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邏輯概論》

《漢語邏輯概論》

《漢語邏輯概論》由浙江行政學院教授陳宗明主編,本書從言語行為理論角度討論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以及語言交際和修辭中的邏輯問題,探討漢語本身的一些特殊的語形、語義、語用問題。

基本信息

簡介

《漢語邏輯概論》漢語邏輯概論

書籍作者:陳宗明主編;圖書出版社:人民出版社。《漢語邏輯概論》從言語行為理論角度討論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以及語言交際和修辭中的邏輯問題,探討漢語本身的一些特殊的語形、語義、語用問題。

點評

《漢語邏輯概論》在“大邏輯”思想的指導下,不僅討論了單句中的邏輯問題,還討論了篇章和各種文體中的邏輯問題。書中處處追求表述的形式化和嚴密化,以廣義邏輯代替狹義邏輯,做到了融語言與邏輯於一爐,是全書內容更為豐富。

知識 漢語邏輯結構

漢語是一個很龐大的語言體系,其他語言也一樣,他大到了兩千年前可以使用,兩千年後的今天稍微擴充一,就滿足了我們的需求,未來再用個兩千年估計也不成問題,甚至大到了我們自己都無法全面的了解,在自然語言信息化的過程里,中文分詞、句子理解、機械翻譯等幾乎一塌糊塗。

難道我們的老祖宗最開始設計語言的時候,就把未來將出現的問題一一進行了全面的考慮?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那語言是靠什麼支撐著自己的活力?這就是寫這篇文章的原因,能將多大的道理談不上,只是希望大家看了以後總有那么一點點的收穫或者是靈感,而不是說又浪費了一段時間。

最原始的語言被設計出來的根本原因是為了交流:為了交流信息,為了交流大自然的信息,比如危險,食物等等。所以最原始的語言就是能夠將大自然客觀完整的描敘,以此為基礎,慢慢的將整個字詞語法庫擴充,形成當前的語言。按上面所講,把最最基礎的語法和詞條建立起來,作為一級詞庫,分析一下裡面到底有什麼。來看看原始人當時面臨什麼?想描敘什麼?這個時期的原始人首先面臨的是生存和認識外界的問題。找到最基本的幾十個辭彙,如下規則:

名詞:各個物種的名稱,(人老虎狼兔子草樹等)
很顯然"生活"不是一級辭彙
動詞:人的四肢五官產生的動作,(看聽說吃聞拿移動)
很顯然"打開"不是一級辭彙
參數:描敘一級名詞最基本特徵(高度種族性別力量等)
很顯然"平面度"不是一級辭彙
形容詞;對參數或動詞進行定量(高度長種族人性別男力量小等)
很顯然"善意"不是一級辭彙

為了更好的分析它們的邏輯關係。我們採用如下參數結構。再增加一些詞。減少一些詞:參數性別高度粗壯度顏色年齡段種類氣味坐標生命值飢餓值 張三男高壯黃色青年人臭Xy健康很飽 動詞洗走跑殺吃

請注意,前面的6個參數是不可改變的。至少是張三或其它動植物不能改變。後面的4個參數和4類動詞是唯一對應的關係(走跑是一類詞),你可以通過’走’改變坐標xy值,通過’吃’改變飢餓值,但是不能通過’走’來改變飢餓值,這裡的3類動詞和參數存在邏輯關係,這就是我所要定義的一級詞庫。在這裡,動詞都是依附參數存在的,且參數使用那個動詞只有唯一選擇。作個對比會更清晰,股票很顯然不是原始人創造的一級辭彙。

參數股指
股票3800點

可以使用的動詞走/殺/推/變/升/拉/摸/吹/搶

這裡你可以說股指走高,股指殺高,股指變高,股指升高,股指摸高。

為什麼股票的參數有這么多不同類型的動詞可以將它的改動描述?因為股指是人們針對股票的特點歸納抽象出來的,它蘊含的意思不同,使用的動詞也可以不同,來勢洶洶的殺高,小心翼翼的摸高,泡沫很多的吹高,慢悠悠的走高等等。而且股票是一個大的概念,是許多隻個股的歸納總稱,它是個二級名詞。再比如個股'渝開發',不考慮背後的公司,單純地作為一個股票市場上的名稱代號,雖然在這個世界是具體指代一個東西,但是這個東西是人們後天歸納指代的一類事物,它的參數(股價:17塊)沒有自己的專用動詞,也是二級辭彙。同樣的道理:將數據寫入記憶體,將數據讀入記憶體,將數據放入記憶體等。

回到上面原始人的話題

參數高度粗壯度擁有歸屬氣味坐標生命值飢餓值 張三高壯兔子臭Xy健康很飽 動詞拿被拿洗走跑殺吃

任何事情都有意外,在這個一級辭彙中,為什麼動詞"變"可以通用?比如"張三變到重慶,將老虎變死,他變飽了,他變高了,他變壯了,他變乾淨了",雖然很彆扭,但是邏輯上也說得過去。因為在詞庫中,動詞描敘的都是參數的改變,而"變"可以描敘所有的參數的更改,"走到重慶"可以說是坐標參數的更改動態過程,而"變到重慶"則直接描敘坐標參數更改結果,也可以說是參數變化得非常快。

