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息報》

《中國信息報》

《中國信息報》正式創刊,當時的報名是《中國統計信息報》。儘管是一株剛剛破土的嫩芽,但它從一開始,就具有鮮明的特色,它在報導上致力於統計信息的社會化,並創出了統計新聞這一新的報導形式。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信息報》《中國信息報》

中國信息報社成立於1987年。1988年7月4日正式創刊出版《中國統計信息報》 ,為周一刊對開四版。隨著報社的發展,1993年1月1日正式更名為《中國信息報》,並改為周五刊對開八版,是國家統計局主管的以經濟報導為主的信息類大報。

依託全國統計系統豐富的信息寶庫,凸顯反映社會經濟發展和市場變化脈絡的數據信息,是《中國信息報》全力打造的品牌優勢。報紙特辟《數據周刊》 ,定期精選精編全國統計系統的數據信息,努力挖掘統計信息的決策資訊價值,為經濟界、企業界人士服務。

基本信息

期刊名稱:中國信息報

負責人:陳泉根

英文名稱:ChinaInformationGezette

主管單位:國家統計局報刊

刊期:周5報

主辦單位:國家統計局報刊

編輯出版:中國信息報社

發行方式:郵局發行
通訊地址:北京市月壇南街75號國家統計局信息報社

訂閱方式:全國各地郵局

創刊日期:1988.7.4.

圖文傳真:010-63262398

國內統一刊號:CN11-0123

網際網路址:www.zgxxb.com.cn

國內郵發代號:1-135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國際標準刊號:

期發行量:45000

國外發行代號:

辦報宗旨

立足統計信息資源,面向經濟,服務社會。以傳遞經濟信息為主,兼顧科學文化及社會其他方面信息,為統計和經濟、商務活動服務。

發展歷程

《中國信息報》《中國信息報》

《中國信息報》正式創刊,當時的報名是《中國統計信息報》。儘管是一株剛剛破土的嫩芽,但它從一開始,就具有鮮明的特色,它在報導上致力於統計信息的社會化,並創出了統計新聞這一新的報導形式。此後,《中國信息報》幾經改版:1991年改為周二刊對開四版;1993年改為周三刊,並更名為《中國信息報》;1995年改為周五刊;1997年改為周五刊對開八版。現在,《中國信息報》是一張周五刊對開八版彩色印刷的綜合經濟類報紙。

《中國信息報》是在我國改革開放進入第10個年頭,統計信息逐步成為我國經濟社會信息主體的大背景下創刊的,它是政府統計服務社會的一個重要和權威的視窗。伴隨著偉大祖國改革開放和發展的腳步,《中國信息報》逐步成長為一張有較高知名度和重要行業影響力的報紙。目前,《中國信息報》是中國記協的理事單位,是中國產業報刊協會的副會長單位,是中國經濟報刊協會的副會長單位,是全國人大和政協兩會指定上會的報紙。在2006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組織的全國報業競爭力年會上,《中國信息報》被評為全國最具競爭力的行業報;2007年,在中國經濟報刊協會進行的“卓越經營”評選中,中國信息報社獲評首屆中國經濟報刊“經營創新單位”獎。

20年來,《中國信息報》在宣傳統計、發布重大經濟信息和引導輿論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初步走出了一條特色辦報之路。國家統計局國統辦字〔2007〕85號檔案明確指出,《中國信息報》堅持“用數據說話、為決策服務”的辦報宗旨,追求“權威發布、信息導航、專家視角、縱深報導”的獨家特色,在全國統計系統和社會各界讀者中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了解國內外經濟形勢的重要視窗和全國統計宣傳工作的重要陣地。

目前定位

《中國信息報》《中國信息報》

《中國信息報》目前的定位是:在性質上,它是國家統計局主管的行業報;在內容上,它的主要任務是宣傳統計,讓社會更準確地理解統計,讓統計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在功能上,它要求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兼顧宣傳統計工作和發布重大經濟信息,兼顧為統計系統服務和為社會服務;在風格上,用數據說話,洋溢財經氣息,辦出專業水準,透出文化品位;在讀者定位上,主體讀者是對統計信息有需求的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大專院校、企業和個人。

