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魚爭月》

《三魚爭月》

《三魚爭月》為武強年畫博物館鎮館之寶、清代武強年畫古版。它長30厘米、寬45厘米。因三魚用足力氣搖尾翻身躍出水面,掀起拍天巨浪去爭奪上方那一輪浩然升起的明月,故名“三魚爭月”。

(圖)《三魚爭月》《三魚爭月》

武強年畫博物館鎮館之寶為清代武強年畫古版《三魚爭月》,它長30厘米、寬45厘米。因三魚用足力氣搖尾翻身躍出水面,掀起拍天巨浪去爭奪上方那一輪浩然升起的明月,故名“三魚爭月”。

寓意

三條肥大鯉魚爭用一個魚頭————它們使足力氣,擺尾翻身,躍出水面,掀起拍天巨浪。這種奇異而充滿情趣的手法,是為了強調一個“爭”字。但實際上它們不是在爭頭,而是在爭天上的一輪明月。為了陪襯氣氛,對比三魚之巨,左右還各安排一組同樣在爭頭————爭月的小石斑魚。它們為什麼要爭月呢?

這並非畫一個典故,而是使用民間年畫中慣用的諧音手法。將“月”諧音於“躍”。看似“三魚爭月”,意為“三魚爭躍”。鯉魚跳躍即跳龍門。民間傳說中,鯉魚躍過龍門就能成龍,騰空上天。科舉文人把考中狀元叫做“鯉魚躍龍門”,老百姓則把生活幸福的飛躍也稱做“鯉魚躍龍門”。爭躍是爭著躍龍門,去取得更好的生活。這幅畫的特別之處是,它不像“日進斗金”和“大發財源”那樣只去描述燦爛而虛幻的想像,把人們放在一種被動的期望乃至奢望之中。它鼓舞人們去主動和奮力爭取。所以整個畫面元氣沛然,充滿活力,景象升騰。

“三魚爭頭”與武強年畫的代表作“六子爭頭”,是同一種思維方式。它顯示了身在燕趙腹地的武強人獨特的智巧與幽默,同時也表現出此地人對生命自身活力的崇尚與讚美。

特徵

此版將三條爭頭的大魚放在畫面正中,極為大膽;“三魚爭頭”的形象也非常奇特,很像是一種符號,甚至像圖騰;而“三魚爭頭”襯底的“萬頃波濤”更是頗具氣勢,這都體現出一種古老的畫風。此外,由整幅畫的構想到所有的形象全都十分簡樸,帶著早期武強年畫的特徵。

由來

這幅圖是2003年從武強縣舊城村賈振邦家老宅屋頂上挖掘出來的。當年,中國民協在河北省武強縣進行一個非常大的年畫古版發掘行動。時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親自前往。房屋主人賈振邦說,賈家從事年畫印製及銷售已有六代,作品遠銷陝西山西、河北一帶。他展示了當年祖輩分家時的契約。在這張鹹豐年間的分家文書上,明明白白地寫著賈家有畫版520塊,賈振邦的曾祖分得200餘塊。這些畫版到了賈振邦父親的手裡後,歷經了戰亂、洪水等等,但老人一直將其視為命根子,嚴加保護,最後把所有的畫版置於房頂的瓦片與工場葦箔之間,並立下遺囑:此物不可損也,兩代之後必成寶物。

馮驥才曾為此事來過武強兩次,為之奔走呼號。在與賈振邦等人見面時馮驥才說,密藏的這些老版子,只有進了博物館,才算了卻了你們先祖的一樁心愿。

最後,有關部門對這座老房子內的藏品進行了挖掘。

河北館藏的精品文物

國內現存最早的“燈幢合體”實例藏於廊坊博物館;存放於省民俗館的青花無擋尊全國保存最好;馮驥才曾為古版《三魚爭月》奔走呼號……千百年前傳下的文物則串起了燕趙文化的精魂。2009年2月,隨著河北省文物局等164家單位參與的河北館藏珍貴文物數據採集工作圓滿結束,全省重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初次揭開神秘面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