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鬼谷子》

《六韜·鬼谷子》

《六韜·鬼谷子》為其中之一。《六韜》,一般認為是姜太公所作,採用文王與姜太公問答的形式。《六韜》對前代的儒、道、法各家也兼收並蓄,儒家發民貴君輕,道家的清靜無為,法家的賞信罰必,《六韜》都加以吸收包容。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六韜·鬼谷子》六韜·鬼谷子

《六韜·鬼谷子》為其中之一。《鬼谷子》闡述了戰國縱橫家所崇尚的權謀策略和言談辯論技巧。今本《鬼谷子》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含《捭闔》、《反應》、《內鍵》、《抵巇》四篇,中卷含《飛箝》、《忤合》、《揣篇》、《摩篇》、《權篇》、《謀篇》《決篇》、《符言》等八篇,以陰陽捭闔為基礎,說的是各種謀略權術的使用,頗適用於競爭環境。下卷含《本經陰符七篇》、《持樞》、《中經》等三篇,其中述盛神、養志、實意、分威、散勢、轉圓、損兌等其中自我修煉方法,至今仍有參考價值。《六韜》,一般認為是姜太公所作,採用文王與姜太公問答的形式。《六韜》對前代的儒、道、法各家也兼收並蓄,儒家發民貴君輕,道家的清靜無為,法家的賞信罰必,《六韜》都加以吸收包容。尤其是匯綜了先秦兵學的諸多精華,內容豐富。其中,《文韜》論治國用人,《武韜》論用兵,《龍韜》論軍事編制,《虎韜》論特殊作戰、武器和陣型,《豹韜》論戰術使用,《犬韜》論軍隊的指揮訓練。自西漢以後,逐漸受到重視。如劉備曾臨終要求劉禪讀《六韜》,諸葛亮也曾將《六韜》與《申》、《韓》、《管子》等書手抄一遍。到了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始,《武經七書》成為武試必讀的書,對中國兵學產生極大的影響。

人物介紹

鬼谷子,姓王名詡,一說為春秋時代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淇縣)人;一說為戰國時代衛國(今江西省貴溪市)人;但具體生卒日不詳,是“諸子百家”之一縱橫家的鼻祖,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經陰符七術》。
鬼谷子
鬼谷子

圖書目錄

六韜
文韜
文師
盈虛
國務
大禮
明傳
六守
守土
守國
上賢
舉賢
賞罰
兵道
武韜
發啟
文啟
文伐
順啟
三疑
龍韜
王翼
論將
選將
立將
將威
勵軍
陰符
陰書
軍勢
奇兵
五音
兵征
農器
虎韜
軍用
三陣
疾戰
必出
軍略
臨境
動靜
金鼓
絕道
略地
火戰
壘虛
豹韜
林戰
突戰
敵強
敵武
鳥雲山兵
鳥雲澤兵
少眾
分險
犬韜
分合
武鋒
練士
教戰
均兵
武車士
武騎士
戰車
戰騎
戰步
鬼谷子
上卷
捭闔
反應
內楗
抵■
中卷
飛箝
忤合





符言
下卷
本經陰符七篇
持樞
中經

圖書導語

《六韜·鬼谷子》為其中之一。《六韜》對前代的儒、道、法各家也兼收並蓄,儒家發民貴君輕,道家的清靜無為,法家的賞信罰必,《六韜》都加以吸收包容。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

《鬼谷子》闡述了戰國縱橫家所崇尚的權謀策略和言談辯論技巧。指導思想與後世流傳的仁義道德大相逕庭,因而常受人詆毀。

圖書前言

《六韜》一般認為是姜太公所作。《漢書·藝文志》並不載此書,而是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班固說:“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術者所增加也。”說託言太公的書有些是後世人所為。

根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名望,呂氏,字子牙,也稱呂尚,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初事商王紂,去隱北海,後歸周,為文王師,號太公望。武王嗣位,以為司馬,號師尚父。既克商,封於齊,以侯爵就國。

