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達綱領批判》

《哥達綱領批判》

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是科學共產主義重要綱領性文獻之一。它闡發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在關於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關於無產階級國家的作用和演變以及關於共產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等問題上,把科學共產主義理論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基本信息

概述

《哥達綱領批判》《哥達綱領批判》

1875年,德國工人運動中的兩派,愛森納赫派和拉薩爾派達成合併的協定。在制定統一的新黨綱時,愛森納赫派的領導人在協商中作了無原則的協妥,把一些拉薩爾主義的錯誤觀點寫進綱領草案中。馬克思認為,原則性綱領是在全世界面前樹立起一些可供人們用以判定黨的運動水平的界碑,決不能降低黨的理論水平,用原則來做交易。他寫了《對德國工人黨綱領的幾點意見》,隨函寄給愛森納赫派的領導威·白拉克等人。這就是後來以《哥達綱領批判》著稱的文獻。

馬克思批判“哥達綱領”中拉薩爾主義觀點,是闡述無產階級專政和共產主義理論的重要著作。首次公開發表於德國社會民主黨的理論刊物《新時代》雜誌1891年第 1卷第18期。中譯本編入人民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馬克思在著作中,批判了這一綱領草案中的拉薩爾派機會主義觀點和策略思想,闡述和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特別是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原理。他批判工人黨力求爭取“自由國家”的錯誤思想,明確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後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卷,第21頁)。這部著作第一次提出了共產主義社會分為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的理論。指出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箇舊社會的痕跡,因此還只能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也隨之消失,勞動已不僅僅是謀生手段,而且本身已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有了巨大增長,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只有在那個時候,社會才能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

寫作背景

《哥達綱領批判》《哥達綱領批判》

19世紀60至70年代,德國工人運動中存在著兩派。一派是1863年5月23日在萊比錫成立的德國工人的政治組織——全德工人聯合會。斐迪南·拉薩爾被選為聯合會主席。他在德國工人運動舞台上活躍多年,曾以一套貌似革命的機會主義理論和蠱惑人心的宣傳騙取了工人的信任,甚至成了工人運動領袖的偶像。拉薩爾炮製其機會主義觀點的慣用手法,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原本系統而科學的用詞和結論割裂開來,生搬硬套在其錯誤的認識和理論表達中,並冠之以社會主義旗號。他的許多不科學的、有悖於科學社會主義的觀點和口號,曾被人們當作正確的東西,甚至當作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接受下來。在馬克思、恩格斯對拉薩爾及其機會主義觀點的批判沒有公開之前,它曾蒙蔽了相當多的人,使德國工人運動的理論指導處於一種良莠不齊的混沌狀態,給德國乃至國際工人運動造成了極大的危害。1864年,拉薩爾與情敵決鬥而死,其信徒貝克爾、施韋澤和森克萊維爾相繼擔任聯合會主席,繼續推行拉薩爾主義,被稱之為拉薩爾派。另一派是於1869年8月建立的德國社會民主工黨。其主要領導人李卜克內西和倍倍爾原是全德工人聯合會成員,他們由於在建黨理論及工人運動策略等方面同拉薩爾派存在諸多分歧,於1867年退出了“全德工人聯合會”。該派在愛森納赫舉行了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社會民主黨人的全德代表大會,在代表大會上成立了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故稱愛森納赫派,其綱領被稱作愛森納赫綱領。社會民主工黨在參加第一國際革命活動的發展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理論建設等方面給予了它真誠的幫助和指導。