20年曆程的體會

一、充分認識《中國信息報》的地位和作用,始終把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放在首位。《中國信息報》實質上是黨報在統計系統的延伸和深化。辦好《中國信息報》,對在統計系統中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宣傳統計行業的重要成果,利用統計信息資源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促進社會形成統一的思想基礎,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營造健康向上、豐富生動的主流輿論,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國信息報》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判斷是非,把握形勢,服從大局,把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放在第一位。

二、立足統計,辦出特色,擴大信息量,增強可讀性。《中國信息報》作為國家統計局主管的一張綜合經濟類報紙,從創刊之日起,堅持立足於統計信息資源和統計系統100萬讀者資源,從大量的系統數據中發現新聞,用統計思維報導新聞,按新聞的要求宣傳統計。《中國信息報》注重打造自己的特色,培養核心競爭力。自2004年以來,《中國信息報》定期組織季度、半年和年度的系列經濟述評。這些經濟述評越來越鮮明的特色是:跟蹤經濟領域各階段發展熱點、焦點、難點,依託統計系統的信息資源,凝聚記者的深入獨到思考。經過多年來堅持不懈的探索和培育,經濟述評已發展成《中國信息報》的知名產品,正在產生越來越廣泛的社會影響,受到經濟界、研究界和權威媒體的廣泛關注。

近年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聞形式變革的需要,《中國信息報》注重報導的立體性、角度的多方位性,在加強報導深度的同時兼顧廣度和信息覆蓋面,使《中國信息報》的有效信息量得到了明顯擴大。

為了增強可讀性,《中國信息報》近年來進行了多次改版。特別是對統計周刊進行了改造,力求使之更加貼近讀者,貼近基層,貼近實際。同時,對要聞和其他新聞資訊版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突出行業特色,爭創專業水準。

三、把宣傳統計和發布重大經濟信息結合起來,突出權威性,追求資訊價值。在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結束後,國家統計局向社會發布了主要數據,回答了中外記者提問,引起強烈社會反響。《中國信息報》在對新聞發布和回答記者提問內容進行準確、及時、全面報導的基礎上,結合報紙特色組織本報記者連續刊發4篇文章對經濟普查的主要數據進行了系列解讀。會內會外互動,兩者緊密結合,統計視角鮮明,分析深入透徹,取得了很好的宣傳和引導輿論的效果。

突出權威性是由《中國信息報》的定位所決定的。《中國信息報》的權威性要求其信息必須來自權威的渠道,觀點來自權威的部門和人士,得出的結論必須是經過系統分析、深入探討、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中國信息報》提倡站在理論、政策和實踐的交匯點上采編新聞,作出報導。

四、深入研究,獨立思考,不跟風,不炒作。這是《中國信息報》基於統計思維進行報導的一貫做法。2004年我國整體經濟形勢很好,但也有不少矛盾和問題。如何看2005年的經濟形勢,存有很大爭議。一季度過去後,國際上出現了中國經濟馬上就要坐過山車的預測。國內一些報刊媒體也出現了跟風和炒作的情況。《中國信息報》不跟風、不炒作,在上半年經濟數據公布以後,用了17篇文章,闡述了中國經濟不僅不會坐過山車,而且已駛入了更寬闊的新航道的總體判斷。中國產業報協的領導稱讚《中國信息報》為政府排了憂,引導了輿論。又如今年,我國經濟面臨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影響經濟走勢的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對經濟走勢看法出現多種不同的聲音,在複雜背景下,從6月16日到6月20日,《中國信息報》迅速組織本報記者策劃撰稿,在頭版頭條顯要位置連續刊登了5篇“堅定看好中國經濟形勢”系列評論員文章。這組系列評論回答了人們當前普遍關心的巨觀經濟熱點問題,對正確判斷當前巨觀經濟形勢,提振對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信心,起到了積極作用,有力地配合宣傳了中央對當前經濟形勢的總體判斷,較好地發揮了引導輿論的作用。這5篇評論員文章全部被新華網轉載,人民網、中國網以及大批財經證券類權威網站也廣泛進行了轉發。

