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真實的蔣介石》

《尋找真實的蔣介石》

《尋找尋真實的蔣介石》研究蔣氏生平、思想、活動諸多方面,力圖還原在多年政治鬥爭中已經「迷失」的蔣氏本來面貌;因或毀容或美容,均非原貌。全書依據蔣氏日記手稿本及大量檔案、文獻寫成,將為讀者揭示蔣氏早年的思想、性格,蔣氏個人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以及對北伐與抗戰的貢獻;也重現近代中國許多政治內幕,如辛亥革命後刺陶(成章)案、1923年的蘇聯之行,中山艦事件之謎、軟禁胡漢民事件、對日秘密談判、史迪威事件的中美角力、國共重慶談判蔣氏一度意圖拘禁毛澤東的複雜心態等。書中對蔣氏的個人「緋聞」也做了澄清。

基本信息

簡介

《尋找真實的蔣介石》《尋找真實的蔣介石》

本書作者是我國著名的民國史專家,尤長於蔣介石中國國民黨史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作者即長期閱讀並深入研究保存在大陸和台灣的蔣介石日記的“類抄本”和“仿抄本”,多次赴台灣閱讀蔣介石的“大溪檔案”,多次赴美、英、日等國閱讀與蔣介石相關的歷史檔案。2006年、2007年,作者又兩赴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閱讀陸續開放中的蔣介石日記的手稿本。本書即為作者長期研究蔣介石日記的成果精選。所收各文,或為新作,或據日記手稿修訂、增補。在本書中,楊天石通過大量引述和分析研究蔣介石日記,展現不同歷史時期,蔣介石的個人生活、思想性格、政治作為、治國方略等等方面的詳盡內容。這對於讀者了解和認識蔣介石其人,能提供極具價值的幫助。另外,蔣介石作為民國時期的領袖人物,其個人舉手投足、喜怒哀樂,都映現出中國大變革時代的歷史脈搏。因此,出版楊天石解讀蔣介石日記的成果,對於還原歷史本來面目,也有其重要意義。

作者

楊天石,江蘇人。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清華大學教授、浙江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現代文化學會常務副會長、《世紀》雜誌顧問、《炎黃春秋》特約編委,《同舟共進》編委。曾任日本京都大學客座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史丹福大學、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訪問學者。長期研究中國近代史和中國文化史。獨著有《楊天石近代史文存》(五卷本)《楊天石文集》《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海外訪史錄》《辛亥前後史事發微》《尋求歷史的謎底》《黃遵憲》《朱熹》《朱熹及其哲學》《泰州學派》等;合著有《中華民國史》第一編及第二編第五卷、《南社》《南社史長編》等。現正主編多卷本《中國國民黨史》。

推薦

找尋真實的蔣介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

看清蔣介石真面目的人——民國史研究專家、蔣介石研究權威楊天石,全力解密蔣介石日記,帶你找尋一個真實的蔣介石!日記中的蔣介石:蔣年輕時,曾認真研讀過《馬克思學說》和《共產黨宣言》,他甚至讀出了“趣味”,讀到了“不能懸卷”的程度(1923年10月13日日記);蔣早年曾追隨孫中山,投身證券市場,他在股市的買賣經歷和盈虧狀況,在日記中也多有記載;蔣喜歡罵人。在日記中,蔣罵過許多人,好友如戴季陶、黃郛,親屬如宋子文、孔祥熙、同僚如胡漢民、孫科、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下屬如周至柔等,幾乎無人倖免,而且罵得非常狠;在日記中,蔣還毫不掩飾自己的隱私,例如早年逛青樓、搞“三陪”,在“天理”和“人慾”之間艱難掙扎,甚至為解決生理需求而進行“自慰”,等等;在日記中,他提出要徹底改造國民黨的組織結構,提出革命幹部必須下鄉工作三年(1942年8月10日日記);他還曾效法毛澤東,要求國民黨員“為人民服務”(1945年日記);他也努力在國民黨內部反貪污、反腐敗;此外,對於中國的未來,蔣在1923年訪問蘇俄演講時,稱中國革命“兩步走”,最終中國要“實現共產主義”;抗戰期間,他曾用“殺無赦”這樣的狠話來警告對日求和派,在與日方的誘和談判中,也是他屢次主動剎車;在對美外交中,蔣介石堅持“國家之尊嚴”,曾在日記中大罵“美帝國主義”……

