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創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創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是一套衛生部醫學CAI課件光碟,其內容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鏈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破傷風梭菌、產氣莢膜梭菌和無芽胞厭氧菌等;是一套適合醫學生自學、醫學院校教學以及臨床醫師參考使用的光碟。

《創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創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名稱:《創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作者: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
出版日期:2005年12月
編碼ISBN:7-900182-24-1/R.24
語言:中文簡體
讀者對象:醫學生、臨床醫師
定價:¥160.00
內容簡介:本光碟為衛生部醫學CAI課件。本課件以集合文字、動畫和視頻的方式介紹創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內容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鏈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破傷風梭菌、產氣莢膜梭菌和無芽胞厭氧菌等;同時有習題測試等內容。本課件內容豐富,講解生動,製作精良。本課件由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製作,適合醫學生自學、醫學院校教學以及臨床醫師參考使用。

釋義

“創傷感染”英文對照 :traumaticinfection;
“創傷感染”的解釋:創傷感染是指創內有大量細菌侵人,出現化膿性炎症.病原菌主要是葡萄球菌、鏈球菌和大腸桿菌等。而千里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各型痢疾桿菌、致病性大腸桿菌、變型桿菌等多種細菌均有抑制作用

創傷可造成各種不同形式的傷口,可引起不同類型的感染,其感染程度與傷口的大小、深淺、污染程度等密切相關。輕度感染的傷口僅出現紅、腫、熱、痛的局部症狀。感染較嚴重者除傷口出現明顯的局部症狀外,還會出現高熱、昏迷等全身性中毒症狀。

臨床表現

創傷後感染可以是非特異性的化膿性細菌感染,也可形成特異性的細菌感染,如破傷風氣性壞疽。晉代著名醫學家葛洪對防治創傷後傷口感染十分重視,認為外傷的傷口,可因“毒氣”而導致紅、腫、痛、化膿,甚至中毒死亡。

