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馬克思和恩格斯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他們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萌芽、產生、成熟到逐漸發展成完整的嚴密的科學體系的過程。它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中的馬克思、恩格斯時期。

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

正文

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他們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從萌芽、產生、成熟到逐漸發展成完整的嚴密的科學體系的過程。它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中的馬克思、恩格斯時期。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背景


歷史條件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於 19世紀 40年代,是歐洲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矛盾的必然產物。英國從18世紀中期開始的工業革命,以機器生產的大工業逐步代替了工場手工業。繼英國之後,法國也發生了工業革命,到19世紀40年代,不少工業部門已廣泛採用機器生產。到19世紀上半期,德國資本主義生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特別是馬克思、恩格斯出生的萊茵省,當時已成為德國資本主義工業的先進地區。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固有的生產社會化和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1825年後,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地受到經濟危機的衝擊。與此相聯繫,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也尖銳起來。無產階級從早期反對個別工廠主、破壞機器的自發鬥爭,發展到大規模有組織的政治鬥爭。19世紀30~40年代相繼爆發了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國西里西亞織工起義,表明無產階級已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它迫切需要一種同以往哲學根本不同的科學世界觀,以便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實現自己的偉大歷史使命。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適應了這種社會需要。
理論來源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批判地繼承人類全部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創立的。19世紀的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以及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理論來源。尤其以G.W.F.黑格爾L.費爾巴哈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黑格爾在歷史上第一個以唯心主義的形式,系統地闡述了辯證法的基本規律,把整個自然、歷史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不斷運動、變化和轉變的過程,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繫。費爾巴哈從唯物主義立場出發,堅持世界的物質性,強調研究自然;堅持意識是大腦的屬性,充分相信人的感官,反對不可知論。他對宗教和黑格爾唯心主義思辨哲學的批判,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他們思想的積極因素。19世紀自然科學領域中的重大發現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根據。

馬克思和恩格斯青年時期的思想發展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發展過程,都各自通過自己的道路經歷了由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由革命民主主義共產主義的轉變。
馬克思的思想發展 馬克思1818年5月5日誕生在德國萊茵省特利爾城的一位律師家庭。1830年10月至1835年9月,就讀於特利爾中學。由於家庭和環境的影響,馬克思從小受到法國啟蒙思想的教育,中學畢業作文題為《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顯示了他的卓越分析才能和為人類幸福而獻身的高尚情操。

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
1835年10月,馬克思入波恩大學法律系。一年後,轉到柏林大學法律系。馬克思開始比較傾向於I.康德J.G.費希特。1837年4月至5月,在柏林郊區施特拉勞休養期間,他通讀了黑格爾的著作,並結識博士俱樂部的成員,開始轉向黑格爾參加青年黑格爾運動。1841年 3月,畢業於柏林大學;同年 4月寫了題為《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的博士論文,獲耶拿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論文的基本觀點屬於黑格爾的唯心主義,但表現了馬克思反對封建制度的革命民主主義觀點、戰鬥的無神論思想和勇於突破舊說的獨創精神。
大學畢業後,馬克思未能實現在波恩大學執教的願望,轉而投身於實際政治活動。1842年4月開始,他針對1841年5月23日至7月25日召開的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寫了一系列文章,從5月起在《萊茵報》連載。文章在國家、法和自由等問題上仍然保留黑格爾的觀點,但開始了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轉變。
針對省議會關於出版自由問題的爭論,馬克思發表了題為《關於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級會議記錄的辯論》的論文。他在分析對待出版自由的各種態度時,強調“在這裡論戰的不是個別的人,而是等級”,揭示了德國的社會結構和隱藏在辯論後面的各等級的不同利益。在《關於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中,馬克思自覺地為備受壓迫的貧苦農民的利益辯護,譴責省議會把揀拾枯枝列為盜竊林木的企圖,並發現了黑格爾的國家觀同現實的矛盾,認識到普魯士國家不是理性的體現,它已淪為林木占有者的工具。他開始覺察到私人利益,即剝削者的物質利益對國家和法的決定作用,並作出了具有普遍意義的概括:“林木和林木占有者本身如果要頒布法律的話,那末這些法律之間的差別將只是它們頒布的地方和書寫的文字不同而已”。馬克思又在反駁萊茵省省長沙培爾的論戰文章《摩塞爾記者的辯護》中,通過對摩塞爾地區農民破產原因的考察,進一步強調在研究國家生活現象時,不能用當事人的意志來解釋一切,而應該在初看起來似乎只有人在活動的地方,看到客觀關係的作用,並研究這些關係的客觀本性。
在由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的過程中,馬克思也開始了由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1842年10月馬克思接任《萊茵報》主編,並就共產主義問題同奧格斯堡《總匯報》展開了論戰。他在《共產主義和奧格斯堡“總匯報”》中,肯定共產主義運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指出各種醉心於實際試驗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弱點,提出要對共產主義進行“理論論證”的任務。與此同時,他著手鑽研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著作,開始對共產主義進行研究。
普魯士政府1843年 1月19日決定從 4月 1日起查封《萊茵報》。3月 17日馬克思聲明退出《萊茵報》編輯部以示抗議。5月來到克羅茨納赫,不久同燕妮結婚。馬克思在《萊茵報》工作時,碰到了許多重大的經濟和政治問題,其中最關鍵的是國家問題。為了解決使自己苦惱的疑問,馬克思在克羅茨納赫時期大量閱讀英國、德國、美國、義大利、瑞典、 波蘭的歷史著作, 特別是有關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史的著作;研究早期資產階級作家和法國啟蒙主義者的政治理論著作,作了讀書摘要即《克羅茨納赫筆記》;寫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國家觀,論述了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思想,揭示了私有財產對政治國家的支配作用,並批判黑格爾關於通過中介調和矛盾的理論,提出了關於矛盾類型的學說,開始對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進行唯物主義改造。馬克思提出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原理,是他由唯心主義繼續轉向唯物主義的重大一步。

