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斯河上的磨礪》

《弗洛斯河上的磨礪》

《弗洛斯河上的磨礪》又叫是《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喬治·艾略特的經典之作,講述弗洛斯河旁聖奧格鎮上磨坊主杜利弗因欠債而發生訴訟糾紛,敗訴破產後其子女湯姆和瑪吉的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經過幾年的努力,聰明而勤奮的湯姆終於攢夠了錢還清債務並買回了磨坊,但瑪吉的愛情卻因湯姆的反對而頻遭挫折。當兩人在危難之中和解時,兇猛的洪水卻最終將兄妹倆吞沒,但他們深深的手足之情卻不能不讓人感動。

《弗洛斯河上的磨礪》弗洛斯河上的磨礪
《弗洛斯河上的磨礪》又叫是《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喬治·艾略特的經典之作,講述弗洛斯河旁聖奧格鎮上磨坊主杜利弗因欠債而發生訴訟糾紛,敗訴破產後其子女湯姆和瑪吉的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經過幾年的努力,聰明而勤奮的湯姆終於攢夠了錢還清債務並買回了磨坊,但瑪吉的愛情卻因湯姆的反對而頻遭挫折。當兩人在危難之中和解時,兇猛的洪水卻最終將兄妹倆吞沒,但他們深深的手足之情卻不能不讓人感動。

背景介紹

《弗洛斯河上的磨礪》《弗洛斯河上的磨礪》1934版
《弗洛斯河上的磨礪》將讀者較為徹底地帶入了十九世紀弗洛斯河上的那座磨坊。女主人公瑪吉在家庭由盛到衰再由衰到盛的巨變中經歷了愛情、親情的一番磨礪長大成熟又因天災而死。但這一悲劇的故事和這個劇團特有的肢體語言及英國人似乎與生俱來的嚴謹、正統,讓讀者在激情澎湃又不乏規整的演繹中不但領略了喬治·艾略特小說的魅力,也再次領教了英國的強大與感人。
氤氳氣息里的弗洛斯河,電閃雷鳴,風雨欲來,洪水淹沒了田野,淹沒了那片紅森林、磨坊、房舍與村莊;舞台上,舞者在暗夜中像電影慢鏡一樣起伏身姿,與身體一起沉伏的是漂流的家具、掙扎的欲望和被按捺的激情。大地在那一刻呈現出怪異的淒清與寂靜,當風聲、雨聲、弗洛斯河的水聲、來自瑪吉心靈深處的呼喊聲都漸漸消隱。這就是《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在接近尾聲的高潮處時的場面。

瑪吉的成長,三個瑪吉不斷地交錯出現:少年時無拘無束、熱烈而純真的瑪吉,青年時自我壓抑、切割心靈的瑪吉,成年時矛盾卻又充滿成熟魅力的瑪吉,這三個瑪吉在劇中反覆地同台,展示出當自我面對人生時的巨變、愛情的萌昧、親情、友情、人格獨立這一系列難題時的掙扎和猶豫,也演繹出我們現實中每一個人都可能多多少少遭遇過的心理困境。洪水過後,黎明的清麗與寧靜中,三個瑪吉再次同台出現,這一次,每一個瑪吉都與她那一生命階段中最重要的人依偎在一起:少年時的瑪吉在哥哥湯姆的懷中,青年時的瑪吉與她的初戀情人相依偎,成年的瑪吉與她愛過又不得不放棄的戀人手牽著手。

小說簡介

《弗洛斯河上的磨礪》《弗洛斯河上的磨礪》1980版
《弗洛斯河上的磨礪》故事發生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朵爾考特磨坊房主托利威夫婦帶著兩個孩子湯姆和瑪吉生活在美麗的弗洛斯河畔。雖然日子過得並不寬裕,但一家人卻生活得非常幸福。塔利弗先生是一個驕傲且成功的人,過著幸福的家庭生活。富商皮瓦特讓威克姆作為自己的代理人買了磨坊上游的土地,並計畫從弗洛斯河裡抽水來灌溉農田。為此,托利威準備跟威克姆打官司。
湯姆知道這件事後,和同在一起學習的威克姆的兒子菲利普的關係開始緊張起來。但瑪吉在斯特利家裡的這幾天,卻和菲利普之間產生了深厚的友情。事實上,身體略有殘疾的菲利普並不像他的父親威克姆那樣卑鄙。
與威克姆的官司輸了後,法院裁決托利威破產,磨坊也歸屬於威克姆所有。湯姆認為這一切的變故都是威克姆陰謀策劃的結果,並再三告誡瑪吉從此不要理睬菲利普。為了能讓家人有個棲身之地,托利威忍辱蒙羞地留在磨坊做威克姆的僱傭工人。
為了還清家裡的債務,湯姆來到姨夫的公司做事,為父報仇已經成了湯姆生活的全部,以至於無心關心瑪吉。七年過去,瑪吉已經出落成一個大姑娘,在她的心裡,意義充實且豐富多彩的生活才是她追求的目標。菲利普從義大利回來後,儘管瑪吉躲起來不願見他,但菲利普還是在兒時經常玩的地方找到了瑪吉。瑪吉被壓抑的情感世界得到了迸發,但卻受到視家族尊嚴高於一切的湯姆的干涉。父親托利威在一場大病中離開人世後,瑪吉的這段感情擱置了下來。
瑪吉的心靈在尊嚴和欲望的雙重壓力之下不斷地掙扎著、成熟著。可就在瑪吉自以為可以用理智對待生活中的一切時,表妹的男朋友、叛逆而又不乏熱情的斯蒂文闖入了瑪吉的生活,使瑪吉的情感世界再起波瀾。面對心中念念不忘的菲利普和出現在自己生活中的斯蒂文,瑪吉最終選擇放棄愛情。可就是這樣,當瑪吉隻身回到磨坊時,不知內情的湯姆還是把瑪吉趕出了家門。當天夜裡,弗洛斯湖水突然上漲,瑪吉和哥哥湯姆在洪水中掙扎一陣後,兩人都沒有上得岸來。

