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芽胞厭氧菌

無芽胞厭氧菌,包括多種革蘭陰性和革蘭陽性厭氧菌,大多為人體正常菌群重要組成部分,其致病力不強,為條件致病菌。在因手術、拔牙、腸穿孔等原因,使屏障作用受損,致細菌侵入非正常寄居部位;長期套用抗生素治療使正常菌群失調。機體免疫力減退;局部組織供血不足、組織壞死、或有異物及需氧菌混合感染,形成局部組織厭氧微環境等情況下會引起感染。外科清創引流是預防厭氧菌感染的一個重要措施。

無芽孢厭氧菌簡介

在細菌引起的感染中,厭氧梭狀芽胞桿菌(破傷風、氣性壞疽,肉毒梭菌等)所引起的感染早被臨床重視。無芽胞厭氧菌感染卻常被忽視,近年來由於科學儀器、實驗方法的進展,發現無芽胞厭氧菌引起感染逐年增加,引起臨床廣泛重視。
無芽胞厭氧菌的致病力往往不強,細菌的種類不同其致病物質也不完全相同。無芽胞厭氧菌的感染往往無特定的病型,常引起局部的炎症、膿瘍和組織壞死等,並可累及全身各個部位,如中耳炎、鼻竇炎、牙周膿腫、壞死性肺炎、肺膿瘍、腹膜炎、闌尾炎、盆腔膿腫、子宮內膜炎、骨髓炎、敗血症、腦膿瘍等。在此類感染中,往往同時存在有幾種厭氧菌,亦還可能在需氧或兼性厭氧菌。應結合病情和標本中出現的優勢菌做出厭氧感染的判斷。

感染特徵

具有下列特徵之一時,應考慮無芽胞厭氧菌的感染:①發生在口腔、鼻竇、胸腔、腹腔、盆腔和肛門會陰附近的炎症、膿腫及其他深部膿腫。②分泌會為血性或黑色,有惡臭。③分泌物直接塗片鏡檢可見細菌,而在有氧環境中培養無菌生長。④血培養陰性的敗血、感染性心內膜炎、膿毒血栓性靜脈炎。⑤使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長期治療無效者。

厭氧性球菌

(一)消化球菌屬(peptococcus)

是口腔、腸道、女性生殖道、皮膚等處的正常菌群。革蘭氏陽性球菌,直徑0.5~1um,成單個、雙個、四聯或小堆。無鞭毛、無芽胞、專性厭氧菌。
本菌為條件致病菌,常和其他菌混合感染,也可單獨感染。在菌血症、手指感染、乳腺膿腫、前列腺炎、肺部感染、中耳炎和各種化膿性感染時均可分離到消化球菌。在一些口腔感染性疾病時,如牙髓感染時也可分離出消化球菌。

(二)消化鏈球菌屬(peptostreptococcus)

菌體為革蘭氏陽性,易變為革蘭氏陰性菌,園形或卵園形,大小不等,直徑0.3~1um,成雙、短鏈狀、無鞭毛、無芽胞。專性厭氧。
口腔、上呼吸道、腸道、女性生殖道正常菌群。本菌屬中以厭氧消化鏈球菌 (p.anaerobic)最常致病。消化鏈球菌可引起與諾非氏芽胞桿菌相似的急性壞疽,膿惡臭,產氣較少而水腫嚴重。這種氣性壞疽戰傷多見,平時較少。口腔、上呼吸道、肺胸膜感染中可出現,微小消化鏈球菌寄生於口腔牙縫,直徑0.3~0.5um,對糖和蛋白均無反應,常由於拔牙進入血循環引起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也常在頭頸部、口咽、上呼吸道感染中出現。

(三)韋榮氏球菌屬(veillonella)

革蘭氏陰性厭氧性微小球菌,直徑0.3~0.5um,初期培養為革蘭氏陽性,過夜轉為陰性。成雙、短鏈或團塊,無莢膜,無鞭毛,無芽胞。
產生內毒素,因此在各種混合感染中起作用。常從軟組織膿腫及血液中檢出。可見於上呼吸道及腸道感染。它缺乏酵解糖類和多元醇地能力,在動物和人的自然腔道中大量存在。分布於口腔、咽部、呼吸道、消化道、發性陰道的正常菌群。一旦牙齒上有革蘭氏陽性菌移植,韋榮氏菌隨之移居而使菌斑明顯增多,它能消耗乳酸,故人們推測此菌可能有使齲齒減少的作用。

