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思維》

《博弈思維》

《博弈思維》是由南京大學系教授潘天群所著,全稱是《博弈思維:邏輯使你決策致勝》。決策是理性的或者說應當是理性的過程,因此,決策是研究推理的邏輯學的研究對象。本書探討的是博弈中的決策,即當決策者的策略行為與他人的策略行為處於互相影響之中的決策過程。人們在決策中運用邏輯可以培養我們的博弈思維。

基本信息

簡介

《博弈思維》《博弈思維》

《博弈思維》全稱是《博弈思維:邏輯使你決策致勝》作者是南京大學系教授潘天群決策是理性的或者說應當是理性的過程,因此,決策是研究推理邏輯學的研究對象。本書探討的是博弈中的決策,即當決策者的策略行為與他人的策略行為處於互相影響之中的決策過程。人們在決策中運用邏輯可以培養我們的博弈思維。

博弈論的精髓

零和博弈

博弈是一種策略的相互依存狀況:你的選擇或策略將會得到什麼結晶,取決於另一個或者另一群有目的的行動者的選擇。處於一個博弈中的決策者稱為參與者,而他的選擇稱為行動。一個博弈當中的參與者的利益可能嚴格對立,一人所得永遠等於另一人所失。這樣的博弈稱為零和博弈。不過,更常見的情況是,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利益衝突,從而可能出現導致共同受益或者共同受禹的策略組合。但是,我們通常還是會把這個博弈當中的其他參與者稱為一方的對手。一個博弈的行動可能是相繼進行,也可能是同時進行。在相繼行動的博弈里,存在一條線性思維鏈:假如我這么做,我的對手可以那么做,反過來我應該這么應對。。。。。。這種博弈通過描繪博弈樹進行研究。其中要遵循法1則:向前展望,倒後推理,就能找出最佳的行動方式。

策略組合

而在同時行動的博弈中,存在一個邏輯循環的推理過程:我認為他認為我認為。。。。這個循環必須解開,一方必須看穿對手的行動,哪怕他在行動時候並不知道這是怎么一回事。要想解開這么一種博弈,可以建立一張圖,這張圖能顯示所有可能想得到的策略組合將會相應產生什麼結果。然後按照下列步驟進行分析:首先看參與各方有沒有優勢策略,優勢策略意味著,無論對手採取什麼策略,這一策略都將勝過其他的任何組合策略。這就引出法則2:假如你有一個優勢策略,請照辦。假如你沒有優勢策略,但你的對手有,那么,儘管認定他一定會照辦吧,然後相應選擇你自己的策略。

優勢策略

接著,假如沒有一方擁有優勢策略,那就看看有沒有人擁有一個劣勢策略,劣勢策略意味著無論對手採取什麼策略,這一策略都將遜於其他作任何策略。如果有,請遵循法則3:剔除劣勢策略,不予考慮。如此一步一步做下去。假如在這么做的過程中,在簡化之後的博弈里出現了一個優勢策略,應該套用這個優勢策略。假如這個過程以一個獨一無二的結果告終,那就意味著你找到了參與者的行動法則以及這個博弈的結果。即便這個過程可能有會導出一個獨一無二的結果,這么做也可以縮小整個博弈的規模,使其變得更加容易控制。最後,假如既沒有優勢策略也沒有劣勢策略,又或者這個博弈已經經過第二步進行了最大限度的簡化,那么請遵循法則4:尋找這個博弈的均衡,即一對策略,按照這對策略做,各個參與者的行動都是對對方行動的最佳回應。假如存在一個這樣的獨一無二的均衡,我們就有很好的證據證明為什麼所有的參與者都應該選擇這個均衡。假如存在許多這樣的均衡,你就需要用一個普遍認帳的法則或者說慣例做出取捨。假如並不存在這樣的均衡,這通常意味著一切有規則可循的行為都有可能被對方加以利用,這時候你需要將你的策略混合運用。在實踐過程中,博弈可能包含一些相繼行動過程,也可能包含一些同時行動過程,因此須將上述技巧綜合起來,靈活運用,思考和決定自己的最佳行動應該是什麼。

零和博弈

簡介

零和(zerosum).賭博中,雙方相同的獲勝機率。這個詞也經常用在政治中,兩個國家的勢均力敵的實力可以被稱作“零和”。“零和”是博弈論的一個概念,意思是雙方博弈,一方得利必然意味著另一方吃虧,一方得益多少,另一方就吃虧多少,雙方得失相抵,總數為零,所以稱為“零和”。“囚徒困境”產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因應了這種“零和”思維——每個人都在你輸我贏的博弈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人們發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發現與“零和遊戲”類似的局面。從個人到國家,從政治到經濟,似乎無不驗證了世界正是一個巨大的“零和遊戲”場。遊戲中不是“你贏我輸”,就是“你輸我贏”。任何一方的收穫,即是對方的損失。