自序

人的本相常常迷失,歷史的本相也常常迷失。人的本相迷失的情況很複雜。一種是因“捧”。將某一個人捧為天縱之聖,絕對正確,永遠英明,仿佛斯人不出,世界就永遠處於黑暗中一樣。一種是因“罵”。將某一個人罵成十惡不赦,壞事做絕,禍國殃民,是千夫所指,人人皆曰可殺的天字第一號大壞蛋,仿佛一切罪惡,一切黑暗,均源於斯人。

蔣介石一生經歷了近、現代中國的許多大事。早年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討袁、護法;孫中山逝世後,領導北伐、清黨、剿共、抗日、內戰,很長時期內擔任中國黨、政、軍三方的最高領導人,位居“元首”。既和中國共產黨有過兩次合作,又兩次分裂。1949後退到台灣,既堅持反共復國,又堅持一個中國,在活過88年以後去世。在部分人的口中、筆下,他被神化、美化為千古完人,光同日月,“高勛盛德”,“光華流澤”,但是,在另一部分人的口中、筆下,他則被鬼化、醜化為人民公敵、元凶首惡、民族敗類、千古罪人。兩種情況,簡單的捧和罵,都背離蔣介石的實際,造成其本相的迷失,因此需要尋找。廓清迷霧,尋找真實的蔣介石,正確評價其功過是非,揭示其本相,對於正確認識歷史上的國共關係,正確認識和書寫中國近代與現代的歷史,有其必要;對於建立兩岸的和平關係,實現中華民族的和解與和諧也有其必要。時至今日,距離蔣氏去世已經三十多年,距離當年國共大戰、生死搏鬥的年代也已快到六十年,塵埃早已落定,各種恩怨都已化為歷史陳跡。人們全面掌握資料,綜合蔣氏一生的前前後後、方方面面,對其做出比較科學、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價已有可能。

我從上一世紀70年代起,投身於中華民國史的研究。開始研究孫中山,其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研究蔣介石。第一步,在海內外廣泛收集資料,第二步,選擇若干重大問題進行研究。上一世紀30年代,蔣介石曾將他的部分日記和手稿交給他的老師和秘書毛思誠保存,我曾以這批資料為主撰寫了一批論文。2002年,結集為《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一書,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其後,我又多次到台灣,研讀蔣介石帶到台灣的大量檔案,特別是根據其日記所編寫的《困勉記》、《省克記》、《學記》、《事略稿本》等資料,寫成又一批論文。2006年3月,暫存於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的《蔣介石日記》的手稿本開放,我有幸受邀成為最早的讀者之一。2007年,胡佛研究院繼續開放日記的1932至1945年部分,我再次受邀訪問該所。日記,記個人經歷和內心世界,在各種歷史文獻中有其特殊價值。蔣的日記,長達五十餘年,大有助與人們了解其內心世界和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秘密。當然,只看日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大量閱讀相關的檔案資料和文獻,反覆比較、勘核,同時,將蔣的所思、所行置於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思考、研究,才有可能揭示真相,找出真實的蔣介石來。

我在研究蔣介石的過程中,得到過許多鼓勵。1988年,我的《中山艦之謎》一文發表後,胡喬木多次在談話中稱讚此文有“世界水平”,“不可多得”,又當面對我說:“你的路子是對的,要堅持這樣走下去”。2001年,我的《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一書完稿,經中共中央統戰部審讀,得到“華夏英才基金”資助,於2002年出版。但是,我的研究也碰到過若干困難。2003年,有少數幾個人化名給中央領導和有關機構寫信。他們根本沒有見過我的書,就張冠李戴,毫無根據地指責我吹捧蔣為“民族英雄”,要求對我加以懲處。幸賴中國已經處於改革開放的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領導和中央有關領導同志對我的書和我的研究採取肯定和支持態度,我的研究才得以堅持和繼續。

