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

《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

《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由導演黃力加執導,由劉德凱、沈傲君、王菁華、斯琴高娃主演。本片於2004年1月1日上映。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公元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法國侵略者在中國的藩屬國越南挑起事端,大舉進攻中國駐軍,援越桂軍遭受北寧慘敗。法國向中國提出巨額賠款要求,因目的未曾達到,惱羞成怒,派中將孤拔率領遠軍艦隊開赴中國,企圖占領台灣港口,迫使清政府屈服就範。

戰報傳到京城,朝廷震怒,清議沸騰,戰和兩派爭執不下。面對危難局勢,剛剛掌握朝廷實權的慈禧決心與法軍開戰。於是急招歸隱已久的淮軍大將劉銘傳回京,臨危受命,以巡撫銜督辦台灣軍務,擔負起保台抗法的重擔。此事遭到湘軍老帥左宗棠的強烈反對,認為劉銘傳好大喜功,品行不端,不可委以重任。劉銘傳幾經周折,終於得到朝廷信任,總算得以成行。

為了打擊清政府,在談判桌上獲得優勢,法軍準備截殺劉銘傳。劉銘傳得知此事,以談判副使的身份來到上海。又故意出入青樓妓院,迷惑法國人。經過巧妙周鏇,終於有了機會,即將成行。不料,援越淮軍在越南觀音橋打了勝仗,慈禧突然變卦,命劉銘傳繼續留在上海參與談判。更讓人憂慮的是,台灣兵備道劉璈擔心劉銘傳抵台後自己地位不保,縱容其子劉將劉銘傳收養太平天國護王之女劉淑婷一事透露給朝臣。滿朝為之譁然。

法方的無理要求再次激怒慈禧,用人之際,有意庇護劉銘傳,便勒令劉銘傳儘快赴台。而此時孤拔已經封鎖海面,劉銘傳一時進退兩難。無奈之下,劉銘傳接受了日本人的幫助,乘商船駛往台灣。

劉銘傳抵台後,立即整頓軍務,積極備戰。然而,台灣戰備鬆懈已久,一旦交火恐怕不堪一擊。再加劉璈父子對劉銘傳恨之入骨,湘、淮兩系將官矛盾重重。面對眾多棘手問題,劉銘傳憑著自己的智慧和魄力逐一解決。

1884年8月4日,法軍統帥孤拔向中國基隆駐軍送來“勸降書”,被嚴詞拒絕後,發動首次進攻,轟炸了基隆炮台。面對敵強我弱,劉銘傳沉著應戰,傳令部隊撤出陣地,誘敵深入。法軍不知是計,登入後拚命搶占制高點。清軍趁機伏兵四起,將法軍打得慘敗。孤拔一怒之下炸毀了福建馬尾船廠,打破了馬尾、基隆互成犄角之勢。隨後孤拔又封鎖台灣海峽,斷絕大陸的援助。台灣孤立無助,危在旦夕。

當法軍捲土重來之時,劉銘傳考慮到滬尾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毅然決定令人炸毀基隆煤礦,使法國兵艦得不到煤的補給。又採納李彤恩的建議,主動撤出基隆,全力保住滬尾。因為滬尾一旦失守則台北危機,若台北淪陷則台灣不保。他的撤基保滬這一決定,卻不被大多數人理解。湘系將領孫開華等人激烈反對,自己的淮系將領曹國忠等人跪地哭諫。劉璈父子為使事態惡化,煽動不明真相的番民滋擾鬧事。但劉銘傳毫不動搖,喝令“有不遵令者斬”。他明明知道大清律里有“失地失城者斬”的律令,為了戰略決策,卻不得不強行為之。

兩軍交火,法軍輕易占領基隆,卻發現基隆已是一座空城。戰艦得不到足夠的補給,無法長期作戰,孤拔不得不強攻滬尾。劉銘傳在滬尾再次大勝法軍。孤拔不甘失敗,率艦隊北上攻擊定海。激戰中,孤拔本人也中彈負傷,不久,在澎湖鬱郁而死。中法戰爭就此結束。