革蘭氏陰性無芽胞厭氧桿菌

(一)類桿菌屬(bacteroides)

1.脆弱類桿菌(b.fragilis) 能分解糖,對膽汁耐受。為類桿菌屬的代表株。革蘭氏陰性桿菌,兩端鈍圓而濃染,中間有不著色部份。專性厭氧、無芽胞、無動力、直徑為0.5×1.3~1.6um 。專性厭氧菌,氯化血紅素和20%膽汁可促進其生長。牛心、牛腦液血平皿培養48小時,菌落1~3mm ,園,微凸,灰白,表面光滑,邊緣整齊,大多不溶血。生化反應弱,解糖。解酶反應陽性,葡萄糖的終末代謝產物有乙酸和琥珀酸;吲哚不定,耐膽鹽,水解七葉靈。不還原硝酸鹽。產生蘋果酸鹽脫氫酶、谷氨酸脫氫酶、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h)、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6pgdh)、細胞壁粘肽層含有二氨基庚二酸。依據對鼠李糖、海澡糖,甘露醇發酵及吲哚試驗可區別本組菌落。dna的g+c含量為39~48%。本菌主要分布於結腸和口腔中。
脆弱類桿菌致病因素有內毒素,由脂多糖和類脂a構成。脂多糖決定其抗原性,類脂a決定其毒性。由於它的內毒素的化學結構與典型內毒素不同,所以毒性比一般內毒素為低,但發現它的內毒素在體外能抑制中性白細胞的趨化性和吞噬作用。脆弱類桿菌還能產生β-內醯胺酶,破壞青黴素,故對青黴素有耐藥性。本菌還產生肝素酶,這種酶有利於形成血栓性靜脈炎和遷徙性膿腫。脆弱類桿菌還分泌透明質酸酶,dna酶,神經氨酸酶等,均與其侵襲力有關。脆弱擬桿菌e抗原與其致病性有關,如化膿,白血球先降低後升高,肝、肺,腎組織病變等。在臨床上的無芽胞厭氧菌感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產黑色素類桿菌(b.melaninogenicus) 目前有些文獻將類桿菌屬中中度解糖、不耐2%膽鹽的類桿菌統稱為普氏菌屬(prevolla)。產黑色素普氏菌為代表株。
革蘭氏陰性多形性桿菌,專性厭氧,有莢膜與菌毛,無芽胞,無動力。血平板上的菌落0.5~2毫米。一般為圓形、凸起、有光澤、光滑。可以是半透明、不透明、灰色、棕色或黑色的菌落,可以有溶血,葡萄糖肉湯終未ph 4.5~5.2 ,最適生長溫度是37℃,但有些菌株的生長溫度是25或45℃。6.5%nacl可抑制其生長,培養時需要維生素k和氯化血紅素,20%的膽汁可抑制其生長,能產生乙酸和琥珀酸,產生蘋果酸鹽脫氫酶、谷氨酸脫氫酶,但不具有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h)、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6pgdh),吲哚大多為陰性,不還原硝酸鹽,g+g含量40~52%,能產生膠原酶、蛋白水解酶,能水解膠原組織,能侵襲膠原組織,以建立厭氧病灶,其代謝過程中還產生dna酶,硫化氫,吲哚及大量的氨,能溶解黏膜上皮。這些有害代謝產物在厭氧感染中起著關鍵作用。為口腔,腸道等部位的正常菌群,常與其他細菌混合感染,可從多種檢材中檢出。
3.不解糖的類桿菌 目前不解糖、不耐2%膽鹽的菌株(如牙齦類桿菌等)已獨立成一新屬,稱為卟啉菌屬(porphyromonas)。包括有3種,分別是牙齦卟啉菌(p.gingvalis)、不解糖卟啉菌(p.assacharolytica)、牙髓卟啉菌(p.endodontalis)。
革蘭氏陰性桿菌或球桿菌,專性厭氧,無芽胞,無動力。肉湯中細菌的大小為0.5×0.8×1.0 或3.5um,血平板上的菌落為光滑、光澤、凸起、直徑1~3毫米。培養一定時間後菌落由邊緣逐步向中心變黑,最後整個菌落變黑。產生蘋果酸鹽脫氫酶、谷氨酸脫氫酶,但不具有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h)、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6pgdh)、吲哚陽性。不水解澱粉和七葉靈,不還原硝酸鹽,g+c含量40~52%。卟啉菌與牙髓感染、牙源性膿腫和牙周炎有特殊關係。

