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連珠"步槍

"水連珠"誕生於100多年前的俄國,正式名稱是莫辛.納甘1891式步槍。 一代名槍——“莫辛·納甘”步槍在1891年就已定型,屬於第一代使用無煙藥槍彈的步槍。 "水連珠"屬於鏇轉後拉式槍機的手動步槍,以前常常被認為是一支笨重、落後的武器,其實並不盡然。

1981年8月,組建不足1年的中國代表隊首次出征在日內瓦舉辦的第30屆軍事五項世錦賽。當中國運動員龐紅雲走上射擊場時,場內的外國觀眾發出一片笑聲,因為他手持的是一支改裝的老式步槍,在各國運動員使用的現代高精密競賽步槍中分外顯眼。但槍聲落定,記分牌上的成績卻讓外國同行和觀眾們目瞪口呆-192環!這支為國家贏得榮譽的老槍,便是"水連珠"步槍。

緣起與變化

"水連珠"誕生於100多年前的俄國,正式名稱是莫辛.納甘1891式步槍。1886年法國率先採用了使用無煙藥槍彈M1886勒伯爾步槍歐洲國家群起效仿,沙俄也決定設計一種類似的新型連發步槍,來代替老式伯丹單發步槍。俄國陸軍上尉謝爾蓋.伊萬諾維奇.莫辛設計出一種7.62毫米樣槍,

一代名槍——“莫辛·納甘”步槍
比利時設計師列昂.納甘設計的8.89毫米樣槍一起成為候選方案。
經試驗,徵選委員會決定取兩者所長,以莫辛的方案為基礎,但供彈系統改用納甘的設計,最後所確定的方案被稱為莫辛.納甘步槍。雖然新槍已經定型,但俄國兵工廠卻沒有足夠能力立即投入生產,因此首批產品是次年由法國夏特洛爾國營武器工廠製造的,在本國投產則已是1894年。由於沙俄工業基礎薄弱,到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為止,尚沒有足夠新槍來全面替換伯丹步槍,因而當時兩種武器仍在混合裝備。
甚至一戰期間,俄軍仍苦於步槍短缺,派往前線的步兵師只有一半按標準配齊了武器,被迫再次向國外轉讓生產莫辛.納甘步槍美國雷明頓威斯汀豪斯兩家公司承攬了155萬支的生產契約。當交付首批5萬支後,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蘇維埃政權中止了契約,美國政府買下了大部分剩餘產品,提供給遠東的白俄軍隊,其餘的改為向民間銷售。
"水連珠"步槍包括一個完整的系列,由於生產時間長,改進和變型也很多,最主要的就有1891式、1891/10式、1891/30式、1938式和1944式等多種型號。據資料記載,在莫辛.納甘步槍近60年的生產過程中,俄國本土的生產廠只有3家,分別是伊熱夫斯克圖拉和謝斯特羅列茨克。其中伊熱夫斯克產量最大,僅二戰期間就生產了超過2000萬支的1891/30。它和圖拉在戰後得以保留並進一步發展,而謝斯特羅列茨克戰爭期間疏散後沒有重建。
在出現了SKS45AK47等更先進的武器後,莫辛.納甘步槍於1948年停產。但該槍在國外的影響仍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匈牙利波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東德古巴朝鮮越南土耳其等國都先後裝備或生產過這種步槍。芬蘭不僅裝備了1891/10,還根據其改進出M27、M28步槍。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前南地區內戰以及車臣戰爭中,已有百年高齡的莫辛.納甘步槍仍然活躍在戰場上。目前雖然軍隊中已不再裝備該槍,但阿富汗等國的儀仗隊中仍有少量保留,圖拉兵工廠也在生產和銷售該槍的民用特獵、運動型號。

