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十八回

《三國演義》第十八回

《三國演義》第第十八回:曹操與張繡、劉表作戰,雙方互有輸贏。劉備為呂布所逼,曹操派夏侯敦前去相助,但夏侯敦被呂布部將曹性射傷左眼。

回目

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侯惇拔矢啖睛

簡介

張繡從賈詡計打敗曹操。
曹操出奇兵戰勝張繡。
操因袁紹襲許都而回。
郭嘉稱操十勝而紹十敗,荀彧、郭嘉獻計攻呂布,操從之,陳宮得劉備結連曹操書信,呂布罵操攻備。劉備向曹操求救。
操出兵助備,夏侯惇被曹性射中左目,惇撥箭啖睛,趕殺曹性。

正文

《三國演義》第十八回《三國演義》第十八回

卻說賈詡料知曹操之意,便欲將計就計而行,乃謂張繡曰:“某在城上見曹操繞城而觀者三日。他見城東南角磚土之色,新舊不等,鹿角多半毀壞,意將從此處攻進,卻虛去西北上積草,詐為聲勢,欲哄我撤兵守西北,彼乘夜黑必爬東南角而進也。繡曰:“然則奈何?”詡曰:“此易事耳。來日可令精壯之兵,飽食輕裝,盡藏於東南房屋內,卻教百姓假扮軍士,虛守西北。夜間任他在東南角上爬城。俟其爬進城時,一聲炮響,伏兵齊起,操可擒矣。”繡喜,從其計。
早有探馬報曹操,說張繡盡撤兵在西北角上,吶喊守城,東南卻甚空虛。操曰:“中吾計矣!”遂命軍中密備鍬爬城器具。日間只引軍攻西北角。至二更時分,卻領精兵於東南角上爬過壕去,砍開鹿角。城中全無動靜,眾軍一齊擁入。只聽得一聲炮響,伏兵四起。曹軍急退,背後張繡親驅勇壯殺來。曹軍大敗,退出城外,奔走數十里。張繡直殺至天明方收軍入城。曹操計點敗軍,折兵五萬餘人,失去輜重無數。呂虔于禁俱各被傷。卻說賈詡見操敗走,急勸張繡遺書劉表,使起兵截其後路。表得書,即欲起兵。忽探馬報孫策屯兵口。蒯良曰:“策屯兵湖口,乃曹操之計也。今操新敗,若不乘勢擊之,後必有患。”表乃令黃祖堅守隘口,自己統兵至安眾縣截操後路;一面約會張繡。繡知表兵已起,即同賈詡引兵襲操。
且說操軍緩緩而行,至襄城,到淯水,操忽於馬上放聲大哭。眾驚問其故,操曰:“吾思去年於此地折了吾大將典韋,不由不哭耳!”因即下令屯住軍馬,大設祭筵,弔奠典韋亡魂。操親自拈香哭拜,三軍無不感嘆。祭典韋畢,方祭侄曹安民及長子曹昂,並祭陣亡軍士;連那匹射死的大宛馬,也都致祭。次日,忽荀彧差人報說:“劉表助張繡屯兵安眾,截吾歸路。”操答彧書曰:“吾日行數里,非不知賊來追我;然吾計畫已定,若到安眾,破繡必矣。君等勿疑。”便催軍行至安眾縣界。劉表軍已守險要,張繡隨後引軍趕來。操乃令眾軍黑夜鑿險開道,暗伏奇兵。及天色微明,劉表、張繡軍會合,見操兵少,疑操遁去,俱引兵入險擊之。操縱奇兵出,大破兩家之兵。曹兵出了安眾隘口,於隘外下塞。劉表、張繡各整敗兵相見。表曰:“何期反中曹操奸計!”繡曰:“容再圖之。”於是兩軍集於安眾。且說荀彧探知袁紹欲興兵犯許都,星夜馳書報曹操。操得書心慌,即日回兵。細作報知張繡,繡欲追之。賈詡曰:“不可追也,追之必敗。”劉表曰:“今日不追,坐失機會矣。”力勸繡引軍萬餘同往追之。約行十餘里,趕上曹軍後隊。曹軍奮力接戰,繡、表兩軍大敗而還。繡謂詡曰:“不用公言,果有此敗。”詡曰:“今可整兵再往追之。”繡與表俱曰:“今已敗,奈何復追?”詡曰:“今番追去,必獲大勝;如其不然,請斬吾首。”繡信之。劉表疑慮,不肯同往。繡乃自引一軍往追。操兵果然大敗,軍馬輜重,連路散棄而走。繡正往前追趕。忽山後一彪軍擁出。繡不敢前追,收軍回安眾。劉表問賈詡曰:“前以精兵追退兵,而公曰必敗;後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究竟悉如公言。何其事不同而皆驗也?願公明教我。”