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識形態》

《德意志意識形態》

《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L.費爾巴哈和青年黑格爾派,系統闡發唯物史觀的著作。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熟的重要標誌。全名為《德意志意識形態對費爾巴哈、B.鮑威爾和M.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以及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

基本信息

《德意志意識形態》

正文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L.費爾巴哈青年黑格爾派,系統闡發唯物史觀的著作。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熟的重要標誌。全名為《德意志意識形態對費爾巴哈、B.鮑威爾和M.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以及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
寫作背景和出版經過1845年春,恩格斯移居布魯塞爾,馬克思向他敘述了當時大體已經形成的唯物史觀。這時,歐洲革命形勢逐漸臨近,馬克思、恩格斯已經同一些工人組織建立了聯繫,他們的理論已經獲得一些知識分子,特別是在德國西部的一些知識分子的擁護。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必須科學地論證自己的觀點,使無產階級相信這種理論是正確的。正在這時,費爾巴哈根據自己的人本主義理論公開宣稱自己是共產主義者。同年10年,鮑威爾和施蒂納也在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雜誌《維乾德季刊》第 3卷上發表文章,指責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費爾巴哈和M.赫斯。於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決定立即動筆,以對當時德國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思想體系進行總批判的形式來作出回答。

《德意志意識形態》《德意志意識形態》
全書包括兩卷,第 1卷的主要內容是闡述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費爾巴哈、鮑威爾和施蒂納的哲學觀點。第 1章《費爾巴哈》,詳盡地闡述了唯物史觀,是全書最重要的部分。這一章的寫作從1845年 9月一直持續到1846年下半年,最後仍未完成。第 2卷的主要內容是對各種“真正的社會主義”哲學觀點的批判。這卷的第2、3章的手稿已遺失。1846年5月第1卷手稿的主要部分曾由J.魏德邁帶到威斯特伐里亞,準備請當地的企業家、“真正的社會主義者”J.邁耶爾和R.雷姆佩爾就地出版。但是在1846年7月,在第2卷的大部分手稿寄給他們以後,他們卻改變態度,拒絕刊印。以後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經多方努力,爭取出版,終未奏效。馬克思恩格斯生前,只在1847年8月和9月份的《威斯特伐里亞汽船》雜誌上發表了第2卷第4章,批判格律恩。恩格斯逝世後,手稿一直存放在德國社會民主黨檔案庫中。由於F.梅林的堅持,本書的個別章節曾公諸於世,直到1932年才由蘇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中央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院發表了本書的德文全文。著作標題和第1、2卷的題目是根據馬克思的《駁卡爾·格律恩》這篇論文而加的。1938年上海言行出版社曾出版郭沫若的部分譯文。全書的中譯文載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基本內容 本書既是一部闡述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宏偉巨著,又是一部批判費爾巴哈、青年黑格爾派和“真正社會主義者”的論戰性著作。正面闡述和理論批判相結合,在對唯物史觀的闡述中貫穿著對唯心史觀的批判,同時在對反面觀點的批判中也正面發揮了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為了闡發唯物史觀,著作首先論述了人類歷史的前提,提出,人們為了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這是歷史活動的第一個前提;而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生活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著作揭示了物質資料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並論述了生產力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雖然著作一般用“交往形式”和“交往關係”等不確切的術語來表達生產關係,但它在歷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辯證運動規律的根本內容,並以此為據,依次分析了原始部落所有制、奴隸所有制、封建所有制和資本主義所有制的相繼更迭,把社會發展看成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著作還進一步研究了社會政治結構同生產的相互聯繫,闡明了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原理。指出,交往形式即生產關係,是生產力藉以運動的形式,是由生產力水平決定的,但是,對於全部社會政治結構和觀念的意識形態來說,卻構成決定它們性質的經濟基礎,而社會政治結構和意識形態則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築。
著作具體說明了國家和法對所有制的依賴關係,揭示了國家的階級實質。著作第一次經典地表述了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相互關係的基本公式:“意識在任何時候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是他們生活的現實過程,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正因為社會意識形態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所以支配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的生產資料,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
著作還對唯物主義歷史觀作了一個概括性的論述:“這種歷史觀就在於: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來考察現實的生產過程,並把與該生產方式相聯繫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然後必須在國家生活的範圍內描述市民社會的活動,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意識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並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 這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以前對唯物史觀的最完整的表述。
歷史地位和意義 這部著作是馬克思主義誕生時期最有價值的科學巨著之一,它進一步發展了《神聖家族》《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天才思想,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完成了自《神聖家族》開始的對青年黑格爾派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批判,同時也標誌著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對自己從前的哲學信仰的清算,標誌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成熟。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