一、化膿性感染
創傷後化膿性感染多由傷口侵入非特異性的化膿性細菌感染引起,其次為創傷引起的並發感染,如褥瘡、肺炎、尿路感染等。
(一)病因病機
1.傷口污染創傷形成傷口,污物從外界帶進傷口內,如清創不徹底或處理不及時,引起感染。
2.正氣虛弱、創傷往往造成失血,發生氣血的病理變化和臟腑功能的改變,機體正氣下降,邪毒乘虛而入。
3.瘀血化熱蘊毒成膿創傷在組織或臟腑內形成瘀血,大量的瘀血積滯,久而化熱,熱甚則肉腐,肉腐則為膿。
4.邪毒內陷創傷形成傷口,當火毒之邪熾盛,蘊毒成膿,正氣虛弱時,毒邪可內陷臟腑。
(二)辨證與診斷
l.診斷要點
(1)病史:一般都有創傷病史,傷口被外界異物所污染。
(2)臨床表現:①局部表現:局部紅、腫、熱、痛,傷口出現分泌物或流膿。②全身表現:多數有較明顯的發熱、口渴、心煩、食欲不振、尿黃、便秘、苔黃膩、脈弦數或細數等。嚴重感染還可出現高熱、寒戰、神昏、譫語,甚則昏迷等。
(3)實驗室檢查:①白細胞計數:總數明顯升高,中性白血球增多。②血培養;當感染引起菌血症時,可培養出細菌。
2.辨證分型
(1)衛分證:感染初期,患者發熱、惡寒、頭痛、口微渴、無汗或少汗。傷口局部疼痛,腫脹並有灼熱.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2)氣分證:患者全身表現為大熱、大渴、大汗,煩躁不安,尿黃,便秘。傷口疼痛較劇烈,灼熱,腫脹較甚,有較多量膿性分泌物。苔黃或黃膩,脈沉數。
(3)營分證:患者高熱口渴,煩躁不安,不能入睡,表情淡漠,甚則神志昏迷或躁擾譫語。傷口疼痛劇烈,創面潰爛,膿液臭穢,肢體腫脹,皮膚變成紫暗色。苔黃膩或黑,脈沉數。
(4)血分證:寒戰、高熱,頭身劇痛,呼吸窘迫,譫妄狂躁,甚則神志昏迷,四肢抽搐。傷口潰爛,膿液臭穢,腫脹嚴重,皮膚壞死,紫暗或紫黑。舌絳紫,苔焦黃起芒刺,脈洪數。
(三)治療方法
1.一般處理一方面應作全身治療;另一方面進行傷口的清理和換藥以爭取二期癒合,或為二期縫合、植皮作準備。
2.局部傷口處理
(1)感染輕而又較小的傷口,可用四黃散煎水外洗或濕敷,亦可用生理鹽水或0.2%的呋喃西林溶液清洗或濕敷。
(2)感染重而又較深的傷口;化膿趨勢較明顯,首先應充分引流,用四黃散加白芥子、王不留行、半枝蓮等清熱解毒、化腐排膿的中藥煎水泡洗傷口,清除膿液和壞死組織。當膿液排盡,傷口內生長出鮮紅健康肉芽組織,觸之易出血,可摻生肌八寶丹,外敷生肌膏或用凡士林紗布覆蓋。肉芽高出創面時,可用剪刀剔除,再用生理鹽水濕敷。若肉芽組織水腫呈現淡紅色,可用3%一5%的高滲鹽水濕敷,直至肉芽組織正常生長。
(3)創面大且肉芽生長好的傷口:應考慮及時植皮。
(4)開放性骨折並發感染的傷口:除按感染性傷口的處理原則以外,還要兼顧骨折的治療。
3.中醫治療
(1)衛分證:宜清熱解毒,常選用五味消毒飲加減。
(2)氣分證;熱毒熾盛,宜清熱涼血解毒為主,常用黃連解毒湯,或白虎湯合清瘟敗毒散加減。
(3)營、血分證:邪毒內陷,宜清營涼血解毒,常選用清營湯,或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神昏譫語加服紫雪丹,昏迷高熱加服安宮牛黃丸等。
(4)後期傷口經久不愈;宜益氣生血,選用人參養營湯、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加減。
4.其他療法應配合輸液、輸血,並針對性選用抗生素或其他抑菌藥。
二、破傷風
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桿菌侵入人體傷口內繁殖,分泌毒素所引起的一種急性特異性感染。祖國醫學稱之為“金創痙”。
(一)病因病機
祖國醫學認為破傷風的發生系由皮肉破傷,風毒之邪乘虛而入所致。創傷後,傷口有感染病灶,失於調治或營衛空虛,機體抵抗力下降,風邪從傷口侵襲人體,由外達里而發生。本病表現為角弓反張,牙關緊閉,四肢抽搐等症.此屬外風引起肝風內動的徵象
(二)辨證與診斷
1.診斷要點
(1)病史:必有創傷病史,尤其是有創口污染或生鏽金屬致傷史。
(2)臨床表現:①潛伏期:一般為4~14天,但亦有少數患者短於24小時和長達幾個月或數年。②前驅期:一般為1~2日,表現為乏力,頭痛,頭暈,咀嚼無力。反射亢進,煩躁不安等,局部劇烈疼痛,肌肉牽拉感,抽搐及強直,並感下頜緊張,張口不便,咀嚼肌和頸部肌肉緊張或酸痛等。⑧發作期:肌肉持續性的痙攣,大汗淋漓,面唇紫紺,呼吸急促,表情痛苦,口角流涎或口吐白沫,牙齒有摩擦聲,頭頻繁後仰,手足抽搐,角弓反張,但神志始終清醒。
2.辨證分型
(1)輕型:輕度吞咽困難、牙關緊閉,某一肌群痙攣,抽搐較輕,痙攣期短,間歇期較長。
(2)重型:角弓反張,頻繁而間歇期短的全身肌肉痙攣,高熱,面色青紫,呼吸急促,痰涎壅盛,腹壁板硬,大汗出。