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
從1843年 3月開始,馬克思同A.盧格聯繫創辦《德法年鑑》。同年10月,為了《德法年鑑》的出版,馬克思偕同燕妮僑居巴黎。馬克思在1844年 2月出版的《德法年鑑》上發表了兩篇重要文章。在《論猶太人問題》一文中,馬克思區分了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分析了政治解放即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進步性和不徹底性,把人類解放置於政治解放之上,從而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一文中,馬克思分析了無產階級的地位和作用,把無產階級看作人類解放的心臟,把哲學看作人類解放的頭腦,並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民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由此表明,馬克思已經找到了實現人類解放的階級力量和途徑。
恩格斯的思想發展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巴門一個工廠主家庭。13歲以前,在故鄉巴門理科中學讀書;以後就讀於愛北斐特的理科中學。畢業前一年即1837年,由於父親的堅持,輟學習商。1838年恩格斯來到不萊梅,開始同青年德意志運動發生了聯繫,並開始清理自己受到的宗教影響。
1839年3月至4月,恩格斯在《德意志電訊》上發表了《烏培河谷來信》,對盛行於烏培河谷地區的虔誠主義進行了揭露,並控訴廠主的殘酷剝削,對勞動者寄予無限的同情。不久,D.F.史特勞斯(1808~1874)的《耶穌傳》幫助恩格斯進一步了解黑格爾的思想,使恩格斯開始脫離青年德意志運動,轉向青年黑格爾運動。1841年 9月,恩格斯到柏林服兵役,並結識了博士俱樂部的成員K.F.科本(1808~1863)和A.魯滕堡(1808~1869)等人。1841年11月,恩格斯旁聽了F.W.J.謝林在柏林大學的講學,並在謝林講學後不到一個月,以F.奧斯渥特的筆名發表了《謝林論黑格爾》,隨後在1842年初,以單行本形式在柏林出版了未署名的兩本小冊子:《謝林和啟示》《謝林──基督哲學家》。恩格斯反駁了謝林宣揚的非理性主義和蒙昧主義,捍衛黑格爾,肯定青年黑格爾派的功績。

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
1842年11月底,恩格斯來到英國的曼徹斯特,在“歐門-恩格斯”紡織廠當職員。這是恩格斯在思想和政治方面發展的轉折點。列寧指出:“恩格斯到英國後才成為一個社會主義者”(《列寧全集》第2卷,第7頁)。
恩格斯到達曼徹斯特時,憲章運動正受到挫折。當時有人認為英國不可能發生革命,恩格斯的看法則相反。1842年 11月至12月, 他在《萊茵報》上發表了《英國對國內危機的看法》《國內危機》《各個政黨的立場》《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穀物法》等一系列文章,對英國的社會矛盾和社會狀況、無產階級的處境、革命的前途和道路等問題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的關係問題,認為政治革命是政權的更迭,而只有社會革命才能根本改變人的生活條件,消除勞動者的貧困。恩格斯這時還沒有完全擺脫唯心主義。他在關於英國的一系列文章中,雖然看到了物質利益在階級政黨鬥爭中的作用,但對這種情況持否定態度,認為原則應該高於物質利益,表現了重視思想原則,輕視物質利益的唯心主義思想傾向。
恩格斯在曼徹斯特期間,深入工人家庭,親身體會到工人的窮困,並同憲章派及其領袖以及住在英國的德國共產主義者建立了聯繫。與此同時,他還研究了英國政治經濟學和各種社會主義學說,他在1843年5月至6月發表的《倫敦來信》,朝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邁進了一步。恩格斯通過對英國社會各階級狀況以及階級和政黨關係的分析,揭示了英國各個政黨的階級基礎;分析了英國反穀物法鬥爭中階級力量的配備,讚揚英國工人為改造社會而獻身的鬥爭精神,滿腔熱情地寄希望於英國的工人民眾。特別是在1843年11月發表的《大陸上社會改革運動的進展》中,他完全摒棄把資產階級民主制奉為楷模的觀點,揭露了它的虛偽本質,肯定共產主義產生的歷史必然性,指出:“共產主義並不是英國或其他什麼國家的特殊情況造成的結果,而是以現代文明社會的一般情況為前提所必然得出的結論。”他還對當時在歐洲一些國家流行的H.聖西門C.傅立葉R.歐文以及G.巴貝夫E.卡貝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進行了概括性的評論,指出它們的弱點,強調指出:“德國人要不拋棄使本民族感到驕傲的那些偉大的哲學家,就得接受共產主義。”
恩格斯在《德法年鑑》上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從社會主義觀點分析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實質和起源;考察了資本主義社會主要經濟現象,如私有制、 競爭、 價值、 資本和勞動等等, 力圖從經濟學的研究中引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結論,強調消滅私有制、進行社會變革的必要性。他說:“我們要用消滅私有制、消滅競爭和利益對立的辦法來結束這種人類墮落的現象”。在《英國狀況──評托馬斯·卡萊爾的“過去和現在”》中,恩格斯尖銳批判了T.卡萊爾(1795~1881)鼓吹退回封建社會、宣揚英雄崇拜、蔑視民眾的唯心主義歷史觀,明確指出,英國唯一有前途的政黨是社會主義者政黨,唯一有前途的階級是工人階級,“只有工人,英國的賤民、窮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將來拯救英國的卻正是他們”。恩格斯通過自己的道路看到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性和無產階級擔負的偉大歷史使命,從而同馬克思一起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始人。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和公開問世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大體上可以區分為創始、成熟、公開問世三個相互聯繫的時期。
創始時期 1844年2月,《德法年鑑》僅出版了一期就停刊了。從3月起,馬克思以主要精力從事經濟學的研究。除留下大量筆記即《巴黎摘要筆記》外,還留下一部未完成著作的手稿即《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在《手稿》,馬克思把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學說初步結合在一起,並通過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和對私有財產及異化勞動的分析,闡發了某些有關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思想。《手稿》強調勞動在人類歷史中的作用,提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所誕生的過程”;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都是生產的一些特殊方式,受生產的普遍規律支配;人的普遍意識是現實共同體,即社會的理論形態;貨幣拜物教徒的感性意識不同於希臘自然拜物教,因為他們的感性存在不同;各種利益的敵對性的對立是階級社會組織的基礎,階級關係必然歸結於剝削者和被剝削者的經濟關係。《手稿》在認識論方面,第一次強調了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為解決理論對立,只有通過實踐並藉助於人的實踐才有可能;強調人的勞動在人的感覺形成中的作用,指出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批判唯靈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強調客觀的辯證統一。《手稿》在分析黑格爾《精神現象學》時,批判了黑格爾唯心主義的異化觀,揭露它的神秘主義的主體 -客體理論和虛假的批判主義,但肯定它的合理因素,把黑格爾的辯證法,看成是對歷史運動的抽象的、邏輯的、思辨的表達。《手稿》並不是一部完全成熟的著作。它將異化勞動作為基本理論和方法,用以剖析資本主義私有制和描繪未來歷史的發展,明顯地包含有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因素。但《手稿》中所闡述的某些重要思想,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創始的意義。
1842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倫第一次會面。1844年8月末, 恩格斯在回德國途中在巴黎再次會見了馬克思。這次會晤使他們發現彼此在理論方面完全一致,並從此開始了40年的共同戰鬥生活。他們合作撰寫了《神聖家族》,對以B.鮑威爾E.鮑威爾兄弟為主要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進行了批判。
在《神聖家族》中,馬克思、恩格斯從對自我意識哲學的批判,發展為對黑格爾思辨哲學結構秘密的揭露,深刻地論述了世界的物質性,唯物主義地解決了存在思維的關係,一般與個別的辯證關係,並通過對無產者和有產者兩個對立面的分析,揭示了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關係;批判了青年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強調物質生產是歷史的發源地,認識某一個歷史時期,就是認識這個時期的生產方式;論述了人民民眾在歷史上的偉大作用,指出:“歷史活動是民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民眾隊伍的擴大。”特別是在批評P.J.蒲魯東關於平均占有思想時,強調“實物是為人的存,是人的實物存在,同時也就是人為他人的定在,是他對他人的關係,是人對人的社會關係”,表明他們已接近了他們全部體系的基本思想,即社會生產關係的思想。