《漢書·藝文志》說《太公》有《謀》、《言》、《兵》三種。余嘉錫在《四庫提要辨正》里說:“《漢志》……無《六韜》之名。蓋《漢志》著錄之例,只以著書之人題其書,而不別著書名,……況太公之《六韜》、《陰謀》、《金匱》等,皆兵八十五篇中之子目,自更不暇見於著錄矣。……班雲近世,則增加之文,或出於西漢。其間有避正殿之語,將軍之號,固不足怪。太公之《六韜》、《陰謀》、《金匱》等,皆兵八十五篇中之子目。”皆認為後世所傳《六韜》在《太公·兵》八十五篇中。此說較為辯證。西漢劉向曾校訂諸子略,其《說苑》引文,就有與《六韜》相合者,如卷七《政理》十五:“武王問於太公曰:‘治國之道若何?’太公對曰:‘治國之道,愛民而已。’曰:‘愛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而勿敗,生之勿殺,與之勿奪,樂之勿苦,喜之勿怒。’”同於今本《六韜·文韜·國務》,此外,另卷一《說苑·君道》部分章節與《六韜·文韜·舉賢》略同,所以,可以認為今傳的《六韜》,曾雜於《太公》中傳世。《淮南子·精神訓》中說:“通許由之意,《金滕》、《豹韜》廢矣。”可見西漢時期,《六韜》篇目在民間流傳。三國謝承的《後漢書》中也說:“(許)淑字伯進,善頌太公《六韜》。”《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十五引東漢許慎《六韜注》,說明東漢時《六韜》已獨立成書。《太平廣記》卷一百九十一引《拾遺記》:“魏任城王彰,武帝子也。少而剛毅,學陰陽緯侯之術,誦《六韜》、《洪範》之書數千言,武帝謀伐吳,問彰,取其利師之訣。”到三國時期,《六韜》已廣泛流傳。

值得注意的是,《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儒家類”又有《周史六瞍》六篇。這本書流傳很早,《莊子·徐無鬼》:“橫說之以《詩》、《書》、《禮》、《樂》,縱說之則以《金板》、《六■》。”班固自注曰:“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有人認為其與今本《六韜》相同,如顏師古就說:“即今之《六韜》也,蓋言取天下及軍旅之事。瞍字與韜同也。”唐朝陸德明《經典釋文·莊子音義下》引司馬彪、崔撰言:“《金板》、《六■》,皆周書篇名。或日秘讖也。本又作《六韜》,為《太公六韜》:文、武、虎、豹、龍、犬也。”以為《六■》即《六韜》。然據班固注,無論成於六國或顯王,則此《六■》與太公書自有區別,內容當近儒,故有人認為孔子曾問,這與《太公》近於“道”的論述是很容易區分的。

由於《漢書·藝文志》沒有明載《六韜》,宋代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明代胡應麟《四部正訛》、張萱《疑耀》、黃震《黃氏日鈔》、清姚鼐《讀〈司馬法><六韜>》、崔述《豐鎬考信錄》、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姚際恆《古今偽書考》等皆將之定為“偽書”。1972年銀雀山漢墓出土竹簡,其殘存內容與今本的《文韜》、《武韜》、《龍韜》等大多相合。該墓葬為西漢前期,不晚於漢武帝元狩五年,且不避漢初皇帝名諱,乃西漢前抄錄。河北定縣四十號漢墓發現定名為《太公》之簡,有篇題十三,《治亂之要》等三篇見於今傳本,另六篇見於傳本,未見篇題;另有記“武王問”、“太公日”的簡文,也證明《六韜》的內容在西漢初確實存在。

自北宋定《武經》,《六韜》便被確定為六十篇。然根據《藝文類聚》、《北堂書鈔》、《文選》注《初學記》、《通典》、《太平御覽》等中出現的逸文,可知今本《六韜》散佚了很多文字。

《六韜》對前代的儒、道、法各家也兼收並蓄,儒家的民貴君輕,道家的清靜無為,法家的賞罰必信,《六韜》都加以吸收包容。尤其是匯綜了先秦兵學的諸多精華,內容豐富。其中,《文韜》論治國用人,《武韜》論用兵,《龍韜》論軍事編制,《虎韜》論特殊作戰、武器和陣型,《豹韜》論戰術使用,《犬韜》論指揮訓練。自西漢以後,逐漸受到重視。如劉備曾臨終要求劉禪讀《六韜》,諸葛亮也曾將《六韜》與《申》、《韓》、《管子》等書手抄一遍。到了北宋神宗元豐年問,把《六韜》列入到《武經七書》中,成為武試必讀的書,因而對中國兵學產生極大的影響。

今本《六韜》,主要有如下的版本系統:一、竹簡本,即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者和河北定縣漢墓出土者;二、唐寫本,敦煌唐寫卷子本《六韜》,殘存二十個篇目,二百零一行,藏於法國巴黎國會圖書館。三、《群書治要》本,未有《豹韜》,不分子目。四、《武經七書》本,南宋孝宗、光宗年間刻印,此最為完整。五、輯佚本,如孫同元《六韜逸文》等。本書以《武經七書》本為底本,參校他書註譯而成。