作者簡介

陳宗明,男,1934年6月生,安徽省六安市人,浙江行政學院教授。專業特長是自然語言邏輯和符號學。主要著作有:《現代漢語邏輯初探》、《邏輯與語言表達》、《說話寫文章中的邏輯》、《語言邏輯引論》(合著)、《中國語用學思想》(中華社會科學基金研究課題,主編)等。譯著有《語用學與自然邏輯》(合譯)。參編辭書有《邏輯百科辭典》、《現代邏輯辭典》等。主要論文有:《略論思維形式和語言形式》、《易占,古代的預測推理》、《說說“禪不可說”》等。兩次獲得浙江省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1989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背景資料

在一所中學裡當語文教師

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在一所中學裡當語文教師,開始對語言和邏輯的關係問題發生興趣,寫了兩篇札記,請教高校一位邏輯學老師 。這位老師好心地告誡我:這樣的研究既非邏輯,也非語言學,建議我放棄。而我認為,非驢非馬,比如騾子,力氣比驢大,耐力比馬強,有什麼不好?因此堅持了下來。李先焜教授曾經開玩笑地說我研究的是“騾子邏輯”。就在“文革”那些特殊的歲月里,我花了七年時間,秘密地寫成了《現代漢語邏輯初探》的書稿,1979年由三聯書店出版。1978年初,我在北京修改書稿期間,曾經得到周禮全先生的指教,他還告訴我說,自然語言邏輯是當前國際上一門新興的學科。此後不久,我來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跟隨周先生從事自然語言邏輯的研究。

周禮全先生

在周禮全先生看來,邏輯研究應當貼近人們的日常思維,從而更好地發揮邏輯的工具作用。而“目前形式邏輯的根本缺點就是理論脫離實際”,不能解決人們日常思維中的邏輯問題。周先生認為研究自然語言邏輯是改進形式邏輯的重要途徑,在周先生的倡導下,中國的自然語言邏輯研究蔚然成風。我和王維賢、李先焜二位先生以及幾位青年朋友一道,先後出版了《語言邏輯引論》《漢語邏輯概論》等著作。周先生主編《邏輯——正確思維和成功交際的理論》一書,我也是參加者之一。在研究語言邏輯的過程中,我還常常進一步地思考:人們的日常思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它就是像邏輯教科書上所說的那樣推理嗎?日常思維是不是都在使用語言?推理與人生究竟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如此等等。我也曾多次分析自己的一些思維過程,想解開其中的謎團。

日常推理之謎

我在思考中認為,人們的日常推理是一個極其複雜的認知過程:除了思維和語言以外,還包含極其複雜的情境因素和心理因素。日常推理,特別是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往往決定著推理者一生的命運。我越想越多,越想越具體,逐漸形成了一個思路,經過好幾年理論和資料的準備之後,決定寫作這本書。我對日常推理最初的思考是:為什麼相同的前提,不同的人會推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結論?我的解釋是:我們所說的“相同前提”是指相同的外顯前提,而不同的推理者在推理的時候往往會加進自己的立場觀點、性格、情感、意志以及情境認知等因素,它們是一些內隱前提,因而推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這些內隱前提,特別是那些心理因素,往往說不清、道不明,神神秘秘,於是構成了“日常推理之謎”。所以在這本書中,我們著重討論了內隱前提和內隱結論以及前提和結論都是內隱的推理,討論了特定情境中的試推法和中國人特有的思維傾向——悟。

從前提到結論的認知過程

所謂“推理”就是從前提到結論的認知過程。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思考都可以看作推理,至少其中包含有推理。推理與我們朝夕與共,並且相伴我們一生。這樣簡單的事實,決定了推理與人生的密切關係:推理決定著每個人的人生道路,而擅長推理的人將擁有美好的人生。擅長推理的人生就是智慧人生。有人質疑說,推理真有這么大的作用嗎?一個人的成功好像只同信念、性格、意志、素養、運氣等因素有關,推理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如前所述,在人們的日常推理中,一個人的信念、性格、意志、素養等往往都是作為推理的內隱前提出現的。即使是運氣,也包含有情境選擇的推理。“運氣”或曰“機遇”,它只給有準備的人,否則也會擦肩而過。

提高自身的素質

有人說,這些道理並不難懂,但是“知道”並不等於“做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事實確實如此,所以我們在書中討論了“修煉內隱前提”問題。在日常推理中,人的性格、情感、意志、素養等因素都可以構成具有穩定性的內隱前提,支配著推理的結論,而這些前提則是推理者長期修煉的結果。日常推理是“知行合一”的具體推理,推理者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質,才會在人生推理中推出正確的結論,從而擁有美好的人生。以上這些,可以說是我多年來的所學、所思、所得,我把它寫成一本小書,希望它能夠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切實有效地幫助人們進行日常推理,享受快樂而又成功的一生。

把自己當成別人

一個少年去拜訪一位德高望重的智者,少年問智者:

“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自己快樂也給予別人快樂的人呢?”
智者贈給少年四句箴言:
第一句:把自己當成別人;
第二句:把別人當成自己;
第三句:別人就是別人;
第四句:自己就是自己。
先說第一句:把自己當成別人。

把自己當成別人

“把自己當成別人”,意思是說:假定自己就是別人,以對方為中心,客觀地為人處事,自己快樂,也使別人快樂。這是一種換位思考。換位思考亦即換位推理,特點在於轉換情境假設,也就是把自己和對方的角色調換一下,並因此而改變推理的結論。把自己當成別人,其蘊涵式大體為:如果把自己當成別人,那么就不應當如此。蘊涵式也是推理式。蘊涵即是推理,因為前件蘊涵後件,肯定前件就能夠推出後件。在人際交往中,有些人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說話時總是有意無意地傷害別人。中國人民大學金正昆教授在北京大學講演時,說這種人的存在價值就是讓別人不爽。金教授十分風趣地說道:比如你是個女孩,五一節回家,做了一個漂亮的髮型,搖曳生姿,出現在室友和同學面前,你喜歡說好就說好,不喜歡就別說話,別吭氣,人家願意那個樣子嘛。有的人就偏不。比如這個女孩叫馬琳,有同學就會說:“琳琳,你的髮型真好看。”琳琳聽了很高興,“謝謝”。“你的髮型也很時髦”,“謝謝”,“但是你的裙子不好看。”(笑聲)除以二,讓你高興去掉一半。一男生,老爸從香港回來,給兒子買了一件夾克,是雅格詩丹,三五千的。一人問了:“什麼衣服?”“英國牌子,雅格詩丹。”“多少錢?”“我爸在香港買的,聽說三千。”“三千?北大南門有家小店,跟你這完全一樣,二百!”(笑聲)一句話叫你虧兩千八,他就是讓你不爽!這種說話總是讓別人不爽的人,金教授說他們是一些做人不厚道的人,刻薄的人,愛挑剔的人,是一般人不喜歡的人。說這樣話的人也許會辯解說:“我的話兒沒錯呀,實話實說嘛!”可是,如果你把自己構想為聽話人,當你聽到別人這樣說,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你肯定不舒服,甚至會憤怒地說:“你這個人怎么這樣說話呢!”“一句話叫人笑,一句話叫人跳。”說話讓人不爽,主要不是技巧問題,而是缺乏“把自己當成別人”的心態。

溝通是成功之橋

“溝通是成功之橋。”所謂“溝通”,就是彼此了解對方,彼此構想自己就是對方。如果溝通成功,自己快樂,別人也快樂。然而彼此把自己當成對方進行成功的“溝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重要一點就是:雙方都必須具備同對方“溝通”的條件和心理。比如說,你能聽得懂對方說話的含義,理解對方此時此刻的思想感情,等等。否則,你怎么把自己當成對方呢?另一方面,如果你面對的是居於弱勢的對話者,那么你就必須放下架子,把自己當成對方,用對方熟知的事情同對方溝通。否則,你不具備“溝通”的心理,同樣使交際歸於失敗。

溝通錯位

金教授的演講還有這樣一段精彩的內容,他說:那天我和老婆回家都比較累,不想做飯,就到樓下吃,到一家店去。那店我經常去吃,菜做得很好,價錢很公道,也很乾淨,小妹很漂亮,態度也很熱情哩!我和老婆在那裡一坐,小妹就笑眯眯地過來了:“二位,要飯嗎?”(笑聲)我不愛生氣,但不能保證老婆不生氣。我趕快和稀泥,對那小妹說:“你看清楚了嗎?我們兩個長得像洪七公嗎?”我想拿丐幫老祖幽她一默,沒想到那小妹非常純潔地問:“誰是洪七公?”(笑聲)她不跟你過招,當你找人決鬥沒對手時,你多寂寞!拔劍四顧心茫然呀。金教授說:“這就是‘溝通錯位’,對話不在一個平台。你別覺得你自己的水平很高,你知識很豐富,你好心好意地去和別人溝通,可是別人不買你的賬,有勁嗎?這樣的事還少嗎?”

對自己的人生有個比較客觀的評價

“溝通錯位”的原因,無非前面說到的兩方面:一是一方處於弱勢,不具備溝通的條件,難以把自己當成對方;二是另一方沒有“把自己當成對方”的心理,沒有“以別人為中心”,而是“自以為是”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強加於對方,因此難免會溝通失敗。在人生的旅途中,把自己當成別人,就會對自己的人生有個比較客觀的評價,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實際價值,而不至於一味地自我陶醉或者悲觀失望。說得更為具體一些:在你感到痛苦不堪的時候,如果把自己當成別人,痛苦就會減輕,甚至釋然;在你小有成就而欣喜若狂的時候,把自己當成別人,就會豁然醒悟,心境趨於平和。

邏輯與哲學方面的書籍

哲學,就是研究客觀世界上的一切普遍規律的科學,就是研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切普遍規律的科學,就是通過研究自然界、人類認識、人類種族和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切普遍規律,為人類認識、人類種族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一切普遍適用的科學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的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