成熟時期 1845年 2月,由於法國政府的迫害,馬克思從巴黎來到布魯塞爾。不久,恩格斯也從巴門移居來此。在布魯塞爾時期,馬克思和恩格斯使他們的哲學思想,特別是唯物史觀臻於成熟。
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經接受過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影響。在徹底批判黑格爾,特別是以鮑威爾為代表的自我意識哲學以後,徹底清算費爾巴哈的思想影響,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要求。馬克思到布魯塞爾不久即著手這一工作,1845年春寫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對以費爾巴哈為主要代表的舊唯物主義進行了批判。《提綱》以實踐為中心,精闢地、扼要地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某些根本原理。
馬克思把實踐作為人類認識的基礎、標準和目的,唯物辯證地解決了主體與客體、實踐和認識、人和環境的相互關係;馬克思還把實踐引入歷史觀,強調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全部意識形態,包括歪曲反映社會生活的意識形態都能在人的實踐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批判了費爾巴哈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人純粹自然地聯繫起來的共同屬性的觀點;提出了“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的著名論斷。馬克思還強調要辯證地理解人類社會,分析社會矛盾,“對於世俗基礎本身首先應當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化”。馬克思還揭示了舊唯物主義的階級屬性,指出它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即為資產階級服務的;強調指出以往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對於自己所創立的哲學的性質、最基本內容和目的作了論述,把它同一切舊哲學區分開來,預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中的根本變革。
隨著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發展和當時革命鬥爭形勢需要,他們對當時德國的意識形態──青年黑格爾派的代表人物鮑威爾、M.施蒂納、費爾巴哈和各種各樣的“真正社會主義”進行了批判,寫了篇幅巨大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從而,把《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對費爾巴哈的批評,發展成為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系統論述。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批判了費爾巴哈關於的學說,拋棄了它以人的本質作為歷史尺度的觀點,從研究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出發,著力於揭示歷史自身發展的規律性。馬克思論述了人類歷史的前提,揭示了物質資料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並且對物質資料生產方式進行了分析,第一次揭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運動的規律;研究了社會結構、政治結構同生產的聯繫,指出了國家和法對所有制的依賴關係,從而闡述了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原理;研究了意識的起源,特別是社會意識各種形態對社會存在的依賴關係,明確提出“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馬克思和恩格斯還根據他們發現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辯證運動的規律,研究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各種所有制形式依次更替的情況,揭示了從一種社會形態向另一種更高形態過渡的動力和圖景,從而把人類社會的發展看作是自然歷史過程。馬克思和恩格斯還根據唯物史觀對共產主義作了科學的論證。《德意志意識形態》對唯物主義歷史觀完整的科學論述表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學思想已經成熟。
公開問世時期 《德意志意識形態》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只發表過個別章節,全書未能出版。《哲學的貧困》《共產黨宣言》是公開發表的第一批成熟的馬克思主義著作。 恩格斯說:“我們這一世界觀, 首先在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和《共產黨宣言》中問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卷,第49頁)。
1846年初,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魯塞爾建立了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批判了“真正的社會主義”這一小資產階級的思想。當“真正的社會主義”思想遭到徹底失敗後,蒲魯東的小資產階級思潮又乘機泛起。1846年12月底,馬克思在讀了蒲魯東的新著《經濟矛盾的體系,或貧困的哲學》後,立即在致俄國作家Π.В.安年柯夫(1812~1887)的信中對蒲魯東進行了批判。接著在 1847年初寫了《哲學的貧困。答蒲魯東先生的‘貧困的哲學’》(簡稱《哲學的貧困》)。馬克思在批判蒲魯東經濟觀點的同時,批判了他把矛盾雙方區分為好壞兩個方面,並通過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壞的方面來解決矛盾的形上學方法,強調矛盾雙方的共存、鬥爭以及由此推動事物的發展是辯證運動的實質。馬克思在批判蒲魯東把現實的經濟關係看成存在於“無人身的理性”中的經濟範疇的體現時,科學地闡述了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制定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即強調生產力對生產關係的決定作用,強調每一個社會的生產關係都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強調經濟範疇是社會關係的理論表現,等等。馬克思曾說:“我們見解中有決定意義的論點,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為反對蒲魯東而寫的著作‘哲學的貧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學的、雖然只是論戰性的表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10頁)。
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倫敦召開。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了大會,並接受委託寫了《共產黨宣言》。在這個無產階級政黨的第一個綱領中,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了人類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全面剖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及其上層建築;考察了階級鬥爭的歷史發展,尤其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矛盾的產生及其激化過程;闡明了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歷史規律,制定了社會主義運動的理論和策略,批判了各種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共產黨宣言》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原理融為一體的無產階級的完備理論,而貫穿其中的最基本的思想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列寧說:“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徹鮮明的筆調敘述了新的世界觀,即包括社會生活在內的徹底的唯物主義、最全面最深刻的發展學說辯證法以及關於階級鬥爭、關於共產主義新社會的創造者無產階級所負的世界歷史革命使命的理論”(《列寧選集》第2卷,第578頁)。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不僅向全世界公開表明了共產黨人的觀點、目的和意圖,而且標誌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正式誕生。

