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部低海拔型古冰川遺蹟》

《中國東部低海拔型古冰川遺蹟》

《中國東部低海拔型古冰川遺蹟》一書,著者趙松齡,於2010年由海洋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以今天的氣候條件,能否正確地演繹出更新世期間的氣候環境,這是需要討論的問題。中國東部低山丘陵區,那時的氣候條件如何?能不能形成冰川?要從事實出發,要以事實為依據,所以要調查研究。並以所發現的事實為依據,探索中國東部低山丘陵區古冰川形成的原因。

近年來,隨著調查資料的積累,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中國東部低山丘陵區確實存在大量古冰川活動遺蹟,特別是大青山、北京西山、山東諸山、江蘇雲台山、浙江和福建的低山丘陵區,蘊藏著大量古冰川遺蹟尚未能得到開發和利用。根據目前國內對古冰川遺蹟研究的現狀,《中國東部低海拔型古冰川遺蹟》著重討論以下三個問題。

目錄

第一章 國內外關於古冰川遺蹟的研究

第一節 國外古冰川研究史

一、國外古冰川研究簡要回顧

二、國外古冰川研究成果及其套用

第二節 中國古冰川研究史

一、李四光先生對中國古冰川的研究及貢獻

二、中國古冰川研究的回顧

三、中國東部低山丘陵區的新近調查

第三節 冰川的形成

一、粒雪盆是冰川的搖籃

二、冰川凍的物理性質

三、冰川凍的形成

四、冰川運動

五、冰川運動與冰磧物形成

六、雪線

第四節 寒潮對中國東部古環境的影響

前言

關於中國東部低山丘陵區是否存在古冰川問題,在地學界一直爭論不休。爭論的焦點是冰期時期的雪線問題。
不同意東部低山丘陵區存在古冰川遺蹟者,系根據來自中國西部高山冰川區的研究資料,那裡的雪線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有的地區在6000米以上。以此作為理論依據,向中國東部延伸,中國東部低山丘陵區的海拔高度多在千米左右。由此得出結論:中國東部低山丘陵區根本就不可能、不具備古冰川形成的條件,因而也就不相信有更新世期間的古冰川活動遺蹟。當然,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也不用再去重新調查,去開發新區查找新的地質現象。黃山廬山是個例外,那裡是李四光先生在年輕時發現的古冰川遺蹟。推翻了黃山、廬山的古冰川遺蹟,也就等於肯定了中國東部在更新世期間不存在古冰川活動。把過去被李四光先生確定的古冰川遺蹟,重新用“土石流”活動來解釋,似乎也可以說得過去。
另一方則認為:由於中國國土遼闊,地理環境複雜多樣,影響雪線高度的因素又非常之多,不可能用一種模式套用到全國各地。何況個人的精力和時間都非常有限,不可能走遍每一個地方,肯定還有許多未被發現的未知區域,於是不斷地調查,發現新的證據、開拓新的研究領域,是他們永恆的動力。
本書作者認為:以今天的氣候條件,能否正確地演繹出更新世期間的氣候環境,這是需要討論的問題。中國東部低山丘陵區,那時的氣候條件如何?能不能形成冰川?要從事實出發,要以事實為依據,所以要調查研究。並以所發現的事實為依據,探索中國東部低山丘陵區古冰川形成的原因。
近年來,隨著調查資料的積累,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中國東部低山丘陵區確實存在大量古冰川活動遺蹟,特別是大青山、北京西山、山東諸山、江蘇雲台山、浙江和福建的低山丘陵區,蘊藏著大量古冰川遺蹟尚未能得到開發和利用。根據目前國內對古冰川遺蹟研究的現狀,本書著重討論以下三個問題。