命名過程

"連珠槍"一般是指手動供彈的彈倉式連發槍,但為什麼單單莫辛.納甘步槍就被稱為"水連珠"呢?這是因為它早

一代名槍——“莫辛·納甘”步槍
在1891年就已定型,屬於第一代使用無煙藥槍彈的步槍。而此前使用老式黑火藥槍彈的步槍發射時槍聲沉悶,硝煙經久不散,而相比之下"水連珠"不僅煙霧少,而且槍聲清脆,特別是供彈、發射動作乾脆利落,連續發射時如同水珠濺落,故得此名。
"水連珠"屬於鏇轉後拉式槍機的手動步槍,以前常常被認為是一支笨重、落後的武器,其實並不盡然。與後期的毛瑟Kar98k等比較,它自然有些落伍,但在同時代武器中卻屬於佼佼者。與同屬於無煙火藥時代首批步槍的"老套筒"德國1888式相比,"水連珠"在外形、長短、重量上都與前者相仿,而且兩者彈倉均為外露式。它們都是以黑火藥手動步槍為基礎改進而成,這種改進體現在兩個方面,即槍機彈倉,但在具體結構上,兩者又不盡相同。比如1891式"水連珠"槍機由可以手工分解的6個機件組成,而1888式是8個部件;擊發部分1891式是4個零件,1888式則是5個。
槍機構造細節上,1891式擊針座直接擰在擊針尾上,由一個連線板與機頭相結合,擊針座後拉左鏇即可實現保險,不易因磨損而失效,而且擊針突出量可以調整,即使磨損也不會造成整個擊針報廢,拉殼鉤是固定式的,不易丟失。而1888式槍機結構要複雜得多,其保險桿容易因磨損和變形而失去保險功能,拉殼鉤則是一個獨立部件,在分解槍機時不小心即會脫落丟失。至於彈倉部分的設計,顯然1891式所用的橋夾裝填方式比1888式的漏夾更加方便實用,也利於保養。所以,雖然"水連珠"只比"老套筒"晚誕生3年,但無論從工藝性和維護的簡便性上,還是從各項細節設計上,都要明顯高出一籌。
整體來看,莫辛.納甘步槍的外形很有特點,除槍機後端突出的擊針尾座和外露式彈倉外,槍托護木輪廓弧線比較明顯,槍托底部略呈上寬下窄的倒三角形,而且1908年以後的產品,槍背帶兩頭直接穿入槍托和護木。該槍的另一特點是使用四棱刺刀,1891、1891/10和1891/30式均為可卸套筒式,使用前通過套筒聯接在槍口上,後期的1944式改為摺疊式設計,但刀型基本相同。這種刺刀雖然功能單一,但穿刺力很強,殺傷效果好,加上1891式超過1300毫米的全槍長,使得該槍在白刃戰中一點不輸於以拼刺見長的日本38式步槍
不過,在二戰這樣的戰場環境下,莫辛.納甘的長度就顯得太長了,在工事、戰壕中出入不便,而且重量也偏大,因此槍托只能使用較輕的樺木製造。同時,與毛瑟98、李.恩菲爾德等其他非自動步槍相比,莫辛.納甘的槍機設計稍顯粗糙和複雜,同時其彈容量有限,發射速度也較低,在火力為主的時代,被淘汰的最終命運顯然不可避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莫辛.納甘吸引人的優點還在於易於生產和簡單可靠-這非常符合俄國工業化程度低、士兵受教育程度低的實情。前者能適應戰爭時期的簡陋生產條件,在同樣時間內可以生產儘可能多的產品以供應前線。而對只經過短期訓練就補充到部隊的成批新兵來說,簡單的莫辛.納甘往往比精細的半自動步槍更容易掌握,在缺乏保養和維修的戰場條件下更容易操作,同時能有效地避免浪費子彈。這也是為什麼在出現了SVT等優秀的自動武器之後,莫辛.納甘還能基本保持其原有地位的原因。

"水連珠"步槍在它的老家俄國(蘇聯)是俗稱“三線式”步槍的。所謂“三線式”,是俄國的長度單位,一線約等於2.5毫米。三線就是7.62毫米口徑

"水連珠"步槍的正式名稱是M1891型莫辛納甘步槍

性能特點

它是世界最著名和使用最廣泛使用時間最長的步槍之一,主要由俄國陸軍大尉莫辛設計,比利時人納甘(此人還設計了6發左輪手槍,也是俄國制式裝備,直到1930年托卡列夫設計的TT-30裝備蘇軍前,俄軍蘇軍大量採用)設計了槍機,1891年成為俄國的制式步槍。"水連珠"屬於鏇轉後拉式槍機的手動步槍,以前常常被認