1848年革命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


1848年歐洲革命是近代史上一次範圍極廣、影響極深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後第一次爆發的民眾性的革命運動。這次革命運動幾乎席捲了整個歐洲,而歐洲正是馬克思恩格斯從事革命活動的地區,尤其法國和德國是他們當時生活和戰鬥的地方。因此,這次革命運動同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新創立的世界觀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1848年革命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但在西歐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國家,無產階級已經登上歷史舞台,資產階級在革命活動中已經暴露出妥協動搖和反對革命的一面,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表現得更加明顯。這種複雜的階級關係,再加上這次革命鬥爭中出現的許多奇特的歷史現象和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都需要業已形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科學的解釋和剖析。1848年革命以震撼歐洲的革命風暴開始,卻以各國革命的普遍失敗告終,其原因和教訓也需要已經問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深刻的概括和總結。因此,對1848年歐洲革命經驗的哲學總結,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和突出的內容。
積極支持和參加1848年歐洲革命 馬克思、恩格斯對1848年革命作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它解決了和平時期逐漸積累起來的許多矛盾,有力地表現了各個階級在變革社會生活方面的直接作用。他們同一切自由資產階級的理論家相反,認為這次革命不是脫離“正常”道路的越軌行為,不是社會病態的表現,也不是過激和謬誤的可悲的結果,而是人類歷史發展中最有生氣、最重要、最本質、最具有決定性的關頭。馬克思恩格斯對這次革命表現了最大的熱情和關注,親身參加了這次革命,籌辦革命刊物,組織工人運動,直接參加武裝起義等等,為革命作了大量工作;同時還結合革命的進程,撰寫了許多光輝的歷史文獻,如《六月革命》《資產階級和反革命》《革命運動》《1848年至1850年法蘭西階級鬥爭》《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等等。這些著作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事變的性質、進程、意義、內在聯繫及其必然後果,作出了科學的分析和理論的概括。
從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開始,到1849年歐洲各國革命普遍失敗為止,馬克思和恩格斯始終把支持和研究這次革命作為自己的最重要任務。他們盡一切可能地生活在鬥爭的中心,同革命運動保持密切的聯繫,以便直接傾聽各種意見,考察事變的進程,總結革命的經驗教訓。
在二月革命爆發後不久,馬克思和恩格斯分別在3月先後到達巴黎,同時被選入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馬克思並當選為中央委員會主席。他們在法國參加革命活動的同時,也極為關注德國革命形勢的發展,竭力給德國革命以支持和幫助。3月下旬,他們一方面組織三四百名德國工人分散地回國,參加已經開始的革命運動,另一方面起草了《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作為共產主義者同盟在德國革命中的政治綱領,武裝德國工人民眾。4月初,他們回到德國,直接參加和指導革命活動,並著手籌備出版《新萊茵報》,創辦一個傳達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指示精神、宣傳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的革命日報。在馬克思恩格斯緊張積極的籌備下,6月 1日 《新萊茵報》在科倫正式創刊。從此,該報便成了馬克思恩格斯研究和指導1848年歐洲各國革命運動的主要工具。他們在該報上發表的文章反映和凝集了他們在這次革命風暴中產生的許多深刻的哲學思想。馬克思和恩格斯把辦好《新萊茵報》看作自己最重要的一項革命任務。面對著反動統治者的迫害和審訊以及辦報過程中多次發生的困難和挫折,他們始終堅定地守住這塊陣地,及時地對歐洲各國革命的每一次重大變動作出科學的分析和總結,使《新萊茵報》不僅成為德國民主派的機關報,而且成為歐洲民主派的機關報。隨著歐洲反革命勢力的日益猖獗和德國政治形勢的日益惡化,馬克思恩格斯還擔負起組織工人武裝起義的任務,恩格斯親自參加了當時的幾次起義,直接戰鬥在武裝鬥爭的第一線。1849年 5月19日《新萊茵報》被迫停刊,馬克思和恩格斯才相繼離開德國,輾轉來到英國。1850年他們創辦了《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雜誌,共出版了6期。《評論》刊登了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路易-拿破崙和富爾德》,恩格斯的《德國維護帝國憲法的運動》、《德國農民戰爭》,以及他們合寫的一些書評和國際述評。馬克思和恩格斯仍然把繼續消化和總結這次革命風暴的經驗教訓擺在首位。
唯物史觀的運用和發展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批判費爾巴哈的唯心史觀和直接研究社會歷史的發展而發現的。1848年歐洲革命給剛剛創立的唯物史觀提供了一個實際運用和進一步發展的廣闊舞台,同時對它的科學性進行了驗證。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革命中,以法、德兩國的革命為典型,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聯繫,概括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結論,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對1848年歐洲革命的考察,進一步論證了革命發生的原因應該到社會經濟狀況中尋找的根本觀點,指出革命只有在現代生產力和資產階級生產方式這兩個要素互相矛盾的時候才有可能。他們還明確地把所有制形式確定為社會的經濟基礎,把聳立在它上面的國家、法和各種意識形態確定為社會的上層建築。由於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上層建築如果不適應經濟基礎,就要發生革命。但是,上層建築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視的,它對革命有加速或延緩的作用,並使革命帶有自己的特點。法國的二月革命有深刻的社會經濟根源,但革命的軟弱性、博愛的和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色彩以及這次革命沿著下降的路線行進的必然性,又是和法國特有的政治狀況、階級狀況、思想方式、世界觀和傳統觀念相聯繫的。這一切,不僅深刻分析了革命發生、發展的特點和必然性,而且把《共產黨宣言》所闡述的革命的社會經濟根源的思想更加深化和具體化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理論。
對階級和階級鬥爭理論的新貢獻 1852年,馬克思在研究歷史和現實階級鬥爭的基礎上,深刻闡明了他在階級和階級鬥爭上的 3點新貢獻:①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繫;②階級鬥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③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
這一貢獻科學地揭示了人類歷史的發展同階級鬥爭的內在聯繫,揭示了人類歷史是由無階級社會、經過階級社會、又逐步走向無階級社會的發展過程。階級從產生到消滅的全部過程,是由社會經濟狀況的發展決定的。而在階級社會裡,推動這一發展的是階級鬥爭和社會革命。馬克思結合歐洲革命風暴的經驗,系統地為階級鬥爭、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學說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結論,同時在科學研究的方法論上樹立了堅持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光輝榜樣。
對歷史人物的科學分析 歷史人物的思想和活動是受著一定階級的物質利益制約的,但和歷史傳統、個人特點分不開。馬克思對法國革命中路易·波拿巴的分析,是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人物的典範。路易·波拿巴是一個平庸而可笑的人物,但在法國歷史上卻扮演了英雄的角色,由總統而皇帝,使法國革命的歷史開了倒車。馬克思首先從法國階級鬥爭造成的條件和局勢分析,指出路易·波拿巴的獨裁政權是在資產階級既不能把無產階級鎮壓下去,無產階級又不能把資產階級統治推翻的情況下,是在階級鬥爭的基本力量處於勢均力敵、相對平衡的狀態下乘虛而入的。他還分析了路易·波拿巴如何利用法國農民的保守性和他們在歷史傳統的影響下對拿破崙的個人迷信騙取農民信任的,指出路易·波拿巴的得逞也是同他本人的品質及其所慣用的下流手段聯繫著的。馬克思從階級關係、歷史傳統、個人品質等方面進行分析的方法,對於正確分析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參加和研究1848年歐洲革命的實踐和理論,集中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點和革命理論。他們常常從這一革命歷史出發,去研究各國的革命運動和不同的社會階級,並且在研究以後的政治事件中也常常回過頭來重新研究這段歷史。這段歷史是馬克思、恩格斯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成果最多、貢獻最大的時期之一,是他們運用理論、發展理論的承先啟後的關鍵時期。列寧說:“馬克思和恩格斯參加1848~1849年的民眾革命鬥爭的時期,是他們生平事業的突出的中心點”(《列寧全集》第13卷,第20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19世紀50~60年代的發展


在《資本論》中的運用和發展 馬克思在19世紀50~60年代繼續研究哲學、美學和自然科學,但主要精力則放在深入剖析資本主義經濟,從事《資本論》的創作。
《資本論》使唯物史觀從假設變為科學 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就比較系統地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問題,後來在19世紀50年代末,馬克思又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唯物史觀的實質作了高度的理論概括。但是“社會學中這種唯物主義思想,在那時暫且還只是一個假設”,還需要通過一定社會經濟形態的分析得到驗證。《資本論》則通過對資本主義經濟形態的有充分事實根據的科學分析,發揮了這種驗證的作用。