五、把辦報和鍛鍊隊伍結合起來。為了推動對經濟問題的深度報導,為了牢固樹立以內容為王的理念,為了有效開發統計信息資源寶庫,《中國信息報》大力倡導編輯記者成為複合型人才。鼓勵他們在寫作中觀察和思考,在觀察和思考中寫作,推動他們成為學習型的編輯記者、思考型的編輯記者、專家型的編輯記者。我們開展了一系列培訓,派編輯記者到國外考察學習,邀請領導和權威專家來報社講課,建立內部培訓制度和重大經濟問題研討例會制度。

《中國信息報》以提高素質為手段,以事業發展為基礎,以完善體制機制為保障,采編和經營管理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記者站從無到有,目前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部分其他重要城市都已組建記者站。在隊伍素質上,一大批博士、碩士和學士加盟中國信息報社,編輯記者隊伍已發展成擁有2名正高職稱、19名副高職稱和34名中級職稱的編輯記者隊伍。《中國信息報》每年都有一批成果在各個級別的新聞評選中獲一、二、三等獎。在2007年中國產業報協會組織的首屆中國產經新聞個人成就獎評選中,《中國信息報》記者當選全國行業報“十佳記者”。各記者站人員素質顯著提高,他們對《中國信息報》的發展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0年來,《中國信息報》的隊伍建設不僅保證了報紙自身發展的基本需要,同時,還為政府統計系統機關和社會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

《中國信息報》20年的發展,走過了一條不斷奮進的路。這其中,飽含著廣大讀者的厚愛和作者的深情,飽含著領導者的智慧和遠見,飽含著創業者的艱辛,飽含著全國統計工作者的全力配合,飽含著《中國信息報》人的追求、耕耘和奉獻。

國內各地報紙大全

報紙newspaper(s)是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的定期向公眾發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眾傳播的重要載體,具有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的功能。

《光明日報》
《中國日報》
《解放軍報》
《中國信息報》
《經濟日報》
《中國少年報》
《北京晚報》
《北京日報》
《今晚報》
《遼瀋晚報》
《瀋陽晚報》
《半島晨報》
《華西都市報》
《錢江晚報》
《南方日報》
《華商報》
《重慶商報》
《重慶晨報》
《大河報》
《瀋陽日報》
《每日電訊報》
《檢察日報》
《鎮江日報》
《江南晚報》
《江蘇郵電報》
《農民日報》
《四川畫報》

《天府早報》
《自貢日報》
《大眾日報》
《青島晚報》
《北京周報》
《生活日報》
《濟南日報》
《濟南時報》
《魯中晨報》
《滕州日報》
《工人日報》
《蕭山日報》
《舟山日報》
《貴州都市報》
《新報》
《廈門日報》
《閩西日報》
《福州日報》
《福州晚報》
《福建僑報》
《海峽消費報》
《哈爾濱日報》
《惠州日報》
《順德報》
《南海日報》
《南方農村報》
《老年報》
《新都市報》

《解放軍畫報》
《河南農村報》
《焦作日報》
《大連日報》
《生活新報》
《昭通日報》
《玉溪日報》
《西海都市報》
《蘭州晚報》
《甘肅農民報》
《少年文摘報》
《珠江晚報》
《科技日報》
《四川法制報》
《佛山日報》
《溫州都市報》
《中山日報》
《華聲報》
《上海青年報》
《貴陽晚報》
《西部開發報》
《經濟信息時報》
《成都日報》
《閩東日報》
《人民法院報》
《雲南經濟日報》
《四川經濟日報》
《湄州日報》
《時代商報》

《青海法制報》
《四川工人日報》
《四川金融投資報》
《西部商報》
《無錫日報》
《質量服務報》
《農村大眾報》
《海峽都市報》
《四川農村日報》
《生活時報》
《中國交通報》
《三明日報》
《上海環境報》
《上海英文星報》
《閩北日報》
《人民公安報》
《石獅日報》
《張家港日報》
《廈門商報》
《經濟導報》
《紹興縣報》
《四川青年報》
《上海建設報》
《今日福建報》
《華聲月報》
《河西晨報》
《黑龍江農村》
《之江晨報》
《上海少年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