"水連珠"步槍

蘇聯紅軍戰士的“莫辛·納甘”步槍

為是一支笨重、落後的武器,其實並不盡然。與後期的毛瑟Kar98k等比較,它自然有些落伍,但在同時代武器中卻屬於佼佼者。與同屬於無煙火藥時代首批步槍的"老套筒"-德國1888式相比,"水連珠"在外形、長短、重量上都與前者相仿,而且兩者彈倉均為外露式。它們都是以黑火藥手動步槍為基礎改進而成,這種改進體現在兩個方面,即槍機和彈倉,但在具體結構上,兩者又不盡相同。
比如1891式"水連珠"槍機由可以手工分解的6個機件組成,而1888式是8個部件;擊發部分1891式是4個零件,1888式則是5個。在槍機構造細節上,1891式擊針座直接擰在擊針尾上,由一個連線板與機頭相結合,擊針座後拉左鏇即可實現保險,不易因磨損而失效,而且擊針突出量可以調整,即使磨損也不會造成整個擊針報廢,拉殼鉤是固定式的,不易丟失。而1888式槍機結構要複雜得多,其保險桿容易因磨損和變形而失去保險功能,拉殼鉤則是一個獨立部件,在分解槍機時不小心即會脫落丟失。至於彈倉部分的設計,顯然1891式所用的橋夾裝填方式比1888式的漏夾更加方便實用,也利於保養。所以,雖然"水連珠"只比"老套筒"晚誕生3年,但無論從工藝性和維護的簡便性上,還是從各項細節設計上,都要明顯高出一籌。

該槍的另一特點是使用四棱刺刀,即俄國傳統的“俄羅斯式鋼刺”。1891、1891/10和1891/30式均為可卸套筒式,使用前通過套筒聯接在槍口上,後期的1944式改為摺疊式設計,但刀型基本相同。這種刺刀雖然功能單一,但穿刺力很強,殺傷效果強。

戰爭歷程

中國人一般稱呼其為水連珠,這種步槍中國的時間很早,最早可以延伸到1900年的義和團時期——水連珠這一名稱應該就是那時留下來的。

蘇聯紅軍戰士的“莫辛·納甘”步槍
當時俄國派出大軍進占東北,並和清軍抗俄義勇軍多次作戰。

當時國人接觸的大多是使用老式黑火藥槍彈的單發步槍,俄國人打來時使用發射無煙藥槍彈的步槍,中國人使用老式黑火藥槍彈的步槍發射時槍聲沉悶,硝煙經久不散,而相比之下"水連珠"不僅煙霧少,而且槍聲清脆,特別是手動供彈的彈倉式連發設計,供彈、發射動作乾脆利落,連續發射時如同水珠濺落,故得此名。

當時俄國派出20萬大軍占領了中國東北,中國國內外志士紛紛抗俄,在日本的留學生也組織了抗俄義勇軍,東北的響馬土匪有的投靠日本人,來抵抗俄國人(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當時只有日本人能依靠),比如說張作霖就是那時候投靠的日軍,充當偵察俄軍的間諜

然後1904年在中國東北爆發日俄戰爭,是中國人大範圍接觸這種步槍的開始。這場戰爭的規模很大,俄軍出動了近百萬人,不管是旅順口,沙河還是規模最大的奉天會戰,都有大量的槍枝遺失在戰場上,中國人撿到的水連珠不能少了。

然後到了1917年到1924年,俄國發生革命,十月革命後,逃亡中國的白俄帶來了不少俄式步槍,其中一些被轉賣到各路軍閥手中。
張宗昌組建了1萬多人的白俄騎兵軍,這些人帶來了兩件重要武器,一個是毛瑟手槍(之前中國很少用這種手槍)也就是盒子炮,一個就是水連珠馬步槍。這些白俄少數在中國留下來,大多數都轉往歐美,而且美國居多。從俄國跑出來人(不一定是先跑到中國來的,包括大量跑到其他國家的)很多都是貴族跟精英知識分子,其中不乏以後的諾貝爾獎得主和世界直升機之父西科斯基等,這是俄國人才的一次很重要的流失。

1924年廣東的孫中山蘇俄代表越飛簽訂了《孫越協定》 ,根據協定,當年10月,蘇聯"沃羅夫斯基"號輪船抵達廣州,送來8000支"水連珠",每支配彈500發,用於武裝黃埔軍校的學生軍。而西北軍閥馮玉祥在退出北京後,轉道赴蘇聯考察,爭取到蘇聯提供的包括大批"水連珠"在內的可裝備10萬人的軍火,經外蒙古運至國內,馮得以在五原誓師並投入北伐。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中,還提到了輾轉流落到陝北紅軍手中的這批"水連珠"。而從廣東輸入的那批"水連珠"中,一部分後來由國民革命軍第20軍、11軍使用,最終參加了南昌起義,至今南昌起義紀念館中仍陳列有這種武器。