在請功奏摺名單中,劉銘傳把湘系將領孫開華等人列在首位,而對立下戰功的兒子、孫子卻隻字未提。宣讀完嘉獎聖旨,那些懷疑過劉銘傳,或有門戶之見的下級全都痛哭流涕。他“親者嚴、疏者寬”的風範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滬尾大捷使劉銘傳名聲大噪,也使他的對手越發忌妒不安。劉璈急忙上書彈劾劉銘傳,又鼓動在福建的左宗棠上折嚴參劉銘傳。左宗棠雖力主抗法,卻對淮系積有舊怨,在陝西任上又曾與劉銘傳交惡。此前,他精心營造的南洋水師和馬尾船廠,一夜間在法軍的炮火下化為灰燼,正無法挽回面子,於是借劉銘傳“擅自丟失基隆”一事上折。表面看是在參劾劉銘傳的屬下李彤恩,矛頭卻明顯指向劉銘傳。當朝廷下令將李彤恩革職時,劉銘傳大為氣憤,一邊上折為李彤恩申辯誣,一邊以不視事來抗議,直到朝廷收回成命。

通過中法戰爭,劉銘傳意識到台灣防務的重要。為了台灣,為了整個國家的安危,劉銘傳毅然上書朝廷,提議台灣建省。朝廷卻以經費緊張為由,一再推諉此事。劉銘傳借回京敘職之機,在朝臣中大造輿論,稱已將老家的財產全部變賣,捐助台灣建省,他本人也情願老死台灣。左宗棠等老臣也主張台灣建省,慈禧無奈,只好答應建省,卻不撥給所需經費。

台灣建省。劉銘傳當上了台灣的首任巡撫。一敗塗地的法國人依然從清政府手中得到了部分賠款。劉銘傳在氣憤之餘感到國力衰微所以才受人欺辱。本來就主張興辦洋務、振興國家的劉銘傳此時更想在台灣大幹一場,把台灣建成一個向西方看齊的工業、商業和實業的強者。

為了籌集建省資金,增加稅收,劉銘傳採納李彤恩的建議,實行清丈土地,清賦。這一舉措受到地主豪紳的強烈反抗,一旦他們過去對土地的隱報露了餡,以後就要多交很多賦稅。於是,林氏望族借逼死人命為由,在巡撫衙門前聚眾鬧事,還為劉銘傳抬來一口棺材。李彤恩挺身而出,承擔責任,為劉銘傳開脫“罪名”。劉璈的兒子劉浤卻藉機興風作浪,一面製造事端挑撥番民與官府對抗,一面與日本人勾結,企圖借刀殺人,除掉劉銘傳。

日本人為達到侵占台灣的目的,希望介入台灣重要設施的建設,要參股鐵路。劉璈得到日本人的資助,以為自己為鐵路建設籌集資金功不可沒。劉銘傳卻十分懷疑這些錢的來歷。經多方查證,終於查出幕後操縱者是日本人。劉銘傳將這筆錢原樣歸還。劉璈對劉銘傳更加憤恨。

劉銘傳看出了日本人的野心,無比憂慮,時刻提防著日本人的陰謀。在對待日本的問題上,劉銘傳和劉璈的矛盾再次激化,不得已,劉銘傳只好上折彈劾劉璈,劉璈被發配寧古塔。劉銘傳剛為以後少了一大對手而舒了口氣,不料劉璈又回到台灣,官復原職。是劉浤要隨父戌邊的孝心打動了慈禧。

鐵路線經過湘軍“霆字營”將士的墳墓。湘軍主將孫開華率領部分湘軍坐守墳地,聲稱誰敢驚動長眠的弟兄便以死相見。湘、淮之怨又起。劉銘傳曉之以理,無效,只好為自己修建墳墓,以示身後葬在台灣的決心。孫開華聞之嘆服,主動請求為“霆字營”的弟兄遷墳。

為了讓當初炸毀的煤礦早日出煤,以備台灣今後戰時用煤,劉銘傳決定將煤礦承包給外國人。劉璈將此事報知朝廷,朝廷痛駁劉銘傳與洋人的這種合作方式有失國體。劉銘傳預感自己在台灣的時日已不多,為了台灣的未來,劉銘傳四處奔走,希望沈應奎能成為下一任的台灣巡撫。為給沈應奎排除障礙,他繼續參劾劉璈。慈禧為讓劉銘傳離開台灣,欲擒故縱,先將劉璈的官職罷免。

劉浤為給父親泄憤,懷揣日本人提供的炸彈,朝剛剛從巡撫衙門出來的劉銘傳撲去。劉浤被炸得血肉橫飛,劉銘傳卻安然無事。劉璈得知兒子被炸,悲痛欲絕。獨自來到劉銘傳府邸下帖,要他次日單身赴宴,聲稱有話敘談。