根據西漢司馬遷的記載,鬼谷子是一位隱士,蘇秦張儀曾跟隨他學習。《史記·蘇秦列傳》說蘇秦“東周雒陽人也,東事師於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史記·張儀列傳》也說張儀“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揚雄《法言·淵騫篇》也說:“儀、秦學乎鬼谷術,而習乎縱橫言,安中國者各十餘年。”《論衡·明雩篇》:“蘇秦、張儀悲說坑中,鬼谷先生泣下沾襟。”裴駟《史記集解》:“潁川陽城有鬼谷,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司馬貞《史記索隱》:“鬼谷,地名也。扶風池陽、潁川陽城並有鬼谷墟,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又樂壹注《鬼谷子》書雲‘蘇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綜合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知道鬼谷子,姓名里族不詳,春秋時人。因隱居於鬼谷,故號鬼谷先生。蘇秦、張儀師之,有“捭闔”之術十三章,又有陰符七術,為縱橫家之鼻祖。

《鬼谷子》一書最早見於《隋書·經籍志》:“《鬼谷子》三卷,皇甫謐注。鬼谷子,周世隱於鬼谷。”另有“《鬼谷先生占氣》一卷”。唐代柳宗元就開始懷疑《鬼谷子》,他在《辨鬼谷子》中說:“漢時劉向、班固錄書,無《鬼谷子》,《鬼谷子》後出。而險墼峭薄,恐其妄言亂世,難信。”明代宋濂在《諸子辨》中又說:“《鬼谷子》三卷,鬼谷子撰。一名《玄微子》。鬼谷子無姓名里居,戰國時隱潁川陽城之鬼谷,故以為號。或日王俐(或雲王詡)者,妄也。長於養性治身,蘇秦、張儀師之,受《捭》、《闔》之術十三章,又受《轉圓》、《■篋》及《本經》、《持樞》、《中經》三篇。《轉圓》、《■篋》今亡。梁陶宏景注。劉向、班固錄書無《鬼谷子》,《隋志》始有之,列於縱橫家。《唐志》以為蘇秦之書。大抵其書皆捭闔、鉤箝、揣摩之術。”清人姚際恆《古今偽書考》以為偽書。

然而清末俞樾的《鬼谷子真偽考》列出《鬼谷子》流行於西漢之前的證據:一則劉向曾經引用,二則《淮南子》中“‘忤合’之言四五見”,三則司馬遷《太史公自序》引用,四則揚雄《法言》提及鬼谷及其學術,五則《漢書·杜業傳贊》引用《鬼谷子》詞語,因而認為《鬼谷子》不見著錄,非不存也。司馬遷《太史公自序》:“故日‘聖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史記索隱》:“‘故日聖人不朽’至‘因者君之綱’,此出《鬼谷子》,遷引之以成其章,故稱‘故日’也。”司馬遷不標出處,而今本《鬼谷子》存之,說明漢初已經成書。而且劉向《說苑·善說》引《鬼谷子》:“人之不善而能矯之者,難矣!說之不行,言之不從者,其辯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國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辯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於人之心,如此而說不行者,天下未嘗聞也。”是論今本不存,若魏晉人造假,何以知司馬遷引《鬼谷子》之文,而不錄劉向的引文?可見鬼谷子在兩漢間已經流傳。

《鬼谷子》闡述了戰國縱橫家所崇尚的權謀策略和言談辯論技巧,指導思想與後世流傳的仁義道德大相逕庭,因而常受人詆毀。今天閱讀,仍要仔細辨析其中的陰謀詭道,不可太過。然而在戰國時期,這些縱橫遊說之術是很實用的。蘇秦憑其三寸不爛之舌,佩六國相印,以合縱之術統領六國共同抗秦,顯赫一時。張儀能將六國合縱一一瓦解,為秦統一六國立下不朽功勞。或許他們正受益於鬼谷子的教誨,悟到了遊說之術的精髓。

今本《鬼谷子》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含《捭闔》、《反應》、《內楗》、《抵■》四篇,中卷含《飛箝》、《忤合》、《揣》篇、《摩》篇、《權》篇、《謀》篇、《決》篇、《符言》八篇,以陰陽捭闔為基礎,闡述了各種謀略權術的使用方法,很適用於當前的競爭環境。另有《轉丸》、《■亂》二篇,亡佚已久。下卷含《本經陰符七篇》、《持樞》、《中經》等三篇,說的是如何修煉自身,養神蓄銳,是前面遊說之術的基礎,如《本經陰符七篇》述盛神、養志、實意、分威、散勢、轉圓、損兌等其中自我修煉方法,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自《隋書·經籍志》後,《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通志·藝文略》、《通考·經籍志》皆著錄。其版本主要有正統道藏本、子匯本、十二子本、百家全書本、四庫全書本、四部叢刊本、叢書集成本等。

