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女詞》

《幼女詞》是唐代詩人施肩吾的詩詞作品之一。

基本信息

【名稱】《幼女詞

【年代】中唐

【作者】施肩吾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幼女詞

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

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

作品鑑賞

施肩吾有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兒,在詩中不止一次提到,如:“姊妹無多兄弟少,舉家鍾愛年最小。有時繞樹山雀飛,貪看不待畫眉了。”(《效古詞》)而這首《幼女詞》更是含蓄兼風趣的妙品。

詩一開始就著力寫幼女之“幼”,先就年齡說,“才六歲”,說“才”不說“已”,意謂還小著呢。再就智力說,尚“未知巧與拙”。這話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說她分不清什麼是“巧”、什麼是“拙”這類較為抽象的概念;其實,也意味著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說,會幹出“濃朱衍丹唇,黃吻爛漫赤”(左思),“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杜甫)一類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這裡提“巧拙”實偏義於“巧”,暗關末句“拜新月”事。讀者一當把二者聯繫起來,就意會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動人的“乞巧”場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林傑《乞巧》)詩中並沒有對人物往事及活動場景作任何敘寫,由於巧下一字,就令人想像無窮,收到含蓄之效。

前兩句刻劃女孩的幼稚之後,末二句就集中於一件情事。時間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簡作一“夜”字。地點是“堂前”,這是能見“新月”的地方。小女孩乾什麼呢?她既未和別的孩子一樣去尋找螢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卻鄭重其事地在堂前學著大人“拜新月”呢。讀到這裡,令人忍俊不禁。“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這位“才六歲”的乳臭未乾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與‘細語人不聞’(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別”(沈德潛語)啊。儘管作者敘述的語氣客觀,但“學人”二字傳達的語義卻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內容卻是幼稚的,這形成一個衝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產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學人,便越發不能藏“拙”。這個“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純真而可愛。

這類以歌頌童真為主題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晉左思《嬌女詩》,那首五古用鋪張的筆墨描寫了兩個小女孩種種天真情事,頗能窮形盡態。而五絕容不得鋪敘。如果把左詩比作畫中工筆,則此詩就是畫中寫意,它刪繁就簡,削多成一,集中筆墨,只就一件情事寫來,以概見幼女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畫出了一幅筆致幽默、妙趣橫生的風俗小品畫,顯示出作者白描手段的高超。

作者簡介

施肩吾(780—?)唐代詩人、道士。字希聖,自號棲真子。洪州(一說睦州)人。歷憲宗、穆宗、敬宗、文宗諸朝。習《禮記》,有詩名。趣尚煙霞,慕神仙輕舉之學。詩人張籍稱他為“煙霞客”。公元820年(唐憲宗元和十五年)登進士第。長慶(821~824)中,隱於洪州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學仙。他在《與徐凝書》中自謂“仆雖幸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棲心玄門,養性林壑。賴先聖扶持,雖年迫遲暮,倖免龍鍾,其所得如此而已”。著有《西山集》十卷、《閒居詩》百餘首。《全唐文》收有《養生辨疑訣》(或作《辨疑論》)等,《全唐詩》也收入其詩作。其養生之說亦見於《道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