湘軍主將孫開華,聽信劉璈誘導之言,不顧越權之嫌,毅然參劾劉銘傳“違制律私罪”。

劉銘傳準時赴宴。劉璈拿出一道擬好的奏摺,說上面參劾劉銘傳征戰有功,撫民有德,卻欺哄朝廷,敗壞綱常,以台灣為注,博自己之聲名!要劉銘傳將摺子轉奏朝廷。說罷狂笑幾聲,服毒自盡。劉銘傳深感意外,劉璈為了搬倒他,不惜尸諫。

沈應奎勸阻劉銘傳不要將劉璈的遺折公睹與世,劉銘傳不從,以八百里急送將其發出。不久聖旨傳來,要劉銘傳回京敘職。劉銘傳動身之時,台灣百姓聚在碼頭,贈萬民傘,含淚相送……

劉銘傳在京遇到邵友濂,得知他即將赴台灣新任巡撫,不禁眼前一黑,深知此人精於官道,預感台灣將斷送此人之手。慈禧召見劉銘傳,對他好言安撫,賞賜各樣物品,要他回家養老,以示皇恩浩蕩,卻隻字不提台灣。當劉銘傳蹣跚而去,慈禧又讓人給劉銘傳追送一份西洋點心,說它酥脆鬆軟,一點也不費牙口。

邵友濂繼任台灣巡撫後,為討好朝廷,將劉銘傳推行的所有新政廢除,劉銘傳的經營多年的心血付水東流……

公元1895年,《馬關條約》簽定,大陸痛失台灣。日寇登入進襲,台灣軍民再次攜手抗敵。在劉老圩賦閒的劉銘傳得此訊息,口吐鮮血……

主創人員

《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劇照《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劇照

出品人:朱彤魏平黃傳新

總監製:張和敬仇旭東滕站金宏偉周林

監 制:汪國輝張華左佑張東明姜寧遠王滿林劉建利

總策劃:陳發仁岳揚唐蒙楊慶祿王玲

總顧問:汪道涵

顧 問:汪石滿

歷史顧問:戴逸翁飛

策 劃:劉鐵男王天寶嚴泰祚查長發劉學瑄謝春貴沈培新卓文柏

編 劇:

張笑天 代表作:《孫中山》、《太平天國》

王 軍 代表作:《金粉世家》

史 航 代表作:《射鵰英雄傳》

顧 岩 代表作:《鐵齒銅牙紀曉嵐》

導 演:

黃力加 代表作:《神醫喜來樂》、《關漢卿》

美 術:

陳若剛 代表作:《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

主 演:

劉德凱飾演 劉銘傳代表作:《孝莊秘史》

斯琴高娃飾演 慈禧 代表作:《大宅門》

沈傲君飾演 劉淑婷代表作:《神醫喜來樂》

影片幕後

《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劇照《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劇照

以劉銘傳後半生為線索的大型歷史劇《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順利通過審看。參會的國家廣電總局等領導和專家一致表示:全劇氣勢磅礴,是一部思想性、藝術性、欣賞性俱佳的優秀作品,劉德凱塑造的巡撫劉銘傳將會給觀眾留下一個經典形象。

該劇編劇張笑天的代表作品有《太平天國》《開國大典》《孫中山》。曾在《孝莊秘史》中扮演皇太極的台灣演員劉德凱,這次成為清朝封疆大吏劉銘傳。該劇中的其他演員還有斯琴高娃和《神醫喜來樂》中賽西施的扮演者沈傲君等。

劉德凱稱,因為能出演這樣一個對台灣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人物覺得很幸運。他說,這對他來說是一種挑戰。雖然這是內地拍攝表現台灣的戲,但他本人就是台灣人,在小時讀的歷史書中,有很多介紹劉銘傳的文章,所以對他非常熟悉。劉德凱說,在拍攝中他就常常被劉銘傳的氣魄所感動。

影片段預告絮

業餘的專業演員 

劇本統籌王斌隨組負責臨時修改劇本,由於對劉銘傳的敬仰,他非要演個角色不可。導演說:“你行嗎?”王斌自信地說:“讓我試試不就知道行不行了!”化妝師馬上給他剃鬢角、粘鬍鬚、戴假髮,服裝師也趕緊給他找合適的衣服,一通收拾,還真像是林家的族長。第一次演戲王斌一點也不緊張,因為台詞是自己寫的,演起來很是自如。演到激情處,王斌還非得做個用手一甩長辮的動作,結果是力氣用大了,不僅辮子飛了起來,連頭套都飛起來了!導演氣得直喊:“你這演員台詞太專業了,動作太業餘了!哪能使那么大的勁啊!重來!重來一遍!”