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國內通過各種渠道得到的"水連珠"已有相當數量,使用范

“莫辛·納甘”步槍
圍也很廣,因此上海兵工廠於1927年開始生產俄式槍彈,以供給國內所需。但"水連珠"卻未能像、日產品一樣,成為國內步槍的主流,主要原因是因為俄式步槍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後期才成批地流入中國,而1929年對華軍火禁運完全解除,國民政府從1929至1931年,從義大利、比利時等國進口了價值2100萬元的軍火,而出於政治因素,蘇聯卻不能成為軍火採購對象。受國內兵工生產與軍火貿易的雙重製約,國內已有的"水連珠"因為子彈缺乏或零件來源斷絕,到抗戰前正規軍中已很少有使用。

以後的水連珠大批進入是抗戰前期,1937年8月起,蘇聯根據《中蘇互不侵犯條約》 ,開始向中國提供經濟貸款和軍事援助。到1941年停止時為止,共提供"水連珠"50000支、步機槍彈1.2億發。這些武器,對維持從淞滬抗戰到武漢會戰正面戰場的戰力起了積極作用。另外,蘇聯還曾為新疆軍閥盛世才提供過一批步槍。,國民黨軍連同其他定購的蘇聯裝備,裝備了20個蘇械師,其中就有第74軍。所以說抗戰前中,中國各種原因存留的水連珠,數量不少,範圍也很廣,從東北到西南中南,華北,西北,幾乎哪個地方都有,新疆的盛世才更是全部蘇聯裝備,青寧的馬家軍跟盛世才激戰多次,繳獲的水連珠也不能少了。1943年暴動的新疆三區武裝更是蘇聯支持的,也是全部蘇聯武器裝備

雖然國內金陵漢陽及後來的第20兵工廠均製造過俄式槍彈,但數量遠不能滿足需要,所以當時部隊中仍以7.92毫米口徑步槍為主,很多"水連珠"都用來裝備游擊隊和地方部隊。由此可見,當時地方武裝中還有少量老式1891步槍。小說《烈火金剛》裡面就有民兵使用水連珠的,那還是抗戰時期的冀中。國民黨的兵工廠一直都生產俄式7.62x54R子彈,以便供應數量龐大的俄式馬步槍機槍的需要。 大約1947年,由於美械日械和國械的大量使用,國民黨兵工廠終於將俄式30子彈停產了。

在中國的日子

蘇聯1945年8月對日本宣戰,150多萬蘇軍進入中國東北,雖然蘇軍完勝,但是戰場遺失輕武器也不能少了,中國民眾撿獲大量的蘇聯武器,除了步槍騎槍,還有轉盤衝鋒鎗。東北共軍剿匪的時候,繳獲了不少蘇聯的轉盤衝鋒鎗,而不是電視劇上小分隊使用的美國M3衝鋒鎗,總不能說土匪為蘇聯支持吧。實際上南滿的國民黨軍

一代名槍——“莫辛·納甘”步槍
根本沒有給北滿的收編土匪運送過武器彈藥,只有空頭的委任狀。
待到抗戰後期及戰後,由於美、日武器和國內自產步槍的廣泛使用,"水連珠"基本上都退居二線,但在局部有少量使用。曲波所著反映東北剿匪鬥爭的小說《林海雪原》第八章"跨谷飛澗、奇襲虎狼窩"中就有"孫達得端起水連珠哨哨兩槍,那匪徒往後一仰,連人帶槍滾下溝底"的描寫。

隨著鴨綠江邊燃起的烽煙,"水連珠"迎來了在中國最廣泛的一次使用。

入朝參戰初期,發現參戰的部隊的武器五花八門,每個軍光步槍就將近10種,機槍種類也差不多,志願軍裝備的槍械種類相當混雜,後勤供應壓力沉重,迫切需要統一。所以1950年11月,在部隊入朝的前後,緊急跟蘇聯簽訂了購買36個步兵師輕武器的協定(8000萬盧布),這筆契約是急用,所以是全價現匯支付。這些輕武器主要是四種,為步騎槍,衝鋒鎗,機槍(輕重機槍),高射機槍,總數20多萬支,連同隨後的進口,到1953年韓戰結束,共進口蘇聯槍械50多萬支。這些蘇聯的槍械總體性能並不如美國輕武器和國產的捷克式等,但是彈藥有保障,所以制式化實際上是標準化,先進性並不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這批進口的蘇聯槍械中步槍為1930型,這一點在後來中蘇翻臉後,中國還多次提及,蘇聯用戰場回收的落後舊槍械來賣給中國。不管是步槍,還有324挺1910年的馬克辛機槍呢,還有中國定購的米格-15,結果成了米格-9,購買的新的IS-2重型坦克,給換成舊貨,T-34/85成了T-34/76,等等。