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
《資本論》是專門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形態及其發展規律的。它通過大量的歷史資料和事實,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固有的、不可調和的矛盾,論證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生、發展和滅亡的客觀規律;通過對資本原始積累的分析闡述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是從封建社會的經濟結構中產生出來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分析,闡述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不是固定不變的,是注定要滅亡的。《資本論》對資本主義的科學分析,以具體實際驗證了唯物史觀是一門有經驗事實作根據,有客觀規律可遵循的科學。
《資本論》中的辯證方法 《資本論》的偉大意義不僅在於它對資本主義的分析和結論經受了實踐的考驗,而且在於它的方法、它的邏輯也經受了歷史的考驗,有普遍的科學意義。《資本論》的方法,一方面是對黑格爾辯證法的繼承和改造,另一方面又是唯物辯證法的運用和發展。它雖然同研究政治經濟學和分析資本主義联系在一起,但卻遠遠超出了政治經濟學的範圍,並適用於分析其他的社會經濟形態。其表現如下:①《資本論》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分析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形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分析自始至終貫徹著矛盾分析法。它從分析最初的和最簡單的經濟關係出發,分別考察這種關係相互關聯著的兩個方面,然后綜合起來,進一步揭露事物的性質和內在聯繫,提出解決矛盾的任務。而隨著舊矛盾的解決,新的關係和新的矛盾又取而代之,需要重新分析,如此等等。馬克思運用這一方法分析了商品、勞動、貨幣、資本等等的二重性,逐步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發展史。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分析,不僅注意量的方面,更為注意質的方面,認為量變質變互相轉化的規律,是社會歷史和自然界發展的普遍規律。在資本主義社會,貨幣向資本的轉化、簡單商品生產者向資本家的轉化,都說明了這一規律的正確性;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協作、手工業工場到大機器生產的整個過程,也就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從部分質變到根本質變的過程。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規律,既揭示了資本主義和先前社會形態的聯繫,又揭示了資本主義和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形態的聯繫;既揭示了資產階級作為剝奪者產生的歷史,又揭示了剝奪者被剝奪的歷史必然性。《資本論》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事實的分析,通過對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滅亡過程本身的分析,科學地論證了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②《資本論》用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把這部著作構成一個有科學邏輯體系的“藝術整體”。馬克思面對著複雜的資本主義經濟形式,靠抽象的思維能力,用從生動直觀到抽象思維、從簡單到複雜、從分析到綜合、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透過千變萬化的現象揭示其本質,透過無數偶然的東西認識其必然性。《資本論》第 1卷考察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這是剩餘價值的直接生產過程,是暫時撇開流通過程的最純粹的形式,也可以說是一種科學的抽象。第 2卷考察資本主義的流通過程。這是剩餘價值的流通過程,是從資本的內部關係轉到外部關係,資本在這裡表現為比較具體的形式,資本主義生產在這裡表現為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第 3卷考察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這是剩餘價值的各種具體形式在各個剝削階級之間的分配和瓜分活動,是日常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各種實際現象,也可以說是複製出來的整個具體。《資本論》正是依靠這種方法,對資本主義經濟的全貌和實質作了深刻的揭露和剖析。
③《資本論》成功地運用了邏輯與歷史的統一的原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反歷史主義是根本對立的。它認為對一切經濟現象的分析,都必須通過對該現象產生、發展和滅亡歷史的全面考察,才可能獲得正確的全面的認識。因此,在經濟學領域裡,歷史是邏輯關係的唯物主義基礎,邏輯的認識必須和歷史的發展相一致,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但是,歷史的發展往往是跳躍式地和曲折地前進的,歷史的必然性是通過許多偶然性表現出來的,如果邏輯的發展都必須隨著歷史的進程亦步亦趨、與歷史完全吻合,那就不僅會注意許多無關緊要的材料,而且也會常常打斷思想的進程。因此,邏輯的方法必須排除歷史上偶然的東西,再現其本質的、具有決定意義的、規律性的東西,也可以說它是一種在理論上進行概括和抽象、總結歷史進程的方法,或者說邏輯是整理過了的歷史,是按照歷史本身的規律對歷史經過修正的反映。《資本論》的方法就是這種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典範。它從分析商品生產開始,進一步分析各種價值形態,從價值形態的發展到貨幣的產生,從貨幣的產生到資本,從資本到剩餘價值的生產等等。這種邏輯的推移是歷史推移的反映,而邏輯的展開又是社會生產的歷史發展的反映,是社會經濟關係的歷史發展的反映。《資本論》中也有許多暫時地、有意地離開歷史發展進程的分析,例如,商業資本雖然在歷史上先於工業資本而產生,但是,為了更清楚地說明商業利潤是在工業生產範圍內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而不是出售價格的附加、欺騙等等,就必須先研究工業資本,然後再聯繫工業資本去研究商業資本,只有這樣才能對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作出科學的分析。這不僅沒有違背和歪曲歷史發展的進程,而是更加接近了歷史,更深刻地揭示了歷史發展的本質和規律性。
恩格斯軍事著作中的哲學思想 恩格斯從青年時代就積累了直接參加戰爭的經驗,先後當過炮手和副官,擔負過訓練戰士,組織後勤等任務。從 19世紀 50年代開始,他在20多年的時間裡用了很大的精力研究戰爭和軍事科學,為工人階級提供了科學的軍事理論。他對那個時代的每一次重要戰爭,如巴黎的六月革命、英國的殖民戰爭、印度起義、義大利戰爭、美國內戰、普奧戰爭、普法戰爭以至中英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的農民戰爭等等,都進行了仔細的分析和研究,發表了許多科學的軍事論文。對於軍事科學,他的研究領域更為廣泛,從各個兵種到各種武器,從戰略戰術到指揮管理,從軍隊的組織編制到物質保證,從作戰工事的構造到後勤供應,從軍事將領到武器發明家,從戰爭史到軍事思想史等等,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闡發,並為美國新百科全書撰寫了數十個有價值的軍事條目。此外,他還結合當時面臨的一些戰爭狀況和發展進程,及時地發表戰爭評論,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恩格斯在發表的大量軍事著作中表現出淵博的軍事知識和深刻的軍事辯證法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
堅持唯物主義觀點 恩格斯在軍事研究中一貫堅持唯物主義觀點,十分重視掌握第一手的軍事資料和軍事文獻,力求使自己成為將要研究的那門軍事知識的內行。恩格斯在研究戰爭和軍隊時,總是把它們放到一定的歷史範圍內,同社會的經濟狀況和階級狀況聯繫起來,同時也注意民族性質、歷史傳統、文化水平等社會因素的影響,把軍事科學的研究奠定在實際的、客觀的、可靠的基礎之上。
堅持辯證地考察和分析各種軍事問題 恩格斯在研究戰爭時,既充分重視武器裝備的作用,又充分重視士氣和人的作用。正如生產上發明創造新的生產工具能提高勞動生產率一樣,武器裝備的發明和革新,會對戰爭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恩格斯十分重視研究武器裝備本身變革的歷史,重視研究軍事將領、工程師、發明家在軍事技術變革中的作用。但是,他認為對軍事裝備和技術的重視絕不應當同人的作用和精神因素對立起來。任何軍隊都是由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人組成的;軍隊成員良好的思想狀況、軍事素質和文化程度,以及嚴格的紀律、勇敢的精神等等,都會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極大地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恩格斯研究戰爭還著重研究主動和被動、集中和分散、進攻和退卻、時間和空間等各種關係。他指出,在戰爭中既要千方百計地奪取主動權,又要對可能陷於被動的狀況有所準備,而保持主動就要善於集中兵力,實行靈活機動的作戰方法。靈活機動又要求正確處理進攻和退卻的關係,其中包括正面進攻和側面進攻、直接進攻和迂迴進攻、積極防禦和消極防禦等關係;靈活機動還要求把握作戰時機,用贏得時間的辦法去縮短空間的距離,去彌補軍隊的不足,去創造戰爭的奇蹟等等,從這種意義上可以說,“時間就是軍隊”,“時間就是勝利”。恩格斯還在他的軍事著作中全面地分析了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將帥和士兵、前方和後方等各種對立統一的關係,堅持從發展中、相互聯繫中研究戰爭,反對絕對性和片面性。恩格斯指出,組織和指揮戰爭,既要認識和掌握這門科學的客觀規律,又要有依靠這種規律克敵制勝的才能。他把這種才能比喻為一種藝術,要求在戰爭中把科學和藝術統一起來。
恩格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套用於研究各種軍事問題,從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軍事理論和軍事辯證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19世紀70年代的發展