(三)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應以熄風、解毒、鎮痙為原則。
1.一般處理患者應隔離,避免光、風、聲、震動等外界刺激,注意口腔清潔,防止褥瘡及其他併發症.傷口應除去壞死組織和異物,並用3%的過氧化氫或1:5000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和濕敷。
2.中和毒素
(1)破傷風抗毒血清:一般第1日用2~5萬國際單位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1000ml中緩慢靜滴,以後每日肌注1~2萬單位,連續使用4~6日。
(2)人體破傷風免疫球蛋白,通常只使用1次,劑量為3000~10000單位,作深部肌注。
3.中醫治療宜熄風鎮痙和清熱解毒為主,用玉真散、五虎追風散加減。
4.其他療法
(1)鎮靜藥物:①10%水合氯醛:每次口服10~15m1。或用30~40ml灌腸,每4~6小時1次。②2.5%硫噴妥鈉:每次0.5~1g,加入5,的葡萄糖溶液1000ml中靜滴。
(2)冬眠療法:哌替啶(度冷丁)l00mg,氯丙嗪(冬眠靈)、異丙嗪(非那根)各50mg,加入5%的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靜脈緩慢滴注,或用以上劑量分2~4次肌內注射。
(3)保持呼吸道暢道:及時吸出口,鼻、咽腔分泌物。呼吸困難應及早行氣管切開。
(4)全身支持療法,①給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等高熱量高營養飲食,大量維生素,足夠水分和電解質,必要時可輸血或輸血漿。②兼有高熱和昏迷重症患者,有腎上腺功能衰竭的可能,可套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
(5)抗生素:青黴素每日160萬~240萬單位分次肌內注射;四環素每次0.5g口服,每日4次。
三、氣性壞疽
氣性壞疽是梭狀芽孢桿菌屬細菌引起的急性特異性軟組織感染,本病多發生在下肢和臀部肌肉豐富部位的嚴重創傷後,潛伏期一般為1~4日,也有短至6小時者。
(一)病因病機
1.皮肉受損邪毒入侵。
2.邪阻筋脈邪毒損筋阻脈,致局部氣血虛弱,瘀血凝滯。
3.熱毒蘊結火毒之邪與瘀血互結,腐肉敗筋,甚則熱毒入侵營血。
(二)辨證與診斷
1.診斷要點
(1)病史:必有創傷及傷口污染病史。
(2)臨床表現:①局部表現:傷口劇烈疼痛,呈“脹裂樣”,甚則止痛劑不能緩解。傷口周圍水腫,初起皮膚蒼白、緊張和發亮,隨後轉為紫暗色,最後變成灰黑色,並出現有暗紅色液體水皰,傷口內可流出帶有惡臭的漿液性或漿血性液體;傷口周圍皮膚可觸及捻發音,並見有氣泡隨同滲液流出;肌肉呈暗紅色、柔軟、腫脹;肢體厥冷、變色、水腫、壞死。②全身表現:初、中期表現為發熱,口渴,煩躁,全身不適感;後期則表現出極度虛弱,表情淡漠或煩躁不安,高熱,出冷汗,脈數,呼吸急促,譫妄,甚至昏迷。
(3)實驗室檢查:血常規有明顯貧血;白細胞增加;滲出液塗片可發現大量革蘭陽性桿菌;細菌厭氧培養可確定診斷。
(4)病理檢查:可見壞死肌肉,肌間有氣泡,並可見革蘭染色陽性的粗大桿菌。
(5)X線檢查;X線片可見肌肉間隙內有氣體存在。
2.辨證分型
(1)熱侵肌膚型(初期):肌膚麻木不仁,疼痛,傷口內有滲液、味臭,全身煩躁,發熱,口渴,苔黃,舌質紅,脈弦數或細數。
(2)邪阻筋脈型(中期):疼痛加劇,皮膚由蒼白轉為紫暗色,分泌物味臭量增多。伴初期全身症狀。
(3)熱盛肉腐型(後期):肌膚變成灰黑色,傷口內流出惡臭味漿液或血性液體。極度虛弱,出冷汗,煩躁不安,高熱,脈數,呼吸急促,甚則出現神昏譫語等。

(三)治療方法
1.清創術清除變色肌肉、異物,病變區作廣泛多次的縱切開,直達顏色正常、有出血的健康組織為止。傷口敞開,用大量3%過氧化氫或1:5000高錳酸鉀沖洗或濕敷。術後可選用抗生素:四環素每日2g,靜脈滴注;青黴素1000萬單位,分4~6次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
2.中醫治療
(1)初、中期:熱侵肌膚,邪阻筋脈,宜滋陰降火,和營解毒,方用解毒濟生湯顧步湯加減。
(2)後期:熱盛肉腐,宜補益氣血,托毒消腫,方以托里消毒散加減。
3.其他療法
(1)全身支持療法:高蛋白、高熱量和富有維生素食物,維持水電解質代謝平衡,多次少量輸血。
(2)高壓氧艙療法:有抑制厭氧菌生長、繁殖和產生毒素的作用.治療方案,第1日3次,第2、3日各2次,每次2小時,間隙6~8小時。
(3)截肢術:本病後期,肢體整個筋膜腔內的肌肉都已累及,或者傷肢損毀嚴重,並有嚴重毒血症時,應考慮作高位截肢術,殘端開放,不予縫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