(二)梭桿菌屬(Fusobacterium)

由於菌體形態兩端尖銳呈梭形而得名。存在於人和動物口腔、上呼吸道、腸道、泌尿系的正常菌群,以口腔居多。臨床較常見的是核梭桿菌(F. nucleatum)和壞死梭桿菌(F. necrophorum)。
革蘭氏陰性,小或中等在小兩端鈍圓形的桿菌,無鞭毛,無芽胞,無莢膜。培養需專性厭氧,最適溫度37℃,ph7.0營養要求不高,可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硫乙醇酸鹽和半胱氨酸對其有抑制作用。不產生觸酶,對H2O2敏感,培養基呂觸酶能刺激其生長。主要代謝產物是丁酸。
梭桿菌可與螺鏇體混合感染,引起急性潰瘍性齦炎,急性壞死齦炎等。在人類嚴重炎症性牙周病中此二菌大為增加,而疾病減輕時則減少。故也有人將其牙周疾病治療效果觀察指標之一。

(三)普雷沃菌屬(Prevotella)

革蘭陰性專性厭氧、無芽胞、無動力的多形性桿菌。血平板上的菌落呈透明、混濁、灰或黑色,是否溶血不定。20%膽汁能抑制生長。重要的有產黑色素普雷沃菌(P. melaninogenica)和二路普雷沃菌(P. bivia)。在PYG培養基中的主要代謝產物是乙酸和琥珀酸。它們是口腔正常菌群成員,可以引起牙周疾病、上呼吸道感染、肺部和腦膿腫,亦可同其他厭氧菌一起引發混合性感染。例如,近年研究表明,產黑色素普雷沃菌和放線共生放線桿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的混合感染,常可導致青少年牙周炎。

革蘭氏陽性無牙胞厭氧桿菌

(一)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

為革蘭氏陽性厭氧桿菌,具分叉末端,主要寄居於腸道及齦下菌斑。其致病作用目前尚不清楚。
在正常情況下,雙歧桿菌無致病作用,和人保持著和諧的共生關係,據研究報導它具有一系列生理作用,如合成維生素、與其他厭氧菌在黏膜表面形成生物屏障、防止外襲菌、刺激免疫功能、激活巨噬細胞、提高宿主抗感染能力及抗腫瘤等功能。已研製成生物製劑套用物臨床,在防治生態失調和防老防癌等方面取得一定效果。

(二)乳桿菌屬(lactobacillus)

乳桿菌屬乳酸桿菌科,因發酵糖產生大量乳酸而命名。存在廣泛。嗜酸性,最適ph5.5~6.0,ph3.0~4.5仍能生存,在無芽胞桿菌中其耐酸力最強。
婦女青春期陰道內乳酸桿菌可分解分泌物中的糖產酸,抑制致病菌的生長。腸道乳酸桿菌可分解糖產酸,抑制致病菌及腐敗菌的繁殖,乳酶生即由活的乳酸桿菌製成,可治療消化及腹瀉。酸牛奶中的乳酸桿菌也有抑制腸道致病菌的作用。
乳酸桿菌是否為齲齒病原,目前仍無肯定結論,但齲齒活動狀態與唾液乳酸液桿菌計數之間有明確的相互關係。

(三)丙酸桿菌屬(Propionibacterium)

革蘭陽性、多形性桿菌,無動力、無芽胞。30℃~37℃生長迅速,觸酶通常陽性。代謝產物主要是大量丙酸和乙酸。丙酸桿菌是皮膚正常菌群成員。臨床常見的是痤瘡丙酸桿菌(P. acnes),可因外傷、手術引起皮膚軟組織感染。

無芽胞厭氧菌感染防治原則

無芽非金屬厭氧菌為人體正常菌群,屬於條件致病菌,其感染為內源性感染,故缺乏特異有效的預防方法。外科清創引流是預防厭氧菌感染的一個重要措施。
大多數無芽胞厭氧菌對青黴素、氯黴素、氯林可黴素、頭孢菌素敏感,均可用於治療,而對氨基糖甙類抗生素不敏感,對四環素亦大多耐藥。脆弱類桿菌能產生β-內醯胺酶,破壞青黴素和頭孢菌素,故對此類藥物耐藥,在治療時須注意。應選氯黴素和氯林可黴素。此外,滅滴靈對厭氧感染也有很好的療效。由於厭氧菌常與其他需氧或兼性菌混合感染,在選用藥物時應有全面考慮,二者兼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