這一時期,馬克思、恩格斯在總結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經驗和自然科學新成果的基礎上,在反對資產階級哲學和機會主義的鬥爭中,寫下了《法蘭西內戰》《哥達綱領批判》《反杜林論》等著作,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
無產階級專政學說的進一步發展 50年代初,馬克思總結了1848年歐洲革命的豐富經驗,作出了無產階級革命必須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重要結論,但還沒有提出用什麼東西去代替舊國家機器的問題。1871年巴黎公社的偉大鬥爭,是無產階級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第一次嘗試,並為回答上述問題提供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經驗。馬克思十分重視並極為仔細地考察了巴黎公社的各項革命措施,指出必須用巴黎公社式的無產階級專政國家去代替被打碎了的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於:它實質上是工人階級的政府,是生產者階級同占有者階級鬥爭的結果,是終於發現的、可以使勞動在經濟上獲得解放的政治形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78頁)。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進一步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後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革命專政”。 馬克思還第一次提出了共產主義社會分為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的理論,闡明了它們的相互聯繫和各自的基本特徵。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系統闡發 到19世紀70年代中期,馬克思主義誕生已有30年的歷史。在這期間,它的基本原理不斷得到豐富、發展和日益廣泛的傳播,國際工人運動有了巨大的進步,自然科學取得了重大成果。這就使得系統闡發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不僅有了客觀的需要,而且有了實際的可能。這個任務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實現的。在這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中,恩格斯分別地、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揭示了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闡明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唯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理論基礎。在哲學方面,他不僅相當全面、系統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各個方面,包括自然觀、歷史觀、認識論、辯證法等,而且在同E.杜林的論戰中得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結論,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了巨大貢獻。
關於哲學研究的對象和任務 恩格斯指出,在19世紀以前,各門具體科學的發展水平較低,還不能揭示自然界和社會的各個過程的內在聯繫。哲學就用想像和虛構的形式來描繪世界的全貌和總體聯繫,成為凌架於一切具體科學之上的“科學的科學”,成為包羅萬象的、最終完成的關於自然和社會的認識的體系。19世紀以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使原來意義上的哲學,即所謂“科學的科學”的存在,既不必要,也不可能。恩格斯指出,辯證唯物主義在概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最新成就的基礎上,揭示自然界、社會歷史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為各門具體科學提供理論研究的正確世界觀和方法論,而關於各個領域事物具體聯繫的研究,則是各門具體科學的任務。這樣,作為獨立的研究部門從舊哲學中保存下來的,只有研究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形式邏輯和辯證法(指辯證邏輯),其他一切都歸到關於自然和社會歷史的實證科學中去了。
關於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是在於它的物質性",這種物質性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長期的和持續的發展來證明的”。恩格斯還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闡明了物質和運動、物質與時間、空間的關係,概括了19世紀自然科學的新成果,特別是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細胞學說和達爾文進化論這三個偉大發現,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物質性和辯證運動,科學地論證了物質世界是發展中的多樣性的統一。
關於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 ①恩格斯針對杜林“從原則出發”的先驗主義,闡明了在思想原則和客觀世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上,唯物主義路線和唯心主義路線的根本對立,指明了思想、意識的相對獨立性,並為提出哲學基本問題的原理奠定了基礎。②恩格斯系統地闡述了真理發展的辯證法,指出:作為認識的主體,人的思維“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歷史的終極目的來說,是至上的和無限的;按它的個別實現和每次的現實來說,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作為認識的成果,真理是絕對的,同樣又是相對的。針對杜林關於“最後的、終極真理”的謬論,恩格斯著重闡明“認識就其本性而言,或者對漫長的世代系列來說是相對的而且必然是逐步趨於完善的”。同樣地,真理和謬誤也是辯證的統一:兩者是對立的,但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兩者的對立才具有絕對的意義;離開一定的條件,它們的對立就變成相對的;如果不顧條件的變化,把這種對立當作絕對有效的東西來套用,那末它們就會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真理變成謬誤,謬誤變成真理。③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強調物質決定意識、存在決定思維,但並不否認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而是要把這種能動作用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這就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必然與自由的辯證關係的原理。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發展了《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中的有關思想,進一步從主體和客體的關係上深刻地論述了這個問題。他指出: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自由不在於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於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畫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恩格斯還指出:自由是“歷史發展的產物”;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取得的每一個進步,都是向自由邁進了一步。在私有制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裡,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局限,特別是由於為盲目的社會歷史規律所支配,人們的自由受到很大的限制。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隨著生產力的巨大發展,生產資料為社會所占有,人們才“第一次成為自然界的自覺的和真正的主人”,實現真正的人的自由。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
關於唯物辯證法 《反杜林論》從哲學原理的角度,揭示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特徵,闡明了“辯證法不過是關於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系統地論述了唯物辯證法三個基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及其基本內容;論證了唯物辯證法不是單純的證明工具,而是唯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關於歷史唯物主義 《反杜林論》對歷史唯物主義作了最為詳盡的闡述,並對它的基本原理作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①恩格斯在考察唯物史觀產生的歷史條件時,明確指出,在歷史觀上引起決定性轉變的歷史事實,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在歐洲最發達的國家的歷史中升到了首要地位。並指出,德國古典哲學中自覺的辯證傳統和自然科學新成果所顯示的自然過程的辯證性質,是唯物史觀產生的必要條件。他還論述了唯物史觀產生的重大意義,強調指出,正是由於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規律的發現,才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了科學。②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以政治暴力為基礎的唯心史觀,論述了經濟和政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係。他指出:在社會歷史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不是政治暴力,而是經濟。