詡曰:“此易知耳。將軍雖善用兵,非曹操敵手。操軍雖敗,必有勁將為後殿,以防追兵;我兵雖銳,不能敵之也:故知必敗。夫操之急於退兵者,必因許都有事;既破我追軍之後,必輕車速回,不復為備;我乘其不備而更追之:故能勝也。”劉表、張繡俱服其高見。詡勸表回荊州,繡守襄城,以為唇齒。兩軍各散。且說曹操正行間,聞報後軍為繡所追,急引眾將回身救應,只見繡軍已退。敗兵回告操曰:“若非山後這一路人馬阻住中路,我等皆被擒矣。”操急問何人。那人綽槍下馬,拜見曹操,乃鎮威中郎將,江夏平春人,姓李,名通,字文達。操問何來。通曰:“近守汝南,聞丞相與張繡、劉表戰,特來接應。”操喜,封之為建功侯,守汝南西界,以防表、繡。李通拜謝而去。操還許都,表奏孫策有功,封為討逆將軍,賜爵吳侯,遣使詔江東,諭令防剿劉表。
操回府,眾官參見畢,荀彧問曰:“丞相緩行至安眾,何以知必勝賊兵?”操曰:“彼退無歸路,必將死戰,吾緩誘之而暗圖之,是以知其必勝也。”荀彧拜服。郭嘉入,操曰:“公來何暮也?”嘉袖出一書,白操曰:“袁紹使人致書丞相,言欲出兵攻公孫瓚,特來借糧借兵。”操曰:“吾聞紹欲圖許都,今見吾歸,又別生他議。”遂拆書觀之。見其詞意驕慢,乃問嘉曰:“袁紹如此無狀,吾欲討之,恨力不及,如何?”嘉曰:“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高祖惟智勝,項羽雖強,終為所擒。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兵雖盛,不足懼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紹以逆動,公以順率,此義勝也;桓、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公以猛糾,此治勝也;紹外寬內忌,所任多親戚,公外簡內明用人惟才,此度勝也;紹多謀少決,公得策輒行,此謀勝也;紹專收名譽,公以至誠待人,此德勝也;紹恤近忽遠,公慮無不周,此仁勝也;紹聽讒惑亂,公浸潤不行,此明勝也;紹是非混淆,公法度嚴明,此文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此武勝也。公有此十勝,於以敗紹無難矣。”操笑曰:“如公所言,孤何足以當之!”荀彧曰:“郭奉十勝十敗之說,正與愚見相合。紹兵雖眾,何足懼耶!”嘉曰:“徐州呂布,實心腹大患。今紹北征公孫瓚,我當乘其遠出,先取呂布,掃除東南,然後圖紹,乃為上計;否則我方攻紹,布必乘虛來犯許都,為害不淺也。”操然其言,遂議東征呂布。荀彧曰:“可先使人往約劉備,待其回報,方可動兵。”操從之,一面發書與玄德,一面厚遣紹使,奏封紹為大將軍、太尉,兼都督冀、青、幽、並四州,密書答之云:“公可討公孫瓚。吾當相助。”紹得書大喜,便進兵攻公孫瓚。
且說呂布徐州,每當賓客宴會之際,陳珪父子必盛稱布德。陳宮不悅,乘間告布曰:“陳珪父子面諛將軍,其心不可測,宜善防之。”布怒叱曰:“汝無端獻讒,欲害好人耶?”宮出嘆曰:“忠言不入,吾輩必受殃矣!”意欲棄布他往,卻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終日悶悶不樂。一日,帶領數騎去小沛地面圍獵解悶,忽見官道上一騎驛馬,飛奔前去。宮疑之,棄了圍場,引從騎從小路趕上,問曰:“汝是何處使命?”那使者知是呂布部下人,慌不能答。陳宮令搜其身,得玄德回答曹操密書一封。宮即連人與書,拿見呂布。布問其故。來使曰:“曹丞相差我往劉豫州處下書,今得回書,不知書中所言何事。”布乃拆書細看。書略曰:“奉明命欲圖呂布,敢不夙夜用心。但備兵微將少,不敢輕動。丞相興大師,備當為前驅。謹嚴兵整甲,專待鈞命。”

