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世界地質公園

黃山世界地質公園

黃山地質公園雄踞於風光秀麗的皖南山區,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是以中生代花崗岩地貌為特徵的地質公園。

基本信息

簡介

黃山世界地質公園黃山世界地質公園

黃山世界地質公園雄踞於風光秀麗的皖南山區,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是以中生代花崗岩地貌為特徵的地質公園。黃山以雄峻瑰奇而著稱,千米以上的高峰有72座,峰高峭拔、怪石遍布。山體峰頂尖陡,峰腳直落谷底,形成群峰峭拔的中高山地形。黃山自中心部位向四周呈放射狀地展布著眾多的“U”形谷和“V”形谷。山頂、山腰和山谷等處,廣泛地分布有花崗岩石林石柱,特別是巧石遍布群峰、山谷。主要類型有穹狀峰、錐狀峰、脊狀峰、柱狀峰、箱狀峰等。區內奇峰聳立,巍峨雄奇;青松蒼翠,挺拔多姿;巧石嶙峋,如雕如塑;雲海浩瀚,氣勢磅礴;溫泉水暖,噴涌不歇。

範圍

黃山世界地質公園的面積為160.6平方千米。範圍為東經118º01′~118º17′,北緯30º01′~30º18′之間。海拔高程為440~1864.8米。四至範圍是:東起黃獅壋,西至小嶺腳,北始二龍橋,南達湯口鎮。黃山以花崗岩峰林地貌為特色,包括溫泉、雲谷、玉屏、北海、松谷、釣橋、浮溪、洋湖、福固九個管理區。緩衝區範圍是與黃山世界地質公園相鄰的五鎮一場,即黃山區湯口鎮、譚家橋鎮、三口鎮、耿城鎮焦村鎮和洋湖林場,以上述五鎮一場的行政邊界為界,總面積為490.9平方千米。

歷史

在距今約1.4億年前的晚侏羅世,地下熾熱岩漿沿地殼薄弱的黃山地區上侵,大約在6500萬年前後,黃山地區的岩體發生較強烈的隆升。隨著地殼的間歇抬升,地下岩體及其上的蓋層遭受風化、剝蝕,同時也受到來自不同方向的各種地應力的作用,在岩體中又產生出不同方向的節理。自第四紀(距今175萬年)以來,間歇性上升形成了三級古剝蝕面,終於形成了今天的黃山。在這些岩體中,由於在礦物組分、結晶程度、礦物顆粒大小、抗風化能力和節理的性質、疏密程度等多方差異,造成了宛如鬼斧天工般的黃山美景。

特色

黃山世界地質公園黃山世界地質公園

黃山以奇松、怪石、雲海“三奇”和豐富的水景以及它們的相互組合表現其特質,顯示了黃山天然的完美和諧,在豐富多變中見其有機統一。在立馬橋、天都峰、北海等地段,被認為具有第四紀冰川而聞名。黃山冰川的存在與否,已爭論了半個多世紀,至今尚無定論,這也是黃山地質公園又一誘人的魅力所在。以古橋、古登道、摩崖石刻與黃山山水畫為特徵的黃山地質公園底蘊深厚的文化滲透在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之中。其中黃山畫派在中國畫壇上占有重要位置,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是研究中國文化、中國畫史的重要資料。總之,黃山地質公園具有花崗岩地貌、第四紀冰川遺蹟、水文地質遺蹟等地質遺蹟和地質景觀資源與黃山文化等人文景觀資源以及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構成了一座集山、水、人文、動植物為一體的大型花崗岩區天然博物館。

黃山地質博物館

黃山世界地質公園黃山世界地質公園

2008年11月,歷時9個月的黃山地質博物館新館建成並對外開放。博物館以先進的聲、光、電為展示平台,以普及黃山地學知識、生物知識、歷史文化為目的,成為黃山世界遺產和地質公園的重要科普教育陣地、地學研究中心、國際交流平台、對外開放視窗。是2008年黃山風景區新建重點工程之一,是繼“保護管理指揮調度中心”之後的又一亮點。博物館總建築面積1400㎡,呈現的十大特點引人入勝:

1.4D影院動感特效,體驗刺激。
2.電子翻書環幕投影用圖文、聲音並茂方式展現黃山風光。
3.下沉式沙盤模型展示方式獨特,是面積最大的黃山互動模型。
4.仿生互動遊戲讓人在輕鬆的遊戲中增長地質知識,增進黃山了解。
5.電子地球讓人感受到宇宙的奧妙與神奇,步入太空的感覺。
6.時空隧道帶你從海洋走向陸地,感受黃山從遠古到當今。
7.大廳螢幕顯示系統採用全世界拼接技術最好、清晰度最高的韓國歐立安品牌顯示器(省內最大的25塊等離子顯示屏)與全世界最大的無縫整屏日本松下等離子顯示屏。
8.通道加觀景平台成為遊客在雲谷景區的必定駐足留影之處,成為遊客到黃山後的第一拍,和離開黃山前的最後一拍,視窗效益顯現。
9.花崗岩石雕是景區內最大、最好的花崗岩石雕,遊客讚不絕口,業內人士紛紛效仿,展示文化,利用地質原材料彰顯地質魅力。
10.引入水景,水景浮雕幕牆、假山、水池使室外環境增加了動感和靈性,自然水使新建築(地質博物館)與文化遺產(靈錫泉)相互呼應,使古今對話、呈千古絕唱。