零和理論

“零和”理論認為,世界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財富、資源、機遇都是有限的,個別人、個別地區和個別國家財富的增加必然意味著對其他人、其他地區和其他國家的掠奪。這是一個“邪惡進化論”式的弱肉強食的世界。勝利者的光榮背後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大多數體育運動都屬於一方勝一方負的情形,如桌球、羽毛球、百米跑等。一個人不可能在一個項目中做到在自己不失利的情況下幫助對方獲勝。

零和遊戲

股票交易是一種“零和遊戲”。人們投資股市,是渴望在炒買炒賣中賺取差額以獲得投資回報。這樣,當一個人在股市上賺到錢時,意味著別人因此受了損失。也就是說,在股市中輸錢者所輸錢的總和等於贏錢者所贏錢的總和,總負數與總盈數相加的結果為零。賭場是“零和遊戲”,因為賭來賭去,錢並沒有增加,只是從一個人的兜里到了另一個人的兜里。但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之後,“零和”觀念正逐漸被“雙贏”觀念所取代。人們開始認識到,通過有效合作,可以達成互利互惠的“雙贏”局面。"競爭者此長彼消,勝者之所得加敗者之所失等於零”。

零和博弈

所謂零和,是博弈論里的一個概念,意思是雙方博弈,一方得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吃虧,一方得益多少,另一方就吃虧多少。之所以稱為“零和”,是因為將勝負雙方的“得”與“失”相加,總數為零。在零和博弈中,雙方是沒有合作機會的。“零和遊戲”就是:遊戲者有輸有贏,遊戲參與各方的得失總和為零。,在一般情況下,玩者中總有一個贏,一個輸,如果獲勝算為1分,而輸為一l分,那么,這2人得分之和就是:1 (-1)=0.零和博弈屬於非合作博弈,是指博弈中甲方的收益,必然是乙方的損失,即各博弈方得益之和為零。在零和博弈中各博弈方決策時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為目標,結果是既無法實現集體的最大利益,也無法實現個體的最大利益。除非在各博弈方中存在可信性的承諾或可執行的懲罰作保證,否則各博弈方中難以存在合作。在金融市場實際趨勢運行中,理想零和博弈的全過程接近於一個半圓。股市零和博弈的定義可以表述為:輸家損失+現金分紅=贏家收益+融資+交易成本。(等式左邊是股市資金的提供者,右邊則是股市資金的索取者)

書評 一把開啟智慧的金鑰匙

對策論

思維是行動的先導。人類的許多重要活動都是正確思維的產物。潘天群著的《博弈思維》遞給我們一把開啟智慧的金鑰匙。博弈論,亦稱對策論,屬運籌學的一個分支,最初是運用數學方法來研究有利害衝突的雙方在競爭性的活動中是否存在自己制勝對方的最優策略,以及如何找出這種策略。對策論在軍事鬥爭、系統控制和人與自然的鬥爭中都有一定作用。諸葛亮的《隆中對》對天下大勢的分析和提出聯吳抗曹的戰略便是典型的對策論。《孫子兵法》早就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高論,更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優策略。作者孫武其實就是著名的策略思想家。博弈論的策略思維簡言之就是“了解對手如何戰勝你,然後戰而勝之”的科學。人的生存同樣與人的策略選擇有關。其實,生存就是一系列決策,正確的決策青雲直上,春風得意,可以使決策者得到的利益最大化。錯誤的決策則會使決策者身陷泥淖,難以自拔。博弈思維可以強化我們理性的行為選擇意識,增強自己的分析力,弱化對手的“理性判斷力”。通過信息戰迷惑對手,打亂其陣腳,竭力避免自己做出錯誤選擇。

博弈思維法

博弈思維法是思維方法中比較複雜、難以把握的方法。它具有理論中的多樣性和行動上的一次性特點。決策之前,思維主體應儘可能預測事態發展可能出現的一切情況,即“下棋看三步”,具有前瞻性,在此基礎上對比選擇最佳方案,付諸實施。博弈方法需要藉助於一定的心理分析。參加博弈的雙方其觀念中的多元選擇絕對保密,各自最後方案的決定又要依賴於對對手的分析、估測,因此,估計對手的實力固然很重要,但根據雙方以往交手的情況,揣摩對方現在的心理更為重要。可以說這是一場心理的較量。正如麻將桌上的老手常對新手大傷腦筋一樣,倘若對手不按常理出牌,自己費盡心機的謀劃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

