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煤礦

基隆煤礦是清末創辦的近代化煤礦。礦區在台灣基隆,1878年建成投產,日產能力300噸,以後產量逐年上升。抗日戰爭勝利後,由國民黨政府接收。基隆煤礦起步較早,雖因管理不善成效不大,但仍對中國近代新式煤礦的發生起了一定帶動作用。

簡介

清末創辦的近代化煤礦。礦區在台灣基隆(原稱雞籠),從明代起就有土法開採。

來由

1876年(光緒二年)兩江總督沈葆楨奏請改為官辦,聘英國人翟薩為礦師,機器自英國購進。1878年建成投產,日產能力300噸,以後產量逐年上升。1884年中法戰爭中遭法軍破壞,生產停頓。1885年起開始設法恢復,但未見成效,產量下降,1886年由商人張學熙承辦,仍無起色。1887年改為官商合辦,生產稍見景氣,又由台灣巡撫收回官辦,長期處於破敗狀態。1892年因虧蝕,全部封閉。1895年《馬關條約》訂立後被日本攫奪。抗日戰爭勝利後,由國民黨政府接收。基隆煤礦起步較早,雖因管理不善成效不大,但仍對中國近代新式煤礦的發生起了一定帶動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