作品評價

《弗洛斯河上的磨礪》《弗洛斯河上的磨礪》1974版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愛略特的第二部長篇巨著。愛略特在繼承現實主義傳統的同時,從四個方面發展了心理分析藝術:整體上把握人物心理的動態發展;人物心理矛盾成為情節發展的內在主線;從揭示心理過程的不穩定性和偶然性以及心理層次的豐富性來表現複雜的心理狀態;對傳統心理分析技巧的發展。愛略特的開拓大大發展了文學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能力,並以獨特的心理分析藝術開啟了現代心理小說創作。
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的英國農村,弗洛斯河岸邊。塔立弗經營著祖傳的磨坊,一家人過著小康生活。塔立弗生性好強,他對當地的律師韋克姆成見很深。在一次訴訟糾紛中(韋克姆是對方的辯護律師),他敗訴負債,不得不變賣所有的產業,並成了韋克姆的雇員,為他管理磨坊。但他並不甘心,立誓報仇雪恨。
塔立弗破產後,他的兒子湯姆中斷了學業,到鎮上當了銀行會計。由於湯姆的奮發努力,他們的家境有所好轉,這使塔立弗感到重振家業有了希望,並對韋克姆進行了報復,但由於過分激動而中風死去。塔立弗。有個女兒叫瑪琪,她是個聰慧而富有感情的人。雖然她家和韋克姆家有著深仇大恨,但她對韋克姆的兒子卻有著純真的友情,只是由於父兄的反對,他們的友誼才未能繼續發展。故事的結尾是弗洛斯河泛濫成災,瑪琪獨自駕船到被淹的磨坊去救湯姆,兩人在危難中和解,但小船覆沒,兩人淹沒在洪水之中。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喬治·艾略特的經典之作,講述弗洛斯河旁聖奧格鎮上磨坊主杜利弗因欠債而發生訴訟糾紛,敗訴破產後其子女湯姆和瑪吉的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經過幾年的努力,聰明而勤奮的湯姆終於攢夠了錢還清債務並買回了磨坊,但瑪吉的愛情卻因湯姆的反對而頻遭挫折。

作者簡介

《弗洛斯河上的磨礪》喬治·艾略特
喬治·艾略特(GeorgeEliot),是英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名。原名瑪麗.安.伊萬斯,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一位傑出的小說家,她被認為是第一位能深入省視人物心理,並具有一種敏銳的直覺,能在文學中深刻剖析人類的渺小與人類的理想主義的英國小說家(HarryBlamires,1974),其小說中的心理分析,影響了諸如Henry JamesThomas HardyMarcel Proust等作家。其主要作品有《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米德爾馬契》等。
1819年出生於華威郡一個中產階級商人家庭(父親曾是木匠,後暴發成為房地產商人)。三十幾歲時,她因翻譯工作而開始文學生涯,之後還擔任“西敏寺評論”雜誌的編輯;在此期間經由介紹,她認識了一生的摯愛路易士(G.H.Lewis),路易士已有妻室,但艾略特依舊不顧外在壓力,與其同居;兩人隨後遷居德國;回國後,雖不見容於當時社會,但兩人仍恩愛幸福,在工作與生活中,相互扶持。
因為愛人路易士的鼓勵,艾略特年近四十歲才開始寫作,發表文章於雜誌上;一八五九年,才真正發表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亞當.比德》,這部小說一年內再版了八次,受歡迎程度不在話下;一八五九年以後,她發表了兩部極為成功、最為著名之作《織工馬南傳》與《弗洛斯河上的磨礪》,奠定了在英國文壇的地位。之後,一八六三年的《羅慕拉》,一八六六年的《菲力克斯.霍爾特》,一八七二年的《米德瑪奇》,更是著作豐碩,成就非凡。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