本書是我多年來所寫關於蔣介石研究專題文章的一個選本。部分文章利用收藏在大陸和台北的蔣介石日記仿抄本或類抄本寫成,部分利用胡佛研究院開放的日記手稿複印本寫成(本書注釋簡稱為“手稿本”)。由於類抄本經過不同程度的刪削、改動,已非原汁原味,故此次再到胡佛研究院訪問,又利用日記手稿的複印本對各文所引日記進行核對,並作了少量增補或修訂。2005年我在胡佛研究院閱讀蔣介石日記時,新華社有一位記者要求我簡明扼要地對蔣介石“定性”,我曾說過三句話。一、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蔣介石是個很重要的人物;二、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蔣介石是個很複雜的人物。三、有功有過。既有大功,又有大過。同年在香港鳳凰衛視演講時,我曾對此作過比較詳細的闡述:大陸時期,蔣介石反清、反袁(世凱)、反陳(炯明)、創立黃埔軍校,是功;領導北伐,領導國民黨和國民政府抗戰,直至勝利,是大功;1927年至1936年的“清黨剿共”和1946至1949年的三年內戰,是大過。台灣時期,實行土改,反對台獨,是功;白色恐怖,是過。我至今仍堅持這樣的看法。也許有讀者不同意,或者不完全同意。這是正常的。見仁見智,說三說四,都可以,但是,要用學術的方法、討論的方法,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斯所禱也。看來,找尋真實的蔣介石,恢復其本來面目,正確評述其功過是非,給以準確的歷史定位,其事有相當難度,其時將不會很短,只有群策群力,通過長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道路解決。本書根據蔣介石的日記論述蔣介石生平的若干問題,故副題《蔣介石日記解讀》,但是,本書遠不足以概括蔣豐富、複雜的一生,也不足以表現蔣介石日記的豐富內容,故以後會有續集、三集的出版。感謝蔣方智怡女士開放蔣介石日記的無私而勇敢的決定。感謝胡佛研究院、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國民黨黨史館等機構多年來給與的閱讀便利。感謝馬若孟(MyersRomon)教授、郭岱君教授、宋曹?璇女士、潘邦正博士、林孝庭博士等許多朋友的支持和幫助。斯為序,並期待海內外廣大專家、讀者的批評。著者,2007年7月15日寫於美國史丹福大學之BlackwelderCourt,時為第四次訪問胡佛研究院也。

評論

呂芳上台灣原中研院近史所所長:蔣介石日記的豐富內容,一如楊教授所言,是治民國史不能不看的重要史料,是史學家可以長時期、多方面挖掘引伸的寶藏。我們樂於看到楊教授第一部努力尋找真實的蔣介石著作的出現,民國史學界一定會熱切期待他續集、三集……的出版,因為只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出現,一個重要又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蔣介石,才能真正走下神龕、走出政治的牢籠,真實的面貌才會呈現。

牛大勇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讀他(楊天石)的著作,我們總能發現以前不知道的知識。楊天石比較注重敘述,他不是要建立一個理論框架,或構建一個巨觀體系。他擅長用敘述把歷史的細節復原,在這種重建中追求新知。即便是專家看他的書,翻幾頁就會發現新東西。

蔣永敬台灣政治大學教授:天石參與民國史的工作,涉獵的範圍,從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到抗日戰爭、國民黨派系鬥爭等,特別對蔣介石的研究,都下過很深的工夫,有很多的發現和創見。

李又寧美國聖若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楊先生)不但博聞強記,而且目光敏銳,有淘沙揀金的本領。別人沒注意的,他注意了,別人看不出所以然的,他看出了。他能巨觀,也能微觀。經他的整理和解釋,許多史事和人物,都跳出紙面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