呂布呂布

呂布見了,大罵曰:“操賊焉敢如此!”遂將使者斬首。先使陳宮臧霸、結連泰山寇孫觀吳敦尹禮昌豨,東取山東兗州諸郡。令高順張遼取沛城,攻玄德。令宋憲魏續西取汝、潁。布自總中軍為三路救應。
且說高順等引兵出徐州,將至小沛,有人報知玄德。玄德急與眾商議。孫乾曰:“可速告急於曹操。”玄德曰:“誰可去許都告急?”階下一人出曰:“某願往。”視之,乃玄德同鄉人,姓簡,名雍,字憲和,現為玄德幕賓。玄德即修書付簡雍,使星夜赴許都求援;一面整頓守城器具。玄德自守南門,孫乾守北門,雲長守西門,張飛守東門,令糜竺與其弟糜芳守護中軍。原來糜竺有一妹,嫁與玄德為次妻。玄德與他兄弟有郎舅之親,故令其守中軍保護妻小。高順軍至,玄德在敵樓上問曰:“吾與奉先無隙,何故引兵至此?”順曰:“你結連曹操,欲害吾主,今事已露,何不就縛!”言訖,便麾軍攻城。玄德閉門不出。次日,張遼引兵攻打西門。雲長在城上謂之曰:“公儀表非俗,何故失身於賊?”張遼低頭不語。雲長知此人有忠義之氣,更不以惡言相加,亦不出戰。遼引兵退至東門,張飛便出迎戰。早有人報知關公。關公急來東門看時,只見張飛方出城,張遼軍已退。飛欲追趕,關公急召入城。飛曰:“彼懼而退,何不追之。”關公曰:“此人武藝不在你我之下。因我以正言感之,頗有自悔之心,故不與我等戰耳。”飛乃悟,只令士卒堅守城門,更不出戰。
卻說簡雍至許都見曹操,具言前事。操即聚眾謀士議曰:“吾欲攻呂布,不憂袁紹掣肘,只恐劉表、張繡議其後耳。”荀攸曰:“二人新破,未敢輕動。呂布驍勇,若更結連袁術,縱橫淮、泗,急難圖矣。”郭嘉曰:“今可乘其初叛,眾心未附,疾往擊之。”操從其言。即命夏侯惇與夏侯淵、呂虔、李典領兵五萬先行,自統大軍陸續進發,簡雍隨行。早有探馬報知高順。順飛報呂布。布先令侯成、郝萌、曹性引二百餘騎接應高順,用離沛城三十里去迎曹軍,自引大軍隨後接應。玄德在小沛城中見高順退去,知是曹家兵至,乃只留孫乾守城,糜竺、糜芳守家,自己卻與關、張二公,提兵盡出城外,分頭下寨,接應曹軍。卻說夏侯惇引軍前進,正與高順軍相遇,便挺槍出馬搦戰。高順迎敵。兩馬相交,戰有四五十合,高順抵敵不住,敗下陣來。惇縱馬追趕,順繞陣而走。惇不捨,亦繞陣追之。陣上曹性看見,暗地拈弓搭箭,覷得親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聲,急用手拔箭,不想連眼珠撥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棄也!”遂納於口內啖之,仍復挺槍縱馬,直取曹性。性不及提防,早被一槍搠透面門,死於馬下。兩邊軍士見者,無不駭然。夏侯惇既殺曹性,縱馬便回。高順從背後趕來,麾軍齊上,曹兵大敗。夏侯淵救護其兄而走。呂虔、李典將敗軍退去濟北下寨。高順得勝,引軍回擊玄德。恰好呂布大軍亦至,布與張遼、高順分兵三路,來攻玄德、關、張三寨,正是:啖睛猛將雖能戰,中箭先鋒難久持。
未知玄德勝負如何,且聽下文分解。

