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樞》

本首詩選自《詩經·國風·唐風》。我們從詩歌本身來考察,認為它該是嘲諷一個守財奴式的貴族統治者的作品,郝懿行《詩問》云:“《山有樞》,風(諷)吝嗇也。”可謂一語破的。也有人以為這首詩是“刺儉而不中禮”之作(如季本《詩說解頤》、方玉潤《詩經原始》),這與“諷吝嗇”說相去不遠,但似較拘牽,不及前一說那么圓通無礙。

出處

先秦 詩經

原詩

山有樞,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婁。
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1]。子有廷內,弗灑弗掃。
子有鐘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且以喜樂,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注釋

1、樞(舒shū)、榆(余yú)、栲(考kǎo)、杻(扭niǔ):皆為樹木名。2、《集傳》:“樞,荎(池chí),今刺榆也。”陳藏器《本草拾遺》:“《詩》之樞,即刺榆;《詩》之榆,即大榆,白榆。” 3、曳(葉yè):拖。婁:即“摟”,用手把衣服攏著提起來。《正義》:“曳婁俱是著衣之事。” 4、宛:通“菀”,萎死貌。5、 《毛傳》 :“栲,山樗(初chū,臭椿)。杻,檍(億yì)也。”《傳疏》:“山樗與樗不同。……葉如櫟木,皮厚數寸,可為車幅,或謂之栲櫟。” 6、廷:指宮室。7、埽(掃sào):通“掃”。8、考:敲。9、保:占有。10、永:《集傳》:“永,長也。……飲食作樂,可以永長此日也。”

譯文

山坡上面有刺榆,窪地中間白榆長。
你有上衣和下裳,不穿不戴箱裡裝。
你有車子又有馬,不駕不騎放一旁。
一朝不幸離人世,別人享受心舒暢。
山上長有臭椿樹,菩提樹在低洼處。
你有庭院和房屋,不灑水來不掃除。
你家有鍾又有鼓,不敲不打等於無。
一朝不幸離人世,別人占有心舒服。
山坡上面有漆樹,低洼地里生榛栗。
你有美酒和佳肴,怎不日日奏樂器。
且用它來尋歡喜,且用它來度時日。
一朝不幸離人世,別人得意進你室。

賞析

關於這首詩的主題, 《毛詩序》 認為是諷刺晉昭公,說晉昭公“不能修道以正其國,有財不能用,有鐘鼓不能以自樂,有朝廷不能灑埽,政荒民散,將以危亡,四鄰謀取其國家而不知,國人作詩以刺之也”。這一說法毫無史實根據,不足為信。我們從詩歌本身來考察,認為它該是嘲諷一個守財奴式的貴族統治者的作品,郝懿行《詩問》云:“《山有樞》,風(諷)吝嗇也。”可謂一語破的。也有人以為這首詩是“刺儉而不中禮”之作(如季本《詩說解頤》、方玉潤《詩經原始》),這與“諷吝嗇”說相去不遠,但似較拘牽,不及前一說那么圓通無礙。至於朱熹《詩集傳》認為此詩為答前篇《蟋蟀》之作,“蓋以答前篇之意而解其憂”,“蓋言不可不及時為樂,然其憂愈深而意愈蹙矣”。也可聊備一說。
全詩分三章,每章起首兩句都用“山有×,隰有×”起興,以引起後面所詠之詞。有些詩的起興與所詠之詞有一定的關聯,但本詩的起興與所詠的對象則沒有什麼必然聯繫,這與現代許多即興式的民歌相似。 《詩經》 本是音樂文學,往往隨意借物起興,取其易於順口吟唱而已。
三章詩句文字基本相近,只改換個別辭彙。一章的衣裳、車馬,二章的廷內、鐘鼓,三章的酒食、樂器,概括了貴族的生活起居、吃喝玩樂。詩歌諷刺的對象熱衷於聚斂財富,卻捨不得耗費使用,可能是個慳吝成性-的守財奴,一心想將家產留傳給子孫後代。所以詩人予以辛辣的諷刺。
細心的讀者也許會提出這樣的疑問:詩中為什麼沒有提到田地?難道田地在貴族死後不也是被他人(包括子孫)所占有的嗎?這可能田地只是貴族吃用享受的資金來源,而不是可供玩樂的直接對象;也可能分封的土地只享有租稅權而無所有權,貴族死后土地便將被王室收回。更主要的是文學作品只須提出若干典型性的事物以概括一般,而不必面面俱到、巨細無遺地羅列一切。這是欣賞文學作品必須注意的地方。
陳繼揆《讀詩臆補》評此詩為“危言苦語,骨竦神驚”,直接從詩的語言看,似乎並不怎么危苦,但四“有”字、八“弗”字的“互相激宕”(陳震《讀詩識小錄》),後人讀來確也有“愈曠達,愈沉痛”(吳闓生《詩義會通》)的感覺。陳繼揆以為《古詩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等篇,“是祖述此意(指勸人及時行樂)者”,雖然對《山有樞》的詩旨理解不在“諷吝嗇”而在“勸行樂”,與筆者的觀點有異,但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說,他的意見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