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樞

山有樞

出自《詩經·國風·唐風》,詩從衣食住行寫起,也就是對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進行評價,描繪出了一個守財奴的形象。諷刺守財奴只知搜括索取,而不享用。

基本信息

出處

先秦 詩經

原詩

原詩圖片
山有樞,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婁。
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內,弗灑弗掃。
子有鐘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且以喜樂,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別稱

——守財奴的面目

注釋

①樞:樹名,即刺榆樹。②隰( X i):潮濕的低地。榆:樹名。 ③曳:拖。婁:牽。曳、拖在這裡是指穿著。④宛:死去的樣子。 ⑤栲(ko。):樹名,即山樗。(5)忸(NIO):樹名,即鐿樹。(7)廷內: 庭院和房屋。(8)考:敲擊。(9)保:占有,據為己有。(10)漆:漆 樹。(11)栗:栗子樹。

譯文

山上長著刺榆樹,
榆樹長在窪地中。
你又有衣又有裳,
為何不穿在身上?
你又有車又有馬,
為何不乘又不坐?
到你死去那一天,
別人占有盡享樂。
拷樹生長在山上,
鐿樹長在窪地中。
你有庭院和房屋,
為何不灑又不掃?
你又有鍾又有鼓,
為何不擊又不敲?
到你死去那一天,
別人占有樂陶陶。
漆樹生長在山上,
栗樹長在窪地中。
你又有酒又有食,
何不彈琴又鼓瑟?
姑且用它尋歡樂,
姑且用它遣時光。
到你死去那一天,
別人占有進室中。

讀解

錢財皆為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我們是赤條條來 到這世上,也是赤條條離開這世上,既無什麼可以羈絆,也無什 么可以留戀。然而,偏偏有人想不開這個極其明顯的理兒,一頭 鑽進錢眼兒里,一頭扎進財貨中,做錢物的奴僕,變作掙錢聚財的機器。
或許有人會辯解說,掙錢聚財是一種個人愛好,一種寄託和 追求。想來也是。掙錢聚財不也像收藏古董、收集郵票之類的愛 好一樣嗎?純粹的愛好和實用態度大不相同。
買用態度的著眼點是錢物的使用價值。按照這種態度,便要 使錢、物充分發揮其使用效益。它們的使用效益,說穿了就是滿 足人的生存需要,僅此而已。對錢、物的要求取決於人的需要,可 問題恰恰出在這裡。人的需要和欲望難以有止境,吃飽了窩窩頭。 就想吃白面饅頭,有了
白面饅頭吃就想白麵包,有了白麵包就想 奶油麵包,如此等等,錢、物就永遠也填不滿人的欲望的無底洞。 純粹愛好的著眼點是精神價值。這種價值滿足的是精神上的 需要和滿足,甚至可以成為精神上的支柱。難道我們能說葛朗台、 嚴監生一類的守財奴看重的不是這一點?難道他們
對錢財的痛惜 不像痛惜古董寶貝?
人各有志,不能勉強,守財奴有守財奴的活法,若痛恨他們, 不相來往就行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嘛。貪得無厭也是一種活 法,我們無法剝奪貪得無厭者的生存權,頂多在輿論上加以譴責, 在道義上加以抨擊。當然也有像詩仙李白那樣的活法: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賞析

《山有樞》諷刺守財奴只知搜括索取,而不享用。警告他,死後會全被別人占有。詩從衣食住行寫起,也就是對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進行評價,描繪出了一個守財奴的形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