賞析

三國演義不單是本好小說,也是一個極好的軍事戰術教材,儘管不能和真正的軍事著作相比,而且一些內容過於小說化,不能當真,但是三國演義中列舉的一些戰例也是頗有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特點,而本回中說到張繡曹操,呂布和劉備兩次戰役,其中說到曹操攻城,撤退時設伏,呂布奪小沛這幾個例子,我們本章便圍繞著這幾個例子說說古代的攻城和伏兵。
城市是文明的象徵之一,而在軍事上,城市則代表著文明部族的防衛力量,當農耕文明達到一定程度,一個地區出現了相當數量的定居人口和財富時,城市就出現了,隨之而來的自然是強盜,這些強盜有可能是野蠻部落,尤其是遊牧民族,也有可能是其他的文明,無論如何,為了保護自己,城市便需要高牆來作為防禦力量的補充。當發覺磚瓦構成的城牆能極大程度的減少血肉之驅的民眾傷亡後,作為弱勢一方,選擇守城就成了必然,而戰爭也往往成了對城市的爭奪。
在相當成的時間內,城市的建築能力遠遠超過了軍隊的攻城手段,尤其是如首都一樣的大城,在幾代人不斷的修築下,堅固無比,所以在古代兵法中說,攻城為最下策,攻城不單傷亡數量要遠遠高於野戰,而且往往徒勞無功。春秋戰國時期,便常有圍住對方都城數年卻不得攻破的結局,最著名的便是秦軍攻打邯鄲了。
為了增強城牆的防衛力量,除了對城牆加高加寬之外,其他的附屬設施自然是必要的,增加一道內牆和護城河已經是最簡單的辦法,箭樓、閘樓、城樓、角樓、敵台、敵樓、堞牆、垛口、吊橋等城牆附屬建築使城市的防禦越來越強大,也越來越難以攻下,在攻城器械缺乏尤其是火藥沒出現時,古代攻城是怎么樣的呢?
一般來說,選擇攻城的一方在兵力之上會處於優勢,為了減少自身傷亡,圍城是最好的選擇,尤其在自身糧草充足而對方糧草不足又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圍而不攻往往能得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但是在現實中,卻不太有這樣的機會,因為攻城的一方在人數優勢的同時也消耗了更多的糧草,儘管城市中往往會有大量的平民,但是攻城一方的糧草往往要從遠方運來,外加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很多也是糧食存儲中心,這樣一來攻城方選擇圍而不攻就不是明智的選擇,除非已方占據了太大的優勢而對方孤立無援,時間和空間都在自己這邊。
而當攻城成了必要時,攻城器械和辦法便是第一位了,最常用也是在小說演義中最常見的就是雲梯和攻城槌,而演義中對應的往往就是滾石檑木沸油了,雖然說演義里說的實在太過簡單,但是也不能不承認,這些攻防辦法確實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了。假如沒有效果,那我們在之後官渡之戰中會看到投石機,地道的出現,實在不行的話,引水灌城也是一種辦法,不過那種另類的辦法並不是每種城市都適用的。
我們還是結合戰例來說,攻城中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便是選擇其薄弱環節,在其中短時間投入大量兵力攻破之,當然為了防止守城方也在同時聚集大量兵力,則利用聲東擊西計策,誘使對方將注意力集中到另一側則是必要的。曹操在演義中可以說是做了最佳的選擇,先填掉壕溝,去掉行軍障礙,再填柴薪積草在城邊,這並不是要燒城,而是如填壕一樣的做法,減少城牆與地面的高度差,以便軍隊的進攻,這也是一種變相的雲梯,只是絕不會放那些容易燃燒的草,而是黃土沙包等物了。(不過假若以演義這樣的描寫,這次攻打的到不是真正的大城,而倒象一般的小城甚至城寨了。)實際上把真正的兵力集中起來於夜間在另一側進攻,假如沒有被識破,這確實也是一種完美的攻城套路。
不過真正的攻城自然不會那么簡單,那是一套複雜的程式,本章也並沒有打算做軍事販子,詳細介紹攻城器械的用途和攻城辦法,那會在以後的一章中專門敘述。