精彩書摘

隨著冰磧物研究資料的積累,又於1950年提出阿爾卑斯地區早於恭茲冰期的存在,它們被命名為多瑙冰期和拜伯冰期,這些更老的冰川事件的確切年代還有待進一步確定。
1961年費爾布里奇(R.W.FairbrJdge)將海面變化歸為3種類型:①構造-海面升降運動;②沉積一海面升降運動;③冰川型-海面升降運動。20世紀50年代以來,放射性碳、鉀氬法、鈾系法、裂變徑跡法測年及氧同位素測溫等技術的套用,使第四紀地質研究達到新水平。1963年考克斯(A.Cox)建立古地磁年表,為第四紀磁性地層的劃分與對比提供了依據。大陸與大洋沉積序列研究,更新了傳統的4次冰期概念,支持了米蘭科維奇的氣候變化天文學說。1977年庫克拉(G.Kukla)等對捷克布爾諾黃土的研究證明,在奧爾杜韋古地磁事件以來的170萬年里出現了17次間冰期,平均每10萬年有1次冰期-間冰期氣候旋迴。印度洋、赤道大西洋、加勒比海的海洋沉積研究,也得出相近的結論。我國第四紀黃土研究揭示出最近70萬年以來有13次氣候旋迴。
二、國外古冰川研究成果及其套用
國外古冰川的研究成果,已廣泛運用於全球海面變化。弗林特(R.F.FLINT)認為:冰期最盛時全球約有7697萬立方千米的冰川,現在仍然有2625萬立方千米的冰川分布於地球的兩極、格陵蘭、冰島以及其他一些中高緯度的高山地區。寒冷的冰期氣候,使全球的降水形式發生變化,中高緯度的降水主要以固態的降雪形式出現。每年降雪的積累量超過了融化量,使冰川與冰蓋的形成與發育得以順利進行。海洋失去了水量,破壞了平衡,致使世界洋面大幅度降低,陸架大面積出露,使陸地面積增大海洋面積縮小。
最後冰期的最盛時期,相當於距今18000年前後,那時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區為勞倫泰德冰原所覆蓋,其面積為12535600平方千米。冰川面積僅次於南極冰蓋,它的南界可到達美國大湖區以南,相當於38。N附近;它的東部邊緣已進入大西洋陸架區;北部接近北極;西部與柯迪納那冰原相連線。柯迪納那冰川覆蓋了加拿大西部的山地地區以及屬於該山系之間的平原去,向西可達阿拉斯加,其面積可達2266250平方千米,這樣北美洲主要冰川的面積達14801850平方千米,厚度達3000米。如此巨大冰蓋的形成,是導致世界洋面降低的主要因素。據估計在距今12000年前後,北美的冰川面積已經融化了2/3以上,大約在距今7000年時勞倫泰德冰原消失,從此以後,大幅度的海面的變化已經消失,代之而起的應當是起伏較小的升降變動。
最後冰期時期的歐洲,冰川覆蓋面積達4960600平方千米。主要為斯堪的納維亞冰原所覆蓋,其面積占4274.350平方千米。其他地區冰川範圍較小,累計起來僅有686250平方千米,相當於斯堪的納維亞冰原的16%。此外,在烏拉爾山以西的西伯利亞地區仍有冰川分布,其範圍可達2165240平方千米,面積相當於斯堪的納維亞冰原之半,但冰川厚度小,其所屬冰川體積僅為其10%。
由於大陸冰川形成的冰磧物,具有非連續沉積的特徵,地質學家無法知道古氣候的連續變化,於是地質學家轉向了深海沉積研究。因為只有深海沉積才不受海面變動和其他內、外營力的影響。1947年尤里(H.urey)提出用同位素方法能測定古溫度的變化。其基本原理為海水中的氧存在三種不同的同位素,當水分蒸發之際,160、170、180逸出的速度不同,160為輕同位素,當水汽蒸發時被逸出的量大,而留下較多的重同位素。冰期時期,大陸冰川和山地冰川都得到迅速的發展,使海洋失去部分水體。

盤點海洋出版社出版書籍(二)

海洋出版社的任務是出好海洋專業書、刊,介紹和推廣國內外海洋科學技術新成就,普及海洋知識,加強國際交流,促進和推動海洋事業發展。
《以案說法:債務糾紛與解決》
《福建省海灣數模與環境研究——興化灣》
《問個律師先——刑事篇》
《藍海文庫——格列佛遊記》
《政府海洋管理研究》
《泥鰍高效養殖技術圖解與實例》
《海水工廠化高效養殖體系構建工程技術》
《藍海文庫——十五歲的小船長》
《以案說法:維護土地權益》
《以案說法:生兒育女的法律問題》
《濱海曙光續集》
《北部灣海洋科學研究論文集第二輯》
《探索海洋》
《中國東部低海拔型古冰川遺蹟》
《海灘養護:理論與實踐》
《寧波旅遊文化》
《地磁觀測報告2007》
《低碳管理》
《東海地質與礦產》
《藍海文庫——水孩子》
《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0》
《數學模型在生態學的套用及研究(9)》
《心繫河口海岸——恭賀陳吉余院士九十華誕文集》
《福建省海灣數模與環境研究——羅源灣》
《蔚藍世界海洋百科叢書——海鮮美食》
《飼草加工》
《海洋漁業資源恢復法律研究制度》
《海灣環境容量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以羅源灣為例》
《海洋—大氣耦合矢量輻射傳輸模型及其遙感套用》
《黃宗羲與浙東學術》
《海洋腐蝕與防護辭典(修訂版)》
《中國水產生物種質資源與利用(第2卷)》
《南極紀行》
《蔚藍世界海洋百科叢書——堅船利炮》
《海洋社會哲學----哲學視閾下的海洋社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
《生態系統水平的海水養殖業》
《中國首征南極》
《東海經濟頭足類資源》
《縱橫中國海》
《浙江人在台灣》
《魚類分子育種學》
《中國海洋水產品現代加工技術與質量安全》
《數學模型在生態學的套用及研究(11)》
《海洋功能區劃研討會論文集》
《山東半島海洋自然環境與科學技術》
《舟山海島旅遊資源開發評價與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海陸經濟互動發展的機制探索》
《蔚藍世界海洋百科叢書——海洋霸主》
《中國海岸侵蝕概要》
《圖說長江河口演變》
《近海與海岸帶地質災害》
《大型水庫水溫數值模擬研究》
《第十二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集》
《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現狀與趨勢預測研究》
《東海海洋環境調查與研究論文集》
《中國海洋大型底棲生物——研究與實踐》
《赤潮災害衛星遙感探測技術》
《中國珍奇動物》
《浙江海洋漁俗文化稱名考察》
《法理學檢讀》
《漁業行政管理學》
《中國典型海域赤潮災害發生規律》
《海洋社會學概論》
《海洋二氧化碳測定最優方法指南》
《氣候變化對中國近海生態系統的影響》
《三亞珊瑚礁及其生物多樣性》
《誰來保衛中國海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