私有制、階級和統治關係的產生,根本原因不是掠奪和暴力,而是由於經濟的發展;它們的消滅或消亡,也將以經濟的高度發展為前提。暴力本身的發生或發展,也都是以整個生產的水平和經濟條件為基礎的。恩格斯還論述了政治對經濟、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它或者是符合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要求,加速經濟的發展;或者是違反經濟發展而起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它終將在經濟發展的壓力下陷於崩潰。③依據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根本原理,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和平等觀。他指出:道德觀念具有歷史性和階級性,“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化;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逾時代、超階級的“永恆道德”是不存在的。恩格斯還指出:一切時代的平等觀念都是一定社會經濟關係的反映,是歷史的產物。他深入地考察了平等觀念的歷史發展,認為無產階級平等要求的實際內容就是“消滅階級的要求”,任何超出這個範圍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於荒謬。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系統確立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貫重視自然科學,密切注視著它的發展,並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研究和總結其最新成就,特別是其中的三大發現。50年代末,恩格斯就曾高度評價細胞學說在科學上和哲學上的重大意義。馬克思在1864年給恩格斯的信中談到,他讀了T.施旺(1810~1882)和M.施萊登(1804~1881)關於細胞的著作和多種生理學、生物組織學和解剖學的著作。馬克思、恩格斯很重視有關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的發現。1858年,恩格斯對J.P.焦耳(1818~1889)發現的能量轉化規律作了評述,並認為這是“關於反思的規定如何互相轉化的一個絕妙的物質例證”。馬克思在1864年讀了英國物理學家W.R.格羅夫的《物理力的相互關係》一書,認為它很好地論證了能量轉化問題,並讚揚格羅夫是自然科學家中“最有哲學思想的人”。恩格斯也指出,格羅夫關於自然力相互作用的學說,證明了黑格爾所發揮的關於原因、結果、相互作用、力等等思想。1859年C.R.達爾文《物種起源》一書出版後,立即引起馬克思、恩格斯的極大興趣。馬克思高度評價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 認為它為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礎”;恩格斯也指出,《物種起源》一書的貢獻在於使神學在生物學中的統治最後被摧毀。與此同時他們也嚴肅地批評了達爾文著作中的缺點和錯誤。此外,馬克思精通數學,特別是從50年代起,為了研究政治經濟學和打算寫作一部辯證法的著作,他對數學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馬克思一生中寫下的數學手稿達1000多頁。儘管這一時期馬克思、恩格斯對自然科學還只是作了零星的、時停時續的、片斷的研究,但卻為70年代以後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系統確立作了理論上和材料上的準備。
為適應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需要,從70年代開始,恩格斯在馬克思的支持和幫助下,在系統闡發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方面作了大量的貢獻。恩格斯從1873年起,集中主要時間研究自然科學,打算寫一部《自然辯證法》巨著。1873~1876年,他蒐集了大量的自然科學材料,寫了一篇《導言》和若干論文、札記。1876~1878年春,恩格斯忙於同杜林主義作鬥爭,暫停《自然辯證法》的寫作,但在《反杜林論》中,利用了他所積累的自然科學材料和研究成果,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許多重要思想。1878年後,恩格斯繼續研究自然科學,寫作了一系列有關的論文和札記。雖然由於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無暇最後完成《自然辯證法》的寫作,但它仍以其豐富的內容標誌著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系統確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關於物質及其存在形式 唯心主義把現實世界看作是某種精神的產物;古代的唯物主義和形上學唯物主義雖然主張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但是由於社會歷史條件的局限,都沒有科學地解決何謂物質及其存在形式的問題。恩格斯依據19世紀自然科學提供的材料,批判地吸取了人類認識史上的優秀成果,研究併科學地解決了物質及其存在形式的問題。他指出:世界的本質或本原是物質,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在統一的物質世界中包含著無限多樣的物質形態;意識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人腦的機能和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哲學上的物質概念是對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根本特性的最高概括,不能把它同自然科學中關於物質的特殊屬性、結構和形態的學說混為一談。他說:“物質本身是純粹的思想創造物和純粹的抽象。當我們把各種有形地存在著的事物概括在物質這一概念下的時候,我們是把它們的質的差異撇開了。因此物質本身和各種特定的、實存的物質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著的東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 598頁)。恩格斯還指出,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的方式”,“沒有運動的物質和沒有物質的運動是同樣不可想像的”。運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世界是無限的、永恆運動著的物質的總體。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因而同樣是客觀的、無限的。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是運動著的物質的不同表現形態。物質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世界上各種事物的產生和消滅,只是物質形態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轉化。
關於自然界的有機聯繫和辯證發展 早在古希臘時代,一些哲學家就曾力圖描繪出自然界的各種聯繫和發展的總圖景;近代的所謂自然哲學也曾從事過這方面的工作。但是,由於社會歷史條件的局限,它們都沒有、也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19世紀自然科學的巨大進步,特別是三大發現,使人們有可能依靠經驗自然科學本身所提供的事實,以近乎系統的形式描繪出一幅自然界聯繫的清晰圖畫。恩格斯在這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他考察了從原始星雲到天體、從無機界到有機生命、從原生生物到人類社會的整個發展過程,指出:整個自然界,從最小的東西到最大的東西,從沙粒到太陽,從原生生物到人,都處於永恆的產生和消滅中,處於不斷的流動中,處於無休止的運動和變化中;人類居住的地球,從太陽系的形成就開始了從低級運動形式到高級運動形式的漫長發展過程,經歷了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和生命運動,最後出現了能勞動、有思維的人類,任何星球只要具備了相應的條件,也就會經歷同樣的發展;物質在它的一切變化中永遠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個屬性都永遠不會喪失,因此,它雖然在某個時候一定以鐵的必然性毀滅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好的花朵──思維著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個地方和某個時候一定又以同樣的鐵的必然性把它重新產生出來。
恩格斯除對自然科學提供的事實作了哲學的分析外,還在一些重要環節上作出自己的獨特貢獻。①研究了生命的起源和本質問題,最先揭示了生命活動的本質,指出:“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這種存在方式本質上就在於這些蛋白體的化學組成部分的不斷的自我更新”(《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120頁)。而作為生命現象的蛋白體是從無機界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產生出來的。②論述了自然界的發展如何通過“人”這個環節進入社會歷史領域,提出並論證了“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的科學論斷,闡明了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決定作用,確證了勞動是人區別於動物的基本特徵,從而在從無機界進到有機界、從有機生命進到人類社會這兩個決定性環節上填補了科學史的空白。
關於自然界辯證發展的基本規律 恩格斯認為,自然界和社會歷史、人類思維的發展,都是按辯證規律進行的,實質上它們歸結為下面三個規律:量轉化為質和質轉化為量的規律;對立的相互滲透的規律;否定的否定的規律。他批判了把這些規律作為思維規律強加於自然界和歷史的唯心主義,指出這些規律是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歷史中抽象出來的。他說:“所謂客觀辯證法是支配著整個自然界的,而所謂主觀辯證法,即辯證的思維,不過是自然界中到處盛行的對立中的運動的反映而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34頁)。他批判了把自然界中的區別和對立固定化、絕對化的形上學自然觀,指出19世紀自然科學的成就表明,這些對立和區別,雖然存在於自然界中,可是只有相對意義,相反地,那些被構想的固定性和絕對意義,只不過是被我們人的反思帶進自然界的,這樣的一種認識,構成辯證自然觀的核心。

