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夢》

《人生如夢》

《人生如夢》(1635)是卡爾德隆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描寫了波蘭王子塞希斯蒙多的不平凡經歷。王子是人生的象徵,他的反抗是對宿命論的否定,但作者又只能到宗教中尋找出路。劇本結構嚴謹,詞藻精美,常用象徵和隱喻來加強效果。卡爾德隆通過主人公西吉斯蒙德這個形象提出一個抗議性的問題,而得出的卻是宗教懺悔的結論。

基本信息

作者生平

《人生如夢》卡爾德隆戲劇選

卡爾德隆·德·拉·巴爾卡(1600~1681,CalderndelaBarca,Pedro)西班牙劇作家,詩人。1600年1月17日生於馬德里一小貴族家庭,1681年5月25日卒於同地。曾入薩拉曼卡大學學神學,1623年寫出第一部劇作《愛情、榮譽和權力》,從此開始劇作家生涯。1637年從軍,參加了卡塔盧尼亞戰爭。1642年退役,1652年出家作教堂主持,並寫作宗教戲劇。他與維加齊名,是西班牙黃金世紀戲劇兩大派之一的代表人物。他所開創的戲劇新風格,一直影響了從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初的黃金時期後期文學。他的戲劇作品共約120齣,其中宗教劇80餘出,幕間劇20餘出,可分為悲劇、本國歷史劇、外國歷史劇、袍劍劇、神話傳奇劇、哲理劇、宗教劇七大類。《人生如夢》是其代表作,主題在於闡明人生富貴之虛幻。卡爾德隆的劇作多以人的命運和人的榮譽為主題,同時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他的劇作結構嚴謹,富於深刻的心理探索,其雕琢而講究的語言以及定型化的人物塑造,還表現出巴羅克風格的特色,影響遠及法國戲劇和德國的浪漫主義文學。

他是十七世紀西班牙最重要的作家是戲劇家。卡爾德隆出身於馬德里貴族家庭,曾在馬德里耶穌會學院學習,後來到薩拉曼加大學攻讀哲學和神學。他很早就寫戲劇,1635年入宮廷服務,管理宮廷劇院,創作了大量劇本,成為維加以後西班牙最有名的戲劇家。1651年,他入教士籍,一直擔任重要的教會職務。在藝術技巧上,他繼承維加的傳統,但是也講究華麗的布景和服裝,運用誇張的言詞。他的作品多採用中古題材,有濃厚的天主教色彩。許多劇本探討宗教哲學問題,直接宣傳否定現世、相信來世和懺悔贖罪等宗教思想,他到晚年就專寫宗教劇了。但是卡爾德隆的作品中也有肯定現世幸福的人文主義主題,如《精靈夫人》(1629)。有的劇本甚至歌頌農民反對貴族迫害的鬥爭,如《薩拉梅亞的鎮長》(1636)。這些矛盾都反映了人文主義的衰落、天主教統治和貴族文學的深刻影響。卡爾德隆的劇本具有較高的技巧,善於刻畫人物內心,富有抒情特點,許多劇本的獨白後來都成了流行的抒情詩。這些都大大影響了十九世紀初期的許多著名作家。

內容簡介

《人生如夢》(1635)是卡爾德隆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主人公是波蘭王子西吉斯蒙德。國王從天象中得知王子將是一個兇惡殘暴的人,因此從小就把他囚禁在邊塞的古塔里,過著半人半獸的生活。一天國王用藥將他麻醉,送回宮中,等他醒來,給了他最高的地位和權利。西吉斯蒙德為了報復他所受的迫害,毆打朝臣,甚至威脅國王。國王認為他野性未馴,又將他麻醉,送回古塔。王子醒來,想起前事,認為這不過是一場夢,人生也不過是一場夢,從此個性大變。不久,國內爆發起義,起義者攻入宮中,擒住國王,西吉斯蒙德被擁戴為首領。但是這一次他卻賢明公正,宣布施行仁政,又將王冠歸還父親。
這個劇本像卡爾德隆的許多劇本一樣,用寓意的手法闡述哲理。西吉斯蒙德是一個象徵性的人物,他最初是個性情暴烈的反抗者,他斥責國王不該既給他生命,又把他當野獸看待,實際上這是對天主教哲學的抗議。但是他隨即認為人世一切無非是夢幻,希望只在來世,因而變成一個溫順的懺悔者。卡爾德隆通過這個形象提出一個抗議性的問題,而得出的卻是宗教懺悔的結論。

創作背景

《人生如夢》巴羅克時期的美術作品

巴羅克文學產生於16世紀下半葉,在17世紀上半葉達到盛期。巴羅克一詞來源於西班牙文barruco,在16世紀用在首飾行業中,指的是“一顆不圓的珍珠”。隨後這個詞的含義幾經變化。後世把16世紀的建築稱為具有巴羅克風格的造型藝術,這種藝術以富麗繁複、精雕細刻為特點。巴羅克文學的風格與此相仿,因而得名。