1871年,德國在普法戰爭中實現了自上而下的統一,國家統一後的客觀形勢要求德國工人運動中的兩派克服分裂,實現聯合,為此,愛森納赫派曾多次向拉薩爾派提出聯合建議,但均遭拒絕。但是,拉薩爾派由於堅持錯誤路線,政治上組織上日益面臨困境,為了避免垮台,1874年,拉薩爾派主動要求與愛森納赫派合併。兩派在走向合併的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對合併的指導思想及合併綱領的理論闡述給予了特別的關注。他們十分清楚拉薩爾機會主義思潮對他們所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干擾和對工人運動的危害。為此,他們一再告誡社會民主工黨的領袖們,制定一個建立在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統一認識基礎上的科學嚴謹的綱領,“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樹立起一些可供人們用以判定黨的運動水平”的界碑,成熟的理論和統一的思想是建設一個真正的工人階級政黨的基礎,這是兩派合併的基礎,它比組織上的合併更重要。但是,愛森納赫派領導層的李卜克內西等人卻熱衷於組織上的合併,竟然接受了全德工人聯合會代表要求把拉薩爾觀點納入合併綱領的具有約束力的委託書,使草案的主要觀點完全脫離了原愛森納赫綱領。合併談判的最後幾個月,無論是李卜克內西或是其它領導人都沒有與馬克思和恩格斯溝通相關情況。
1875年3月7日,由兩派領導人李卜克內西和哈賽爾曼等人共同起草的題為《德國工人黨綱領》的草案分別在兩派的機關報上發表,準備提交在哥達城召開的合併代表大會討論。大約四天以後,當馬克思恩格斯看到這個草案時,著實吃驚不小。他們隨即對這個草案做了逐點剖析,得出的結論是,它不僅沒有超過愛森納赫綱領,而且“比愛森納赫綱領還倒退一步。”他們認為,兩黨的合併,至少應該是在“基本上接受1869年的愛森納赫派綱領或這個綱領的和目前情況相適應的修正版”基礎上的合併,而不能是這個草案。3月18日—28日,恩格斯把他和馬克思對草案的看法,寫信給出獄不久、對合併情況還不甚了解的愛森納赫派領導人倍倍爾,闡明了他們對綱領草案全盤否定的原則立場,指出:“這個連文字也寫得乾癟無力的綱領中差不多每一個字都是應當加以批判的。它是這樣一種綱領,如果它被通過,馬克思和我永遠不會承認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新黨。”。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表態並沒有被李卜克內西等人理解和接受。究其原因,主要是李卜克內西過分熱衷於兩派組織上的合併,致使他對拉薩爾機會主義觀點的乘虛而入失去了應有的警惕。但更主要的是李卜克內西自身缺乏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必備素養,這就使他對潛伏在草案中的拉薩爾機會主義觀點難以做出是非鑑別。李卜克內西雖然積極投身工人運動,為愛森納赫派的發展壯大做出了很多貢獻,但是,他在理論上受拉薩爾思潮影響較大。為了那些帶有拉薩爾觀點的詞句,馬克思恩格斯“跟他已爭論了多年,而他對這些詞句非常欣賞”。這種理論上的不成熟弱點,導致了他在起草合併綱領時,不可能擔負起對充斥於綱領草案中的拉薩爾詞句批判的責任,這也是造成他始終未能真正搞清馬克思恩格斯為什麼要對綱領草案展開批判,以及最終也未能理解並接受這一批判的主要原因。理論上的局限性和合併指導思想上的錯誤,使李卜可內西等人自以為是地拒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批評,並力求用一切手段美化向拉薩爾派所做的妥協。李卜克內西和其它黨內幹部頑固地為合併綱領草案辯護,還把它說成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這就促成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第二次表態。這就是馬克思於五月初抱病寫成的《對德國工人黨綱領的幾點意見》。由於複雜的歷史原因,馬克思、恩格斯只是將該文在原愛森納赫派的個別領導人中進行傳閱,因此當時知道這篇文章內容的人寥寥無幾。直到15年後的1891年,為反擊拉薩爾機會主義思潮的抬頭,恩格斯才將該文以《哥達綱領批判》為題首次公開發表。

主要內容

《哥達綱領批判》《哥達綱領批判》

這部著作以論戰形式駁斥《哥達綱領》草案關於在未來社會制度下工人可以獲得“不折不扣的”即全部的勞動產品的觀點,根據再生產的理論指出,社會的總產品在分配給勞動者個人之前,首先要扣除如下三部分:用來補償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的部分;用來擴大再生產的追加部分;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的後備基金。剩下的部分在進行個人分配之前,還得從裡面扣除:和生產沒有直接關係的一般管理費用;用來滿足共用需要的部分(如學校、保健設備等);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的基金。這樣,“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已經不知不覺地變成“有折有扣的”了。它還指出,把所謂分配看做事物的本質並把重點放在它上面,那也是根本錯誤的。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庸俗的社會主義仿效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把分配看成並解釋成一種不依賴於生產方式的東西,從而把社會主義描寫為主要是在分配問題上兜圈子。為了科學地說明這個問題,這部著作指出,共產主義是一個發展著的社會形態,它的形成和發展是根據一定的客觀規律的。共產主義社會在其發展過程中要經歷兩個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通常稱為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箇舊社會的痕跡。在這個階段,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剝削已經被消滅,每個勞動者按照勞動貢獻的大小,向社會領取相應的報酬。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從這一點來看,每一個人的權利是平等的。但是,由於各人的天賦和工作能力等等不可能完全相同;由於各人的家庭負擔等不可能沒有差別,在勞動成果相同,從而由社會消費品中分得份額相同的條件下,某一個人事實上所得到的將會比另一個人多些。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文化的影響。勞動者富裕程度上的差別,這種事實上的不平等,是實行按勞分配原則的體現。這種差別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是不可避免的。共產主義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將進入一個更高階段。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和第一階段雖然同屬一種生產方式,但在發展程度上又存在重大差別。從前者發展到後者,是一個不斷清除舊社會“痕跡”的過程,是一個生產力不斷增長、道德思想水平極大提高和個人全面發展的過程。進入後一階段,在各個生活領域將實行完全共產主義的原則,個人消費品的分配方式將由按勞分配轉變為按需分配。這部著作還概括地論述了共產社會高級階段的一些基本特徵。它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上,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況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後;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後;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後,——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第12頁)這就是說,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社會生產力已高度發展,能夠生產出數量、品種都極豐富的產品;不僅不存在階級差別,而且社會成員已不再受社會分工的束縛,不存在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的對立;每個社會成員的智力、體力、才能都能獲得全面發展;每個勞動者都能自覺地、盡其所能地勞動,而社會也為每個成員發揮其聰明才智提供充分條件,以盡其所能;人們已不再把勞動作為謀生的手段,而是把它作為生活的第一需要;個人消費品的分配方式由按勞動轉變為按需分配。