在建設中,做到了“面積不大功能全、投資不多效果好、工期不長質量優、內外結合環境美”。同時注重“室內與室外、人工與自然、地質與文化、科普與旅遊、聲光電與圖文、高科技與原生態”的六個結合,突出了對靈錫泉的保護、對銀杏古樹的保護、對古墓遺址的保護、對周圍松樹的保護、對原生態的保護,使建築與景觀融為一體。

地質游線路

走向湯口→溫泉→玉屏樓→天海→北海→松谷庵→二龍橋
黃山世界地質公園黃山世界地質公園
主要體驗內容該路線南起晚元古代形成的沉積變質圍岩,中部穿越四期脈動侵入的黃山花崗岩複式岩體,北端終止於太平花崗岩體內,這是一條完整的黃山花崗岩地質地貌科普線路。在地質路線上,可以體驗到構成黃山自然勝景的四次花崗岩體及其侵入接觸帶的地質構造特徵,觀賞地殼內、外營力在花崗岩內所造就的各種地貌奇觀。在湯口至溫泉之間,出露元古界圍岩地層,沿線可以體驗休寧組鋪嶺組的地層岩性和當年的古地理沉積環境。在溫泉名泉橋附近,地質現象尤為豐富:可觀察到處於黃山花崗岩的南接觸帶部位,張扭性的北西向湯嶺關斷裂沿逍遙溪延伸,切割岩體西南側邊緣;名聞遐邇的黃山溫泉自溪北岸的花崗岩破碎中溢出,是考察早期花崗岩侵入接觸關係、構造斷裂和溫泉成因特徵的主要地段。由名泉橋至北麓的芙蓉嶺之間,出露黃山花崗岩體,直線距離達9千米,約占路線總長的2/3左右,由粗、中、細不同粒度結構的花崗岩體,構成的峰巒疊嶂、巧石遍布的峰林地貌奇觀。黃山岩體的北側侵入在太平岩體之中,在芙蓉嶺附近,可以觀察兩大岩體之間的接觸狀態。下芙蓉嶺,便可觀察到易於風化的太平花崗閃長岩體出露區。

世界地質公園名錄

世界地質公園是以其地質科學意義、珍奇秀麗和獨特的地質景觀為主,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自然公園。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出,此計畫在2000年之後開始推行,目標是選出超過5百個值得保存的地質景觀加強保護。
所在地區 所屬國家 公園名稱
亞洲(36) 中國(27) 第一批:
黃山世界地質公園(安徽)
廬山世界地質公園(江西)
石林世界地質公園(雲南)
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廣東)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湖南)
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黑龍江)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河南)
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河南)
第二批:
雁盪山世界地質公園(浙江)
泰寧世界地質公園(福建)
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內蒙古)
興文世界地質公園(四川)
第三批:
鏡泊湖世界地質公園(黑龍江)
泰山世界地質公園(山東)
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河南)
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河南)
房山世界地質公園(北京、河北)
雷瓊世界地質公園(廣東、海南)
第四批
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江西)
自貢世界地質公園(四川)
第五批:
阿拉善世界地質公園(內蒙古)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陝西)
第六批:
樂業—鳳山世界地質公園(廣西)
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福建)
第七批:
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安徽)
香港世界地質公園 (香港)
第八批:
三清山世界地質公園 (江西)
印度尼西亞(1) 巴圖爾世界地質公園
伊朗(1) 格什姆島地質公園
韓國(1) 濟州島地質公園
日本(4) 絲魚川地質公園
島原半島地質公園
洞爺湖—有珠山地質公園
山陰海岸地質公園
越南(1) 同文岩石高原地質公園
馬來西亞(1) 蘭卡威島地質公園
歐洲(42) 奧地利(1) 艾森武爾瑾地質公園
克羅埃西亞(1) 帕普克地質公園
捷克(1) 波西米亞天堂地質公園
芬蘭(1) Rokua Geopark
法國(2) 普羅旺斯高地地質公園
呂貝龍地質公園
德國(5) 貝爾吉施-奧登瓦爾德山地質公園
特拉維塔地質公園
艾菲爾山脈地質公園
斯瓦卞阿爾比地質公園
布朗斯韋爾地質公園
希臘(4) 萊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質公園
普西羅芮特地質公園
柴爾莫斯-武拉伊科斯地質公園
Vikos - Aoos Geopark
匈牙利(1) 巴科尼—巴拉頓世界地質公園
斯洛伐克(1) Novohrad - Nograd geopark
愛爾蘭(1) 愛爾蘭科佩海岸地質公園
義大利(7) 阿達梅洛布倫塔地質公園
貝瓜帕爾科地質公園
馬東尼地質公園
撒丁島地質與採礦公園
羅卡迪切雷拉地質公園
Cilento and Vallo di Diano Geopark
Tuscan Mining Park
挪威(2) 赫阿地質公園
Magma Geopark
葡萄牙(2) 納圖特喬地質公園
阿洛卡地質公園
羅馬尼亞(1) 哈采格恐龍地質公園
西班牙(5) 卡沃-德加塔地質公園
馬埃斯特地質公園
蘇伯提卡斯地質公園
索夫拉韋地質公園
巴斯克海岸世界地質公園
中加泰羅尼亞世界地質公園
英國(8) 大理石拱形洞地質公園
北奔寧山地質公園
蘇格蘭西北高地地質公園
蘇格蘭洛哈伯地質公園
威爾斯大森林地質公園
里維耶拉地質公園
威爾斯喬蒙地質公園
設得蘭地質公園
北美洲(1) 加拿大(1) Stonehammer Geopark
南美洲(1) 巴西(1) 阿拉里皮地質公園
大洋洲(1) 澳大利亞(1) 卡納文卡地質公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