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唐風·山有樞》

《國風·唐風·山有樞》全詩分三章,每章起首兩句都用“山有×,隰有×”起興,以引起後面所詠之詞。更主要的是文學作品只須提出若干典型性的事物以概括一般,而不必面面俱到、巨細無遺地羅列一切。這是欣賞文學作品必須注意的地方。

作品信息

【名稱】《國風·唐風·山有樞
【年代】先秦
【作者】無名氏
【體裁】詩歌
【出處】《詩經》

作品原文

山有樞
山有樞⑴,隰有榆⑵。子有衣裳,弗曳弗婁⑶。子有車馬,弗馳弗驅⑷。宛其死矣⑸,他人是愉⑹。
山有栲⑺,隰有杻⑻。子有廷內⑼,弗灑弗埽⑽。子有鐘鼓,弗鼓弗考⑾。宛其死矣⑿,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⒀。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⒁?且以喜樂,且以永日⒂。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注釋譯文

【注釋】

⑴樞(shū 書):木名,刺榆。
⑵隰(xí 習):低濕之地。榆:木名,白榆,又名,落葉喬木。
⑶弗曳(yì 義)弗婁:有好衣裳而不穿。曳,拖;婁,摟的借字,牽拉。古時裳長拖地,需提著走。
⑷驅:車馬疾走。
⑸宛:“苑”的假借字,枯死貌。
⑹愉:快樂、享受;一說音偷,取。
⑺栲(kǎo 考):木名,臭椿樹。
⑻杻(nǐu 紐):檍樹,梓屬。
⑼廷:庭院。內:廳堂和內室。
⑽埽(sào):同“掃”。
⑾考:敲擊。
⑿保:占有。
⒀漆、栗:木名。
⒁瑟:一種似琴的撥弦樂器,一般有二十五弦
⒂永日:指整天享樂。

【譯文】

刺榆長在山坡上,白榆生在窪地頭。你有錦繡好衣裳,不穿將會新變舊。你有高車和駿馬,不乘不騎想不透。有朝一日你猝死,別人樂得來享受。
栲樹就在山坡長,檍樹就在窪地生。你有庭院和廳堂,不去打掃積灰塵。你有編鐘和大鼓,不敲不擊空列陳。有朝一日你猝死,全部家產歸別人。
漆樹就在山坡長,栗樹就在窪地生。你有美酒和佳肴,何不每天彈瑟又宴飲?姑且以此自娛樂,一天到晚多開心。有朝一日你猝死,別人進門享現成。

作品鑑賞

關於這首詩的主題,《毛詩序》認為是諷刺晉昭公,說晉昭公“不能修道以正其國,有財不能用,有鐘鼓不能以自樂,有朝廷不能灑埽,政荒民散,將以危亡,四鄰謀取其國家而不知,國人作詩以刺之也”。這一說法毫無史實根據,不足為信。從詩歌本身來考察,認為它該是嘲諷一個守財奴式的貴族統治者的作品,郝懿行《詩問》云:“《山有樞》,風(諷)吝嗇也。”可謂一語破的。也有人以為這首詩是“刺儉而不中禮”之作(如季本《詩說解頤》、方玉潤《詩經原始》),這與“諷吝嗇”說相去不遠,但似較拘牽,不及前一說那么圓通無礙。至於朱熹《詩集傳》認為此詩為答前篇《蟋蟀》之作,“蓋以答前篇之意而解其憂”,“蓋言不可不及時為樂,然其憂愈深而意愈蹙矣”。也可聊備一說。
全詩分三章,每章起首兩句都用“山有×,隰有×”起興,以引起後面所詠之詞。有些詩的起興與所詠之詞有一定的關聯,但此詩的起興與所詠的對象則沒有什麼必然聯繫,這與現代許多即興式的民歌相似。《詩經》本是音樂文學,往往隨意借物起興,取其易於順口吟唱而已。
三章詩句文字基本相近,只改換個別辭彙。一章的衣裳、車馬,二章的廷內、鐘鼓,三章的酒食、樂器,概括了貴族的生活起居、吃喝玩樂。詩歌諷刺的對象熱衷於聚斂財富,卻舍不得耗費使用,可能是個慳吝成性-的守財奴,一心想將家產留傳給子孫後代。所以詩人予以辛辣的諷刺。
細心的讀者也許會提出這樣的疑問:詩中為什麼沒有提到田地?難道田地在貴族死後不也是被他人(包括子孫)所占有的嗎?這可能田地只是貴族吃用享受的資金來源,而不是可供玩樂的直接對象;也可能分封的土地只享有租稅權而無所有權,貴族死后土地便將被王室收回。更主要的是文學作品只須提出若干典型性的事物以概括一般,而不必面面俱到、巨細無遺地羅列一切。這是欣賞文學作品必須注意的地方。
清陳繼揆《讀詩臆補》評此詩為“危言苦語,骨竦神驚”,直接從詩的語言看,似乎並不怎么危苦,但四“有”字、八“弗”字的“互相激宕”(陳震《讀詩識小錄》),後人讀來確也有“愈曠達,愈沉痛”(吳闓生《詩義會通》)的感覺。陳繼揆以為《古詩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等篇,“是祖述此意(指勸人及時行樂)者”,雖然對《山有樞》的詩旨理解不在“諷吝嗇”而在“勸行樂”,雖觀點有異,但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說,他的意見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