馬克思逝世以後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貢獻


1883年3月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肩負著領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整理、出版馬克思遺著的重任,並在反擊種種篡改、歪曲和曲解馬克思主義的論調中,寫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關於共產主義同盟的歷史》、《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著作和一系列書信,為進一步完善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
深入研究人類社會早期階段的發展史 1884年 3月至 5月,恩格斯寫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它根據有關原始社會和奴隸制度的大量材料,特別是馬克思生前對美國科學家L.H.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所作的詳細摘要和批語,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首次系統地闡明了人類社會早期發展階段的歷史,進一步揭示了原始公社制度解體和以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社會形成的過程,分析了階級社會的一般特徵和不同社會經濟形態中家庭關係發展的特點,深刻地論述了國家的起源和實質以及國家將隨著階級的徹底消滅而消亡的歷史必然性。
總結馬克思主義哲學40年的鬥爭成果 恩格斯在他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回顧和總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來40年的鬥爭經驗,批判了當時新康德主義等哲學流派,明確提出了哲學基本問題;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同德國古典哲學的關係;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明確提出和論證哲學基本問題 恩格斯在書中第一次明確地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哪一個是世界本原的問題,這是正確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是本原的哲學家,就屬於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於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是人們的思維能否正確反映現實世界,即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恩格斯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對以康德和D.休謨為代表的不可知論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對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學上的怪論的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是實踐,即實驗和工業。
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的批判分析 恩格斯通過批判地分析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哲學,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同它們之間的聯繫和根本區別,論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上的革命變革。①恩格斯分析了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的“合理核心”,進一步闡述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思想。他說:“這種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於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人類絕對狀態的想法。”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絕對的、神聖的東西,所有一切事物都是暫時性的,除了發生和消滅、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的過程,什麼都不存在。它本身也不過是這一過程在思維著的頭腦中的反映而已。辯證法也承認事物過程中的保守性,即穩定性,但這是相對的;而它的革命性,即變動性,則是絕對的。恩格斯還揭示了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方法同唯心主義體系之間的矛盾,指出黑格爾學派的解體是德國社會階級鬥爭的激化和黑格爾哲學內在矛盾的必然結果。
②恩格斯分析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核心”及其局限性,指出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出現的歷史意義在於,它在黑格爾學派解體過程中,批判了占統治地位的思辨唯心主義,直截了當地使唯物主義重新登上王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但是由於費爾巴哈對黑格爾沒有採取科學的分析、批判的態度,只是簡單地拋棄它,因而並沒有真正戰勝黑格爾哲學。費爾巴哈並沒有擺脫18世紀唯物主義的三個基本缺陷,即機械性、形上學和社會歷史觀的唯心主義。恩格斯著重批判了費爾巴哈以“抽象的人的崇拜”為核心的宗教觀和倫理學,指出“要從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轉到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須把這些人當做在歷史中行動的人去研究”。
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指出:儘管與自然界不同,在社會歷史領域中活動的全是有意識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但這絲毫不能改變這樣一個事實:歷史進程是受內在的一般規律支配的。科學歷史觀的任務就在於發現這些規律。為此就不能停留在對人們思想動機的考察,而應當探究這些動機背後的動力。在這裡,與其說是個別人物、即使是非常傑出的人物的動機,不如說是使廣大民眾,使整個民族、階級行動起來的動機;而且也不是短暫的爆發和轉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偉大歷史變遷的行動。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正是循著這個方向,發現了基於物質利益的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而階級則是由生產方式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這樣它就揭示了歷史發展的最終根源及其規律性,而國家、法律、哲學、宗教等上層建築,歸根結柢是由經濟關係決定的。

恩格斯晚年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貢獻


19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一些資產階級學者如德國的E.E.P.巴爾特(1858~1922)之流,故意把唯物史觀歪曲成只承認經濟因素的決定作用;德國社會民主黨內的一些青年黨員,則把唯物主義當作公式、標籤來套用,敗壞馬克思主義的聲譽。針對這種情況,恩格斯在1890~1895年的一系列書信中,全面地、完整地闡明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係,進一步揭示了社會意識形態的特點和作用,強調指出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研究方法和行動的指南,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的原理。
關於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係 恩格斯指出:經濟基礎是第一性的,上層建築是第二性的,它的性質、狀況和發展變化歸根結柢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但是上層建築的各種因素一旦產生出來,就有著自身的特殊發展規律,並反作用於經濟基礎。正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上層建築各種因素之間的互動作用,推動和影響著歷史的發展。以國家權力來說,它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可能有 3種情況:①“沿著同一方向起作用”,這時社會經濟就會發展得比較快;②“沿著相反方向起作用”,這時它就會給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害;③“阻礙經濟發展沿著某些方向走,而推動它沿著另一種方向走”,這種情況歸根結柢還是前兩種情況中的一種。
關於社會意識形態的特點和作用 恩格斯指出:社會意識形態歸根結柢是經濟事實在思想領域中的反映,但是思想領域也反過來對物質經濟條件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他還指出,社會意識一經產生,便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和特殊發展規律。具體表現為:①它具有歷史繼承性。哲學思想和其他科學部門,都有它的先驅者傳給它的特定思想材料,這些材料是在“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維中獨立形成的,並且在這些世代相繼的人們的頭腦中經過了自己的獨立的發展道路”。②意識形態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經濟上落後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提琴。比如18世紀的法國對於英國,19世紀的德國對於英國和法國,都是如此。③社會意識形態的各種思想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除了以經濟為基礎外,它們又都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其中政治和哲學所起的作用尤為重要。
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思想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理論形態。從根本上說,它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又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的。1895年8月5日恩格斯逝世以後,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思想繼續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的傳播和發展,在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鬥爭中,發揮著巨大的指導作用。(見彩圖)

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
參考書目
 中山大學哲學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發展史研究所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稿》1~4章,人民出版社,北京,1981。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