木頭門當鐵門被偷 

根據劇情,戲裡基隆煤礦有個大鐵門,拍攝時美工為了節約,用木頭做一扇大門頂替,同時還在外頭刷了一層銀粉,使木“鐵門”顯得十分逼真。沒想到第一天拍攝後,道具木“鐵門”在夜裡竟然讓人偷偷卸走了。後來劇組到處找,跟人說明是木頭做的,拿門的人這才把木“鐵門”又送了回來。

太陽“惡毒”的長山島 

美術組經過考察後將大連附近海域的長山島確定為外景地。劇組一百五十多人上了島後,發現海島上不僅有赤裸裸的陽光,還有海水強烈的紫外線反射,一天下來,好多人的臉都變色了,臉上痒痒地痛。大家只好把所有的紗巾、墨鏡、帽子、薄毛巾都拿出來,蒙在頭上臉上,只露出兩隻眼睛。工作人員可以這樣,演員們可就慘了,尤其是男演員,頭頂都颳得乾乾淨淨,剛開始拍戲時頭皮都是青的,幾天下來卻都和臉色一致了。扮演朱守謨的李明被太陽嚴重地灼傷後,整整揭下來半張頭皮,像蛻皮的蛇衣,大家看了又好笑又心疼。

那是打狗棍 

在海邊拍攝劉家總管朱守謨手擎花陽傘送劉淑婷去台灣的戲時,全景剛拍完,一陣海風颳來,監視器旁邊的大遮陽傘被刮跑了,那倒好說,追回來還能接著工作。最可笑的是演員手中的花陽傘,傘蓋不知刮到哪裡去了,只剩下一柄光禿禿的傘桿在手裡攥著。由於戲還沒拍完,又沒有備用傘,道具員傻眼了。還是導演經驗豐富,告訴攝影師“把鏡頭往低了卡,拍近景吧”。朱守謨只好把舉傘的手往高里使勁,像模像樣跟真地舉著一把傘似的。這時過來一些看熱鬧

的老鄉不解地問:“他舉個棍子乾什麼?”大家都憋不住大笑起來,有人調侃:“那是打狗棍!”

影片評價

近年來許多歷史題材電視劇尤其是清宮戲都存在一些不負責任的戲說與改編,因而觀看中央電視台播出的33集電視劇《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這樣一部帶有一定悲劇色彩的紀實風格很強的凝重的歷史正劇,大有耳目一新之感。

在劇中,劉銘傳是一位執著於國家安危的有熱血的愛國者。法國人飛揚跋扈,台灣危在旦夕,國家統一受到挑戰,劉銘傳受命抗法。當時他完全可以去天津擔任北洋水師的創始人,不僅離家近、安全,而且建功立業是只須努力就能辦到的。但是劉銘傳卻選擇了到既遠又危險,功名又無法預測的台灣任職,而且期間不僅他本人多遭暗算,就連家人也付出了很大的犧牲。

在劇中,劉銘傳是一位大義凜然的有謀略的軍事家。面對法國侵略者咄咄逼人的進攻,面對法國遠東司令孤拔將軍率領的十一艘戰艦組成的艦隊,劉銘傳沉著應戰,神奇用兵,率領包括台灣民軍在內的廣大軍民奮勇抗擊,取得了基隆、滬尾兩次戰役的大勝,使法國侵略者一籌莫展,使歐洲號稱“法蘭西戰神”的孤拔也病死海上,取得了抗法保台反侵略戰爭的全面勝利。

在劇中,劉銘傳是一位熱愛寶島的有遠見的政治家。他早在抗法戰爭中就考慮到了台灣的開發建設,出任首任巡撫後,他大刀闊斧,勵精圖治,在台灣發展工商業、開發後山、發展近代教育等。他讓台灣最早有了自來水、煤氣燈,設立洋學堂,安裝海底電纜,這都開了中國之先河。他很早就預見到日本會插手台灣事務,而正是為了避免這個局面的發生,他才修建炮台、鋪設鐵路、建設台灣省。

在劇中,劉銘傳是一位果斷而充滿智慧的領導者。他的智慧,表現在不按常規出牌;不論是戰爭還是建設,遇到問題往往是出奇制勝;他的智慧,還體現在他能審時度勢,具有清醒的超前意識,對於時局的把握上,什麼時候時局發展到什麼地步,基本在他的意料之中,事實也被多次印證;他的聰明,有時還應該帶有狡猾和惡作劇性質,用以懲治敵人和教育那些惡人。

