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與自由

自由指在必然性基礎上人所進行的積極的自覺活動,即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自由和必然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 人類實踐不斷地提出認識必然的新課題,要求人們繼續認識新的必然,以獲得新的自由。

必然與自由

正文

揭示自然社會客觀規律與人們自覺活動之間相互關係的一對哲學範疇。必然指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自然和社會所固有的客觀規律。自由指在必然性基礎上人所進行的積極的自覺活動,即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通常也將人們還未認識和掌握的領域稱為必然王國;將人們認識客觀規律後,自覺地運用規律來改造客觀世界的領域稱為自由王國。
在哲學史上,B.斯賓諾莎明確提出了自由和必然的問題,他認為人類合理的行為才是自由的,自由的程度決定於行為合理的程度。G.W.F.黑格爾對必然和自由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認為自由是人們認識了的必然。但是,由於唯心主義的局限性,他把自由僅僅歸結為對必然的認識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批判繼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全面地、科學地闡明了必然和自由的辯證關係。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自由和必然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在尚未被人認識,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尚不會利用、甚至違反這些規律的時候,這些規律就表現為與人相對的自發勢力;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就是不自由的。"自由不在於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於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畫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153頁)。只有在人們認識了事物的客觀規律,掌握了它的性質、發生作用的條件和發展趨勢,並在實踐中運用和駕馭它的時候,人的行動才是自由的。沒有在認識上和實踐上對必然的正確把握,就沒有人的自由。
人類從必然中獲得自由的程度是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類思維的能力密切聯繫在一起的,人類在這些方面的每一進步,都從必然中獲得不同程度的自由。客觀世界及其發展是無限性的,因而人們對必然性的認識也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而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人類實踐不斷地提出認識必然的新課題,要求人們繼續認識新的必然,以獲得新的自由。人類發展史就是從必然王國不斷地向自由王國飛躍的歷史。
人的自由的程度還受著社會關係、社會制度的制約。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對抗的社會裡,儘管人們歷史地取得不同程度的自由,但對必然的認識,特別是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對社會的改造受到很大的限制。私有制的社會關係和條件,使社會歷史的創造者廣大勞動人民處於被剝削、被壓迫、受奴役的不自由的狀態,人們自己的社會結合成為自然界和歷史強加於他們的東西同他們相對立著,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成為異己的、與人們相對立的規律統治著人們。只有消滅私有制,消滅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建立共產主義的公有制,把生產力置於社會的控制之下,並按社會發展規律調節一切社會生活時,人們才能真正實現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只是從這時起,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只是從這時起,由人們使之起作用的社會原因才能在主要方面和日益增長的程度上達到他們所預期的結果"(《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23頁)。
在必然和自由的問題上,宿命論和唯意志論是錯誤的。宿命論只承認必然,否認自由,認為人在客觀規律面前無能為力,沒有任何自由,只能受必然的支配,受命運的擺布,做必然的奴隸。唯意志論無限誇大自由在人類活動中的作用,認為意志決定一切,根本否認客觀規律。這兩種觀點都是同辯證唯物主義的必然與自由的辯證統一觀根本對立的。堅持必然與自由的辯證統一觀,正確認識自由和必然的辯證關係,反對唯意志論和宿命論,是人們在實踐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和保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