再說說劉備和呂布對峙一戰,那也是另一種攻城態勢,劉備在得知曹軍來援後,便分兵在城外立寨,這也是一種守城方式,儘管單純的守城能減少傷亡,但是很容易陷入被動之中,而在城外立寨,與城市相互策應,這樣攻城一方在進攻的同時就不得不預留部分兵力在防備城外城寨的攻擊,這樣對城市的壓力就減輕了,陳宮日後便在被圍時向呂布提出這一意見。而且在有援軍的情況下,也能更好的策應援軍活動,而不至於被攻城一方分離,所以古代重要的城市防禦體系都是由幾座位置可以相互策應的城池構成的,而攻城一方就要占領各要地,一來限制守城一方的活動,二來阻礙對方的援軍。(甚至有攻城一方在敵方援軍來時自己修築城寨的,最著名的西方莫過於愷撒對高盧一戰。)
當然,劉備和曹操一樣,效果都不是很好,小沛的失去也是失城中很常見的追擊潰兵入城,不過正如前面所說的,這兩個事件在歷史上都沒有明寫,只是小說中運用了這種寫法,真實情況如何不得而知。
到是曹操和張繡劉表聯軍一戰,卻是如演義中所寫這般。演義中張繡對曹軍戰中伏,而之後劉表張繡聯軍追擊又中伏,張繡聽賈詡言再度追擊大勝,這都是史書上有所記載的,而這些事例,都說明了一個例子,便是伏兵在古代戰爭中的地位。
演義中將伏兵說的如同神話一般,三國演義中火攻和伏兵可說是以少勝多的當家寶貝,只要是大勝,不是計出伏兵就是火燒什麼來著,而且都和諸葛亮等人聯繫在一起,讓人不免覺得火攻伏兵實在是制敵之良藥,其實倒並非如此。
伏兵確實很好用,中國史書上伏兵的例子屢見不鮮,伏兵是以少勝多的重要手段,其一大原因便是軍事陣型的限制。
軍事陣型在古代作戰中出現的很早,西方出名的如馬其頓方陣,東方的陣型繁多,不少還帶了神話色彩,如八卦陣,但是總體構思是一樣的,便是在紀律基礎之上在戰鬥的部分地區集中優勢攻擊。而由於陣型的平面效果,使得作戰中大多數士兵只能面對一個方向,而一旦側後方受到攻擊時,則往往會動搖,所以東西方戰鬥都講究迂迴到敵人的後方或側方,在此進行打擊能得到比正面對抗好千百倍的效果,往往會使得對方潰散,而潰散的士兵人數再多,也無法與有組織的陣型軍隊對抗。所以伏兵的以少勝多很大程度是得益於此。
而伏兵又占了另外兩大優勢,一來是突然性,人的心理對於突然出現的事物總有恐慌性,假如本來以為安全的地方出現了大量不知數目的軍隊,很容易軍心潰散,而另一方面,伏兵往往是先引誘敵方,敵方追擊的過程中不可能保持完美的陣型,此時的衝擊那要有效果的多。
所以伏兵確實很有效果,但是,中國史官過於講究計策的重要性,追求文字的戲劇性,重視戰略構想,而忽視戰術細節的描寫,導致伏兵被神話了,任何一次戰役都是由最小的細節構成的,沒有一次戰役是只靠某人的神機妙算就能成功的。
就以伏兵來說,要對敵方埋伏這並非所有的軍隊都能做到,必須令行禁止,就以埋伏的軍隊來說,假如不聽指揮,不等時機成熟就衝出,那要不就被人識破,要不就得不到大的戰果。再以引誘的軍隊來說,要求先敗後勝,說來簡單,這先敗要敗得不讓人懷疑又談何容易,打得過了,自己逃回去的機會也沒,一觸即潰,則別人懷疑不來追擊,而且被人追擊又豈是那么容易逃的,搞不到還沒到伏兵地點,就被滅了乾淨,而且等敵人中計後,伏兵大起,你這引誘部隊可不能還是一直逃下去,不然追兵便可乘機追圍攻擊而逃過一劫,你這誘兵還要反過來迎擊,此時敵人很可能拚死突擊,要堵住才行。
這一切,沒有長期的訓練和嚴明的紀律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所以不能指望連戰鬥都沒有戰鬥過的新兵甚至土匪來做伏兵這種高技術活,歷史上能使用伏兵的大都是戰鬥多年的軍隊,如曹操在攻打董卓時中伏,非他不懂兵法,而是他軍隊不能用,只是一些鄉勇而已,怎么能和涼州正規軍對抗。等到了日後有了基業,嚴行軍法,才鍛鍊出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這樣才能馳騁中原。
不但伏兵如此,對付伏兵也是一樣,比如敵人潰逃,若是令行禁止的軍隊,便可控制,不盲目追擊,反之就會盲目追擊,導致陣型混亂,被敵軍所乘,如日後在白馬斬文丑一仗。或者即便中伏,有經驗的軍隊也比一般的軍隊容易鎮定,而且由於紀律的約束,也容易在指揮下統一行動,不潰散,以減少傷亡,甚至反敗為勝。
演義小說總說為將如何如何神機妙算,或者武藝如何高強,好象將領最重要的便是奇計和武勇,其實,真正的將領,能將下屬訓練成一支真正的軍隊,才是最重要最基礎的。沒有軍隊的戰鬥力作為基礎,一切都是空的。