兩個字可以概括劇中的劉銘傳及其所作所為,一個是“真”,一個是“難”。劉銘傳能夠真實地表達自我,他那種對台灣的愛、對小人的恨、對家人的情、對愛人的疼都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劉銘傳為完成事業每走一步都很艱難,步步是“坎”。尤其是結尾,清政府將劉銘傳千辛萬苦建設好的台灣省拱手讓給日本人,劉銘傳吐血身亡的時候,不能不令人義憤填膺、潸然淚下。

正是這些豐富多彩的個性,再加上台灣演員劉德凱非常精彩到位的表演,才在我們的影視畫廊中刻畫了劉銘傳這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著傳奇色彩的典型人物形象,讓人感動,讓人感憤,讓人難忘。一個真實的人物走上螢屏述說一段真實的歷史,揭示出台灣與祖國不可割捨的臍帶關係,這不僅是對民族英雄劉銘傳的紀念,也是對數典忘祖的台獨分子的撻伐。

不足甚至明顯敗筆

敗筆之一:多此一“女”。以《神醫喜來樂》中賽西施一角走紅的沈傲君在劇中出演劉銘傳的養女劉淑婷。而縱觀全劇,儘管大量的內心戲讓沈傲君演繹得非常到位,但這個虛構的人物卻完全是多餘的角色。圍繞她展開的“朝廷追究劉銘傳私藏叛逆之女”、“劉盛沽痛苦失戀”、“拚死擅自行動,打亂作戰計畫”、“劉銘傳為以前自己平捻軍時犯下的罪行時時歉疚”等等情節,都是可有可無的,甚至是弄巧成拙的。

敗筆之二:僅此一“船”。在劇中,不論是法軍統帥孤拔的旗艦,還是日本人偷送劉銘傳到台灣的商船,不論是欽差大臣邵友濂來台灣乘的船,還是送劉銘傳到大陸乘的船,所用道具都是那么一艘小魚船,不過是稍稍改裝了一下。真要是造不了好的道具,還不如到海軍船塢去租1艘退役的護衛艦,總比租打魚船好嘛!而用模型和三維電腦特技展現一些鏡頭也像卡通片一樣。

敗筆之三:炮擊一“點”。劉銘傳率台灣軍民英勇抗法,劇中有不少兩軍交火的場面。可激烈的戰鬥中卻常常看不到作戰對象,比如劉熬不顧勸阻,貿然帶兵創入法軍的包圍圈,只見炮火連連,不見一個法軍。而且作戰場面也太小,像是在演舞台劇。不管是我方士兵還是發軍士兵,從來不用躲子彈。尤其是法國軍艦炮轟台灣基隆與炮轟福建馬尾,竟使用的是一個鏡頭!

敗筆之四:跨海如“飛”。在開始法軍艦隊封鎖台灣海峽的情況下,高山族女孩馬來詩媛獨自一人往返,為劉銘傳送信給福建馬尾的官員,竟是那樣輕而易舉;一隻腿殘疾的劉宏頻頻往返於台灣和大陸之間,代父親為左宗棠送禮、告劉銘傳的“黑狀”,竟然那樣如履平地。難道他們是從天上飛過去的嗎?真是太神奇了。

敗筆之五:語言現代。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末,竟然出現了不少人們早已聽膩了的瓊瑤言情劇式的膩膩崴崴的語言,如“這是我的錯”,“不,這不是你的錯,是我的錯”,“你聽我解釋”,“不聽,不聽,我不要聽”……還有什麼“海軍陸戰隊”,什麼“老曹”這樣的現代化口語,從梳辮子的人口中出來總覺得彆扭。

敗筆之六:常識錯誤。如劇中居然出現法軍切斷台灣與朝廷的聯繫,挖斷了“海底電纜”,由此電報不通。且不說清朝那時候是否有遠距離電話線,而電報是無線電傳輸的,根本不靠什麼線傳信號;在劉銘傳的岸防工事中,還用康熙年間的紅衣大炮來打軍艦,這種炮早已淘汰了;劇中的大炮還從前面裝炮彈(圓的),實際上當時的炮彈已經是在後邊上膛了……

該劇故事生動感人,演員表演到位,但編劇不夠嚴謹,拍攝太過粗糙。這樣一部重大歷史題材的電視作品不能拍成“精品”,著實令人遺憾。儘管如此,這部劇仍不失為是一部感染力很強的作品,是最近看過的歷史題材電視劇中優秀的一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