者為何易得冠心病
人的大腦皮層就像一個司令部,統帥人體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這兩種神經是調節人體內臟活動的兩類內臟神經。交感神經具有使心跳加快、使冠狀動脈擴張的功能,副交感神經則使心跳減慢,使冠狀動脈收縮。平時,這兩種神經相互制約、對抗,使心臟可以正常地工作和休息。而A型性格者由於時常受一些外界因素影響,長期地、反覆地持久地處於精神緊張狀態中,大腦皮層司令部容易發生功能紊亂,使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平衡關係被打破,交感神經處於緊張興奮的狀態。這會促使血液中的兒茶酚胺增多,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時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大血液黏滯性和凝固性。另外,兒茶酚胺還會引起缺血心肌生理電活動的不穩定,容易發生嚴重的心律失常。因此,A型性格者更易發生冠心病和使冠心病的病情加重。
B型性格的人恰恰相反,大多與世無爭,辦事穩健,心平氣和,隨遇而安,悠然自得。他們行動慢、效率低,沒有爭強好勝的壓力,泰然自若,穩紮穩打,輕鬆平和地享受生活的樂趣。
研究認為,A型性格的人與心腦血管疾病,特別是冠心病,有一種特殊的“緣分”。據報導,我國患冠心痛的高級知識分子中,A型性格者占170%。而B型性格者僅占30%。
5.6種不良生活方式是慢性病的罪魁禍首
(1)膳食結構不合理吃出來的慢性病
食譜單一,油脂過量
油脂類可供給熱量,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供給不飽和脂肪酸。食入過多的不飽和脂肪酸,會引起生理紊亂和疾病,增加膽固醇的吸收,加速衰老進程,誘發膽石症的發生,還有助於癌細胞的生長。
對策:為防治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脂血症等,我們應該控制脂肪的攝入量。膳食油脂不宜過多,也不是越少越好,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日脂肪攝入量應小於總熱量的30%。一般每人每天以25~40克為宜,動物脂肪和植物油要搭配食用。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根據實踐經驗提出了適合我們人體特徵的膳食結構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中益氣”。主食與副食合理搭配,葷菜和素菜合理搭配,這是最適合我們的膳食結構。
不控制食鹽的攝入量
食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化學元素,但飲食過成可使人罹患高血壓,加重心臟負擔,引發心力衰竭,出現全身浮腫及腹水。每日吃鹽7克以上者,高血壓患病率顯著增高。高鹽飲食,尤其與高熱能飲食同時並用時,會增加胃黏膜損傷,破壞胃黏膜屏障,繼而受致癌物作用而發病。
患有腎炎、肝硬化的人,也會因飲食過鹹而加重水腫症狀。鹽攝入的過多還可能是一種促癌劑,成為促使胃癌發生的因素之一,有害健康。
對策: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健康人每日吃鹽量不宜超過6克。糖尿病非高血壓患者不超過5克;高血壓患者不超過3克;糖尿病血壓患者不超過2克。
不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
人體處理動物脂肪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長期大量進食肉類食物,膽固醇就會在體內堆積,並沉積在血管壁上,造成動脈粥樣硬化,輕者會出現心絞痛,重者則導致心肌梗死或突發性心臟病。醫學研究表明,肉食可以增加多種癌症的風險,同時,膽結石和膽囊炎的形成與攝入膽固醇過多有關。
素食含熱量低,蛋白質與脂肪嚴重不足,長期以素食為主容易引起營養不良,單純素食還容易引起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缺乏症。
對策:正確的飲食不是揚素棄葷或揚葷棄素,而是葷素兼顧的平衡飲食。食用葷菜時,也別忘多增加蔬菜、瓜果、薯類、菌類和茶等鹼性食物的攝入。
少見水果和蔬菜
2002年相關部門進行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顯示,每人每天吃的蔬菜類只有276克,水果類45克,遠遠低於所建議的標準。特別是深色綠葉蔬菜,中國人吃得還不夠,此類蔬菜中含有較多的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及多種抗氧化成分,恰好是中國人最缺乏的。
對策:儘可能多吃菠菜小白菜油麥菜等綠葉蔬菜,紅辣椒胡蘿蔔番茄等紅色蔬菜,以及土豆南瓜紅薯等黃色蔬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