回評

毛宗崗批語

“將在謀而不在勇”,賈詡之知彼知己,決勝決負,斯誠善矣。至於郭嘉論袁、曹優劣,破曹之疑,不減淮陰侯登壇數語。若夏侯惇拔矢啖晴,不過一武夫之能,未足多也。“十勝”、“十敗”,其言皆確,吾獨於“仁勝”、“德勝”則有辯焉。夫操何仁何德之有?假仁非仁也,市德非德也。但當曰“才勝”、“術勝”耳。
操之哭典韋,非為典韋哭也。哭一既死之典韋,而凡未死之典韋,無不感激。此非曹操忠厚處,正是曹操奸雄處。或曰:奸雄雖奸,安得此一副急淚?予答之曰:彼口中哭典韋,意中自哭亡兒、亡侄,我惡乎知之?
兵有先後著。此著宜在先,後一著不得;此著宜在後,先一著不得。操欲攻袁紹,而懼呂布之議其後也,於是舍紹而攻布。布既平,而後吾可安意肆志於袁紹。此先後著之不可亂也。
操亦巧矣哉!術方攻布,則助布以攻術,懼布之復與術和也;布既破術,則約備而攻布,知術之必不復與布和也。備、布之交合,而操之患深;袁、呂之交合,而操之患更深。今備既離,術亦離,而後布可圖矣。老謀深算,信不可及。

李贄總評

嘗欲為老瞞作一定案,不意郭生言之甚確也。不知者定以為諛也,第其大根處不勝耳!如何如何?
觀郭嘉之論袁紹十敗、曹操十勝,吾人倘能一一自檢其身,去紹之敗,集操之勝,則一生舉動有勝無敗矣。若只在袁曹身上比較,是名代卑作生活也,於己身分上有何益哉?雖然,獨讀《三國志》當作如是觀乎?智者自然旁通之也。
夏侯惇(啖)睛,此勇者之常事,亦武夫之小節,史官津津道之,陋矣。

鍾敬伯總評

觀郭嘉所論袁紹十敗,曹操十勝,人能一一自檢其身,去紹之敗,集操之勝,則一生舉動,有勝無敗矣。若止在袁、曹身上比較,是代鬼作生活也。讀《三國志》者,當作如是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