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傳》

《劉德華傳》

《劉德華傳》是夏君,方子所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在香港演藝界,有一年齡已過“不惑”的中年男性,一直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華仔”。據說在香港,不知道“華仔”的人只有兩種:不懂事的孩童與白痴。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在香港演藝界,有一年齡已過“不惑”的中年男性,一直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華仔”。據說在香港,不知道“華仔”的人只有兩種:不懂事的孩童與白痴。他那張有著深邃如潭的眼神和鷹鉤鼻的臉,巧妙地將中、西方人的神韻完美合璧,形成特有的“華仔”之帥,讓人過目難以忘懷。有人把他比作東方的湯姆·克魯斯,也有人說他是憂鬱王子勞倫斯·奧立佛。其實他就是他——一個名叫劉德華的香港藝員。

2005年,在中國電影百年華誕評選活動中,劉德華入選“中國電影百大演員”名單;並以他在電影界多年的勤奮努力和健康的明星形象,被評為中國電影“百年形象大使”。

劉德華的星路歷程,是一個從“爛仔”到“影帝”的美麗童話;

劉德華的心路情感,是一個演戲與做人都得到肯定的傳奇經典;

劉德華的人生故事,就像一壇又醇又香的陳年老酒,值得我們慢慢咀嚼,細細品味。

圖書摘錄

劉德華劉德華

“每次到片場,就像進入大觀園,好奇加新奇,老想貪婪地流連此地,好好逛一逛。……馮寶寶更厲害,一天裡面常常時裝、古裝、民初裝的輪流拍,有時早上送外賣去見她穿古裝,下午再去時已換了時裝,我想沒有人比她更清楚戲劇人生。”

1961年9月27日,那是一個很普通的日子。人們不會刻意地去回想那一天曾給歷史帶來一點什麼樣的意義。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極為平常的日子裡,劉德華在一個遠離繁華都市,有著“大埔”地名的農村呱呱墜地。他來到人世間的第一聲響亮的啼哭,帶給這個已有三個女孩的莊戶人家幾分驚喜,從他們欣慰的臉上可以看出,“香火”的延續正是他們所期盼的。即便沒有重男輕女之心,已有三個女孩、想生一個男孩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望著襁褓中那雙閃動著靈氣的大眼和有點與眾不同的高鼻樑,長輩們給他取了個吉利的名字:劉福榮(上國小四年級時改為劉德華)。莊稼人沒有高遠的奢侈期盼,只想著他長大後能為這個普通人家帶來些許福氣和榮貴,僅此而已。令人難以料想的是,這個聰穎可愛的小男孩,在隨著他日後的輝煌騰達中,竟會給這個家庭,給港、澳、大陸和亞洲帶來一次又一次的“衝擊”。這是後話。劉德華曾經這樣介紹過自己的童年:“我出生在離都市很遠的一個農村,那個農村叫大埔。我的祖父世代務農,家道還算殷實。在5、6歲以前,我一直徜徉於大埔的山間野地,追逐山上的小鳥,抓抓野地里的山雞,這段童年過得無憂無慮。”可以想像,那個名叫大埔的地方肯定是山清水秀空氣新鮮,沒有半點污染,才使得小小的劉德華能夠盡情地撒開小腿,追逐、玩耍于山野林間。正是這充滿童趣的快樂嬉戲,孕育著他那藍天白雲般純淨的內心世界。然而,這段令人留念的童年生活卻由於父親的一個發家願望而過早地轉了一個彎。劉德華家祖輩務農,他父親卻心生“邪”念,不想永遠這樣“面對黃土背朝天”。於是,他向自己的命運邁開了挑戰的第一步――帶著妻兒搬遷到九龍的鑽石山下。不知是鑽石山風水好,還是劉德華父親真有經商的潛能,來到鑽石山後,他經營的雜貨店和冰室果然生意紅火。如此一來,家中的人手自然緊缺,孩子們就成了大人的小幫工。當時,劉家已有6個孩子,劉德華雖然排行老四,在男孩里卻是最大的,儘管正是愛玩愛耍的年齡,也難免總是被大人剝奪這種權利。因此,每當外面孩子們玩耍的聲音傳進劉德華的耳際,他便覺得渾身燥熱,簡直是一種精神折磨。由於經營的是餐飲業,當時的條件又相當簡陋,店裡根本不可能安裝自來水,必須到水井邊去提水然後拉回來,於是,這種賣力氣的活計,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劉德華這個小“男子漢”身上。劉德華曾經如此表述那段艱辛的日子:”……我覺得從小開始,我已經很忙了,大概6、7歲時,我就開始早上4點鐘起來工作了。我們是賣稀飯、炒麵的,就是人家早上起來上班之前吃的早點。店裡沒有水,我們得4點鐘起來去拉水。需要很多水,一直工作到中午。然後去上學。我們家還有一個雜貨店,放學回來後一直到10點鐘才可以開始做我的功課,一個半小時做完,12點鐘之前睡覺,睡4個小時。”由此可見,劉德華確實從小就是個大忙人。其實,對一個十多歲的孩子來說,忙一點倒不是最頭痛的,最最難以忍受的是――每天堆在那裡等著他去洗的成百上千的髒碗筷。當年窩在廚房裡洗那實在不願卻又不得不洗的油膩碗筷的情景,劉德華至今談起還皺眉。

中外名人傳記

傳記是一種常見的文學形式。主要記述人物的生平事跡,根據各種書面的、口述的回憶、調查等相關材料,加以選擇性的編排、描寫與說明而成。傳記和歷史關係密切,某些寫作年代久遠的傳記常被人們當史料看待。傳記包括一般的傳記、自傳、評傳、人物小傳、人物特寫、回憶錄、年譜、小說化的傳記,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