巴羅克文學起源於義大利和西班牙,興盛於法國。而佩特羅·卡爾德隆則是西班牙巴羅克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人生如夢》是其典型的巴羅克風格作品。

整部作品圍繞著一股神秘氣息和宗教氛圍。這與作者的貴族出身和天主教徒身份不無干係。卡爾德隆出身於馬德里,父親是個宮廷官員,卡爾德隆最先就讀於馬德里的耶穌教會學校,後又在薩拉曼加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青年時代的卡爾德隆的詩作曾受到當時著名宮廷劇作家維加的讚賞,由於卡爾德隆出身貴族世家,又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這使他的劇作帶上了階級的烙印,宣揚了否定現世、寄託來時的宗教觀念。《人生如夢》是卡爾德隆的代表作,題目“人生如夢”即含有一種否定現世的虛無主義。但綜觀全劇,那種入世精神、進取精神卻是不可否認的。

思想價值

《人生如夢》《人生如夢》
“ 陷於罪孽”,從極為遙遠的年代起就開始煩擾人類的思維。所有的人都會感受到,塵世中的一切並非都盡如人意,甚至極不如意。長久以來人們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以便闡明這種不幸來自何處。卡爾德隆在《人生如夢》中對此作了頗為耐人尋味的探討。

此劇帶有很強的象徵意味。讀者看到的是通過人和圖景所敘述的哲學思想和哲學諷喻。戲劇的序幕是一幅荒山的陰暗圖景懸崖絕壁、陡峭的岩石、灰暗的塔樓、暮色蒼茫。出場的人物有羅撒烏拉、穿著男子服裝的婦人,還有丑角克拉林。他們為什麼要來到此地是什麼吸引他們來到此地那個婦人的表白很含糊,不知道她究竟是誰,只知她受著命運的驅使來到了這個陰森可怖的不毛之地, 荒漠上是陌生人留下的鮮血斑斑的足跡。在卡爾德隆的戲劇中一切都是象徵性的,在這裡,不幸的、瘋狂的王子體現著向上帝提出杭議的人。上帝賜給人類生命,卻又剝奪人的幸福, 讓他們飽受苦難,“這算什麼正義公道” 雖然作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他不能不藉助主人公雄辯的口才對這種哲學加以闡述, 但是作為天主教徒的卡爾德隆卻不同情這種抗議。他的塞西斯蒙多果然在取得政權後就胡作非為了,終乾國王對他失掉了希望,他被催眠後,又被重新送回了塔樓。此時,他才真正體會到生命的無所謂,“人生如夢”—為什麼要有熱情,為什麼熱愛榮譽、追求享樂、甚至為什麼要有幸福一切不過夢幻而已。塞西斯蒙多最後得出結論—放棄鬥爭,順從命運。出乎意料的是他卻從此獲得了精神上的平靜, 當起義大軍把他解救時, 當國王跪在他的腳下時,他與從前判若兩人他變得英明、公正而富有人道精神這一切更讓他深切體會了一個深奧的、恆久的真理——人生如夢” 。

劇本首先重提了一個古老的命題人類為什麼要受難面對在世界上、在有感受的人身上所發生的一切難言的苦楚和惡,怎么能為上帝的正義辯護呢一個無所不知的上帝,他知道並且預見到這一切,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的上帝,他造成並容許這一切,他最大的罪孽”。然而卡爾德隆的探討並沒有就此止步。詩人更進一步重樹了“信仰”的威望咽下順從“苦果”的人們,卻不期然地戰勝了“自明性”,才因此敞開了自己的信仰之路和拯救之路天主教詩儀是這樣論述的如果人有了充分的行動自由,他會逞一時之快而隨心所欲地改造整個世界,他甚至會把太陽毀掉。

所以最終卡爾德隆的塞西斯蒙多由衷地讚美到“啊,上帝你剝奪了我的自由,這是多么好啊不然我會成為狂妄的巨人……” 塞西斯蒙多的形象是寓意性的形象,在他的身上很少有具體的人的性格,在某種程度上,他是中世紀世界觀所創造的撒旦這一形象的化身,是墮落天使的形象。劇本開始時,他是狂暴不屈之士,是一位被鎖在鎖鏈上的叛神者,劇終時他成了個馴服和懺悔的罪人,並由此獲得了寬恕。結論就是應當放棄抗議,順從命運—如同那個約伯面對無法超逾的上帝的奧秘時,他喪失了語言的能力,他終於緘默了,他放棄了把上帝帶上他自己的理智和道德判斷力的法庭。這就是卡爾德隆悲觀主義的哲學

影響評價

卡爾德隆是天主教徒中最偉大的戲劇家。(屠格涅夫
卡爾德隆是寫宗教劇的最傑出的大師。(《外國文學史歐美卷》)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