《哥達綱領批判》沒有對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作具體分析,不過它既已說明了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的基本特徵,也就為高級階段和第一階段的區分劃清了界限。這部著作在批判《哥達綱領》草案關於超階級國家的極端庸俗和反科學的觀點時,徹底揭露了資產階級國家的本質,指出,在不同的文明國度中的不同的國家,不管它們的形式如何紛繁,卻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建築在資本主義多少已經發展了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基礎上,都是資產階級統治的工具。指望通過這種國家的幫助,和平地實現社會主義,只能是一種幻想。宣揚這類對國家的忠順信仰,或者對民主奇蹟的信仰,是背離社會主義的對奇蹟信仰的妥協。它強調指出,無產階級要進行巨大的革命的社會改造,以實現從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就必須摧毀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這部著作還提出: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裡國家制度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那時有哪些同現代國家職能相類似的社會職能保留下來呢?這表明國家的消亡並不意味在新的社會制度勝利後,一切國家制度立即簡單地消失。某些同現代國家職能相類似的社會職能將保留下來。但是,它沒有談到國家消亡的期限和具體形式等問題。因為當時還沒有也不可能有掌握回答這些問題的材料。

影響地位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哥達綱領批判》雖然是直接針對德國兩派工人政黨合併綱領而寫的,但是卻發揮了更為廣泛的理論和現實影響力。恩格斯的序言中指出,“其中明確而堅定的表明了馬克思對拉薩爾從他開始從事鼓動工作就採取的方針的態度,並且既表明了對拉薩爾的經濟學原則的態度,也表明了對他的策略的態度”。同時,這篇文章在清算拉薩爾機會主義的同時,還闡述了工人階級政黨的理論基礎和戰略、策略思想,儘管當時愛森納赫派的領導人沒有採納馬克思的意見,但它卻產生了“應有的影響”並“賦予別人與勇氣”。恩格斯在序言中進一步指出,“十五年來,拉薩爾機會主義遭到粉碎性的打擊。道地的拉薩爾分子只是在國外還有一些孤獨的參與存在著,而哥達綱領甚至也被他的那些創造者們在哈雷當作完全不能令人滿意的東西拋棄了”。最後,從後來整個國際共運史的發展來看,這部著作也一直是各國共產黨人加強思想理論建設,克服各種機會主義的思想武器,發揮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哥達綱領批判》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文獻,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在本書中,馬克思根據當時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具體歷史背景,全面系統地批判了拉薩爾主義,理清了科學社會主義思想與非社會主義思想的本質區別,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社會的國家制度、發展階段、以及分配製度作了原則構想。馬克思撰寫《哥達綱領批判》距今已經過去130多年了,但是這篇經典著作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指導作用,對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有借鑑意義。

作者簡介

《哥達綱領批判》作者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作者 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1818-1883)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奠基人,國際無產階級的導師。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特利爾城一個猶太藉律師家庭。1835-1841年,先後在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法律。1837年,開始鑽研黑格爾哲學,並加入青年黑格爾派的“博士俱樂部”。1841年大學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1842年10月至1843年3月,任《萊茵報》主編。1843年6月,和燕妮結婚。同年秋,遷居巴黎,同盧格合辦《德法年鑑》雜誌。這時發表的一些文章表明他已成為唯物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馬克思對歷史唯物主義和剩餘價值學說的兩大發現,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1847年,同恩格斯一起邀參加正義者同盟,我將其改組為共產主義者同盟。同年出席共產主義者同盟第第二次代表大會,受大會委託,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綱領,這就是科學共產主義的納性文獻《共產黨宣言》。《宣言》的發表,標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後,受同盟中央委託,在巴黎籌建新的中央委員會,並當選為同盟主席。4月,回德國參加革命。1848年歐洲革命期間,在科倫創辦《新萊茵報》。革命失敗後,流亡英國倫敦。五、六十年代,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完成了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體系,1867年發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三卷由恩格斯於1885、1894年整理出版。1864年9月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成立後,被選為總委員會委員,兼任德國通訊書記。他為國際起草了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歷屆代表大會的重要檔案,是第一國際的實際領袖和靈魂。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期間,受第一國際總委員會委託,寫了《法蘭西內戰》系統地總結了公社革命的經驗教訓,發展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晚年受和種疾病的折磨,仍致力於幫助各國社會主義政黨的成長和人事理論研究。1883年3月14日病逝於英國倫敦。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