從1951年初,蘇聯輕武器到貨,到年中,共成建制換裝了35個師(主要是第二,第三番參戰部隊,另外兩個軍部分換裝),由於進口的數量少,除了步槍重機槍高射機槍屬於完全編制外,輕機槍只是編制了三分之二,還是大量使用7.92毫米捷克式輕機槍,一直到停戰都是這樣。

1951年初志願軍開始成建制換裝,一年後完成35個師,共換裝各類"水連珠"步槍151865支,初步實現標準化。由於蘇聯前期提供的都是戰場上回收的1891/30式、1938式舊槍,多半使用過度,附屬檔案不全,脹膛、卡殼的現象比較普遍,所以志願軍戰士對其不是很滿意,甚至有人把它叫做"腳蹬槍"(卡殼時得用腳蹬才能打開槍機)。而後期提供的1944式則成色較新,而且該槍較短、出入戰壕方便,精度也不錯,因而很受戰士們歡迎。特等功臣張桃芳曾使用這種步槍,以442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創下了志願軍冷槍殺敵的單人最高戰績。同時,國內也根據蘇聯提供的技術資料,對1944式進行仿製和改進,定型了1953年式步騎槍,並於次年開始裝備人民解放軍。1955年1月,包括53式步槍在內的全套國產輕兵器,在解放一江山島的戰鬥中首次使用。

除了進口蘇聯輕武器,這時候,國內兵工廠才緩過神來,除了生產捷克式輕機槍馬克辛重機槍,7.92步槍外,1950年開始仿製蘇聯槍械,首先仿製的是工藝簡單的衝鋒鎗手槍,這些衝鋒鎗和手槍大量仿製用於裝備志願軍。由於蘇聯進口的步槍價格較高,國內也從蘇聯買來模具和技術資料仿製,蘇聯這個時候將使用60多年的莫辛納甘步槍騎槍從陸軍步兵部隊中撤裝,逐步更換為戰後使用7.62x39彈AK系列步槍機槍,所以就將以前的莫辛納甘的模具和技術資料賣給了中國,實際上1953型(也就是蘇聯1944型莫辛納甘馬槍仿製型)是1954年才開始裝備我軍,不過價格只有進口蘇聯的一半。

從1950年到1955年,中國進口蘇聯槍械89萬多支,自己仿製了幾百萬支,所以戰後的1954年,按照國防軍步兵師編制的新陸軍徹底淘汰了各種舊雜槍械,全部蘇械化,實際上是1944年標準的蘇械化。僅僅一年後中國跟蘇聯簽訂進口第二代輕武器技術的契約,也就是中國的1956式系列槍械,第一個1956式武器改裝師1957年換裝,60年代初期廣州軍委

蘇聯紅軍“莫辛·納甘”步槍
裝備編制會議後,從1962年開始中國陸軍師全面更換1956式裝備,一直到1979年中越邊境戰爭,部隊仍然還是56式裝備,80年代中期才更換81式輕武器和67式重機槍、77式高射機槍等。

二、三線部隊,一直到68-71年才開始換裝56式槍族。甚至比民兵還晚。

53式步騎槍自此一直生產到1962年前後,而在部隊中則裝備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才被56式半自動步槍所取代。退役的各式"水連珠"多數用於民兵訓練,即使到1980年以後,邊疆地區牧民和民兵仍有少量用於護牧和狩獵。同時,由於"水連珠"有精度好的優點,建國初期曾一度用作"勞衛制"運動的射擊練習用槍,以其為基礎改進的大口徑運動步槍在國內也有廣泛使用。

60年代陸軍更換下來的蘇械(大部分都是國產仿製的)開始裝備民兵,到1971年民兵裝備的舊制式槍械達到將近370萬支,成為當時民兵主要的武器來源,從1971年後,民兵開始裝備56式槍械,到1981年56式槍械成為民兵的主要武器,以水連珠轉盤機槍衝鋒鎗為主的舊制式槍械開始大規模回收銷毀和出口歐美,從此水連珠除了在博物館能看到外,在中國其他地方很少看到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