本書以四部叢刊本為底本,參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而注。
曹勝高安娜
2007年2月

精彩頁

本篇闡明了治國要略在於愛民,使民可獲利,使民有所成,使民可生存,使民有所得,使民有所樂,使民有所喜,要避免傷害百姓、殺戮百姓、侵奪百姓、奴役百姓、激怒百姓等行為,對待百姓應該有“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

文王問太公曰:“願聞為國之大務。欲使主尊人安,為之奈何?”太公曰:“愛民而已。”
譯文:文王問太公說:“希望聽您講述治國的要務。如何才能讓君主受到尊敬,使人民安定呢?”太公說:“愛民罷了。”
文王曰:“愛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
譯文:文王說:“如何愛民呢?”太公說:“使人民獲得利益而不是損害他們,使人民有所成就而不是導致他們失敗,使人民能夠生存而不是殺害他們,給予人民而不是隨意奪占,使人民快樂而不是讓他們受苦,使人民高興而不是讓他們憤怒。”
文王曰:“敢請釋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誤則利之,農不失時則成之,省刑罰則生之,薄賦斂則與之,儉宮室台榭則樂之①,吏清不苛擾則喜之。民失其務則害之,農夫其時則敗之,無罪而罰則殺之,重賦斂則奪之,多營宮室台榭以疲民力則苦之,吏濁苛擾則怒之。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②,如兄之愛弟。見其饑寒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於身,賦斂如取己物。此愛民之道也。
注釋:①宮室台榭:指當時豪華的宮廷台閣。台,土築的高台,高壇。榭,台上的房子。②馭:控制,統治。
譯文:文王說:“冒昧地請您解釋一下緣故。”
太公說:“使百姓不失去本務就是給予他們利益了,使農耕不誤天時就是促成他們生產了,不懲罰沒有罪的人就是保障他們生命了,減輕稅賦就是給予他們財物了,少營造宮室樓台就是使他們安樂了,官吏清廉不苛刻擾民就是使他們高興了。如果使百姓失去了本務那就是損害了他們的利益,使農民耕種誤了農時那就是毀壞了他們的生產,懲罰沒有罪的人那就是對他們進行殘害,加重賦稅那就是掠奪他們的財物,多營造宮室樓台那就是使人民疲憊增加他們的痛苦,官吏腐敗苛刻擾民那必然會激怒百姓。所以善於治理國家的人,治理百姓就好似父母愛護子女一樣,像兄長愛護弟妹一樣。遇見饑寒交迫的人要為他擔憂,遇見勞累辛苦的人要為他們悲憐。賞罰百姓就要像加在自己身上一樣,對人民徵收賦稅就要像索取自己的財物一樣。這就是愛民之道。”P13-P15
為人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審得其情,乃立三儀①。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擁②,始於古之所從。故鄭人之取玉也,必載司南之車③,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④;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此所以察同異之分,其類一也。故牆坏於其隙,木毀於其節,斯蓋其分也⑤。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制於事。故萬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
注釋:①儀:標準。②擁:擁塞,閉塞。③司南之車:即指南車,車上裝有磁石,車有小人常指南方。④偏成者也:原文作偏害,俞樾《諸子平議·補錄》以為當作“偏成”,可從。⑤分:分裂。
譯文:凡是給人家出謀劃策都有一定的規律,必須探求事情的原委,以推究實情。要想詳盡地探求對方實情,就需確立三條標準。這三條標準就是上智、中才、下愚。三條標準互相參驗運用,就能生出奇謀。奇謀順從事理,沒有阻塞,從古代就已經開始依循。所以,鄭國人人山采玉時,都要駕著指南車去,為的是不迷失方向。那么考量才幹,測定能力,揣摩實情,也就是行動的“指南車”。所以情投意合的人一起謀事,是因為大家都可以成功;欲望相同的人不一起謀事,是因為只有一部分可以成功;凡是惡習相同的人一起謀事,是因為大家共同受害;凡是惡習相同的人不一起謀事,是因為一部分人受到損害。所以雙方有利就相互親近,雙方損害就相互疏遠,正是這個規律在發揮作用。所以要用這個區分同異,同類事物的道理是相同的。因此牆壁都是由於有裂隙才塌倒,樹木是由於有癤疤才毀壞。這就是牆和樹木分界之處。所以,變化產生事端,事端引出謀略,謀略需要計畫,計畫需要議論,議論導致辯說,辯說就有採納。採納就生擯棄,於是就形成制度,用來制約事端。如此看來,萬事萬物的變化都有相同的道理,各種制度也都有一定的規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