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雲中君》

《九歌·雲中君》

《九歌·雲中君》是戰國時期著名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所做詩詞之一。

概況

【作品名稱】九歌·雲中君
【創作年代】戰國
【作者姓名】屈原
【作品體裁】

原文

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⑴。
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⑵。
蹇將憺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⑶。
龍駕兮帝服,聊翱遊兮周章⑷。
靈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雲中⑸。
覽冀洲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⑹。
思夫君兮太息,極勞心兮忡忡⑺。

注釋

⑴華采:彩色華麗。若英(yāng):像花朵一樣。
⑵靈:指雲中君。連蜷:迴環婉曲的樣子。爛昭昭:光明燦爛的樣子。
⑶蹇(jiǎn):發語詞。憺:安。
⑷龍駕:龍車。此指駕龍車。帝服:指五方帝之服,言服有青黃赤白黑之五色。周章:王逸《楚辭章句》:“猶周流也。言云神居無常處,動則翱翔,周流往來且遊戲也。”
⑸皇皇:同“煌煌”,光明燦爛的樣子。降,指雲中君降臨人間。猋(biāo):疾速。舉:高飛。
⑹覽:看。冀州:古代中國分為九州,冀州為九州之首,因此以代指全中國。
⑺君:雲中君。忡忡:心神不定的樣子。

譯詩

沐浴蘭湯滿身香,穿上華麗若英裳。
雲神迴環停雲端,神光燦爛正盛旺。
安居雲間之宮殿,可與日月爭光芒。
駕龍車穿五彩服,天上翱翔游四方。
神光閃閃從天降,忽又疾飛返雲端。
高瞻遠矚超九州,恩澤四海功無量。
思念神君聲嘆息,憂心忡忡黯神傷。

作者

作者屈原作者屈原
屈原 (前339~前278)戰國末期楚國人,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身楚國貴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列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兩次被逐出郢都,後被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史記》有傳,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不巧作品傳世。

賞析

此篇是一首祭雲神的詩歌,雲中之神為一男性,號“雲中君”,在神話中雲神名叫豐隆,又名屏翳。
雲中君》是祭祀雲神的歌舞辭。王逸《楚辭章句》題解說:“雲中君,雲神豐隆也。一曰屏翳。”江陵天星觀一號墓出土戰國祭祀竹簡有“雲君”,顯然是“雲中君”的簡稱,可證雲中君就是雲神。或以為月神、雷神、雲夢澤之神、雲中郡神、高禖女神等,俱不可從。
《雲中君》這篇詩是以主祭的巫同扮雲神的巫(靈子)對唱的形式,來頌揚雲神,表現對雲神的思慕之情。憑什麼肯定是對唱的形式呢?首先,詩中說:“靈皇皇兮既降”,“靈”指神。又說:“靈連蜷兮既留。”《楚辭考異》曰:“一本靈下有子字。”王逸注:“楚人名巫為靈子。”《廣雅·釋詁三》之說同。則此“靈子”或“靈”指雲神或雲神附身的巫。那么,詩中兩處說到“靈”的部分,一處稱說“君”的句子,都是祭巫所唱。而詩中“蹇將憺兮壽宮”以下四句和“覽冀州兮有餘”二句非祭巫所應言,則又是雲中君的唱詞無疑。其次,《九歌》中另外四篇祭天神之詩,除《東皇太一》兼有迎神的作用,另當別論外,其餘《東君》、《大司命》、《少司命》也都是對唱的形式。
《九歌》的祭祀歌舞是在夜間藉助於篝火或竹明、松明、燈光進行的,所以表現出一種神秘和恍惚迷離的氣氛。
《雲中君》一篇按韻可分為兩章,每一章都是對唱。開頭四句先是祭巫唱,說她用香湯洗浴了身子,穿上花團錦簇的衣服來迎神。靈子翩翩起舞,神靈尚未離去,身上隱隱放出神光。這是表現祭祀的虔誠和祭祀場面的。
“蹇將憺兮壽宮”以下四句為雲中君(充作雲中君的靈子)所唱,表現出神的尊貴、排場與威嚴。由於群巫迎神、禮神、頌神,神乃安樂暢意、精神煥發、神采飛揚。“與日月兮齊光”六字,準確地道出了雲的特徵;就天空中而言,能同日月並列的唯有星和雲,但星是在晴朗而沒有日光時方能看見,如同時也沒有月亮,則更見其明亮。惟雲,是借日光而生輝,雲團映日,放出銀光,早晚霞光,散而成綺,所以說“與日月兮齊光”。這兩句,上句是說明“神”的身份,下一句更表明“雲神”的身份。“龍駕兮帝服”,是說出行至人間受享。“聊翱遊兮周章”則表示不負人們祈禱祭祀之意,願為了解下情。古人以為雨是雲下的,雲師有下雨的職責。故《周禮·大宗伯》有雨師而無雲師,《九歌》有雲師而無雨師。屏翳或以為雲師,或以為雨師,也是這個原因。“屏”是遮蔽的意思。“翳”,《離騷》王逸注:“蔽也。”《廣雅·釋詁二》:“障也。”則“屏翳”之名實表示了同“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一樣的意思。周宣王祈雨之詩名曰《雲漢》,賈誼憫旱之賦題曰《旱雲》,俱可以看出古人對雲和雲神的看法。
祭巫唱“靈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雲中”,乃是說祭享結束之後雲中君遠離而去。“皇皇”是神附在巫身上的標誌。神靈降臨結束之後,則如狂飆一般上升而去。這裡是表現雲神的威嚴與不凡。“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則是雲神升到高空後因眼底所見而言,表現了雲高覆九州、廣被四海的特徵。末尾二句,是祭巫表示對神靈離去的惆悵與思念,表現出對雲神的依賴情緒。祭雲神是為了下雨,希望雲行雨施,風調雨順。所以雲神一離去,人們便悵然若失。《旱雲賦》寫雲開始之時積聚給沓,互相連線,“若飛揚之縱橫”,“正帷布而雷動”,結果卻“終風解而霰散兮,陵遲而堵潰。或深潛而閉藏兮,爭離而並逝。廓蕩蕩其若滌兮,日照照而無穢”。風吹雲散,希望完全落空。賦的末尾說:“思念白雲,腸如結兮。……白云何怨,奈何人兮!”表現了同《雲中君》極相近的情感。由此可以看出,《雲中君》對神的思念,只是表現人對雲、對雨的乞盼之情。
此篇無論人的唱詞、神的唱詞,都從不同角度表現出雲神的特徵,表現出人對雲神的乞盼、思念,與神對人禮敬的報答。一往深情,溢於言表。

背景

《九歌》是屈原在流放江南時,在楚國民間祭神樂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體制獨特的抒情詩,它依舊保持了歌、舞、樂三者結合的特點。《九歌》原為古曲之名,來源甚古。在神話傳說中,《九歌》是由禹之子啟從天上偷來人間的。一般認為,“九”非實指,乃表多數,即指由多篇樂章組成的歌。屈原《九歌》共有十一篇,分別為:《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和《禮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