書中探討博弈中的決策

我是受一系列短小有趣的古今故事吸引來讀這本《博弈思維》的。書中探討博弈中的決策,即當決策者的策略行為與他人的策略行為處於互相影響之中的決策過程時,深入淺出穿插了一些小故事。下面的幾則故事耐人尋味,可以給人很多啟迪。其一:一個漁夫用網在海里捉住了一條小魚,漁夫很失望,小魚說:“我太小了,你把我放了,等我長大了,你再抓我,不是更划算嗎?”漁夫說:“你確實太小了,但放了你之後,我怎么能夠抓住你呢?”漁夫沒有把小魚放掉。小魚誘惑漁夫放棄眼前的小利而換取未來的大利,但未來的大利是不確定的,頭腦清醒的漁夫未上小魚的當。其二:鬼谷子想試徒弟智力,拿出5個餅讓孫臏和龐涓取去吃,每人每次最多只能拿兩個餅,全部吃完後才能再拿。龐涓急切地拿了兩個餅,而孫臏只取了一個餅,吃完又取了兩個餅。最終孫臏吃了3個,龐涓只吃了2個。這是典型的動態博弈,一人先行動,另外的行動者觀察到先行者的行動然後行動。從開始看,龐涓一下子占了2個,但算總賬還是孫臏有心計。其三:三個決鬥的火槍手,每人一把槍,槍里只有一發子彈,並假定命中率是百分之百,每人的目標是,儘量讓最少人活著並且自己也活著。最優結果是,其他兩個槍手被打死而自己活著;次優結果是:有一個槍手活著,自己也活著;較差結果是:三人同歸於盡;最差結果是:自己被打死而其他槍手一個或兩個活著。如果你是其中一個槍手,開槍還是不開槍?探討結果最優策略是:對空放槍,自動解除武裝。使另外兩人自相殘殺。在這個遊戲中,活下來幾率最大的是最弱者,任何人均不把他看作有威脅的對手。其四:有一頭驢子的前面有兩堆一樣大的草,這頭驢子儘管餓得要命,但他無法挪動他的腿,因為一模一樣的兩堆草使他無所適從,它沒有理由選擇其中的一堆而放棄另外一堆,這頭驢子最後在兩堆草面前活活餓死了。這則布里丹的驢子的寓言告訴人們,有時候重要的不是做出什麼樣的選擇,而是儘快做出選擇。事實上這頭驢子無論做何種選擇都不至於餓死。

項羽破釜沉舟

實際生活中的例子要比故事複雜得多,博弈思維大有用武之地。但必須拒絕機械地生搬硬套。項羽破釜沉舟、背水而戰,將士拚死而戰,置之死地而後生;馬謖在街亭之戰中也採用這個策略,在險地紮營,卻被斷水源,招致慘敗。還是那句話: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

作者簡介

潘天群,江蘇鹽城人,哲學博士。現任南京大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現代邏輯套用研究所研究員。199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哲學系西方哲學專業,獲博士學位;曾在美國紐約大學人文學院政治學系從事訪問研究。主要研究領域:邏輯學、西方哲學、博弈論。在《哲學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等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已出版著作:《行動科學方法論導論》(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博弈生存——社會現象的博弈論解讀》(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2004);《社會決策的邏輯結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經濟博弈論

用於經濟問題的分析之中

經濟博弈論是指將博弈論知識用於經濟問題的分析之中,如針對經濟問題的種類、結構,構建出相應的數學博弈模型,用於描述、反映經濟問題參與人的策略選擇動機,以便尋找到己方的問題最優解(其實也是其他利益主體的最優解)。上述新老兩個廠商爭奪產品市場的例子就屬於經濟博弈範疇。在市場經濟中,企業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企業與政府之間、政府與消費者之間、政府與納稅人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不斷加強,以這些經濟主體間的對抗、依賴和制約為研究前提和出發點的博弈論研究更具有現實意義。例如,近一兩年來,國家為了防範經濟過熱,央行適當調高了貸款利率,其目的是遏制各地過猛過熱的項目建設。面對這一財政政策,各地企業,尤其是那些有當地政府支持的大中型企業,所選擇的策略無非是與央行合作,減縮當前的投入,停止大型項目的審批;另一種策略就是,為了發展地方經濟,維繫其一己私利,置全國一盤棋的整體利益於不顧,大中型企業間暗自串通,繼續上馬新項目,妄圖影響或架空中央的財政政策。於是,形成了政府與地方大中型企業之間的博弈,如何協調,如何處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博弈論的功用都是顯而易見的

因此,無論在社會經濟巨觀層面,還是涉及到個人、經濟組織的微觀層面,博弈論的功用都是顯而易見的。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博弈論的學習,使我們在分析經濟現象和協調經濟利益時,能夠學著以戰略的思維來統領我們的原則;以謀略的方式來做出我們的選擇。隨著我們進一步系統掌握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定能使我們在未來對抗性更強,競爭更激烈的市場活動中,思路更開闊,決策錯誤更少,活動效率更高,成功機會更多。

邏輯與哲學方面的書籍

哲學,就是研究客觀世界上的一切普遍規律的科學,就是研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切普遍規律的科學,就是通過研究自然界、人類認識、人類種族和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切普遍規律,為人類認識、人類種族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一切普遍適用的科學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的科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